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內在的小孩

2020-12-19 39健康網

核心提示:關愛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是給我們內在的小孩以滋養,用成年的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了的我們自己的愛給內在小孩以溫暖、關注、幫助、使他成長。在療愈我們內在小孩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欣賞,愛撫自己為最終目標。對不完美的人生中的不完美的他人用一份體諒,包容的成熟心態來面對。

  我們大多數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過一些創傷。或者是親人的離開;或者是突發事件的打擊;或者是情感的挫折;或者是我們很小很小的時候遇到的你不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感覺;這些個創傷如果沒有及時得到處理就有可能被壓抑到我們的潛意識的深處,我們的情感就會被固著在某一個點上。這樣就會形成了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他可能停留在4歲,8歲,少年期,青春期,亦或者停留在我們的嬰兒期,甚至我們在母親的子宮內也會感受到媽媽的情緒,或者說媽媽的情緒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感受,也許我們的情感就會固著在胎兒期。

  這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對我們的人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當現實生活中沒有觸碰到我們的那個情緒點的時候,他或許會安靜的深藏在你潛意識的深處,我們也許會相安無事的度過一生。但是如果生活中我們經歷的某件事情觸碰到他的情緒點的時候,他就不會安靜的躲在那個被遺忘的角落裡,他需要我們去關注,當他感覺到我們沒有關注到他的時候,他會用各種方式來提醒你,這就是我們有的時候會感覺到情緒上有了不能理解的變化,或者明知道不會擔心的事情就莫名的擔心,不必害怕的感覺竟揮之不去的伴隨著我們。凡此種種都是我們的內在在提醒我們去關注他、理解他。這就到了我們必須要面對我們的內在小孩,去關注他,讓他成長的時候了。

  關愛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是給我們內在的小孩以滋養,用成年的我們,現在已經長大了的我們自己的愛給內在小孩以溫暖、關注、幫助、使他成長。在療愈我們內在小孩的過程中,我們要以欣賞,愛撫自己為最終目標。對不完美的人生中的不完美的他人用一份體諒,包容的成熟心態來面對。給我們造成創傷的人往往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也許是我們的父母,或者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我們不能夠去怨恨和責怪他們,他們也不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對待我們的方式。他們可能是無意的傷到了我們,他們或許也是受傷的人。他們的成長經歷就學到了那樣的一種生活的模式,所以我們不要去怪罪他們,我們只能是靠自己成長,來自救。

  當我們的內在小孩真正的被關注到了,當我們穿越了被固著的塵封已久的情緒點的時候,當我們的內在成長強大起來的時候,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將會有一個嶄新的開始!

  祝福我們都能夠跟我們內在的小孩和諧的在一起,愛他、保護他,祝福我們都能夠獲得平安喜樂的人生!我愛我們!我們一定會幸福的!

相關焦點

  • 塔羅佔卜如何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 想知道如何療愈你的內在小孩?跟隨明月用塔羅來算算看吧。----佔卜開始----規則:保持內心安靜的狀態,在心中默念該如何做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從下面四張牌中憑感覺選出一張來,切記不可刻意選擇不可反覆挑選,選好後下翻查看答案。
  • 內在孩子與內在父母!
    回到今天的主題,很久以來大家都在談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那麼到底什麼是內在父母,什麼是內在小孩呢?01內在父母是什麼?我們的內在父母是一個內在空間,常常與內在的關愛、智慧等資源聯接,我們意識存在的這一部分是我們的本性和更高自我的表達,它位於我們心靈的中心。處於內在父母中時,我們感覺安全有力、富有信心,那是一種「家」 的感覺。
  • 親子心理關愛之療愈抑鬱的內在小孩
    親子心理關愛之療愈抑鬱的內在小孩對於現代人來說,誰要是沒點抑鬱情緒,說起來都有點不合群的嫌疑。於是,作為從眾的一員,我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與抑鬱來了個不期而遇。當然,我和他並不是一見鍾情,而是日久生情。
  • 六一行運趣味測試:你有好好關愛你的內在小孩嗎?
    老鷹 需要娛樂 你的內在小孩充滿了奇思妙想,具有敏捷行動力,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的想像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你的內在小孩也渴望釋放,渴望重新在不受拘束的環境下自由娛樂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廈門美食報導,ID:xmmsbd】,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 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內在小孩,是另一個自己什麼是內在小孩?指的是我們在成年後,內心有一部分心理狀態與功能,和小孩一樣。「內在小孩」沒有跟著你一起長大內在小孩與平日的你是不同的。與其向外尋求慰藉,不如與內在小孩一起成長。當我們在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
  • 《內在父母的覺醒》: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養育
    智慧機器人 給你舒適健康的家 讓生活更美好 《內在父母的覺醒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這兩個內在自我都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的希望、夢想和恐懼。在生活中,我們往往為了滿足一個自我的需要,而犧牲另一個自我。因此我們常常發現自己無法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平靜。 《內在父母的覺醒》一書則提出:內在父母應當承擔起改進與內在小孩內部對話模式的首要責任。
  •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小心翼翼地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活,並且遏制著內在小孩,它在以別人怎麼看它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當內在小孩對這世界上發生的某一件事不滿且要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內在父母大聲地喝住它,「不能這樣做,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這樣做會傷害到其他人。」
  • 為什麼所謂自愛,就是內在父母愛上內在小孩
    在「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理論創始人約翰·波拉德所著的《內在父母的覺醒》中,我找到了答案。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它們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難以捉摸。我們一切關係都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關係的外化。
  • 白大衛|親愛的內在小孩
    一個成人關照著自己的內在小孩,就能知道自己的心靈停在了哪個階段。當一個人把內在小孩的需求都向外投時,他就不斷在老闆、伴侶,甚至孩子身上索取未被滿足的東西,無法停止,這就是病態。而其實一個人的成年的自己,是可以照看好自己的內在小孩的。當把內在小孩的需求轉向內時,療愈就發生了。內在小孩,並不是體內真正獨立存在的個體,但他確實會提示我們自己需要什麼。「小孩」是關於「世界」的象徵,也象徵創造力、享受生活,被允許表達自己,被允許學習和犯錯,而不犯錯又怎麼學習呢?這些都是與內在小孩相關的東西。
  • 《童年之謎》,記憶中的「羅生門」是內在小孩的呼喊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榮格在1940年首次出版了《兒童原型心理學》,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也就是書中所說的兒童原型。這個「內在小孩」其實就是童年時的自己。內在小孩分為六種類型,分別是:冷漠型:表現為用冷漠封閉自己的內心,不願溝通與交流。狂怒型:情緒較為狂躁。依賴型:比較脆弱,希望得到關愛與照顧。羞恥型:感到自己的存在是罪惡的。
  • 《與自己和解:治癒你內心的內在小孩》——遇見童年的自己
    在《與自己和解》中,一行禪師運用佛教原理幫助你,返回內在最深處,覺察內在小孩的存在,與他對話,聆聽他的聲音,從而達成與自己和解的目的。如此,我們不再受情緒的擺布,心中沒有怨恨,也不再遷怒他人。我們的人際關係也開始變好,我們因此懂得了愛,保有了愛。翻開《與自己和解》,跟隨一行禪師的腳步,一步步回到自己內在最深處,擁抱、療愈內在的小孩,與自己達成真正的和解。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你需要先把內心的恐懼想像成一個飽受驚嚇的小孩,他可能正蹣跚學步,可能剛剛開口說話。這個小孩可能會感受到的恐懼,比如,經常會感到不安全,覺得周圍都是威脅;總是難以安靜下來,常常焦躁不安等。
  • 遇見你的內在小孩
    什麼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一個心理學概念。簡單的講,內在小孩就是你自己,他是另一個自己,他是一個一直被你忽略的自己,他還是一個受傷的自己,他被你關入內心最深處,也許是出於自我保護,你一直在逃避他,遠離他,當他不存在,甚至於恐懼他,討厭他,總之,不願意接受他。
  •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拋開內在小孩才是幸福的開始
    01: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那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由著名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的概念。榮格認為, 我們其實有很多聚集著形象、情緒、情感、情緒的人格。一位心理學博士解釋說,其中有一個典型的人格是「批評家」,當我們感覺內在總有個聲音要控制、批評自己時,那就是「批評家 出現了。
  • 擁抱你內在的小孩
    最近在看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的《擁抱你的內在小孩: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的小孩。當我們年幼時,因為我們的心靈經常不能得到滿足和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當我們成年後,身體的成長掩蓋了內在的這個小孩。
  • 看見受傷的內在小孩
    文|金尚想像一下一個小孩的內在,獲取一下一個恐懼和恐慌的小孩的能量,讓自己完完全全地進入到你的內在空間,你現在就是那個受傷的小孩………….可是,我那個小小的內在小孩覺得自己被拋棄了。當我對某件事情不滿,想要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時,內在父母大聲地喝住我,"不能那樣說,不能那樣做,否則會受到很嚴厲的懲罰。"
  • 你的「內在小孩」,受傷了嗎?
    張德芬說過:「原來我們內在小孩的最大特徵,就是恐懼。」我們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這樣的內在小孩:有著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在空間。在感到安全時,內在小孩是不會出來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接管」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 內在小孩受傷程度測試
    該測試來源於壹點靈網站以下是內在小孩受傷程度的測試問卷,請以【是】或者【否】來回答下面的問題:(該測試來源於壹點靈網站)1、當我每次想到要嘗試新的問題時我被迫要做一個成功者18、我覺得除了某些事之外,我這個人在很多時候是無足輕重的19、我的生活很空虛 很多時候我都覺得沮喪20、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也不知道自己的價值【3道題以上,答案為「是」】表示:你忽略自己的【內在小孩
  • 與內在小孩溝通,遇見真實的自己
    這時,不妨停下來,和你的內在小孩溝通,進行清理吧。    表意識,通過不斷的清理來照顧內在小孩,就像媽媽一樣。表意識把清理的意志傳給內在小孩,然後內在小孩在傳給我們的超意識。  超意識,就像爸爸一樣,是唯一可以與你的生命本源連結的人,他把你內在小孩清理的意志傳給神聖的存在(生命的本源),神聖的存在就會刪除這些記憶。  當你不斷的清理,就回到《零極限》提到的接近零的狀態,這類似佛教裡說的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