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孩童時期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創傷。
這些創傷的來源不一。
可能是被拒絕、缺乏溫暖、被比較、被賦予太多壓力、被苛責或被批判所造成。
從而導致我們不被支持做原來的自己,被制約要成為別人(父母、老師或社會)所期望的人。
這些創傷在我們內心凝聚,成為一個受傷的孩子模樣,被心理師稱為「內在小孩」。
治癒內在小孩也成為心理治療中常見的病症。
當你覺得自己好像也存在這種狀況卻又不想找人疏導怎麼辦呢?
推薦以下三本書,先學會自我排解吧。
內在小孩就是孩子般的敏感、直覺力、好奇心、想像力、天賦智慧和感受感覺的能力,並沒有隨歲月的流逝和成長而改變或衰退。
當我們年幼時,心靈若是經常不能得到滿足和安慰,會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等到我們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沉浸於痛苦中,做出不負責的行為,造成我們在關係中的掙扎和受苦。
孩子是沒有勇氣和智慧來面對他所遭受的傷害的,但是身為成年人,我們有足夠的成熟度,就像安撫、疼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
一旦我們的內在小孩得到了療愈,他的喜悅、創造力、生命力、信任等特質就能毫無阻攔地表達出來,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和希望。
克裡希那南達&阿曼娜/著
或許你看到這本書會覺得詫異,家是給人溫暖的地方,庇佑心靈的港灣,為什麼會傷人呢?
但是傳統的教育還有家長錯誤的培養方式,嚴重的溺愛,過分的冷淡。都有可能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傷心的種子……
如何避免,如何正確對待,作者給出了答案。
本書精選「健康·心理」專欄32篇闡述家庭教育與個人成長的文章,包括父母溺愛、高考壓力、青少年網絡成癮等方方面面的家庭問題。
所取案例真實,分析透徹入理。
專業的心理學原理與概念在作者筆下變得生動鮮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進而促進為人父母者的成長,不讓家庭傷人的悲劇再次重演。
武志紅/著
這本書糾正我們很多錯誤的認知,告訴我們如何寬容地對待自己,對待自己的內在小孩。
值得一看的是,書中給出了安全感訓練的方法,讓我們跟著書本靜下心來療愈自己,探索傷痕,等合上書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心中的孩子變乖了,焦慮平息了,恐懼消失了。
一切重歸美好。
在以往我們認知不足、無法全面看待事情時,遭受了諸多不合理的評價與期待,我們承認了那些不合理,內化為嚴苛的「內在大人」對待無助的「內在小孩」的方式,形成固化認知,那些固化認知讓我們精神內耗,致使我們變得脆弱,膽怯,情緒化。
吳姵瑩在《認知的重建:從內在強大到外在精進》中帶我們回顧過往,對重要事情進行解讀,與自我進行對話,看見舊有否定與批判等負面自我認知的內在模式,打破固化認知,修正認知偏差,建立全新的認知。
吳姵瑩/著
●文字編輯 | 曉 瑄
●審核編輯 | 劉 慧
●圖片來源 | 網 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