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有的孩子經常動不動就哭,似乎只有哭泣能夠作為自己解決事情的唯一途徑。
但是事實證明,哭泣對於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來說,只是一個無用功。
王媽媽是一名全職的家庭主婦,在養育孩子這方面是一個新手,經常會遇到很多煩惱和問題。
如今困擾她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5歲的兒子動不動就哭,一點男子氣概都沒有。
兒子不小心摔倒了要哭、玩具沒有放好也要哭,叫媽媽來不及答應孩子還是哭......自家兒子動不動就愛哭的毛病讓王媽媽頭疼不已,但是她一直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
有一天王媽媽帶著兒子去參加一個閨蜜聚會,大家都帶著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小孩子們提議玩跑步比賽,看誰跑得快。
王媽媽的兒子,因為年紀最小,所以跑得沒有別的大孩子快,看著他們跑到了終點,自己還在半路的時候,兒子不幹了,直接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王媽媽只好過去安慰孩子,但是成效不高。
閨蜜團看到王媽媽的兒子這幅樣子,紛紛為王媽媽出言獻策。有一個閨蜜說,孩子動不動就哭,其實是缺乏「受挫力」的表現。
對王媽媽的兒子來說,只要是沒有滿足自己心意的事情,在他眼中就是「失敗」的象徵,但是孩子又沒有辦法去突破、戰勝這個心理,所以只能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無助和自責。
閨蜜的分析很有道理,所以王媽媽決定今後要好好鍛鍊孩子的「受挫力」,這樣孩子才不會動不動就哭。
「受挫力」即是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承受能力強的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會自亂陣腳,而是會迎頭反擊;而挫折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就會像王媽媽的兒子一樣,動不動就哭。
①孩子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它指的是當一個人遇到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很好地處理,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人就會產生退縮、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
如果孩子缺乏「受挫力」,導致孩子無法解決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問題,孩子很可能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無法戰勝挫折。
②孩子動不動就哭
缺乏「受挫力」的孩子,經常動不動就哭。因為在他們的認知當中,只要是不順著自己心意的任何事情,都算是一種「挫折」。
孩子無法解決這些「挫折」,所以可能會通過哭泣、摔打東西來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
當然,孩子哭泣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為了博取他人同情,讓別人幫助自己打敗挫折。但是這種假手於人的行為,對提升孩子的「受挫力」沒有一絲一毫的幫助。
如果孩子缺乏「受挫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容易出現「行為退化」的現象。
「行為退化」指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當一個人遇到了挫折之後,他的言行舉止會出現暫時性的退化,以此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恐懼。
這種「行為退化」如果成為孩子面對挫折後的唯一應對方式,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極為不利。
總的來說,缺乏「受挫力」的孩子,未來很難優秀。
①家長陪同孩子面對挫折
《教育的選擇》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製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想要提升孩子的「受挫力」,不僅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父母也要為其獻出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不能夠讓孩子自己獨立面對挫折,而是要陪同孩子一起面對挫折帶來的困難,幫助和引導孩子克服挫折。
②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一書中提到:「當我們遭遇挫折時,我們需要原諒曾經的失敗,不要把它們作為屈服或放棄的藉口。想要增強自控力,自我同情比自我打擊有效得多。」
父母想要提升孩子的「受挫力」,首先要增強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會導致情緒失控,動不動就哭。
缺乏自控力,說明孩子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所以沒有辦法對挫折做出有效的回應。
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就是在間接提升孩子的「受挫力」。
③教會孩子發洩挫折帶來的壓力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松認為:「在孩子遭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的事時,讓他能夠不受壓抑的通過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減輕他心理上的壓力。」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正確面對挫折,當孩子心中有壓力的時候,父母可以帶著孩子放鬆心情,不要讓壓力成為讓孩子喘不過氣的巨石。
只有讓孩子放鬆心情,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挫折,孩子的「受挫力」才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
如果孩子面對挫折時就已經被沉重的心理壓力擊垮,還從何談起克服挫折呢?
對孩子來說,「受挫力」可以增強孩子面對挫折時候的信心和勇氣,不會被挫折所打敗,動不動就哭。
父母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名無畏風雨、乘風破浪的小勇士,培養孩子「受挫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教育任務。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夠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放在首位,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培養出堅強的寶寶。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喜歡動不動就哭嗎?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