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遇到困難只會哭?缺乏「受挫力」的孩子,很難優秀

2020-09-03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有的孩子經常動不動就哭,似乎只有哭泣能夠作為自己解決事情的唯一途徑。

但是事實證明,哭泣對於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來說,只是一個無用功。

事例:

王媽媽是一名全職的家庭主婦,在養育孩子這方面是一個新手,經常會遇到很多煩惱和問題。

如今困擾她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5歲的兒子動不動就哭,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

兒子不小心摔倒了要哭、玩具沒有放好也要哭,叫媽媽來不及答應孩子還是哭......自家兒子動不動就愛哭的毛病讓王媽媽頭疼不已,但是她一直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

有一天王媽媽帶著兒子去參加一個閨蜜聚會,大家都帶著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小孩子們提議玩跑步比賽,看誰跑得快。

王媽媽的兒子,因為年紀最小,所以跑得沒有別的大孩子快,看著他們跑到了終點,自己還在半路的時候,兒子不幹了,直接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王媽媽只好過去安慰孩子,但是成效不高。

閨蜜團看到王媽媽的兒子這幅樣子,紛紛為王媽媽出言獻策。有一個閨蜜說,孩子動不動就哭,其實是缺乏「受挫力」的表現。

對王媽媽的兒子來說,只要是沒有滿足自己心意的事情,在他眼中就是「失敗」的象徵,但是孩子又沒有辦法去突破、戰勝這個心理,所以只能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無助和自責。

閨蜜的分析很有道理,所以王媽媽決定今後要好好鍛鍊孩子的「受挫力」,這樣孩子才不會動不動就哭。

什麼是「受挫力」?

「受挫力」即是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承受能力強的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會自亂陣腳,而是會迎頭反擊;而挫折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就會像王媽媽的兒子一樣,動不動就哭。

缺乏「受挫力」,對孩子來說有什麼不良影響?

①孩子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它指的是當一個人遇到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很好地處理,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人就會產生退縮、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


如果孩子缺乏「受挫力」,導致孩子無法解決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問題,孩子很可能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無法戰勝挫折。

②孩子動不動就哭

缺乏「受挫力」的孩子,經常動不動就哭。因為在他們的認知當中,只要是不順著自己心意的任何事情,都算是一種「挫折」。

孩子無法解決這些「挫折」,所以可能會通過哭泣、摔打東西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

當然,孩子哭泣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為了博取他人同情,讓別人幫助自己打敗挫折。但是這種假手於人的行為,對提升孩子的「受挫力」沒有一絲一毫的幫助。

③孩子出現「行為退化」

如果孩子缺乏「受挫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容易出現「行為退化」的現象。


「行為退化」指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當一個人遇到了挫折之後,他的言行舉止會出現暫時性的退化,以此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這種「行為退化」如果成為孩子面對挫折後的唯一應對方式,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極為不利。

總的來說,缺乏「受挫力」的孩子,未來很難優秀。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提升「受挫力」?

①家長陪同孩子面對挫折


《教育的選擇》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製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想要提升孩子的「受挫力」,不僅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父母也要為其獻出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不能夠讓孩子自己獨立面對挫折,而是要陪同孩子一起面對挫折帶來的困難,幫助和引導孩子克服挫折。

②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一書中提到:「當我們遭遇挫折時,我們需要原諒曾經的失敗,不要把它們作為屈服或放棄的藉口。想要增強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擊有效得多。」


父母想要提升孩子的「受挫力」,首先要增強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導致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哭。

缺乏自控力,說明孩子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所以沒有辦法對挫折做出有效的回應。

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就是在間接提升孩子的「受挫力」。

③教會孩子發洩挫折帶來的壓力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松認為:「在孩子遭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的事時,讓他能夠不受壓抑的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減輕他心理上的壓力。」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正確面對挫折,當孩子心中有壓力的時候,父母可以帶著孩子放鬆心情,不要讓壓力成為讓孩子喘不過氣的巨石。

只有讓孩子放鬆心情,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挫折,孩子的「受挫力」才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

如果孩子面對挫折時就已經被沉重的心理壓力擊垮,還從何談起克服挫折呢?

和你說句貼心話

對孩子來說,「受挫力」可以增強孩子面對挫折時候的信心和勇氣,不會被挫折所打敗,動不動就哭。

父母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名無畏風雨、乘風破浪的小勇士,培養孩子「受挫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教育任務。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夠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放在首位,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培養出堅強的寶寶。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喜歡動不動就哭嗎?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你孩子的受挫力和抗壓力如何?老師教你這樣培養孩子的「二力」
    基於這樣,我們做家長的在生活中和學習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要有一定的受挫力和抗壓的能力,不然真正走入社會會走很多的彎路,會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最關鍵是人生或許因不如意走極端,那是最可怕的。 那麼,我們家長平時如何培養孩子的這兩種能力呢?
  • 受挫力是孩子的心理營養劑,助力孩子成長
    前幾天,14歲中學生在被媽媽甩耳光之後,跳樓身亡,這個事件引發網友熱議,有抨擊媽媽的教育方式的,也有抨擊孩子的受挫能力的。但是孩子走上極端的事件屢見不鮮,我們先從孩子本身出發,看看孩子的受挫能力到底怎麼回事。受挫力,是指忍受挫折的能力,是面對困難還能戰勝困難的能力。
  • 家長這樣做,會抹殺孩子原本具備的受挫力!
    培養孩子的受挫力(挫折忍受力)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受挫力,是一種適應並克服困難的能力,可以使孩子在面對困難時越挫越勇。更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每個孩子天生便擁有這樣的能力特質,它並非專屬於某些天賦異稟的孩子。但是往往由於家長的一些錯誤做法,磨掉了孩子原本具有的受挫力。
  • 國王的禮物繪本館:這樣教育孩子 反而會讓孩子變自卑
    近年來中小學生自殺事件頻發,一個年輕的生命還沒綻放就已結束,讓人深深嘆息,為什麼孩子會這麼想不開?悲劇的發生讓我們不禁思考:我們的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脆弱呢?而作為家長,在我們的教育中,是不是缺乏了什麼?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父母不可能時不時都在他們身邊,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乏這種抗挫能力,那麼孩子想要成長的更好,可能會比想像中的困難許多。
  • 孩子哭沒什麼大不了的,糟糕的是孩子只會哭
    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媽媽求助:寶貝今年4歲,平時都很乖巧懂事,可是但凡遇到一點困難,就立刻哭給你看:水灑了哭,鞋子穿不進去哭,書找不到了哭,就連手上拿的玩具掉在地上也要先哭一場……明明很多問題她自己都能解決,但哭好像已經成為她的一個習慣了,怎麼辦呢?
  • 受挫能力,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外甥期末考試傳來喜訊,拿了三個單科第1名,獲得8張獎狀,當姨的當然高興,外甥一直學習不錯,通過自己努力考上這所當地最好的初中,從此妹妹一家放棄自己溫馨的家,從城市的南邊跑到北邊去租房求學,孩子的學習一直都優秀,求學之路也平坦,但是人生之路哪裡有平坦呢,都是一步一步的往上攀登,而且越往上越難走,因為你的周圍都是越來越優秀的孩子,所以我才擔心,孩子接受不了挫折。
  • 孩子抗挫力低?無法受挫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內在小孩」
    女孩的媽媽也叫孩子回家了,孩,孩子不肯走媽媽便開始說孩子。不一會兒,孩子哭了,媽媽見孩子哭便開始罵孩子:"哭什麼哭,我說錯你了嘛!嬌情!以前我媽媽冤枉我我都沒哭!"媽媽嘴裡邊念叨著邊拉孩子離開了公園。真的是女孩矯情嗎?我並不覺得,當她摔倒都沒有哭,但是當媽媽說她的時候她哭了。那為什麼呢?其實是那位媽媽的"內在小孩"影響了孩子,使得孩子情緒失控。
  • 遇事只會哭?幼兒園開學在即,孩子的社交力從學會正確溝通開始
    孩子的奶奶在一旁哄,顯得無濟於事。聽老人家口氣,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常常只知道哭鬧。眼看著下個月就要上幼兒園了,這讓做家長的很擔心。 如果溯源,你會發現,在最初孩子不如願的時候,他只是不高興而已,他也許會哭,也許也會發脾氣,但一定不是現在的「不達目的不罷休」。 那時候的大人,也許是拗不過孩子的脾氣,也許是心疼孩子哭鼻子,想著不過是滿足下孩子小小的心願不礙事,於是選擇了順從孩子的要求。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呢?
  • 孩子遇到困難只會哭怎麼辦?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只需這樣做
    ,但是批評更能讓孩子認清自己,作為孩子成長中重要的一部分,批評一定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刻意的。不要為孩子養成舒適的保護圈,孩子在一個舒適的的環境裡是不會看到生活的現實的,在家庭營造小圈子裡無法形成孩子的正確世界觀。所以當父母們捨得放手的時候,孩子們所接觸的才是真實的生活環境,才能夠在其中找到自我。身處苛刻的生存環境,父母適時地批評更有助於孩子挫折感的形成。
  • 「說兩句就哭」,孩子的玻璃心可能只是騙局,缺乏遲鈍的力量
    導讀:「說兩句就哭」,孩子的玻璃心可能只是騙局,缺乏遲鈍的力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說兩句就哭」,孩子的玻璃心可能只是騙局,缺乏遲鈍的力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遇到困難就抱怨、畏難怎麼辦?如何培養
    孩子的抗挫能力差,有自身的原因和家庭教育的原因。自身因素主要是因為家長對孩子過分重視智力開發和掌握學習技能,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使他們缺乏起碼的生存能力和奮鬥精神,缺乏獨立精神,缺乏必要的知識、經驗的準備,一遇到挫折就會顯得無所適從,一蹶不振。但更多的則是家庭教育的問題。
  • 遇到困難就退縮?孩子畏難背後,藏著這些秘密
    很多家長平時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孩子碰到一點困難就會被嚇倒,表現為退縮、哭、發脾氣;面對有點挑戰的事情,不敢嘗試,逃避、拖延時間、或者直接放棄;做作業時,難題都留下來,等著家長教,從不主動思考、探索······畏難,是人自我保護的本能,儘量待在舒適區,不做出改變,才能避免風險。不光是孩子,大人也常有這種心理。
  • 智慧家教策略——定位孩子受挫力素養與能力的基本特徵是關鍵!
    對於家長而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逆商素養與逆商能力。但是,這些素養與能力是一個什麼樣子?都有什麼特徵?都是一個未知數。在明白逆商素養與逆商能力的前提下,是沒有標準與方向的,只有有了科學的定位,才能指導家長對孩子實施系統科學的受挫力培養。
  • 育兒加油站|孩子受挫就哭?如何拯救Ta的玻璃心?
    就如我們開篇舉得那幾個例子一樣,任何「不順利」、「小挫折」、或是他人的「否定」,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哭、發脾氣、或者放棄。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總有比孩子更優秀更成功的人,所以孩子對比之下,可能就會變得自卑了,因此心理慢慢變得脆弱。 2.過分照顧 孩子成長到1歲左右,就開始有自己動手的能力,家長不應該從小就什麼都搶著幫孩子做,這樣不利於孩子培養獨立能力。
  • 孩子今年6歲,遇到一點困難就生氣,特別愛哭,怎麼開導?
    縱觀孩子發育這幾年,如果除去兩三歲的叛逆期,那麼六歲的孩子絕對是父母最為頭疼的第二個時期,相比於在四五的歲明顯進步,可能部分家長還會覺得孩子在6歲怎麼還會有退步的感覺,尤其是這個時候很多孩子還面臨幼升小的問題,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解決你所說的遇到一點困難就生氣,哭的問題呢?
  • 孩子遇到事情一直哭怎麼辦?
    「孩子遇到事情一直哭怎麼辦?」幾乎是歪歪兔育兒老師們每天都能遇到的問題。每天上班的時候,孩子都抱著我的腿哇哇哭,怎麼辦啊?孩子每天去上幼兒園,都要哭半天,怎麼辦啊?給他網上買了玩具,非要讓當天就送來,送不來他就一直哭鬧,怎麼辦啊?這樣的問題不勝枚舉。
  • 學習缺乏動力,如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父母要牢記5大原則
    相信不少家庭會出現像案例一樣的情況,孩子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實,學習缺乏動力,是因為孩子學習內驅力不足的因素。孩子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自然也不會主動去學習。孩子為什麼會缺乏學習的動力呢1、在學習方面存在問題有些孩子會因為在學業上遇到困難無法解答,困難越積越多漸漸的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比如對知識存在認知障礙,對一些知識無法進行理解和吸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要幫助孩子一起解決,可以去校外的輔導機構尋求專業的幫助,針對孩子的具體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幫助孩子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
  • 孩子遇到困難就逃避,家長要做好情緒的疏導,幫助孩子重拾信心
    的確如此,孩子總是不能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優勢,總會在遇到困難的那一刻選擇安逸的生存下去,也會對自己的碌碌無為而憤憤不平,但同時也會慶幸地認為平凡可貴。遇到困難下意識的逃避,說明孩子是非常害怕的,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決這個困難。特別是孩子在接受過打擊之後,孩子會特別害怕甚至恐懼和焦慮,更不願意去正視和解決問題。
  • 孩子一被批評就哭,面對有玻璃心的孩子,可以用這三個方法應對
    家長二:我家如如最近也變得很玻璃心,現在一說她錯了,她也馬上紅了眼睛,直接哭了。這也讓我感到很無奈,不知道要如何去教育她。家長三:我兒子誠誠平時玩遊戲輸了,都會哭。比如和我們玩"剪刀石頭布",如果我們贏了他,他馬上就哭了,有的時候我們還要假裝輸給他,他才能開心地玩遊戲。
  • 孩子遇到3種媽,再聰明也難成才!遇到這3類媽,娃想不優秀都難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遠比學校教育更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扮演者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期話題:娃遇到3種媽,再聰明也難成才!遇到這3類媽,娃想不優秀都難!那麼你的孩子,將來很可能被你養育成一個「巨嬰」。你的辛苦,培養不出優秀孩子,反而會適得其反。很可能造成孩子缺少生活經驗,無法獨立。甚至會影響到,孩子將來的婚姻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