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情緒,是內在小孩在作怪

2020-12-19 騰訊網

01

受過傷的我們

心裡都住著一個長不大小孩

吉姐,是朋友圈裡出了名要強的人。

做什麼事都力爭上遊,不能容忍自己比別人差。能一個人做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很多需要配合的工作她寧願死扛,也接受不了他人的意見和質疑。

然而,在她強大的外表下,隱藏著脆弱無力的心:

不會的事情不想求助,因為總是覺得很丟臉,傷自尊;

不向別人提要求,其實是不敢麻煩別人,也害怕被拒絕;

只要稍微比別人落後,就自我苛責,完全不能接受自己輸了;

對他人的評價異常敏感,別人提個意見就覺得是被針對、攻擊……

事情好像越來越糟糕,越要強,越焦慮;越不依賴,越孤獨。

慢慢地,就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經營良好的關係。一顆封閉的心,自己出不來,別人進不去。

吉姐為什麼會這樣呢?

從事教育行業的母親從小對她的要求非常高,考試達不到要求,挨罵、被罰是常有的事,甚至威脅她考不好就不要回家。

而父親經常不在家,很少溝通,有時間回家的第一件事卻是檢查她的成績,稍不滿意就大聲責罵。

吉姐習慣了被要求,成年後也擺脫不了這個禁錮,她對自己要求很高,一旦做得不夠好就會愧疚、自責、自我厭棄,也容易因為別人評價受傷很久。

本以為長大後可以變得更好,卻不曾意料到,這種性格特質一直揮散不去,一旦不如意或被批評,那個過去的小孩就會跑出來,怎麼逃都逃不了。

02

你過去受的苦

都成了內在小孩的痛

心理學中有「退行」這一概念,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外界的指責、評判、苦難、危險的時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就是童年時的自己。

年幼時,因為心靈沒有得到足夠的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安全舒適的時候,我們成人化的一面會掩蓋住內在小孩。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情緒,用「孩子氣」的方式應對一切。

吉姐童年因父母的高壓管教受過傷,成年後的她一旦受到否定,就仿佛回到了童年時代面對父母質疑的時刻,戰戰兢兢,因而經常陷入自我厭棄,走不出來。

03

內在小孩在等你抱抱TA、治癒TA

我們總以為長大就會變好,受過的傷就不痛了,吃過的苦也忘記了。然而即使我們已經長成獨當一面的成年人了,受過傷的內在小孩卻還在痛。

童年的經歷也許被淡忘了,但是經受過的傷害依然深藏於潛意識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你的一生。

內在小孩總被忽視,被丟在最不起眼的角落。而TA一直在吶喊,一直在吸引你的注意。

你的每一次受傷,其實都是內在小孩在哭泣。

沒有人會不帶傷痕地長大,你要學會的,就是去療愈這些傷痕,而不是逃避、無視。

不要輕視自己的需要,也不要低估自己的痛苦。讓你的內在小孩甦醒吧,然後認真地對待TA,看見TA,擁抱TA,支持TA。

相關焦點

  • 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原來是內在小孩在作怪
    你過去受的苦 都成了內在小孩的痛 心理學中有「退形」這一概念,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外界的指責、評判、苦難、危險的時候,常常是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
  • 小心你的內在小孩,在偷偷控制你的情緒
    為什麼成熟的人 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如果你像我一樣,對人的行為和反應比較敏感,你會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 很多人在社交場合中處事待人十分成熟,對於各種突發狀況應付自如,唯獨會在某些小事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 與「情緒」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它會使我們失去理智,產生不成熟的情緒與行為。我們沒能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感受到的痛苦卻是明顯又深刻的。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 &34; 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情緒,比如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
    一次父母打罵、一場噩夢般的考試、被同齡人欺侮孤立……這些被淡忘的童年創傷,就是被你遺忘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你情緒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卻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許某天,你就會突然開始生氣、發火;也許你會對某些事特別敏感,甚至都不願提起;也許你會有模糊的悲傷感,卻找不到任何與悲傷相關的記憶。
  • 其實這是你的「內在小孩」在作怪
    其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表面看年輕女性更喜歡大叔型男性,其實質是她們的「內在小孩」在作怪。這裡的「內在小孩」指的就是這些女性潛意識裡想要彌補自己童年缺失的父愛,那個童年時候的自己就是她們心裡的「內在小孩」。
  • 為什麼所謂自愛,就是內在父母愛上內在小孩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總是控制不住情緒,引發爭吵,每次爭吵以後又開始自我悔恨、陷入被拋棄的恐慌之中。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理論創始人約翰·波拉德所著的《內在父母的覺醒》中,我找到了答案。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內在小孩」沒有跟著你一起長大內在小孩與平日的你是不同的。比如一個平日裡溫柔恬靜的女孩子,內心也有暴躁易怒,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表面上看獨立堅強能幹的成年人,內心卻是脆弱又依賴別人的;一個人平日生活的清心寡欲,但偶爾也會出現貪婪逐利的一面。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 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 自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在工作中總覺得自己不能很好勝任目前的或者更好的崗位。· 常常自我懷疑與否定,內心糾結與矛盾,有時候感覺自己像變了一個人。...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
  •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拋開內在小孩才是幸福的開始
    為什麼你控制不住地挑剔伴侶的毛病......01: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那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由著名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的概念。榮格認為, 我們其實有很多聚集著形象、情緒、情感、情緒的人格。
  • 關愛內在的小孩
    核心提示:關愛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是給我們內在的小孩以滋養,用成年的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了的我們自己的愛給內在小孩以溫暖、關注、幫助、使他成長。在療愈我們內在小孩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欣賞,愛撫自己為最終目標。對不完美的人生中的不完美的他人用一份體諒,包容的成熟心態來面對。
  • 教育孩子控制不住情緒怎麼辦?這樣做,處理好情緒與孩子的關係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首先需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避免&34;的發生,給孩子和家庭一種良好的情緒氛圍,那麼該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呢?你有多久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內心了,有多久沒有關注過孩子的內心了?我們的眼睛總是往外看,而總是忽略了向內看。儘管我們已經為人父母,但卻忘記了我們也曾是一個小孩,不管年歲如何增長,也至始至終還是一個小孩。
  • 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麼辦?
    本文由「柚子健康網」發布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很多人來說,最關注同時也最無奈的事情,莫過於生活中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傷害到別人的同時,自己的內心也承受著後悔和內疚的煎熬。那麼該怎麼來應對這個問題呢?
  • 「輸不起」的伊能靜,心裡也住著沒長大的內在小孩
    伊能靜的種種觀點行為,就是心裡住著一個陰晴不定的小孩,表面看起來成熟理智,卻怎麼也藏不住心裡那個極度缺乏安全感、過度尋求認可的小孩。>情緒總在一瞬間爆發,集理性和天真於一身的成年人,痛苦不堪,仿佛心裡住著一個不受控制的孩子,在拼命拉扯自己。
  • 寶寶的情緒控制不住怎麼辦?
    寶寶總是愛哭鬧讓父母不堪重負,但實際上越小的寶寶越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大一點的寶寶也經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能夠引起孩子容易哭鬧的原因太多了,比較常見的原因是孩子不舒服,導致哭鬧,有些則是因為家長不能夠順應寶寶的心裡想法等等,因此家長必須正確的了解寶寶才可以。那寶寶經常哭鬧又應該怎麼辦呢?
  • 【蓋婭健康】榮格:幾乎所有的不如意,都源於你的內在小孩
    :  莫名感到悲傷、抑鬱、憤怒,控制不住的發脾氣或感到崩潰; 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經常用作、討好來換取伴侶的關心; 人際交往中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敢爭取應有的權益; 工作中自信心不足,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習慣性拖延、懶惰; 內心敏感脆弱,性格孤僻,過於在意他人的感受和評價; ……  仿佛心裡有個頑固不受控的小孩,在你想要好好的時候,總出來搗亂。
  • 《正念小孩》:教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到底有多重要
    只有少數網友指出:「不能控制情緒的人,太可怕了!」安東尼·羅賓斯說過:「一個人成功的秘訣就在於懂得怎樣控制痛苦與快樂這股理論,而不為這股力量所反制。如果你能做到這點,就能掌握住自己的人生,反之,你的人生就無法掌握。」
  • 「問答」自律,是對「內在小孩」的施暴嗎?
    但是,要麼我認為該做的事可能正是我抗拒的事,要麼我不想做的事正是我內在小孩想做的事,所以每次我都敗得一塌糊塗!其實我知道自己並不是自己的敵人,而是最親密的夥伴;自己不需要戰勝自己,只需要和諧相處。無奈的是,始終無法突破。
  • 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但卻做不到,其實我也和你一樣發了脾氣之後又特別後悔所以我就很好奇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呢?,這就是底層的爬行腦發揮作用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即使知道現在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但仍然不會行動,因為情緒腦比理智腦更加底層,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原因當你感覺到安全和愉悅的情緒時,理智腦就會更好的發揮作用,所以現在對孩子的教育都很強調這兩點所以,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因為情緒腦比理智腦優先級更高
  • 做內在小孩的積極關注者,學會愛自己
    大家關切地詢問著緣由,馬思純則一度哽咽,她說,因為情緒不穩定,要靠藥物控制。 馬思純自曝,情緒最嚴重的時候,她會胸悶、喘不過氣、四肢僵硬、眼睛看不見,如果斷藥就會產生軀體反應。
  • 心理好文 | 榮格:幾乎所有的不如意,都源於你的內在小孩
    :莫名感到悲傷、抑鬱、憤怒,控制不住得發脾氣或感到崩潰;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經常用作、討好來換取伴侶的關心;人際交往中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敢爭取應有的權益;工作中自信心不足可是,我們越是無視內在小孩,越是壓抑內在小孩,它會更沮喪和抗爭,仿佛一個惡性循環,影響著你的情緒、性格、婚姻愛情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