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爸媽快來看
前幾天,朋友跟我說"不知道怎麼回事,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入園第一天哭得稀裡譁啦,我家娃剛開始高高興興上學,這9月份都過完了反而天天吵著不要上學",孩子上幼兒園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情況,實際上在上幼兒園行列並不少見, 這也是孩子上幼兒園普遍的焦慮症狀,只不過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焦慮表現的早晚不同罷了。
朋友家裡面有兩個孩子,大女兒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妹妹還不到一歲,頭兩個星期都特別高興,第三個星期開始不願意去上幼兒園,周四早上說什麼也不去了,在孩子極力排斥上幼兒園的情況下,朋友直接給老師打電話準備請假,順便問了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原因,而老師也並沒有說出個所以然,只是說這兩天孩子偶爾會哭得很厲害。
接著老師還建議要堅持送孩子上學,上一天、不上一天的入園情況,往後再想送孩子上學就不好送了。了解到孩子偶爾會哭得很厲害的時候,朋友決定讓孩子暫時在家裡面休息一天,並且耐心地疏導孩子不願上學的焦慮情緒,經過耐心的溝通和了解之後,朋友得知女兒不想上學的原因是因為班裡有個男孩總是擠她,吃飯、排隊、就連午睡起床後也故意地擠著玩。
關於在學校被擠的情況,實際上孩子早一個星期就跟朋友斷斷續續地說過了,而朋友則認為"被擠是做朋友的打招呼方式",還讓女兒不要在意、不想跟對方玩不理他就好了。了解到女兒不想上學的原因,是有同學擠她的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後,朋友立即和帶班老師溝通,請求帶班老師多觀察觀察女兒焦慮,有了老師的短時間關注和開導之後,孩子不願意上學的情況這幾天也好轉了許多。
朋友的故事告訴我們:孩子不願意上學乃是屬於"事出必有因",只有弄清楚緣由才能解決孩子不上學的問題!
那麼,那些上幼兒園"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他們是什麼心理?
1) 二胎家庭裡被忽略的安全感缺失
2) 家裡面玩具比較少的無趣童年
3) 孩子貪玩性比較強、喜歡人多熱鬧的地方
4) 孩子自理能力太差總是慢半拍自卑了
5)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不敢再去學校了
6) 孩子太晚睡覺、早晨起床困難症犯了
雖然每個孩子不願意上學的原因都不同,但是在剛上學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群裡,他們實際上包含著一顆外強內弱的心理,別看他們剛開始上學的時候堅強得很,還可以自己開開心心地走進教室,實際上在這份堅強的背後往往缺失陪伴和安全感,因為幼兒園是孩子面對社會的第一個門檻,基本上不哭不鬧的孩子根本就沒有,不管是先哭還是後哭的不願意上學,父母都應該及時關注、給予孩子正確的心理疏導。
那麼,家有剛上學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父母該如何正確引導呢?
1、尋找孩子不願意上學的哭鬧原因
想要緩解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的情況,父母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不願意上學背後的哭鬧原因,尤其是那些剛開始上學開開心心,後來才哭鬧的孩子更需要家長多一些關注,一般來說剛開始上學完全不哭鬧,到了後來才哭鬧的孩子通常都和以上六種原因有關,家長們不妨對號入座地引導孩子說出他們內心真正的原因。
比如"是沒睡好起不來,還是和同學發生矛盾了呢",通過多個原因疊加而問也給了孩子多重選擇,即便是所陳列的原因不符合孩子的真正情況,在父母耐心有序的關注下,孩子也會不自覺地敞開心扉說出真正的原因,如果孩子不喜歡學校的規矩不想上學,父母此刻問"是不是被人欺負了",那麼孩子則很有可能順水推舟地利用這個原因,而引導式誘因陳列還可避免孩子因為不想上學而撒謊。
2、理解孩子,不要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待問題
在了解孩子不願意上學的原因後,父母還要抱著理解孩子、不要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就拿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推了一下來說,作為成年人可能會多重考慮,比如這是對方打招呼、交朋友、作為信息提醒的一種方式,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思想就比較單純了,很多矛盾、打架都是從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開始的,而他們所理解的"推一下"實際就是不友好的開始。
所以理解孩子就應該不要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當孩子回家告狀表示自己在學校被推了一下後,父母要及時引導避免孩子以負面情緒看待問題,如果我們告訴孩子"你問問同學問什麼推你",要比"同學可能是跟你打招呼"要更有焦慮不安的緩解效果,最重要的是這種社交溝通會讓孩子的膽量,包括解決問題的能量更加多方面一些。
3、孩子在校園裡社交受挫時不要只顧著安慰
剛開始不哭、後來才哭的孩子,他們一般都是在校園裡經歷了社交受挫的技能缺乏感,他們和其他小朋友在接觸的過程當中,可能某一些舉動造成了對方的排斥,導致孩子在學校被小朋友們孤立了,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覺得幼兒園非常沒有意思、拒絕上學,很多父母得知這個原因之後基本上都是在安慰孩子。
比如"不玩就不玩,我們再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樣看似安慰的話看上去是在引導孩子快樂,實際上卻很有可能是在助紂為虐,如果孩子是挑事被排斥的那個人,而他們又不知道反省自己繼續用錯誤的方式和別人交朋友,那麼當所有小朋友集體性排斥的時候,孩子所受到的心理傷害會非常大。
所以,當孩子在校園裡社交受挫時不要只顧著安慰,要讓孩子先學會分析、檢討。
比如孩子在學校喜歡用扯衣服的方式和小朋友打招呼,而每扯一次就會讓其他小朋友討厭一次,那麼家長就要讓孩子設身處地思考,比如我們趁著孩子玩得正嗨時扯一下孩子的衣服,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會不開心地說"幹什麼",通過實際演練告訴孩子"扯別人衣服會惹對方不高興",當孩子有了分析和檢討的意念之後,和小朋友交流的時候就不會再踩雷讓社交變得小心翼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