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只會哭?幼兒園開學在即,孩子的社交力從學會正確溝通開始

2020-08-12 諾媽家有男寶

晚飯後來到小區健身場,家長健身,孩子玩耍,小小的活動場顯得無比熱鬧。一開始,氛圍融洽,可沒多久,那種仿佛天都要塌下來的尖銳哭聲傳過來好幾次。我張望過去,是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每次哭,要麼跺腳、要麼捶地、要麼打滾。

女孩的哭聲裡就自揭原因:「我要第一個玩!這個我也要玩……我不要排隊……我不要等下一個……」


一開始,還有小朋友勉強讓一讓她,可後來大家都不願意了。不如意的小姑娘呢?於是就上演了剛才的一幕。

孩子的奶奶在一旁哄,顯得無濟於事。聽老人家口氣,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常常只知道哭鬧。眼看著下個月就要上幼兒園了,這讓做家長的很擔心。

1、每個撒野的孩子身邊,都站著一個順從的大人

一不順心就哭、一不如願就鬧,孩子在外拼命撒野,做大人的在一旁卻束手無招。這樣的場景,其實一點都不少見。不管走到哪裡,我們總會在某一個街頭角落,或者是廣場遊樂園遇見。

歸根結底,孩子用哭鬧的方式進行「要挾」,無非是想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很多大人一邊無奈著「乖乖就範」,一邊卻抱怨著孩子「變壞」。


事實上,一個幼小的孩子,哪來與生俱來的「精明」,不過是在一次又一次經歷中積累了經驗。

如果溯源,你會發現,在最初孩子不如願的時候,他只是不高興而已,他也許會哭,也許也會發脾氣,但一定不是現在的「不達目的不罷休」。

那時候的大人,也許是拗不過孩子的脾氣,也許是心疼孩子哭鼻子,想著不過是滿足下孩子小小的心願不礙事,於是選擇了順從孩子的要求。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呢?這種逆轉卻會帶給他們不一樣的邏輯思考方式:只要我哭、我鬧、我發脾氣,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一切。

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哭鬧的習慣,也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情。


每個撒野的孩子身邊,都站著一個順從的大人。

成人的每一次妥協,看似安撫了孩子的情緒,實際上卻削弱了孩子自己對情緒的處理的能力:不懂得通過正常表達來爭取。而這,還會影響孩子的社交關係。

2、與其斥責,不如教會孩子應該怎麼做?

當孩子離開父母,進入幼兒園集體生活,如果他只會習慣性用哭鬧去要求,既無法讓自己融入團體,也無法讓自己被團體接受。

那麼,父母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改掉哭鬧的習慣呢?4個建議給家長們。

1) 放下指責,告訴孩子:你想幫助他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請家長們放下指責,給予孩子幫助。

也許此刻,孩子的表現讓家長也很鬧心,但家長一定要清楚:此時此刻,你才是能夠帶孩子走出情緒泥潭的領路人。

平復自己的心情,然後平靜地告訴孩子:


「寶貝,其實媽媽很想幫助你,可是你一直哭,我不知道你要什麼,也聽不清你再說什麼。」


「幫助」,是走近孩子的一個契機,這句話傳遞給孩子的是另一種感覺:不是指責,而是接納。

家長對孩子正面的引導,通常情況下,才會得到孩子正面的回應。

2) 及時鼓勵,讓孩子明白:哭鬧是沒有用的

當孩子聽懂父母的話,逐漸歇了哭聲,那麼家長們就要及時表揚孩子。這個時候,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然後用讚許的語氣告訴孩子:

「現在寶寶好好說話了,媽媽就能夠聽懂你在講什麼了。」

「寶貝你知道嗎?哭是沒有用的,你好好跟媽媽說話,媽媽就知道你為什麼生氣了,媽媽也能幫到你了,明白嗎?」


幼齡階段,「表揚」是對孩子最大的積極心理效應,孩子的很多改變動力大多來自父母的讚賞和肯定。

3)明確指出,讓孩子懂得:他為什麼會出現情緒問題

等孩子平靜下來,指出孩子的情緒問題根源,可以幫助孩子更好了解自己,明白他的情緒為什麼會出問題,比如,媽媽可以安撫他:

「我現在知道了,寶貝這麼生氣是因為你想再玩一小會再去洗澡,對不對?」


「讓你自己收拾玩具,你很生氣,對嗎?」


「媽媽知道,你希望媽媽放下工作,多陪你玩一會是不是?」


幫助孩子指認出他憤怒情緒根源所在,能夠讓孩子得到情緒共鳴,他是被父母理解的,父母也是真相原因幫助他的。這種共鳴與共情,是良好的對話基礎。

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被認同,那麼接下去,家長提出的建議,孩子也就會欣然接受。

4) 給出建議,讓孩子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

這個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提供幾個解決方案供孩子選擇,以此讓孩子明白,其實除了哭,還有很多方式可以用來解決問題。

比如,媽媽可以告訴孩子:

「這個玩具,媽媽可以等到你生日的時候送給你,你再看一看?或者我們先回家?」


「給媽媽十分鐘,先處理這個事情,我再陪你玩半個小時,好嗎?你可以先看一會書。」


「等你洗臉刷牙之後,我們可以坐在床上看兩集小豬佩奇。媽媽知道,你一定會又快又好,對嗎?」


給出建議,讓孩子明白正確的處理方式,才能幫助孩子下一次面臨同樣問題時,就會用正確的方式自己去處理,從而逐漸學會自我情緒管理。

3、 孩子哭鬧的背後,其實藏著他們的無助

幼年時期,是孩子世界觀形成的最初階段, 好的開端,能夠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學會用積極的姿態擁抱生活。

反之,如果孩子不懂如何處理問題,會導致社交不斷受挫,那麼這一段童年經歷,無形中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乃至影響成年以後他的處世觀。

美國有協會調查顯示:平均每年有大約1500萬人受社交恐懼症折磨。成年人的社交恐懼症,與他們在社交過程中經受過心理創傷有很大的關係,很多狀況從童年就開始了。


一個只懂得用哭鬧錶達需求的孩子如果屢屢被拒絕,即便家長安慰他:「小朋友不愛跟你玩,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受挫多了,再天真爛漫的孩子,同樣沒有強大的心理來支撐自己的社交窘境。

這樣的孩子,極其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裡。

事實上,一個只會撒潑哭鬧的孩子,他們的內心是孤獨無助的,因為他們知道,除了哭鬧,似乎沒有其他方法能夠幫助他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孩子哭聲越尖厲,他們的內心越不自信。


所以,面對一個哭鬧的孩子,作為父母的我們,請從正面引導,帶孩子走出負面情緒。這才是真正幫助孩子步入社會小團體的正確方式。


而與此同時,能夠減少的,還有父母的憂慮:你會發現,當孩子自己能夠越來越處理好社交問題,他臉上的笑容也會越來越燦爛。

相關焦點

  • 遇事只會哭?幼兒園開學在即,教孩子學會正確溝通迫在眉睫
    這個我也要玩……我不要排隊……我不要等下一個……」一開始,還有小朋友勉強讓一讓她,可後來大家都不願意了。不如意的小姑娘呢?於是就上演了剛才的一幕。孩子的奶奶在一旁哄,顯得無濟於事。聽老人家口氣,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常常只知道哭鬧。眼看著下個月就要上幼兒園了,這讓做家長的很擔心。
  • 又是一年開學季,孩子哭著喊著不願意上幼兒園,家長應該怎樣引導
    九月在即,一年一度的開學季來臨,又有很多小朋友要開始進入幼兒園學習了。每年開學送小孩上幼兒園都是一場災難,孩子各種哭著鬧著不願意上學,真是讓家長心累啊!但其實只要家長做好準備,還是可以讓孩子不哭不鬧的乖乖去上學的。
  • 那些上幼兒園"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他們是什麼心理?
    ,第三個星期開始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周四早上說什麼也不去了,在孩子極力排斥上幼兒園的情況下,朋友直接給老師打電話準備請假,順便問了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原因,而老師也並沒有說出個所以然,只是說這兩天孩子偶爾會哭得很厲害。
  • 孩子哭沒什麼大不了的,糟糕的是孩子只會哭
    ,她活潑開朗,主動性很強,願意幫媽媽幹活,但是活潑型孩子情緒變化快,且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為看到媽媽疊的好,自己疊不好,就開始哭,好事變壞事。語氣平和的陳述事情的真實難度,幫助孩子多次演練,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如何面對帶有難度的挑戰這件事。
  • 當孩子哭著對你說:「我不想去幼兒園」,家長如何正確應對
    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開學季教室門口的「離別大戰」已經告一段落了,撕心裂肺的哭和吭吭唧唧的嘮叨,目前也改善不少。但還是有很多孩子不適應,甚至開始和老師周旋,又是拳打又是腳踢,回到家又是各種哭鬧著不想再去幼兒園,可讓人愁壞了。
  • 開學在即,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時,該如何自保呢?
    家長往往會教導寶寶,要做個謙謙君子,凡事謙讓有禮貌,才是好孩子,但自家的孩子有禮貌,卻擋不住有熊孩子亂來。幼兒園也是一個小社會,那當寶寶在幼兒園受欺負時,該如何自保才最為恰當呢?在幼兒園受欺負時,孩子該如何自保?
  • 擔心寶寶上幼兒園被「孤立」?社交力不足,媽媽擔心,孩子傷心
    果果在幼兒園裡總是喜歡攻擊其他孩子,果果媽媽也問過果果攻擊其他小朋友的原因,但是果果只是說自己喜歡看其他小朋友被自己打哭,老師和果果媽媽屢次勸說果果無效,結果導致幼兒園的小朋友都不給果果玩,被小朋友孤立。柚柚和小朋友玩的時候總是喜歡推小朋友,並且不願意小朋友玩她的玩具,柚柚媽媽勸說柚柚要學會分享,柚柚卻說:「我不要分享!我不要分享!」
  • 幼兒園開學聽取「哇」聲一片,不哭的孩子,多半出自這3種家庭
    專家指出:孩子在1歲後會出現「分離焦慮」,這種焦慮表現為幼兒與父母分開後,出現焦慮不安、大哭大鬧的情緒,一般會在3歲時達到離別焦慮的頂峰。幼兒園開學,聽取「哇」聲一片,對於只有幾歲的孩子來說,與父母分離,適應一個新環境,很容易就出現分離焦慮的情緒。全班只有一個寶寶沒哭婷婷是一個幼兒園的老師,昨天是開學第一天,經歷了一個「超長」假期的寶寶們又開學了。
  • 幼兒園開學只有孩子會哭?女兒上學第一天,爸爸哭得「梨花帶雨」
    關於送孩子上幼兒園,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畫面就是:孩子在幼兒園門口哭的泣涕橫流,抱著媽媽的腿說「不想媽媽走」,然後媽媽和老師苦心勸導的 場景。但你以為幼兒園開學的時候,只有孩子會哭嗎?一方面是因為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受委屈?會不會遇見無法解決的問題?會不會和小朋友們有矛盾?會不會和老師關係不融洽?
  • 開學第一天 | 金寶貝天下無「哭」?
    今天是寶貝入園開學第一天,Ta是否哭了、鬧了?,溝通力,合作力,好奇心,自控力,意志力,自信心)來幫助孩子提高他們的社交情感能力。*獨立上課階段隨著孩子注意力、理解力的提升,課程設置為90分鐘並在兩間教室輾轉上課,通過對數字數量、字母單詞以及形狀的體驗式學習,培養寶貝的早期數理及讀寫能力。通過「正面強化「」討論「」示範「等方式強化孩子在幼兒園、家裡、戶外,乃至一生都需要的社交技能。
  • 幼兒園開學為什麼孩子「哭瘋」了?父母過度的陪伴,會寵壞了孩子
    8月末,是各個地方幼兒園開學的日子。適齡的小朋友,都會由他們的父母領著去幼兒園報到,有過經驗的爸爸媽媽可能知道,開學第一天的幼兒園簡直是大型災難現場,孩子們的哭聲不絕於耳,只要有孩子起頭開始哭喊,立馬就會引來一大片的哭聲,互相感染久久不能停歇。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社交力①|社交力:讓孩子樂享人際關係
    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還常常會聽到一些家長發愁:自己家孩子在學校裡太內向、太膽小、不會交朋友等,很擔心孩子將來不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那在培養孩子社交力上,父母都能做些什麼?本期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社交發展的規律和特點,解決孩子的社交問題,讓孩子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 開學就上一年級,這些東西你準備了嗎?
    又是一年開學季 全國各地的小學陸續開始學生報名註冊的工作 開學在即 如果你還沒有為孩子的幼升小做好準備 沒關係—— 奇米老師在這裡為你預備了 乾貨滿滿的 「開學準備」大禮包
  • 培養孩子社交力,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多玩玩就行嗎?答案沒那麼簡單
    但是,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學會的社交技巧,如自我控制、同理心、耐心、社交禮儀,以及樂觀、正確的處理社交問題的方法等,僅靠和同齡人的互動是遠遠不夠的!對美國學齡前兒童的研究表明,太多的時間和同齡人在一起可能會讓孩子表現不好。
  • 父母不妨試試這三招,幫助孩子提升社交力
    遊樂場裡,明明很想和別人一起玩,卻總讓你去說,自己只敢眼巴巴地瞅著?膽小、怯生、孤僻,不懂得如何跟人相處……這些讓父母困擾的問題,其癥結在於孩子缺乏社交力。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於四歲半孩子的媽媽對於幼兒社交能力培養的思考。文章主要分兩大部分: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社交力弱?作為家長,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地引導?01、孩子為什麼怯懦膽小?
  • 復學在即長時間不上幼兒園,孩子的「分離焦慮」又開始家長如何辦
    近段時間,各個省的開學時間慢慢確定下來。長時間放假在家,被孩子折騰的家長聽到復學的時間非常開心,開心之餘仰天長嘆:終於開學了。其中一位位家長的說話引起大家的注意,我的孩子聽了準備回校幼兒園消息,突然大哭了,之後幾天的心情都是陰天、有時晴轉多雲、甚至下雨天,連晚上睡覺都不安穩,像剛上幼兒園的時候一樣了。聽到這位家長描述術自已的孩子,我已感覺到她孩子開始「焦慮」了。
  • 孩子開學了在教室裡哭 幼兒園像養了幾百隻鴨子
    記者 董旭明   編者按:昨天是開學第一天,這個城市顯得更忙碌。馬路上車子有點多,幼兒園裡的哭聲有點大,當上小學生的很興奮;爸爸媽媽忙著給孩子拍照、拍DV,一早把孩子送去下午發愁沒時間接;爺爺奶奶最想幫忙卻添了點小亂;不過沒關係……新的讀書生活就這樣開始了!
  • 幼兒開學,家長牢記「8不問」,孩子快速適應少哭鬧
    正確問法:「今天你們都吃了什麼?」這個問題,我們無非就是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問孩子好吃不,會讓孩子下意識的將幼兒園的飯菜與家裡的飯菜形成對比,如果孩子說好吃,你受打擊,如果說不好吃,孩子對幼兒園的負面情緒則會加一分。幼兒園的食物口味不一定符合寶寶的口味,家長問孩子吃了什麼,了解到營養是否均衡,符合孩子生長需要即可。
  • 接孩子幼兒園下學,家長記住,一定不要問這8句話
    正確問法:「今天你們都吃了什麼?」這個問題,我們無非就是想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飲食,問孩子好吃不,會讓孩子下意識的將幼兒園的飯菜與家裡的飯菜形成對比,如果孩子說好吃,你受打擊,如果說不好吃,孩子對幼兒園的負面情緒則會加一分。幼兒園的食物口味不一定符合寶寶的口味,家長問孩子吃了什麼,了解到營養是否均衡,符合孩子生長需要即可。
  • 孩子幼兒園被欺負,父母學會4個妙招解決,別只會讓孩子告訴老師
    孩子幼兒園被欺負,父母學會4個妙招解決,別只會讓孩子告訴老師如果遇到孩子在學校被欺負的情況,父母怎麼處理?像錢女士一樣,把4個妙招記心裡,遇事輕鬆解決。有的家長沒有足夠的耐心,沒有認真的聽孩子傾訴,話說了一半就打斷了,不由分說就指責自己家孩子的不是,這樣會阻斷孩子的分享欲望,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不理解自己,在外受的委屈和父母說了更委屈,可能會逼迫孩子尋找新的渠道去發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