昨天朋友就很不理解地問我:
「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玻璃心?」
原因是看到微博上一條新聞:
事實上,現在很多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確很差。
稍有一點兒不順心的事,就會喊著要放棄;
犯了錯,更是「說不得」、「打不得」、「罵不得」;
甚至有的孩子因為受了點委屈就跳樓;
因為一次成績不好就離家出走;
或者因為競選失敗而抑鬱……
我們總是拼命地教孩子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卻沒有教過他們:
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
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
「玻璃心」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人生的道路,註定了是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
耐基說過:「人在身處逆境(遇到困難)時,適應環境的能力實在驚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戰勝不幸,因為人有著驚人的潛力,只要刻意發揮它,就一定能渡過難關。」
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抗挫折能力,衝出窘境,戰勝困難。
可怎麼做呢?
1、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
郭德綱說過:一帆風順的人,經不起挫折。
其實,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鍊意志、提高適應力的好方法。
2、把握時機幫孩子正確理解挫折
家長在平時孩子碰到困難時,教育孩子採取不迴避的態度,鼓勵孩子面對現實,勇敢的向困難發起挑戰。應該讓他們直觀地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真實感知挫折,從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會遇到困難。成功的喜悅恰恰來自於問題的解決,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才能培養出他們不怕挫折、敢於面對挫折的能力以及敢於面對挫折的信心。
3、對孩子的期望應合理,讓孩子能正確地評價自我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與不足,家長應有客觀的評價,並據此對兒童的成長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勵孩子向恰當的發展目標努力。家長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導孩子對自我進行正確的評價,對自己在實現目標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挫折能有適當的預測。這樣,孩子心理上對承受挫折有所準備,當面對挫折時也就會客觀、冷靜地應對。
4、給孩子樹立榜樣,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
幼兒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因而應採取正面教育的方法,為他們樹立正確的榜樣,利用榜樣的力量,增強幼兒的抗挫折能力。
5、給孩子鍛鍊的機會
家長要提高認識,改變原來的教養態度,讓孩子走出大人的「保護圈」。因為面對挫折能夠堅韌不拔的品格,僅靠說教是無法培養的,兒童必須經歷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長在日常教育中還應注意設計教育環境,不要一味給孩子營造一切需求都能輕易得到滿足的生活環境,更不要阻礙孩子適當接受困難和挫折磨練的機會。挫折教育重要的並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後是否有恢復能力,是否有無所畏懼的自信心。放開手腳,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
6、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多肯定、鼓勵孩子
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產生消極反應,往往會垂頭喪氣,採取退避的方式。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必須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教育孩子要採取正確的態度,勇敢面對,向困難發起挑戰。我們可以鼓勵孩子說:「別怕,你準行!」、「孩子,再試一次!」。
正如古人所說: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磨難和挫折最能鍛鍊人的品質與意志,它們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經歷。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必然可以促進其更好地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學會自立自強。
7、懂得關懷,及時疏導
家人的溫情與支持是信心的來源,孩子在受到挫折後,最需要父母的愛,因此,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要給予足夠的愛,更看重孩子的心靈,用溫情去溫暖孩子,對孩子進行引導,避免挫折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8、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利
一個孩子如果不犯錯誤,他就永遠不可能長大。
父母要抓住時機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視。高明的教育方法應該是「感化→說服→感化」,就是說,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重視情感的溝通。比如,父母可以先誇獎孩子說:「你做得不錯!」「你已經很努力了!」 這就是前段的感化,因為這些語言對孩子來說比較容易接受。然後父母再指出孩子失敗的原因,讓孩子不斷進步,這是教育的目的。最後父母不要忘了鼓勵孩子:「如果你再努力一些,就能做得更好!」這樣的正面教育就能使孩子自動地檢討失敗的原因,減少下次犯錯誤的機率。
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幾乎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你怎麼對待逆境,就怎麼度過一生。你擁有多強的抗挫力,就能走多遠的路。
抗挫力低的人面對生命裡的寒冬,被大雪磨滅氣焰,只覺如墜冰窖,束手無策,乾脆躺在低谷一蹶不振。
然而,沒有一個冬天不寒冷,看你用什麼方式去暖。
在取得正向結果之前,先把苦難咽下,從挫敗中爬起,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從頭再來,比在低谷徘徊要好的多。
扛一扛,也許能迎來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