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的所有傷痛,你的「內在小孩」都記得!

2020-12-19 騰訊網

小時候受過的傷

會變成一個你的內在小孩

在印度,你會看到一件很神奇的事,一頭能輕鬆舉起10個人的大象,竟然會被一根小小的鎖鏈給拴住——這是馴象人的古老方法。

他們在大象還小的時候,就用一條小小的鐵鏈把它拴在柱子上。

由於力量太小,小象拼盡全力也沒辦法掙脫,反覆幾次之後,漸漸就不掙扎了。

若干年後,雖然小象已經長成一頭強壯的大象,力氣雖足以掙脫繩索,但它已沒有了掙脫的動力,也就一輩子拴在一根小小的鐵鏈上了。

即便身體長大了,但大象內心裡,住著的依然還是那頭無法掙脫鎖鏈的小象。

這種生物本能中的慣性,其實就是原生家庭、童年創傷的由來——我們的家庭、成長環境,就是我們的「馴象人」,以至於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會住著一個未曾長大、未曾被安撫好的小孩。

心理學稱它為——「內在小孩」。

我的一位朋友心裡住著的,是典型的討好小孩。

他是一個非常紳士的男生,在朋友圈子裡出了名的好人緣。

但有時候,他為了幫助別人,常常越過了自己的界限——而且他明知道這樣做不好,但就是忍不住。

比如讀書的時候,室友讓帶飯,他明明自己不吃,也繞路去飯堂幫室友打;

工作的時候,部門內的諸如開發票之類雜七雜八的事,基本都是他做的;

在他準備結婚,存錢買房的時候,竟然還借錢給別的哥們「解決生意上的燃眉之急」......

他不懂怎麼拒絕,而且他會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心靈中的巨大滿足感。

這是他心裡的「討好小孩」,在偷偷控制著他。

在朋友的嬰兒時期,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只有他「乖乖安靜不哭不鬧」或者是「幫爸媽分憂」的時候,他爸媽才會抱他、愛他,相反,就會冷對待甚至語言暴力。

一次、兩次、無數次,他就像小象一樣,掙脫不開討好的鎖鏈,把討好小孩深深地埋在心裡。

從「幫室友打飯」的小事,漸漸演變成「借掉買房的錢」的大事,其實根源都是從來沒正視過自己的內在小孩,更別說好好地安撫、擁抱過ta了。

你的內在小孩

一直等著一個好好的擁抱

靈性書籍《你在天堂裡遇見的五個人》有一句話說:

「所有的父母都會傷害孩子,但誰都沒有辦法。孩子就像一隻潔淨的玻璃杯,拿過它的人會在上面留下手印。

有些父母把杯子弄髒,有些父母把杯子弄裂,還有少數父母將孩子的童年摧毀成不可收拾的碎片。」

這意味著,童年創傷,或多或少都不可避免。

就像我這位朋友的父母,他們也愛自己的孩子,也給予了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但他們太忙了,他們沒時間照顧一個鬧騰的熊孩子,他們「需要」一個聽話的、乖的小孩,所以在行為上,表達成了一種傷害。

《小王子》說:每一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只是我們忘記了。

這句話表面是指我們丟失了童真,而在更深層次上,是指我們常常忘記了自己內心小孩的創傷,而以為是性格或能力的缺失。

例如:

有些人獨處能力很強,但性格比較孤僻,容易自己胡思亂想、往極端的方向思考,這其實是——孤獨小孩

有些人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不容易相信別人,多疑且敏感,本能地懷疑一切,這應該是——戒備小孩

有些人工作狂,物質欲很強,但往往不容易滿足,自我自負而忽略他人感受,這是——貧窮小孩

也有些人,情商高,但常常以犧牲自己為條件,過於在乎他人感受,這就是——討好小孩......

內在小孩在心理學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

它由哲學家榮格在1940年出版的《兒童原型心理學》中提出,他用兒童原型來描述一個人內心中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內在小孩治療法已經成為心理醫生、諮詢師常用的分析和治療方法。

很多人會試圖把內在的小孩託管給他人,去找尋丟失的那部分東西——

討好的小孩,會找強勢的人;

安全感弱的小孩,會找一個母/父親角色;

孤獨的小孩,會找一個能逗自己開心的人......

但你最終發現:每個人都有需要自我療愈的地方,當對方退行到一個孩子的狀態時,一個孩子是無法給另外一個孩子做父母的。

最好的療愈方式是:扒開我們作為成年人厚厚的保護套,去找到自己的內在小孩,與它和解、擁抱,再穿上外衣繼續前行!

療愈內在小孩四步走:

看到、接納、寬恕、成為自己

第一步:承認那個不公和困難。

我們要為當初那個受傷的、委屈的小孩平反。

「那是不公平的,我也是個孩子,我想要自由玩耍,現在卻要擔負照顧妹妹的責任,這不是我的義務,這是我的犧牲,而你們卻不懂得感謝和欣賞我,給我那麼多的批評、要求甚至命令,你們剝奪了我、命令了我、苛責了我,這非常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我本是一個美麗的女孩,你們卻因為重男輕女的陋見對我失望,我怎麼努力都進不到你們的心裡去,即便是我做得比哥哥、比弟弟都好,你們還是喜歡男孩輕視我,這不公平!」

「那是不公平的,本來我是一個神聖的生命,你卻告訴我咱們不能和別人比,本來我們應該為自己講話,你卻出於害怕要我逆來順受。」

「那是不公平的,你身為父親,你的強大是本應用來保護和支持我,你卻用來威脅和命令我,而且你居然享受你的勝利,這是非常不公平和不人道的…」

放心吧,我們都遭遇過各自的不公平,如果我們的父母不是佛陀和菩薩的話。但即便是佛陀,他也遭遇過父母的不公平,他的父親想盡辦法要用他做繼承人。

去充分地承認這個不公平,不用害怕憤怒和怨恨,就算是仇恨也不必怕,充分地去怒,去表達這被自己積壓已久的情緒,去接納內在的真實感受。最終,被怨覆蓋的愛就會湧出來。

若你又愛又怨,你就既不能好好地愛,又不能好好地怨,兩邊都不是。

如果你想真的愛自己,那就充分地去為自己講話,這些本就是真實的,為什麼要用「不應該」來打壓?

但我說的不是報復,不是對父母大發雷霆,如果這發生了,不必內疚,如果沒發生,我不建議這麼做。你可以對你的諮詢師控訴父母,你可以在鏡子面前對自己控訴父母,但不要去直接這樣對父母。

對於父母,我覺得最大限度的話是:當初你那樣做,我真的很受傷,現在想起來,我還是很委屈。

總之,這一步就是承認那個孩子遭遇不公平,為他平反。

不必壓抑憤怒和怨恨,充分的憤怒是很美的,很自然的,然後悲傷會進來,憤怒到極致就是悲傷,當悲傷來臨,接納也就開始了,當接納開始,愛也就產生了。

因為所有怒和怨,不過是求愛不得罷了。

第二步:欣賞和感謝自己「活下來」。

想像一下那個孩子,忍受了這麼多,承受了這麼多,委屈了這麼多,壓抑了那麼多,孤單了那麼多,無奈了那麼多,痛苦了這麼多……

終於活到現在,得以有機會覺察和療愈,得以有機會做自己,這是那個小孩子的偉大成就。

我頭腦中有一個畫面,是一個士兵受傷了,他自救,他可能都不能走了,他就爬,忍著傷痛一寸寸的爬,一段段的捱過來,經過荊棘經過沼澤經過黑暗,那麼久,那麼遠,終於來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他自己救了自己,他是一個英雄。

他所有的努力和犧牲就是為了讓我們活下來,而他做到了。

我們可以享受他帶給我們的安全、自由和「活下來」。我們可以欣賞那個小孩子是如此的頑強、執著,感謝他一路的辛苦和努力……

對那個小孩子來講,他是沒有可能對抗那個環境的,他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保存自己活下來。

如果我們享受這個「活下來」的話,那麼完全有理由去給那個孩子巨大的欣賞和感激;

如果我們不願意看這部分、不屑於看這部分,那就不是任何人的不公平,而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不公平。

第三步:寬恕。

首先,是寬恕父母的不知和有限,相信他們在最深的地方是愛我們的,相信他們不是存心和我們作對,相信他們也在自己痛苦和有限中,寬恕他們沒有機會了解愛的真諦,寬恕他們沒有被足夠好的愛過。

相信他們對我們的態度不僅都是他們所遭遇的態度,而且是其中最好的,甚至是他們出於愛而改良過的,是他們努力後的。

不需要再像一個小孩子一樣找他們討要愛,而是作為一個平等的人去給出愛,給出諒解,給出放下……

我們現在比他們更強大,意識層面更高、高很多,能力更強,也更有機會學習和覺察,當我們真的站起來,我們就可以去愛他們。

首先,是原諒和尊重他們;其次,是寬恕自己。

寬恕當初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沒有能力給自己安全、自由,寬恕當初不懂得或者不敢為自己說話,寬恕自己作為一個小孩子的有限。

寬恕自己為了適應環境而壓抑、隱藏甚至變形了自己,寬恕自己因此而積累了大量的情緒,以至於會遷怒他人、會煩躁不安,情緒此消彼長、綿延不斷。

寬恕自己接受了那個環境錯誤的教導和暗示,而讓自己變得卑微,認為自己不重要、不夠好,認為自己不配得。

寬恕自己沒有能力去認識、覺察和擺脫那些困境、孤獨和害怕;寬恕自己在那個環境無從學習自愛、自尊和自我安慰,而經常與自己作對,經常對自己批判甚至苛責。

寬恕自己習得了對自己並不好的觀念和模式,思維模式、感受模式和行為模式。寬恕自己也曾因為無法消化自己的情緒而對別人不公,給別人帶來壓力、焦慮和痛苦。寬恕自己內在的不和諧,寬恕自己就像腿受傷了一樣一瘸一拐地活著。

寬恕吧,寬恕了自己,就可以寬恕別人;

寬恕吧,不去看任何人包括自己的不好和錯誤,只去看美好的和出於愛的,自己值得這麼做。

第四步:我是誰。

不管你做什麼,不管你說什麼,你都在向世界顯示你是誰。

當你抱怨、憤怒的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了誰?當你孤單、害怕的時候,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當你認為只有別人改變對你的態度你才能快樂和滿足,你把自己當做了誰?

如果你喜歡把自己當做受傷的小孩,如果你把自己當做無力的小孩,如果你把自己看做一個弱女子,如果你把自己當做一個慫男,那是你的權利,也是你獲得痛苦的途徑,你有權這樣做,你有權終其一生這樣做,只要你願意。

同樣,你也有權把自己看做一個成熟而為自己負責的人,你可以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陪伴自己,自己熱愛自己,自己安慰和支持自己,可以從傷痛中獲得鑽石,從困難中蛻變成熟。

即便你不習慣、不熟悉這樣做,你也能學會,一定能做到,只要你願意。

同樣,你還有權用更大的視角來感受自己。

你可以認出你本是一個生命,無暇、自足而圓滿的生命,那些經歷、感受、觀念都不是你,你擁有這些但這些不等同於你。

你是一個舞臺,上演過悲傷無助的戲劇,如果你願意你也可以邀請喜劇上臺,你是惟一的主人。

你不是任何一幕劇,你可以呈現、經歷和擁有這些,你可以把悲劇當做一個張力和伏筆而重寫你的劇本,你可以毫無評判、完全接受地欣賞舞臺上的任何呈現,你可以和任何一個場景在一起但又不屬於它們。

你可以有永恆的和諧,因為是你承載它們而不是它們束縛、定義你,你可以永遠的滿足,因為你什麼也不缺乏,什麼也不會失去。

最後說明一下:

這四個步驟看完可能只需要十幾分鐘,徹底完成可能需要一生或者幾世,但這不重要,反正早晚都會知道,早晚都能完成。

重要的是,在哪裡就好好地在哪裡,心中有一個心靈進升的地圖,有一個願意前行的心念,有一個願意逐步走的耐性。

當你的信任足夠,沿途都是風景……

我們尊重原創。部分文章和圖片來於網絡和網友推薦,如未署名,系檢索無法確定原作者,歡迎原作者聯繫我們。謝謝!

相關焦點

  • 心理好文 | 榮格:幾乎所有的不如意,都源於你的內在小孩
    正如《小王子》中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其實,上述所有表現,正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內在小孩。它正在向你呼救,渴求被你關心愛護。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可是,我們越是無視內在小孩,越是壓抑內在小孩,它會更沮喪和抗爭,仿佛一個惡性循環,影響著你的情緒、性格、婚姻愛情和工作。
  • 心理健康|療愈內在小孩的七種神奇能量,讓所有的限制都解除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在外表上雖已長大成人,可內心深處,卻一直有個受傷、無助,沒有跟著身體,一起長大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個自己。
  • 【蓋婭健康】榮格:幾乎所有的不如意,都源於你的內在小孩
    正如《小王子》中說:「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其實,上述所有表現,正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內在小孩。它正在向你呼救,渴求被你關心愛護。  02   內在小孩不長大,我們再努力也無法成長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
  •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
    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那些經歷?但那些記憶會深藏於你的潛意識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罵、一場噩夢般的考試、被同齡人欺侮孤立……這些被淡忘的童年創傷,就是被你遺忘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卻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
  • 解讀:所有的心理受苦產生於傷痛,所有的傷痛都是一樣的
    本周沉思:所有的心理受苦產生於傷痛,所有的傷痛都是一樣的。如果我們看向生命,在我們是孩子時,我們從父母那邊獲得傷害,或者老師以及其他人。無論什麼時候當我們受傷時,事實上內在傷痛是相同的。 現在假設你的手指被燙傷,它可能是煤氣灶或火焰,對於外在的不同方式,這個傷痛是一致的,同樣的,當我們受傷時所有的傷痛是一致的。可能因為不同的原因產生,但是所有傷痛都是一樣的,你可以去看看是否如此 因此有些人傷害了我們,產生傷痛。
  • 治癒短片《倖存者》看哭了,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受傷的內在小孩會持續地影響我們的生活、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只有我們真正地開始去看見內在小孩,療愈內在小孩,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 治癒你的內在小孩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會遭受不同程度的創傷
  • 療愈內在小孩,讓所有的限制都解除
    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 只有我們真正的開始去 看見內在小孩 療愈內在小孩 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你知道當一個孩子真的受傷時,他所想做的就是把你推開,他不希望被碰觸,只想把你推開。 道歉的能量流進孩子裡,會將推開的需要驅散。這個層面的孩子把你推開,其實就是把神推開,不讓神聖之愛流動並進到裡面。 內在小孩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個自己。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塔羅佔卜如何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 想知道如何療愈你的內在小孩?跟隨明月用塔羅來算算看吧。----佔卜開始----規則:保持內心安靜的狀態,在心中默念該如何做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從下面四張牌中憑感覺選出一張來,切記不可刻意選擇不可反覆挑選,選好後下翻查看答案。
  • 擁抱你內在的小孩
    當時,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即使時隔十二年,依舊記得每個主角的故事,立夏,傅小司,陸之昂,遇見,程七七等等。最近在看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的《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小孩。當我們年幼時,因為我們的心靈經常不能得到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當我們成年後,身體的成長掩蓋了內在的這個小孩。
  • 白大衛|親愛的內在小孩
    一個成人關照著自己的內在小孩,就能知道自己的心靈停在了哪個階段。當一個人把內在小孩的需求都向外投時,他就不斷在老闆、伴侶,甚至孩子身上索取未被滿足的東西,無法停止,這就是病態。而其實一個人的成年的自己,是可以照看好自己的內在小孩的。當把內在小孩的需求轉向內時,療愈就發生了。內在小孩,並不是體內真正獨立存在的個體,但他確實會提示我們自己需要什麼。「小孩」是關於「世界」的象徵,也象徵創造力、享受生活,被允許表達自己,被允許學習和犯錯,而不犯錯又怎麼學習呢?這些都是與內在小孩相關的東西。
  • 擁抱內在小孩,活出自在人生
    在摩擦中,人們能很明確的感受到那來自於自己內在的委屈、壓抑、憤怒等,但似乎是一種習慣,又或許實在太難受急於逃避,很少有人能讓自己停留片刻,去看看這些情緒的背後是什麼。其實,每一種負面情緒背後,都是你的內在小孩在向你發出求救信號。
  • 當你在關係裡苦苦掙扎,你的內在小孩滿了恐懼
    我們最深的情感, 最大的喜悅和最深刻的痛苦都緣自於關係。我們過去所受的教育及童年經驗,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很大的影響。 它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命和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個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我們童年時的情緒、體驗和需求。如果內在小孩因為小時候的需求沒有獲得滿足,並充滿了受傷的傷痛記憶。長大後,我們的內心便存留了脆弱、受傷、需要被關心和呵護的童稚小孩,他因著受挫、壓抑,帶著憤怒和受傷而無法展現他天性的特質。內在小孩源自兒童式的不安全感。
  • 重溫《不完美的她》:生活裡幾乎所有的不如意,都藏著內在小孩的傷
    如林緒之一樣,每一個有童年創傷的人,都有一個破碎的內在小孩,他敏感、脆弱、孤獨、自卑,蜷縮在內心陰暗的角落。破碎的內在小孩是一個形象的說法,他或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或許是一種刻骨銘心的傷痛,是我們童年時遭受傷害後封存在內心的,從未被治癒的傷口。
  • 你的內在小孩是什麼類型? 測試
    但是漸漸的,你與你的內在小孩似乎都面臨到了同樣的狀況,在成長的路上,不斷的有人要你們放下腳步來,開始希望你們能夠更踏實的做一些考慮與計劃,為了不要出錯,那些跳躍式的思考模式漸漸的開始習慣糾結在一起思考,反覆的檢查,雖然你還是很聰明的總是能夠把事情處理的很好,但是失去自由自在的速度感,讓你與你的內在小孩開始變得容易疲勞。
  • 靈性測試:你的內在小孩是什麼類型
    我們能夠怎麼支持你與你的內在小孩重回力量呢?別忘記你的天賦與興趣,那絕對是與生俱來上天要送給你的,那你就應該好好的利用它的存在,尊重你的能力,讓這份能力能夠更加的穩固,成為不管是在現實世界中還是在你精神層次中的重要立足點,讓他們能夠支持著你,讓他們幫助你不再辛苦的擺蕩於這個世界裡。
  • 你的內在小孩是哪種類型?(心理測試)
    加關注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你了解你的內在小孩嗎?你知道Ta現在的狀態嗎?或許你覺得Ta時而頑皮,時而乖巧,時而讓你覺得煩躁,時而讓你覺得不安.....可這就是你真正的內在,你內在的小孩。Ta很真實,Ta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
  • 大女主時代,《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重拾快意恩仇的人生!
    提供一個網友整理的書單,非常全面對於我們這樣非專業的人,心理學入門或者一些身心靈成長的書更加容易看進去比如這本《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告訴你,內在小孩是如何操控自己的人生,讓我們逃避真我,壓抑熱情。首先,我們需要找到源頭,那個內在小孩為什麼能夠一再阻止我們直面傷痛,讓我們距離真我越來越遠?其次,需要我們覺察。覺察自己的潛意識或者說在小孩是用什麼手段操控主導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在重複幼時的關係模式,我們要學習區分源頭和觸發點。
  • 兒童節|致心中的內在小孩
    --你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大人?成為大人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我最近時常問別人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成年不僅是一個年齡概念,更是一個心理概念。安德11歲時已經不得不成熟到成為全人類的救星(雖然是在科幻小說裡),李敖大概直至離世都認為自己是個頑童。
  • 療愈內在小孩的7種能量
    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我們就會縮回這個空間,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  憤怒、悲傷、嫉妒、恐懼,甚至開懷、興奮等等我們時常感受到的這些多變情緒,其實都是內在小孩在發聲、提醒你他的存在。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愈我們,並療愈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