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養育》: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2020-10-03 秦之彥

天底下絕大多數父母,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驚人相似的答案。獨立、自信、幸福……可想法歸想法,現實卻並非如此。希望他獨立,卻總想讓他服從自己?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

傳統養育方式和養育終極目標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不斷發生。它們壓的你喘不過氣來,讓你焦慮,讓你生氣,甚至讓你瘋狂。

別擔心,以上的衝突和矛盾,從《無條件養育》中可以找到解決方案。這本書用將近過半的篇章讓我們警醒:原來我們慣常使用的很多養育方式都是有條件養育,並造成了許多不良後果;在此基礎上作者艾爾菲·科恩給出了無條件養育的解決辦法,提供了數條無條件養育的原則及可行且有效的實用性建議。

本書作者是來自美國的知名育兒作家、教育學者艾爾菲·科恩。科恩1979年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而後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社會科學碩士學位。他曾先後任教於賓夕法尼亞州和麻薩諸塞州的高中和大學。

如今,已有兩個孩子的科恩居住在波士頓,以獨立學者的身份從事教育實踐與研究。科恩探索出了關於兒童教育的一系列先進理念,被認為是美國進步教育的領軍人物,也對諸多傳統育兒方法進行了批評和指正,引起了美國社會的普遍關注。

那到底什麼是無條件養育?它是相對於傳統的有條件的養育方式而言的。何以區分這兩者,我們以書中的一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書中提到,有個女孩叫阿比蓋爾,在她過完4歲生日後的幾個月裡,父母與她共同經歷了一段備受煎熬的時光。而引起他們不適的原因,可能與他們家裡的一個新成員——阿比蓋爾弟弟的到來有關。

她對父母給她提出的各項要求比以前更加牴觸,經常會說難聽的話、大聲尖叫或者用力跺腳。一天晚上,她本來已經答應父母在吃完晚飯後去洗澡,但卻沒有做到。父母提醒她做過的承諾,她卻開始歇斯底裡地尖叫,甚至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弟弟。父母要求她儘量保持安靜,可她卻再次發出尖叫聲。

現在問題來了,當阿比蓋爾最後安靜了下來,她的父母是否應該還像往常那樣擁著她給她講故事呢?

面對同樣的問題,無條件養育父母與有條件養育父母會採取完全相反的行動策略。無條件養育者會像往常一樣擁著孩子講故事,而有條件養育者則會說「不」。之所以兩者會採取完全相反的行動策略,原因如下:

第一,無條件養育關注孩子本身內在需求,而非外在行為。

無條件養育者會通過觀察並透過孩子的外在行為,去尋找孩子未被滿足的內在需求。因為孩子的行為只是表象,發現隱藏在行為背後未被滿足的需求,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正確出發點。

比如阿比蓋爾的反抗,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害怕她的父母過多關注剛剛出生的弟弟,陪伴她的時間則越來越少。這會讓她感覺父母給她的愛在減少。

所以,無條件養育父母會在阿比蓋爾以上的反抗行為之後繼續像往常一樣擁著她講故事。因為這會打開阿比蓋爾的心結,讓她從她父母的行為中分辨出父母的愛是不可動搖的,且確信自己的行為不會削弱父母對她的愛。

與之相反的有條件養育,則會對此說「不」。因為有條件養育者關注的是孩子的行為。很明顯,阿比蓋爾的反抗行為是不良的,是在挑戰父母的權威,是不被允許的。父母針對行為本身所採取的態度也很明確,就是「不」,也只能是「不」。

就此一點,兩相對比之下,是否讓你有了高下立判的感覺。但更重要的區別還在後面。

第二,無條件養育不過度揣測孩子的行為動機。

無條件養育者與有條件養育者第二個不同之處,區別也很明顯。繼續以阿比蓋爾的故事來闡述。無條件養育者會對以上問題回答「是」,還因為他們不過度揣測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無條件養育的父母相信阿比蓋爾並不是有意讓父母痛苦,她沒有任何惡意,她只是在用她的方式告訴父母哪裡出了問題,問題可能剛剛發生,也可能已經暗暗存在很久。

相反,有條件養育者則對孩子,乃至對人性持有一種較為消極的看法。認為孩子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利用我們,會得寸進尺,會在多種可以選擇的狀態下選擇吸取最壞的教訓。

比如父母繼續擁著阿比蓋爾講故事,阿比蓋爾可能從中得出下面的教訓或是看法:發脾氣即使吵醒了弟弟也沒關係,拒絕洗澡也無所謂;相反,父母會暫時撇開弟弟關注她。如果是這樣,那下次如果我想要達成某個目的,是不是就可以發脾氣來解決?從而導致阿比蓋爾一次又一次變本加厲的發脾氣。

在這裡需要澄清的是,無條件養育沒有否認孩子有時會做壞事。但我們始終要相信孩子,孩子需要引導和幫助,但非馴化和強迫。某些低齡兒童表現出的不可理喻的行為,也不是他們有意為之,僅僅只是因為他們年齡太小,還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因此,從根本上,或者從更深遠的意義上來講,無條件養育和有條件養育是在截然不同的人性觀之間做選擇。選擇相信孩子,就是把孩子和父母拉到了同一戰線上,孩子和父母是互助關係,而非敵對。就該點而言,無條件養育又勝一籌。但別著急,壓軸的總在後面。且聽最後一點兩者的區別:

第三,無條件養育方式下,父母與孩子協作解決問題,而非採取手段。

別以為無條件養育父母僅僅只是在阿比蓋爾發脾氣之後,繼續擁著她講故事。他們並沒有忽視發生的一切,他們也不是僅僅以次方法儘快讓阿比蓋爾安靜下來。無條件養育者從來都不是短視和急功近利者。

相反,無條件養育父母最善於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當阿比蓋爾安靜下來以後,無條件養育父母會陪同孩子共同反思,並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父母會反思說:阿比蓋爾,實在很抱歉,最近我們把太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小弟弟的身上,忽視了你其實也還是個孩子,同樣需要我們的悉心照顧。

阿比蓋爾會感覺到被父母理解、接納,和關愛,心結就會解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得以連結,溝通的橋梁得以構建。孩子相信父母,願意向父母說出引發不良行為的真正原因,而這恰恰是父母最想知道的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線索。

共同尋找解決辦法:父母與阿比蓋爾可能就會約定父母每天分別陪伴阿比蓋爾的時間不少於1小時。

這種讓孩子參與其中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會讓孩子有掌控感。書中有提到一位研究人員指出:我們所有人都有一個基本需求,即做我們生活的「主宰」而非「小卒,孩子也不例外。正因為如此,這些辦法和措施能得到更好的實施,問題也能得到更好的解決。

相比之下,有條件養育父母解決問題的辦法卻往往是短視的。他們通常會採取獎勵或懲罰的方式,企圖控制孩子的行為。比如為了讓孩子快點完成今天的作業,就以孩子最喜歡的糖果引誘孩子。告訴孩子完成作業後會有3顆糖果的獎勵。

孩子會為了獎勵而去完成作業,但不是因為愛學習而去做作業。一旦獎勵停止,問題又會再次出現。而且孩子對獎勵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總有一天你的獎勵無法刺激他讓他繼續按你的要求去行動。更嚴重的後果是,這種方式,會讓孩子討厭學習,因為他覺得學習阻礙他得到他喜愛的東西,包括父母的愛。相信這個結果是所有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

通過以上內容,相信你對什麼是無條件養育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它有三個明顯不同於有條件養育的特徵:即關注孩子本身內在需求而非外在行為;不過度揣測孩子行為動機;與孩子協作解決問題,而非採取手段。

相信很多父母贊同書中的觀點,但同時又為難於無條件養育的挑戰性。每當這時,我會想起作者艾爾菲·科恩的這句話:這很難,但仍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欲知我們為什麼要無條件養育以及如何做到無條件養育,請關注我後期的繼續更新。

相關焦點

  • 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天底下絕大多數父母,對想要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有著驚人相似的答案。獨立、自信、幸福……可想法歸想法,現實卻並非如此。希望他獨立,卻總想讓他服從自己?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
  •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完全滿足
    說起無條件的愛,人們就很糾結,不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在很多身為父母的人當中,他們對這個問題也感到疑惑,也掌握不了這個度。心理學號召父母以「無條件養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賞罰教育,從而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在中國現實的家庭教育環境中,並不缺少「無條件」的氛圍。
  • 《無條件養育》:有毒的父母,如何才能培養出「無毒」的孩子?
    」這三個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無條件養育》對於孩子的影響。「你這孩子怎麼回事,都跟你說了這件事沒有商量的餘地,你再吵,我就要打你屁股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經常存在著各種矛盾,原因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多,這種附加條件的養育方式,總會讓父母的愛「變味」。
  • 《無條件養育》:懲罰和獎勵都沒效,最有效的教育是無條件的愛
    2最近正在看美國知名育兒專家艾爾菲·科恩的《無條件養育》,不得不承認,他的某些觀點刷新了我的認知。所以他們成為父母之後,不會去懲罰孩子,取而代之的是獎勵,可能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口頭上的。他們以為,對孩子的積極行為作出這樣的正向強化,就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符合自己的期待。
  • 這個世界存在無條件的愛嗎(《無條件養育》讀書筆記)
    現在認真問自己的內心,發現其實對於這本書的題目《無條件養育》,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無條件的愛,所以我也不願意去翻開這本書。然而看到讀書會的書友,又一次大力推薦,我想試著讀一下吧,不喜歡那就不讀了唄。就這樣,一個月下來,寫了近萬字的筆記和反思。這本書你只定義它是一本育兒書,真的是太可惜了。
  • 你不會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因為你不曾被無條件的愛過:什麼時候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事實是,無論你的孩子是什麼樣子,成績好與壞?是不是夠聰明?是不是很漂亮?是不是足夠優秀?懂事?.他都是你的孩子。是經由父母的愛來到這個世界的孩子。因此,作為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是每一對父母的必修課。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這些時刻,父母更要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 《無條件養育》:讓「神獸」乖乖「聽話」的絕招,是與他和解
    實際上,我們長期只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而不是關注孩子,這本身就是問題的根源。美國知名育兒專家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裡提醒大家找到問題的根源:你對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前者是傳統的有條件的,後者則是無條件的。
  • 《無條件養育》重塑了我的育兒觀,原來很多方法都是錯的
    原來孩子以為只有表現良好,才能得到媽媽的愛,而笑臉貼紙就是媽媽「愛」的象徵,這就是有條件養育。我發現,在實際生活中,有條件養育的思維模式,其實遍布身邊的每一個角落。「你要是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如果考試滿分,我就帶你去旅行。」「因為你沒有完成今天的任務,所以不能看電視。」 這樣的思維折射在我們的育兒觀裡就變成:如果孩子行為良好,我們就會給予認可和讚賞。
  • 顛覆認知的育兒書《無條件養育》讀後感
    一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以前看的育兒書大部分是教我們怎麼讓孩子聽話的,大部分是控制孩子的行為類的書,最近看了一本完全顛覆我的育兒認知的書《無條件養育》,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著眼於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 想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你必須具備這兩個條件
    讀了樊登《陪孩子終身成長》,對裡面提到的培養孩子的三根支柱非常認同。這三根支柱分別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培養孩子的價值感以及培養孩子終身成長的思維。今天主要說說無條件的愛。隨便問一位父母:「你愛你的孩子嗎?」我想父母們應該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愛啊!」是的,除了一些特殊的例子,哪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 「無條件的愛,是個騙局」
    建議學校給孩子減壓,作業減半。家庭裡要有溫暖的氛圍,不要過多期待和指責。 C先生就有一天在公眾號後臺問我:如果你孩子抑鬱了,你會怎麼辦? 我說:我會無條件愛他,支持他。 他很快回復了:我知道了,謝謝你。
  • 那個把父母孩子搞得兩敗俱傷的「無條件的愛」
    作為父母的我們從未享受過無條件的愛,現在我們要給予孩子一樣我們從沒見過、沒享受過的東西,結果發現這個時髦的東西不但不好用,還把自己和孩子都逼到了崩潰的邊緣。媽媽本來是個跟你我一樣的普通媽媽,每當孩子淘氣頑皮時,她忍不住對兒子吼上幾句,甚至急了會扇孩子兩巴掌。
  • 無條件的愛
    當他內心當中的那個愛被破壞掉了,他從來不會覺得父母對他是無條件的愛,孩子很清楚,我如果不乖,父母就不愛我,成績不好,父母就不愛我,父母愛的是乖和成績,建立不起無條件的愛,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會導致他會花一輩子的力氣去追尋安全感,或為了追尋安全感付出大量的代價。很多大學生剛畢業就樂意找工資幾千的鐵飯碗,而不願意去做富有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因為鐵飯碗能夠給他帶來安全感。
  • 智慧的父母:無條件愛孩子,有技巧養孩子
    類似於「你不怎麼樣,我就不愛你」,「你要怎麼樣,我才愛你」的「條件式教育」,在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中,隨處可見。父母口口聲聲說愛孩子,卻始終帶著條件。我們在努力學習育兒技巧,卻努力養不出一個滿意的孩子。不禁反思,是我們的愛不夠好,還是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 阿德勒教育理念:孩子不聽話,巧用「無條件養育」,結果立竿見影
    很顯然,季楊楊媽媽這種無條件的養育方式更受大家認可,而另外兩位媽媽的有條件養育方式則不太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03什麼是無條件的養育方式?美國著名的教育學者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指出,有條件養育反應出來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就好像是某種經濟交易。只要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父母就會收回自己的愛。
  • 阿德勒教育理念:孩子不聽話,巧用"無條件養育",結果立竿見影
    很顯然,季楊楊媽媽這種無條件的養育方式更受大家認可,而另外兩位媽媽的有條件養育方式則不太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什麼是無條件的養育方式?美國著名的教育學者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指出,有條件養育反應出來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就好像是某種經濟交易。只要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父母就會收回自己的愛。
  • 無條件的愛,需要邊界
    但更普遍的現象是,很多做父母的,自己都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只聽說這個方法對孩子很好。於是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誤以為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加任何限制的愛,結果對孩子聽之任之,反而成了溺愛。到最後,自己還憋了一肚子委屈。在這裡,我將我所學習和理解的無條件的愛,儘量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 我們從「有條件的愛」中長大,卻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我給你洗衣服,所以你一定要特別愛乾淨,一定不能弄髒一絲一毫;我努力掙錢供你上學,所以你必須門門考高分,次次成績名列前茅;我辛辛苦苦地做好飯,所以你要第一時間坐到餐桌上,不能掉一個飯粒……這個那個的框框對兒時的我們太難太難了,於是我們總是活在父母的嘮叨裡,活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裡。
  • 日拱一卒:無條件的愛,陪孩子終身成長
    她是一個十歲的孩子,她有她的自尊心,她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愛,而不是不分對錯的打罵。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當然我相信這位母親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只是這種愛也著實刻薄,讓孩子負重太多。一、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愛的方式不對,卻容易把孩子逼入絕境。無條件的愛,讓孩子充滿安全感,讓孩子更健康快樂的成長。
  • 被父母無條件疼愛是種什麼體驗?70%的孩子說沒體會過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說,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簡單來說,就是你不是懷有某個目的才去養育孩子。她從沒想過自己傾其所有養育的女兒是這樣看自己的,她想爭辯,卻又被女兒的話堵住了嘴。「你又要說為我好那一番話了嗎?你以為我不知道嗎?你爭取我的撫養權,拼命讓我學習,不就是為了向爸爸炫耀你多會教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