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我買了有兩年了,為什麼一直沒有讀?
現在認真問自己的內心,發現其實對於這本書的題目《無條件養育》,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無條件的愛,所以我也不願意去翻開這本書。
然而看到讀書會的書友,又一次大力推薦,我想試著讀一下吧,不喜歡那就不讀了唄。就這樣,一個月下來,寫了近萬字的筆記和反思。
這本書你只定義它是一本育兒書,真的是太可惜了。這就是一本,如何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書,很多溝通的書籍都是講術和方法,而這本書,告訴你溝通背後的道和邏輯。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覺得育兒太難了,為了孩子我犧牲了自己很多的時間和成長,讀完這本書之後,不是育兒太難,而是我自己就沒有足夠的成熟,是啊,給他們當媽媽難,可是給我當孩子好像更難啊。
這本書,值得反覆閱讀,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來翻翻,我第一次讀,下面要分享的,可能不夠深刻和完整,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探討。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上面我說的話,我只看到自己的難,卻沒有看到孩子的難。當我借著為孩子好,而發洩自己的情緒,我就是在用成人的力量去欺負弱小的孩子,還內心洋洋自得、覺得自己可對可對,是為他們好,覺得他們太不聽話了。現在可以想像他們作為我的孩子,是多麼的無力感,以後面對更殘酷的社會,他們會怎樣呢?會不會不敢面對不敢反抗呢?
我的踐行:
在每次要發火的時候,都有了覺察,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毫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讀書會的一個朋友說的特別對,出去玩,誰家的孩子一看就知道是誰家的,和爸媽一樣一樣的,不是說長相,而是行為模式。想想我閨女脾氣急,就是跟我一樣啊,此刻省略一百字。
發火之後,會反思,跟孩子道歉,發火的頻率降低了很多,雖然說不發火做不到,但是心裡清楚,不是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要繼續修煉自己。
我給孩子一種教育方法,可是學校的老師依然奉行另一套,我做的不是徒勞無功?
我們給孩子的愛,就像疫苗,相信孩子,他可以對那些錯誤的做法,有免疫能力,他會學會辨別和有選擇的吸收,也許正是因為當下的教育制度有太多的不完美,我們又無力改變,所以我們才要更加重視家庭教育,給孩子以引導。
故意給孩子製造困難,是為了讓他學會處理問題?
要考慮到孩子所處的階段,當他還沒有能力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的時候,拉一把,而不是忽視他,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這個其實很好想像,當你去了一個新公司,你是不是就像孩子一樣你是需要幫助,還是需要打擊呢?
如果我不管他,他會不會變得無法無天?
當我們假設孩子是一個壞孩子,你會覺得他不分享玩具是自私,他推弟弟就是暴力傾向,而事實,也許完全相反,他喜歡的,為什麼要給別人,他還不知道分享是什麼意思,他也許只是沒有找到更好地方法處理和弟弟的矛盾,需要你的幫助,而不是你的吼叫。所以你的假設是什麼,很重要。
那些被扣上壞孩子的帽子,總是被打罵吼,沒有過選擇權的孩子,他們為什麼變成這樣?
我跟很多爸爸媽媽一樣,會覺得無條件的愛,說起來太容易,可做起來太難,不批評不懲罰,這不是滅絕人性嗎?如果給的愛太多了,會不會到了真實的世界,活不下來,這樣的人,在電視劇裡,往往第一集就死翹翹啊?
我的思考:
對於孩子並不是不能批評和懲罰,而是要看自己的初心。譬如你表揚一個孩子,是因為他真的做的很好,還是你為了讓他聽話?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同,但細品下來很不一樣。
就像讓爸媽頭疼的作業問題,你懲罰孩子不做作業就不能看電視不能出去玩,也許只會讓孩子更厭惡學習,或者表面聽話學習了,內心卻一直在尋找機會反抗,這也是很多孩子會到了青春期叛逆的原因之一吧,因為終於覺得自己長大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來跟孩子溝通交流,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懲罰。
關於給孩子的愛會不會太多?首先不要把無條件的愛,當作溺愛,溺愛是嬌縱,而無條件的愛是尊重。少說多聽,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脾氣熱愛,相信孩子是一個有思考和辨別力的人,理解孩子在這個時期還不夠強大和成熟,給予他們支持、幫助和引導。
最可怕的就是把孩子變成一個乖巧順從的人,看起來自己養育起來輕鬆多了,而他們長大後,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
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孩子,這一輩子要養育的也就是這一個孩子,那就是我們自己,而我們的孩子,用佛語來說,他們是來度化我們的,是來陪伴我們成長的,變成更好的自己的。
下一期共讀預告:《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歡迎一起來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