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幼兒園開學,隨便拿出來一個孩子的表現,都堪稱年度大型哭戲拍攝現場,那是一個聲淚俱下。有的孩子進了教室後,臉上的鼻涕、眼淚還掛著呢,就妄圖「逃跑」。
當然,在這個混亂的場景中,有的孩子畫風卻是截然不同,不僅不哭還表現的非常淡定。
看到這樣的孩子,有些家長卻不淡定了,怎麼孩子的差距能這麼大呢?
自己家孩子哭的昏天黑地,別人家的孩子為啥就能不哭不鬧呢?
其實第一天上學,對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來說要自己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哭鬧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曾說:
每個孩子在完全獨立之前都帶有一套「依戀系統」,這個系統會讓他們自動「尋求親近」,尋找最親近的人的陪伴。當這個「依戀系統」的固有方式被打破,孩子不得不與親人分離,本能就會做出大哭的反應。
這種現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離焦慮」。
面對「分離焦慮」,大多數孩子都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才能進行正常的幼兒園生活。
而那些上幼兒園第一天不哭的孩子,基本上已經適應了,所以才會表現的十分淡定。我認識的一位幼兒園老師透露,第一天不哭不鬧的孩子,大都來自以下3種家庭。
一、不嬌慣孩子的家庭
入園後,吃飯、穿衣服、上廁所等自理問題都需要孩子自己解決。
有些家長從孩子2歲起,能自己動手時,就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這個過程鍛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時建立了孩子的獨立心理。
等孩子入園後,就不會因為沒有家長幫忙,而手足無措。
二、經常帶孩子出去社交的家庭
幼兒園的小朋友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陌生人群。
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的孩子,會抗拒和陌生人在一起。
如果家長經常帶孩子出去社交,經常更換陪伴的人,入園後有與人打交道的經驗,就不會對社交產生恐懼,很快就能適應幼兒園的環境。
三、提前讓孩子了解幼兒園
大多數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接觸時間最多的地方就是家裡,突然面臨環境的更換缺少了父母的安全感,就會感到不安。
有的家長經常引導孩子去了解幼兒園,給孩子普及幼兒園的概念。
孩子的潛意識中對幼兒園產生的熟悉感,自然就不會過分排斥。
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其父母都做到了這2點
大部分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淡定娃」,父母都提前做好了準備工作。
1、循序漸進地讓孩子適應分離
讓孩子經歷分離,給他一個足夠的緩衝期是非常重要的。
家長們可以從孩子上幼兒園前的半年開始,讓孩子經歷與撫養人的分離,從分離一小時、半天到一天。孩子適應了分離的感覺,獨立上幼兒園時就不會過於牴觸,即使孩子心理難受,家長也是稍微安慰一下就能解決。
2、提前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
大多數孩子上幼兒園之後才發現,家長並不會陪自己上課,只有自己留在那,當然會難過害怕。要是遇到不告而別的家長,心理更是直接崩潰。
不如上幼兒園之前跟孩子直說,告訴他幼兒園裡面有什麼、是什麼樣的、上學放學爸媽會去接、如何與小朋友相處、幼兒園的規矩等等。跟孩子交代清楚,孩子接受了,上幼兒園時才會保證冷靜。
在送孩子入園前,我們做家長的首先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其次培養好孩子的自理能力、提前做好心理建設,孩子就不會在面對幼兒園時慌慌張張。
我家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我就是通過繪本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了幼兒園,其中這套《孫小聖成長記我上幼兒園了》就很不錯。
包含如何幫助孩子解決自理、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安全教育等問題。
這套書的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大腦與認知研究所的邊玉芳教授團隊傾力打造,她有著三十多年的教育經驗,一直從事兒童青年發展、心理健康等研究。
整套書的內容安全可靠。
自從買了這套《孫小聖成長記我上幼兒園了》,在孩子上幼兒園的前半年裡我一直陪孩子看,裡面的孫小聖各種趣事讓孩子覺得感同身受,從孫小聖的故事中孩子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上幼兒園也比較期待。
上幼兒園後出現的問題也比較少,孩子很快就適應了。我心裡竊喜這套書真的買對了!
我是小青媽媽母嬰培訓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