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內在父母是什麼樣子的?對你和現在的人際關係有怎樣的影響?

2020-12-19 王金現

王金現

對他人的反應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裡時,又飢又餓,妻子卻只煮了一碗稀飯。這能讓我吃飽嗎?我一時火起,甚至是怒不可遏,覺得這日子簡直沒有法過下去了。

為何我對這樣一件小事,有那麼強烈的反應呢?

飢餓的感覺,讓我回想起年幼時的情景。父母在田間勞作,我從山坡上撿羊屎蛋回來,家門鎖著。早已飢腸轆轆,但只有把肚皮貼在被太陽曬得曖洋洋的大石塊上,然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睡著了。

飢餓感的背後,還隱藏著我不被照顧,不被關愛的影子。父母總是那麼慌忙,無暇顧及我。

還有內心巨大的憤怒。委屈。難過。

所以,那晚妻子的行為,激起了我對內在的反應。我的內在父母,是忙碌的、無暇照顧我的。我是飢餓的、憤怒的、委屈的。

我把內在父母的感覺,投射給了妻子。我又一次重演了不被照顧的憤怒小孩。

時常,我們會把內在的某一種模式,投射到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當中。無意識地把身邊的人,當作早年的內在父母。早年的情感記憶,伴隨著那種關係模式,瞬間就會模糊現實,讓我們失去理智。

內在的父母和小孩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遺憾就是,一個人出生時,無法選擇自己的父母。而且,一生當中,無法脫離父母跟自己的關係。

於是,現在似乎很流行怨恨父母。因為,早年,實在,受到來自於父母的傷害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實在是,太深刻了。

比如我,內在的憤怒積壓,難道不是因為早年的父母的原因嗎?確實是的額。

比如我,對待身邊人的反應模式,難道不是來源於早年父母的養育關係?確實是的額。

那麼,我現在的人際關係中遇到的問題,父母是難捨其咎的。

我們來看看吧,內在的父母和小孩的關係配對:

懲罰性的、施虐父母——破壞性的壞小孩

控制性的父母——被激怒的、被控制的小孩

不關心的、自我為中心的父母——沒有要的小孩

看不起人的父母——有缺陷的、沒有價值的小孩

施虐的父母——受虐的小孩

自私的父母——被剝奪的小孩

無能的父母——失控的、憤怒的小孩

誘惑性的、閹割性的父母——性興奮的小孩

完美的養育者——依賴的、滿足的小孩

愛匱乏的父母——渴望愛的小孩

虛弱的、奴隸樣的父母——控制性的全能小孩

溺愛的、讚賞的父母——友好、順從的小孩

懲罰性的、報復性的父母——攻擊性的、競爭性的小孩

等等。

這些關係模式,發生、形成於在早年的養育環境,對於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普通人際關係,都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它就像一副心靈地圖,在無意識中,起著導航的作用,在情感和行動中,發揮作用,直接影響著我們跟他人的互動。

角色逆轉

在我的心理諮詢實踐中,我發現,早年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係模式,不僅僅導航、塑造著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人際關係。重要的是,成年後的我們,還會創造性地運用早年的關係模式。

所謂創造性,就是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中,用角色逆轉的方式,對現實關係施加自己的影響。

通常,早年的受害者,會以迫害者的角色,對成年的關係發生作用。無意識地企圖滿足某一潛在的渴望。

比如,在諮詢關係中,一位來訪者抓住諮詢師的某一過失,決不原諒,而且全面否定。在情感上,極其憤恨,甚至把諮詢師趕出諮詢界也不能解恨。

來訪者對諮詢師,其實就扮演了嚴苛的、懲罰者的角色。這其實是早年自己被苛刻對待、被不合理地懲罰的變相呈現(反向形成)。只是,在這一過程中,來訪者實現了角色逆轉,把自己從受害者變成了迫害者的角色。

事實上,在成年後人親密關係或者人際關係中,角色逆轉,是在無意識當中,經常發生的事情。對關係,有著極強的破壞力。只是我們並不知道。

怨恨或是改變父母

很多成年人認為,自己有足夠的理由怨恨父母。我也贊同。甚至有人說,父母皆禍害。而我是不敢苟同的。

有一位來訪者,在一次機會中,向自己的母親表達了自己小時候不被公平對待的委屈和氣憤。母親聽過之後,喃喃自語道:我不知道那樣會對你造成傷害。

似乎母親很難過、羞愧。來訪者瞬間就放下了很多,輕鬆了很多。

問題是,並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能夠會體會到來自父母的難過也羞愧。他們無意識地期待父母是完人,不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可以對兒子造成傷害。所以,他們的自戀過了頭兒。——死也不肯原諒父母。

還有的人,決意要改變父母。只有父母變好了,自己才能有好日子過。於是,他們雖然已經成年,但是自己不工作、不戀愛、不成家。跟父母耗上了。

他們期待回到原點。期待父母成為完美的父母。雖然事過境遷,但仿佛還可以回到最初的樣子。就像那個刻舟求劍的人。

他們不肯接受現實。現實就是,父母永遠不完美;現實就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再也回不到當初了。

幻想和痛苦的終結

《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二千多年前的佛陀,一生致力於解脫人生的痛苦,創造出了偉大的佛教。

在我看來,主要的就是想要人們從虛狂的幻想中覺醒出來。

但是,迄今,人們也未必能夠理解他的苦衷。

心理學上講:現實檢驗能力。簡單地講,就是看看自己內心的幻想和現實到底吻合不。要從幻想當中直到現實中來。

異曲同工。

缺乏現實檢驗能力的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精神病。呵呵。一般人,是沒有精神病的。

但是,一般人,會在巨大的情緒中,瞬間被情緒淹沒,失去理智,失去現實檢驗能力。

那麼,踏上覺醒之路,可能首先要做的,其一,看看自己活在怎樣的幻想當中。比如,自己的內在的父母和小孩的關係模式。其二,了解下自己的情緒模式,是不是經常被情緒所淹沒。比如,在親密關係中,你是不是倍感痛苦。

對於一部分人來講,需要重新回到某一新的關係情景當中,比如諮詢關係。在新的關係和情感中,重新體驗自己,塑造新的關係模式。這就是心理諮詢的功能啊。

相關焦點

  • 你的內在小孩是什麼樣子呢?
    透過這個測驗,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你與你的內在小孩之間的關係,以及你持續面對到的狀況,與這純潔的靈魂小孩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聯。希望測試結果能夠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觀點,並且開始養育我們每個人的內在小孩,得到更美好的生活。 測試開始,調節好你個人狀態,保持安靜後直接隨意的從下面四張牌裡選出一張最有感覺的,不能刻意選擇,不能重複選擇。
  • 為什麼所謂自愛,就是內在父母愛上內在小孩
    其實,我們都有兩個獨立的內在自我:內在小孩和內在父母。它們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難以捉摸。我們一切關係都是內在父母與內在小孩關係的外化。療愈童年創傷、修復原生家庭的傷,根本在於改變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關係。
  • 與父母關係很差怎麼辦,怎樣擺脫原生家庭對親密關係的影響?
    父母對自己不好,容易產生自卑和不安全感。父母離異,容易對婚姻缺乏信心,不信任愛情關係的穩定性。這三種最常見的親密關係中的問題都是受原生家庭影響而出現的問題。因為父母是帶給我們生命的人,做父母又不用考試,這個世界上也沒人說怎樣的人才有資格做父母,所以你如果有一個不合格的父母不要責怪他們。
  • 選擇一張你喜歡的圖,了解你的「內在父母」想告訴你的話
    在開始前,蘇米君首先給大家科普兩個知識點:內在父母和內在的小孩內在的父母,如果籠統的解釋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會地自己孩子施加的非常大影響, 這種影響甚至會在給成年後的孩子留下深深的烙印。這些都內在的孩子,只是這裡的內在的孩子的主體是父母的內在孩子這兩者是相互作用的,如果我們的「內在父母」是嚴厲、苛刻的,我們的「內在小孩」就會是服從的、緊張的,我們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中,會表現出相應的型態,在與自己的相處中,也會出現對自己嚴格要求和對生活緊張焦慮的矛盾。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心理學家曾發現,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表現自己特別的特徵,成熟的父母懂得如何應對孩子的成長特點,而不成熟的父母由於對孩子缺乏真正的關心與深入發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甚至因為不懂得,無法給予孩子心智的支持和完善,而孩子內在受阻的那部分由於沒有很好得到完善,就會帶來對自我的不信任與自卑,更會帶來心靈的扭曲。
  • 父母對孩子未來人際關係的影響
    父母與人際關係的構建 童年時期你和父母的關係,會成為成年之後與他人構建關係的模板,每一個人都會把幼年時期和父母相處的經驗內化為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1、家庭內部的關係,就是與母親的關係的延申,甚至也可以說絕大多數關於個人的情緒、情感等內部的感受都和他與母親的關係息息相關,與母親的關係就是一個人心靈的底色。
  • 25歲之後,不必再向父母索要愛,你可以做好自己的內在父母
    「內在父母」這個詞,屬於心理學裡的一句行話,與之相對應的一個詞是「內在小孩」。也就是說在我們的內在系統中,存在著看不見但卻能感受到的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形象。也就是說,假如你的父母糟糕透了,也請不要放棄自己,因為你還可以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去完善和招撫你自己。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它還會為你再開一扇窗。絕處之後,就會逢生。你可能會問:「如何成為自己的內在父母呢?」。
  • 如果你有這3個特徵,你可能被你的內在小孩「操控」了,你要注意
    1940年,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兒童原型心理學》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內在小孩」這個概念,榮格認為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內在小孩,這個小孩就是我們內心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心理健康問題,個人成長和發展問題,人際關係問題等都是內在小孩和理性自我的衝突導致的,一個人的內在小孩和理性自我越統一,心理就越健康,人際關係往往也就越融洽。
  • 學齡前兒童該學些什麼,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是什麼樣子的
    轉眼今年還沒開學疫情就來了,女兒在家悶得總是有各種小情緒,讓我更加頭疼,後來鄰居給推薦國學幼兒園,說他兒子是在那裡畢業的,那裡的園長、主任和老師都特別的負責任,有愛心,教育理念也很是不同等等各種好,然後我跟老公就去看了園,看完後感覺主的確很好,教的是國學、全腦、英語等也都很合我和老公的意,因為我們也喜歡國學,最主要的是女兒去一次就喜歡上了那裡,然後就決定去了。
  • 靈商引航:追問父母,孩子的教育,你做的怎樣?
    今天和大家繼續分享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今天我的標題是;追問父母,孩子的教育,你做的怎樣?遇到一個結婚十多年農村婦女,滿嘴都是為了孩子,孩子生活學習一塌糊塗,你相信嗎?你想過究竟是孩子離不開父母,還是父母捨不得的孩子?她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家就說很累了,到家就窩在沙發上或者直接坐到被窩裡,一邊玩手機,一邊啷啷孩子快做作業,趕緊讀書,馬上去練字等等。
  •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對你有多大影響
    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而作為父母請你一定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
  • 父母是孩子的模範標本: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要我說,畢竟監控視頻都有了,警察想要找一個人是分分鐘的事情。如果這位媽媽看到新聞之後還執迷不悟,以為貪小便宜不會怎樣的話,那她可就大錯特錯了。古人云「有其父必有其子」,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成為了孩子模仿的錯誤範本,孩子也會朝著錯誤的方向成長。我們給孩子創建出來的原生家庭,其中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關係模式等等,都會對孩子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 父母是孩子的模範標本: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要我說,畢竟監控視頻都有了,警察想要找一個人是分分鐘的事情。如果這位媽媽看到新聞之後還執迷不悟,以為貪小便宜不會怎樣的話,那她可就大錯特錯了。有這樣一位爸爸,因為酒駕被交警抓獲,拒不配合檢測。在車裡的孩子看到這一幕嚇壞了,著急大喊:「爸爸你快點吹吧!我不想關在籠子裡。」
  • 《內在父母的覺醒》:給內在小孩無條件的養育
    智慧機器人 給你舒適健康的家 讓生活更美好 《內在父母的覺醒 內容簡介 每個人可能都聽過這樣的話——「善待自己」「原諒自己」「對自己好點」「這不是你的錯」。
  • 孩子眼中的你是什麼樣子的?
    天下父母都愛孩子,可天下父母都是用自己的方式愛孩子。天下父母皆知唯有讀書行,可天下父母多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告訴孩子。試問為人父母的你們可否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你探尋過孩子心中的你是什麼樣子的嗎?你了解過孩子對你探尋過孩子心中的你是什麼樣的嗎?你了解過孩子對人對物對讀書的想法嗎?網上流傳一段來自孩子對父母交流所吐槽的話:我和他們講道理,他們和我講邏輯,我和他們講邏輯,他們和我講情感,我和他們將情感,他們和我將經驗,他們和我講道理。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三個內在心法,你的潛能會得到充分釋放
    ,不過影響我們潛能的,往往是我們內在受阻的能量,如果我們能夠保持身心合一, 能量的自由流動,我們就能持續激發自我的成長潛能。從原生家庭的創傷中走出來,需要我們去了解原生家庭的信念與模式是什麼,從這裡你需要看到父母的短板和軟肋,並且提醒自己也需要注意是否會犯這些忌諱,當你越能夠從內在看到父母的思維模式與信念時候,我們越能從父母的局限中走出來。事實上,真正的生命是可以重塑的,認識自我也是如此,認識自我的目的是去看到自我的形成,從而為自己找到可以改變的契機。
  • 心理學:如何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
    你看,人生三大課題裡就有兩樣課題是與人有關的,其實就是人際關係的課題。在職場上,我們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掙錢。一切只以拿到工資為目的,大家目標一致,所以關係淺表而純粹。而在人際關係上,我們有多少愛而不得、愛而受傷、愛而相怨,最終心力交瘁,人生弄得很疲憊不堪。
  • 你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子的
    聽起來讓人點讚支持,可是,如果你再多問一句,你想要的人生是什麼樣子呢?這個,那個,嗯,恐怕許多人,並不能說出一個具體的樣子,甚至連描述一下都描述不了,也就是說,他只是夢想自己能夠活成自己的樣子,但是,至於是什麼樣子,他現在還不知道。
  • 父母你是什麼樣的眼界?
    孩子的發展除了智商的區別以外,不得不說父母的視野就決定了未來孩子發展的高度。但,這與父母的文化水平高低並沒有多大關係。只能說與父母內在的心境以及閒書讀的多與少,社會閱歷有很大關係。比如,目前比較火的公費師範生或是公費農科生一事。
  • 你的孩子,與你越來越像了麼,或者你有沒有覺得越來越像父母
    你觀察過周圍的人的性格跟他們養育出來的孩子的性格麼?有一次,媽媽交代弟弟去辦一件事。在我得知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叮囑了弟弟要注意些什麼。弟弟說了一句「你現在跟咱媽越來越像了,說的話都隻字不差,連語氣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