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表妹又和男友分手了,這是她與男友相戀三年以來第五次鬧分手。
每次都是大吵一架、各自冷戰、互刪分手,然後陷入內疚後悔之中:
他會不會覺得我太作了?
我是不是不應該老是對他發脾氣?
他如果還愛我,為什麼三天了還沒重新加我微信?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引發爭吵,每次爭吵以後又開始自我悔恨、陷入被拋棄的恐慌之中。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理論創始人約翰·波拉德所著的《內在父母的覺醒》中,我找到了答案。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它們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難以捉摸。我們一切關係都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關係的外化。療愈童年創傷、修復原生家庭的傷,根本在於改變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關係。
01
我想要:尋求即時滿足的內在小孩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退行」,指的是在面對外部施壓的時候,人們會自動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的方式應對。比如,使用哭泣等賭氣、撒嬌的方式去獲取伴侶的愛和安慰,對應到現實生活中就是我們習慣說的「作」「巨嬰」。
這其實是內在小孩的外化,當內在小孩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它會非常堅定和活躍。就好比一個孩子不停地乞求媽媽給他一個擁抱或者買超市裡的糖果。它經常會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或願望而大聲吶喊:「快哄我」「我煩透了」「我不想上班」「我想……」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人缺乏對關係和伴侶的信任,總是忍不住反覆向伴侶獲取對方依然愛自己的證明,任何一場小爭吵都會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失控:「TA肯定不愛我了」「TA想要拋棄我、遠離我」「果然,沒有人會真的愛我」。
這都是因為童年時候的創傷與缺愛,讓我們的內在小孩沒有得到應得的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就是童年時的自己。從出生到7歲時的外在小孩具有什麼樣的特徵,成年後的內在小孩就具有什麼樣的特徵。我們曾經擁有的夢想、渴望擁有的愛、期待過的生活……都被內在小孩全盤接受。
02
我應該:自我鞭撻的內在父母
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一樣,都成形於孩童時代。當我們還是容易受到影響的幼兒時,我們的內在就已經鏡映了父母的風格、態度和言行舉止。
童年結束,我們開始承擔成年人的責任的時候,孩提時代接受的外部程序會內化,內在父母會運用成長過程中存儲的記憶來指引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中的自我養育指南。
然而,這種程序的綜合影響可能是積極的,可能是消極的,也可能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外在父母在童年期給了我們很好的滋養,成年後的我們就會有一個積極的、給予滋養的內在父母。
如果孩童時期的我們反覆被嚴格要求,那麼成年後我們的內在父母會潛意識地對外部的批評、指責、諷刺、排擠、議論照單全收,把外界的一切壞情緒都收納到自己身體裡,同時開始自我鞭撻。
03
內心衝突是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合謀
你留意過自己身體內部的對話與衝突嗎?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當我們被一件事情吸引蠢蠢欲動的時候,我們的潛在意識會聽到大腦裡面蹦出來A、B兩個小人進行爭辯:
這兩個小人的爭辯就是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內部對話。內部對話中的每個聲音都擁有處理人生問題的獨特風格和方法。內在父母有自己的意見、建議和理性論證;內在小孩則有自己的情緒感受、感性反應和主觀回應。
有時這兩種聲音是和諧的,有時它們卻意見相左。當這兩種聲音出現衝突的時候,我們會根據衝突後的結果做出各種外部選擇。所以,在面對種種人生境遇時做出的各種決定,都是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合謀後的結果。而無論是內在小孩還是內在父母,都是源自孩童時代外部父母養育方式的內化。
最經典也最極端的案例就是希特勒,這個給人類留下無法治癒的傷害的戰爭瘋子,在其孩童時期同樣遭受著父親的傷害。
希特勒的父親崇尚嘲諷、暴力的養育方式,經常對他拳打腳踢,並且一邊暴打他一邊嘲笑他弱小。長久下去,這種依靠暴力和貶低的養育方式逐漸讓希特勒的內在的關係變得極端又可怕:「暴虐的強大老爸」是他的內在父母,「受虐的弱小孩子」是他的內在小孩。
成年後的希特勒,徹底認同了暴虐的內在父母,但弱小的內在小孩並沒有徹底消失,反而成為他施暴的驅動力。他無法容忍弱小的內在小孩影響自己,開始把周圍人當做自己內在小孩的投射,隨著投射的範圍越來越大,最終,在暴虐的內在父母和弱小的內在小孩的合謀之下,揮刀砍向全人類。
04
喚醒內在父母,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愛
每個人可能都聽過這樣的話:「愛自己」「療愈自己」「這不是你的錯」。不過,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自我療愈?自己內在的哪一部分應該被原諒?
從去年的《狗十三》到今年的《都挺好》,童年創傷、原生家庭、斷舍離……這些話題越來越具有國民討論度。我們越來越能看清、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傷口,也越來越渴望治癒自己內在的創傷。
但是,要怎樣才能真正觸及自己內在的傷口,治癒自己的內部創傷?
斯科特·麥克勞德說,如何愛自己,這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最大挑戰。武志紅說,自愛,如果從內在的關係模式去看,其實就是內在父母愛內在小孩。《內在父母的覺醒》作者波拉德說:「解決內部衝突的關鍵是進行積極的自我養育,以滿足兩個內在自我的需要。」
當內在父母開始聆聽並了解內在小孩的渴求和需要,對內在小孩傾注愛,並以滋養和支持的方式養育內在小孩時,內在小孩也能體驗到更好的養育帶來的益處:這兩個自我將會繼續相互激勵、改善關係,我們的內在幸福感會提升,內部關係也會得到平衡。
真正的長大,是讓自我成長的力量大過童年創傷和原生家庭的桎梏。一個人,只有做自己的內在父母,讓自我的力量大過童年時父母給自己的影響,才可以真正實現蛻變和成長。
喚醒內在父母,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愛,我們比任何人都更適合療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