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所謂自愛,就是內在父母愛上內在小孩

2020-12-19 騰訊網

上周末,表妹又和男友分手了,這是她與男友相戀三年以來第五次鬧分手。

每次都是大吵一架、各自冷戰、互刪分手,然後陷入內疚後悔之中:

他會不會覺得我太作了?

我是不是不應該老是對他發脾氣?

他如果還愛我,為什麼三天了還沒重新加我微信?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引發爭吵,每次爭吵以後又開始自我悔恨、陷入被拋棄的恐慌之中。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理論創始人約翰·波拉德所著的《內在父母的覺醒》中,我找到了答案。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它們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難以捉摸。我們一切關係都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關係的外化。療愈童年創傷、修復原生家庭的傷,根本在於改變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關係。

01

我想要:尋求即時滿足的內在小孩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退行」指的是在面對外部施壓的時候,人們會自動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的方式應對。比如,使用哭泣等賭氣、撒嬌的方式去獲取伴侶的愛和安慰,對應到現實生活中就是我們習慣說的「作」「巨嬰」。

這其實是內在小孩的外化,當內在小孩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它會非常堅定和活躍。就好比一個孩子不停地乞求媽媽給他一個擁抱或者買超市裡的糖果。它經常會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或願望而大聲吶喊:「快哄我」「我煩透了」「我不想上班」「我想……」

在親密關係中,很多人缺乏對關係和伴侶的信任,總是忍不住反覆向伴侶獲取對方依然愛自己的證明,任何一場小爭吵都會喚醒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與失控:「TA肯定不愛我了」「TA想要拋棄我、遠離我」「果然,沒有人會真的愛我」。

這都是因為童年時候的創傷與缺愛,讓我們的內在小孩沒有得到應得的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內在小孩就是童年時的自己。從出生到7歲時的外在小孩具有什麼樣的特徵,成年後的內在小孩就具有什麼樣的特徵。我們曾經擁有的夢想、渴望擁有的愛、期待過的生活……都被內在小孩全盤接受。

02

我應該:自我鞭撻的內在父母

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一樣,都成形於孩童時代。當我們還是容易受到影響的幼兒時,我們的內在就已經鏡映了父母的風格、態度和言行舉止。

童年結束,我們開始承擔成年人的責任的時候,孩提時代接受的外部程序會內化,內在父母會運用成長過程中存儲的記憶來指引我們的生活,成為生活中的自我養育指南。

然而,這種程序的綜合影響可能是積極的,可能是消極的,也可能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外在父母在童年期給了我們很好的滋養,成年後的我們就會有一個積極的、給予滋養的內在父母。

如果孩童時期的我們反覆被嚴格要求,那麼成年後我們的內在父母會潛意識地對外部的批評、指責、諷刺、排擠、議論照單全收,把外界的一切壞情緒都收納到自己身體裡,同時開始自我鞭撻。

03

內心衝突是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合謀

你留意過自己身體內部的對話與衝突嗎?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當我們被一件事情吸引蠢蠢欲動的時候,我們的潛在意識會聽到大腦裡面蹦出來A、B兩個小人進行爭辯:

這兩個小人的爭辯就是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內部對話。內部對話中的每個聲音都擁有處理人生問題的獨特風格和方法。內在父母有自己的意見、建議和理性論證;內在小孩則有自己的情緒感受、感性反應和主觀回應。

有時這兩種聲音是和諧的,有時它們卻意見相左。當這兩種聲音出現衝突的時候,我們會根據衝突後的結果做出各種外部選擇。所以,在面對種種人生境遇時做出的各種決定,都是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合謀後的結果。而無論是內在小孩還是內在父母,都是源自孩童時代外部父母養育方式的內化。

最經典也最極端的案例就是希特勒,這個給人類留下無法治癒的傷害的戰爭瘋子,在其孩童時期同樣遭受著父親的傷害。

希特勒的父親崇尚嘲諷、暴力的養育方式,經常對他拳打腳踢,並且一邊暴打他一邊嘲笑他弱小。長久下去,這種依靠暴力和貶低的養育方式逐漸讓希特勒的內在的關係變得極端又可怕:「暴虐的強大老爸」是他的內在父母,「受虐的弱小孩子」是他的內在小孩。

成年後的希特勒,徹底認同了暴虐的內在父母,但弱小的內在小孩並沒有徹底消失,反而成為他施暴的驅動力。他無法容忍弱小的內在小孩影響自己,開始把周圍人當做自己內在小孩的投射,隨著投射的範圍越來越大,最終,在暴虐的內在父母和弱小的內在小孩的合謀之下,揮刀砍向全人類。

04

喚醒內在父母,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愛

每個人可能都聽過這樣的話:「愛自己」「療愈自己」「這不是你的錯」。不過,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自我療愈?自己內在的哪一部分應該被原諒?

從去年的《狗十三》到今年的《都挺好》,童年創傷、原生家庭、斷舍離……這些話題越來越具有國民討論度。我們越來越能看清、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傷口,也越來越渴望治癒自己內在的創傷。

但是,要怎樣才能真正觸及自己內在的傷口,治癒自己的內部創傷?

斯科特·麥克勞德說,如何愛自己,這是每個人都會面對的最大挑戰。武志紅說,自愛,如果從內在的關係模式去看,其實就是內在父母愛內在小孩。《內在父母的覺醒》作者波拉德說:「解決內部衝突的關鍵是進行積極的自我養育,以滿足兩個內在自我的需要。」

當內在父母開始聆聽並了解內在小孩的渴求和需要,對內在小孩傾注愛,並以滋養和支持的方式養育內在小孩時,內在小孩也能體驗到更好的養育帶來的益處:這兩個自我將會繼續相互激勵、改善關係,我們的內在幸福感會提升,內部關係也會得到平衡。

真正的長大,是讓自我成長的力量大過童年創傷和原生家庭的桎梏。一個人,只有做自己的內在父母,讓自我的力量大過童年時父母給自己的影響,才可以真正實現蛻變和成長。

喚醒內在父母,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愛,我們比任何人都更適合療愈自己。

相關焦點

  • 內在孩子與內在父母!
    回到今天的主題,很久以來大家都在談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那麼到底什麼是內在父母,什麼是內在小孩呢?01內在父母是什麼?我們的內在父母是一個內在空間,常常與內在的關愛、智慧等資源聯接,我們意識存在的這一部分是我們的本性和更高自我的表達,它位於我們心靈的中心。處於內在父母中時,我們感覺安全有力、富有信心,那是一種「家」 的感覺。
  • 《內在父母的覺醒》: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養育
    智慧機器人 給你舒適健康的家 讓生活更美好 《內在父母的覺醒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這兩個內在自我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的希望、夢想和恐懼。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為了滿足一個自我的需要,而犧牲另一個自我。因此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無法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平靜。 《內在父母的覺醒》一書則提出:內在父母應當承擔起改進與內在小孩內部對話模式的首要責任。
  • 擁抱你內在的小孩
    其中一本就是小四的《夏至未至》。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青春校園小說,更準確的來說應該是虐心的青春校園疼痛小說。當時,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即使時隔十二年,依舊記得每個主角的故事,立夏,傅小司,陸之昂,遇見,程七七等等。
  • 關愛內在的小孩
    核心提示:關愛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是給我們內在的小孩以滋養,用成年的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了的我們自己的愛給內在小孩以溫暖、關注、幫助、使他成長。在療愈我們內在小孩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欣賞,愛撫自己為最終目標。對不完美的人生中的不完美的他人用一份體諒,包容的成熟心態來面對。
  •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張德芬說過:「原來我們內在小孩的最大特徵,就是恐懼。」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 兒童節|致心中的內在小孩
    我初中的時候起了一個中二的QQ名,叫「nevergrowup」,這或許也反映了我對於「變成大人」的抗拒(上帝啊,這是為什麼我長不高嗎哈哈)。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內在小孩」,這或許意味著,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某個角落留給了孩子氣,我並不是那個唯一的、奇怪的存在。如果你心裡住著一個孩子,在這個屬於ta的節日裡,你會對ta說些什麼呢?以下便是我對自己心裡那個「內在小孩」說的悄悄話,送出的祝福。
  •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我們不斷證明自己,卻仍然無法獲得認同和肯定? 為什麼我們不論做什麼,在親密關係中依然充斥著誤解和傷心? 為什麼我們想給孩子最好的愛,對待孩子的方式卻還是和父母對待我們一樣? 為什麼我們學習了很多的知識,知道了很多的道理,但回到生活中還是用不上? 究竟是什麼限制了我們?究竟又是什麼讓我們無法發揮自己內在的潛能?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廈門美食報導,ID:xmmsbd】,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
  • 看見受傷的內在小孩
    文|金尚想像一下一個小孩的內在,獲取一下一個恐懼和恐慌的小孩的能量,讓自己完完全全地進入到你的內在空間,你現在就是那個受傷的小孩………….可是,我那個小小的內在小孩覺得自己被拋棄了。當我對某件事情不滿,想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時,內在父母大聲地喝住我,"不能那樣說,不能那樣做,否則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
  •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小孩,那是個如此需要被愛的孩子。它童真地望著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抗拒和防衛,沒有任何戒備和評斷。它一直保持對這個世界無條件地接受和無止境的好奇心。然而,它需要愛,需要被關懷,需要被支持,需要被重視,需要我們也對它無條件地接受。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父母,那是個如此理智的父母。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 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與平日的你是不同的。在我們幼年時,時常會用苦鬧的方式挽留父母,讓他們滿足我們的需求。現在我們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伴侶,達到目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退形」。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 白大衛|親愛的內在小孩
    當一個人把內在小孩的需求都向外投時,他就不斷在老闆、伴侶,甚至孩子身上索取未被滿足的東西,無法停止,這就是病態。而其實一個人的成年的自己,是可以照看好自己的內在小孩的。當把內在小孩的需求轉向內時,療愈就發生了。內在小孩,並不是體內真正獨立存在的個體,但他確實會提示我們自己需要什麼。
  • 遇見你的內在小孩
    什麼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簡單的講,內在小孩就是你自己,他是另一個自己,他是一個一直被你忽略的自己,他還是一個受傷的自己,他被你關入內心最深處,也許是出於自我保護,你一直在逃避他,遠離他,當他不存在,甚至於恐懼他,討厭他,總之,不願意接受他。
  • 控制不住情緒,是內在小孩在作怪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就是童年時的自己。 安全舒適的時候,我們成人化的一面會掩蓋住內在小孩。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情緒,用「孩子氣」的方式應對一切。 吉姐童年因父母的高壓管教受過傷,成年後的她一旦受到否定,就仿佛回到了童年時代面對父母質疑的時刻,戰戰兢兢,因而經常陷入自我厭棄,走不出來。
  • 治癒短片《倖存者》看哭了,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受傷的內在小孩會持續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只有我們真正地開始去看見內在小孩,療愈內在小孩,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 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創傷
  • 無法受挫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內在小孩」
    那為什麼呢?其實是那位媽媽的"內在小孩"影響了孩子,使得孩子情緒失控。實際上在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抗挫能力差,是父母的"內在小孩"無法受挫。01 我們身上的"內在小孩"即使我們成年了,但我們在生活中還是會感受到痛苦、敏感,會特別渴望被關注、渴望被愛、被理解。
  • 身心的所有傷痛,你的「內在小孩」都記得!
    這種生物本能中的慣性,其實就是原生家庭、童年創傷的由來——我們的家庭、成長環境,就是我們的「馴象人」,以至於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住著一個未曾長大、未曾被安撫好的小孩。 心理學稱它為——「內在小孩」。
  • 嘗試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建立溝通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內在小孩就是你的性格,希望大家能嘗試著與這個內在小孩溝通,慢慢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不是真的自己不夠好,是不是自己真的不夠優秀,有時候伴隨著別人對我們的懷疑,我們也開始自己懷疑自己,我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我好像不了解自己了。
  • 「問答」自律,是對「內在小孩」的施暴嗎?
    但是,要麼我認為該做的事可能正是我抗拒的事,要麼我不想做的事正是我內在小孩想做的事,所以每次我都敗得一塌糊塗!其實我知道自己並不是自己的敵人,而是最親密的夥伴;自己不需要戰勝自己,只需要和諧相處。無奈的是,始終無法突破。
  • 書單 | 讓這三本書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從而導致我們不被支持做原來的自己,被制約要成為別人(父母、老師或社會)所期望的人。這些創傷在我們內心凝聚,成為一個受傷的孩子模樣,被心理師稱為「內在小孩」。治癒內在小孩也成為心理治療中常見的病症。當你覺得自己好像也存在這種狀況卻又不想找人疏導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