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受挫力(挫折忍受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受挫力,是一種適應並克服困難的能力,可以使孩子在面對困難時越挫越勇。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每個孩子天生便擁有這樣的能力特質,它並非專屬於某些天賦異稟的孩子。
但是往往由於家長的一些錯誤做法,磨掉了孩子原本具有的受挫力。專家們從臨床實踐中發現,許多孩子之所以迷失,是因為父母與師長們將精力浪費在糾正孩子的缺點上,卻忽略了要幫孩子提高心理能量。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難理解。即使是教育工作者,也很難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所以人們才要接受「糾正缺陷」的訓練,也就是先找出錯誤,再提出對策。這就是心理學界所謂的「缺陷模式」。
不過,這種模式並無法讓我們實現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找出孩子的長處,協助孩子發揮能力,改變孩子的未來。這種模式只能做到解除症狀,卻無法改變長期的結果
下面列出了抹殺孩子受挫力的四種做法,父母可以從這四種錯誤做法中,學習到四種強化孩子特長的法則。請記住,父母和孩子對成功的看法,直接影響孩子的受挫力。
抹殺孩子受挫力錯誤做法一:
無法讓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悅,
孩子變得消極悲觀。
天生氣質會影響孩子的外在行為,也會妨礙孩子對成功的感覺。基於某些無法解釋的原因,有些孩子從小就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尤其是那些情緒嚴重沮喪的孩子。不過,許多情緒並不沮喪的孩子,也一樣會抱著悲觀的態度看待這個世界。對於這些孩子為何如此受到悲觀心態的牽制,比較好的解釋就是天生氣質所致。
在老師的眼裡,五年級的小安擁有比一般同學更高的智商,但是因為患有學習障礙,在老師的專門輔導下,他的學習才勉強跟得上其他同學。不過,他的學校生活並不太糟。因為運動天分極佳,他很受同學的喜歡。在體育課玩分組比賽或遊戲時,大家都希望和他同一隊,而且他是隊長的不二人選。雖然如此,他一直以來卻都無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老師對小安說:「回家後請你的爸媽幫忙,仔細地寫下你認為大家都可以輕鬆完成,但你卻做不到的事情。一個星期後,要把單子交給老師哦。」
一個星期後,小安帶來一張單子,上面寫著幾個項目,而且都是他擅長的項目。他大聲地對老師說:「我知道我最厲害的事情是什麼了!」
老師問:「你確定知道自己的特長是什麼了嗎?」
他指著列表上的第一個項目,很驕傲地告訴老師:「我的特長就是,我是全家人當中能夠用最快的速度把我媽媽惹火的人!」
在小安的觀念裡,他覺得成功是自己無法掌控的東西,因此即使他在運動方面表現出色,也無法對這樣的成功感到喜悅。這樣的觀念使他養成消極悲觀的態度,並認為自己根本就是成功的絕緣體。
抹殺孩子受挫力錯誤做法二:
否定孩子的能力。
有些孩子確實沒有能力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由於一直以來不曾體驗過成功的感覺,因此他們看輕自己的能力,並認為自己的成功是靠運氣或命運。當孩子的悲觀態度來自先天氣質時,他必然會經常碰到這類阻礙,尤其當他努力體會自己能做什麼時,這樣的阻礙會變得更大。
九歲的珊美有學習障礙的問題,以致學習成績差。不過,她的父母最擔心的並不是她的成績,而是她「貶低」個人能力的傾向。
媽媽說:「除了數學科目之外,她其他科目的成績都不理想。但珊美總是說,數學考得好是因為她運氣好,並不是因為她的實力好。她真的很悲觀。」
爸爸說:「一開始,我們以為是因為對她的要求太高了,當她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時就開始找藉口,好讓我們降低要求標準。後來我們漸漸發現,她並不是真的認為自己能力不強,而是沒有自信,她認為所有的成功都是靠運氣。」
媽媽表示:「她不只在學校如此,在家裡也是這樣。」媽媽提起某天在家裡發生的一段小插曲。「那天她和她的一位同學在家裡玩大富翁遊戲。當她贏了某一回合時,她對那位同學說她只是運氣好而已。」
珊美的同學離開後,媽媽問她:「寶貝,你有沒有想過,每次你贏了,並不是因為你運氣好,而是因為你真的很厲害?」
珊美聞言生氣地反駁:「我一點都不厲害!我只是僥倖而已!」
媽媽問:「你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珊美回答:「因為我不知道下一次還能不能做到這樣。」
低度受挫力的孩子,會習慣以各種理由看輕自己的特長。也有些孩子因為天生氣質與經驗使然,會猜測父母對自己有著極高的期待(其實父母並未給他如此大的壓力),在擔心達不到如此高的期待時,便會在不知不覺之間貶低自己的特長。
本案例中的珊美便一直認為自己的能力差,沒有特長,所以她認為成功都只是因為一時的幸運,而非實力的表現。像珊美這類的孩子,在學習上辛苦努力卻不見好結果,又無法擁有成功的體驗,很容易便因此而產生「自我貶低」的心態。即使父母與師長盡心協助這類孩子,依然無法去除烙印在他們心中「技不如人」的想法。
在珊美的認知裡,偶然的成功其實只是因為好運罷了。正因為她從心底裡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所以總是把成功視為運氣使然,一直無法培養出特長與受挫力。
為了扭轉珊美的錯誤心理,父母不再嘗試改變她這種「成功是因為運氣好」的觀念,反而表現出認同的態度,好使女兒聽進去不同的聲音。漸漸地,他們發現珊美對於成功的認知有了小小轉變,但每次得到父母的稱讚時,她依舊否定自己的能力。
爸爸對珊美說:「我們知道你一直覺得你表現得好都只是因為好運。但是,你知道我和媽媽是怎麼想的嗎?」
珊美搖搖頭。
爸爸說:「我們認為,當你玩遊戲贏了或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色時,那絕對不只是因為運氣好而已,那是因為你天生就是個遊戲高手,或者是你努力研究的結果。」
珊美說:「我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媽媽說:「我們不希望你有成功只是因為運氣好的想法。你知道為什麼嗎?」
珊美問:「為什麼?」
媽媽說:「如果你覺得一切好表現都是因為走運,那你就不能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也就無法產生做事情的熱情,更沒有辦法對以後的表現有信心。你看,你明明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得很好,但是你一點都沒有感受到樂趣,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爸爸說:「除了走運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呢?這個問題值得你好好想一想。」
珊美答道:「我會想想看。」
珊美終於接受父母的說法,願意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父母看到珊美的轉變也感到很高興,並打算向老師說明這件事,希望老師能一起協助珊美改變看事情的態度。
抹殺孩子受挫力錯誤做法三:
設定超出孩子能力的標準。
對於孩子的學業表現,有些父母認為孩子「盡力」最重要,成績其次;有些父母則把「成績好」奉為最高宗旨。當然,父母應該要鼓勵孩子全力以赴,但同時也不要忘記,成功不純粹只是完美的「分數」表現,它還包括許多與分數無關的經驗。如果希望孩子成績更好,就應該協助孩子滿意自己努力得來的分數。
一些父母總是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對「表現好」如此不在乎。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觀察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挑戰,也就是上述的兩項阻礙。當確定孩子表現不佳與其天生氣質無關,而是由負面的教養方式所導致時,父母就應該審視並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以前文中所提到的亞莉為例,她的成就感低便是因為父母設定了過高的標準。
亞莉一直不明白一件事,就是不論自己的學業表現再好,父母永遠都不滿意,而且還一再要求她要達到他們期望的標準。她甚至發現,當她拿到好成績時,父母就會覺得他們是個好父母。但是,她真正期待的並不是拿好成績,而是父母能夠「真正地」愛她,愛她的本性。
對亞莉而言,成功只是換取父母認同與接納的工具,而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同,她就得努力超越個人的能力,然而這樣做卻令她感到越來越不滿。尤其在盡了自己最大的能力後,卻看到父母露出不滿意的神情時,即使她覺得自己表現很棒,也無法感受到喜悅。
抹殺孩子受挫力錯誤做法四:
成功的定義由父母單方面界定。
小燦也遭遇過類似亞莉的困擾。父母對他的要求與期待是出於好意,但卻成了他感受成功經驗的障礙。雖然他感覺學業的壓力沉重,卻從照顧花草的活動中找到快樂。這是少數能夠為他帶來快樂和成就感的活動之一。可惜的是,他的父母並不認為這是正經的活動。
小燦在園藝活動中所體驗到的成就感,往往因為父母一個皺眉的動作而立即消失。父母對成功的定義,剝奪了小燦在園藝領域的成就感與滿足感,也相對加深了他的挫敗感與憤怒,當然也就更難培養小燦的挫折忍受力。
父母可以從以上抹殺孩子受挫力的四種錯誤做法中,學習到強化孩子受挫力的四大法則。詳細內容請參看《如何培養孩子的受挫力》一書。請記住,父母和孩子對成功的看法,直接影響孩子的受挫力。只有培養孩子擁有受挫力,才會改變孩子的未來。
本書作者:
張淑芬,著名臨床心理治療師,大學老師,兒童心理學博士,被譽為「善於解決媽媽困擾」「比媽媽更懂孩子」的家庭教育專家。
本書描述了心性堅韌的孩子的主要特徵,並通過無數的家教案例,提供了許多明確的概念和策略,說明父母在培養孩子受挫力的過程中,必須具備的態度及策略,幫助孩子建立屢敗屢戰精神的實用概念。衷心希望這些概念、原則及方針能幫助廣大讀者解決育兒難題。
點擊「閱讀原文」可預訂《如何培養孩子的受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