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存在無條件的愛嗎(《無條件養育》讀書筆記)

2020-09-03 叮噹貓和豬小弟

這本書我買了有兩年了,為什麼一直沒有讀?

現在認真問自己的內心,發現其實對於這本書的題目《無條件養育》,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無條件的愛,所以我也不願意去翻開這本書。

然而看到讀書會的書友,又一次大力推薦,我想試著讀一下吧,不喜歡那就不讀了唄。就這樣,一個月下來,寫了近萬字的筆記和反思。

這本書你只定義它是一本育兒書,真的是太可惜了。這就是一本,如何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書,很多溝通的書籍都是講術和方法,而這本書,告訴你溝通背後的道和邏輯。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覺得育兒太難了,為了孩子我犧牲了自己很多的時間和成長,讀完這本書之後,不是育兒太難,而是我自己就沒有足夠的成熟,是啊,給他們當媽媽難,可是給我當孩子好像更難啊。

這本書,值得反覆閱讀,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來翻翻,我第一次讀,下面要分享的,可能不夠深刻和完整,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探討。

01 最大的收穫和踐行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上面我說的話,我只看到自己的難,卻沒有看到孩子的難。當我借著為孩子好,而發洩自己的情緒,我就是在用成人的力量去欺負弱小的孩子,還內心洋洋自得、覺得自己可對可對,是為他們好,覺得他們太不聽話了。現在可以想像他們作為我的孩子,是多麼的無力感,以後面對更殘酷的社會,他們會怎樣呢?會不會不敢面對不敢反抗呢?

我的踐行:

在每次要發火的時候,都有了覺察,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毫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讀書會的一個朋友說的特別對,出去玩,誰家的孩子一看就知道是誰家的,和爸媽一樣一樣的,不是說長相,而是行為模式。想想我閨女脾氣急,就是跟我一樣啊,此刻省略一百字。

發火之後,會反思,跟孩子道歉,發火的頻率降低了很多,雖然說不發火做不到,但是心裡清楚,不是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要繼續修煉自己。



02 那些讓你擔憂的問題

我給孩子一種教育方法,可是學校的老師依然奉行另一套,我做的不是徒勞無功?

我們給孩子的愛,就像疫苗,相信孩子,他可以對那些錯誤的做法,有免疫能力,他會學會辨別和有選擇的吸收,也許正是因為當下的教育制度有太多的不完美,我們又無力改變,所以我們才要更加重視家庭教育,給孩子以引導。

故意給孩子製造困難,是為了讓他學會處理問題?

要考慮到孩子所處的階段,當他還沒有能力面對這個複雜的世界的時候,拉一把,而不是忽視他,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這個其實很好想像,當你去了一個新公司,你是不是就像孩子一樣你是需要幫助,還是需要打擊呢?

如果我不管他,他會不會變得無法無天?

當我們假設孩子是一個壞孩子,你會覺得他不分享玩具是自私,他推弟弟就是暴力傾向,而事實,也許完全相反,他喜歡的,為什麼要給別人,他還不知道分享是什麼意思,他也許只是沒有找到更好地方法處理和弟弟的矛盾,需要你的幫助,而不是你的吼叫。所以你的假設是什麼,很重要。

那些被扣上壞孩子的帽子,總是被打罵吼,沒有過選擇權的孩子,他們為什麼變成這樣?



03 無條件的愛到底是什麼

我跟很多爸爸媽媽一樣,會覺得無條件的愛,說起來太容易,可做起來太難,不批評不懲罰,這不是滅絕人性嗎?如果給的愛太多了,會不會到了真實的世界,活不下來,這樣的人,在電視劇裡,往往第一集就死翹翹啊?

我的思考:

對於孩子並不是不能批評和懲罰,而是要看自己的初心。譬如你表揚一個孩子,是因為他真的做的很好,還是你為了讓他聽話?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不同,但細品下來很不一樣。

就像讓爸媽頭疼的作業問題,你懲罰孩子不做作業就不能看電視不能出去玩,也許只會讓孩子更厭惡學習,或者表面聽話學習了,內心卻一直在尋找機會反抗,這也是很多孩子會到了青春期叛逆的原因之一吧,因為終於覺得自己長大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來跟孩子溝通交流,解決問題,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懲罰。

關於給孩子的愛會不會太多?首先不要把無條件的愛,當作溺愛,溺愛是嬌縱,而無條件的愛是尊重。少說多聽,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脾氣熱愛,相信孩子是一個有思考和辨別力的人,理解孩子在這個時期還不夠強大和成熟,給予他們支持、幫助和引導。

最可怕的就是把孩子變成一個乖巧順從的人,看起來自己養育起來輕鬆多了,而他們長大後,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

每個人從一生下來,就是一個孩子,這一輩子要養育的也就是這一個孩子,那就是我們自己,而我們的孩子,用佛語來說,他們是來度化我們的,是來陪伴我們成長的,變成更好的自己的。

下一期共讀預告:《書都不會讀,你還想成功》歡迎一起來共讀。

相關焦點

  • 《無條件養育》: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傳統養育方式和養育終極目標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不斷發生。它們壓的你喘不過氣來,讓你焦慮,讓你生氣,甚至讓你瘋狂。
  • 「無條件的愛存在嗎」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 Stephen Kendrick, The Love Dare生活中,總能聽到許多人談論「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總是被奉為「真愛」,甚至是最至高無上的「愛」。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是,在穿越重生種田總裁等小黃文的世界之外的這個現實世界裡,」無條件的愛「真的存在嗎?
  •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完全滿足
    說起無條件的愛,人們就很糾結,不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在很多身為父母的人當中,他們對這個問題也感到疑惑,也掌握不了這個度。心理學號召父母以「無條件養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賞罰教育,從而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在中國現實的家庭教育環境中,並不缺少「無條件」的氛圍。
  • 《無條件養育》:有毒的父母,如何才能培養出「無毒」的孩子?
    」這三個方面進行簡單的闡述《無條件養育》對於孩子的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經常存在著各種矛盾,原因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太多,這種附加條件的養育方式,總會讓父母的愛「變味」。作者科恩在書中提出這樣的觀點:「幾乎所有的育兒書籍都在教育家長如何利用自己的權利,讓孩子乖乖的聽話,而不是無條件的去愛孩子。」
  • 《無條件養育》:懲罰和獎勵都沒效,最有效的教育是無條件的愛
    文/婷媽alan(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1如何養育孩子一直是一個很難的課題。2最近正在看美國知名育兒專家艾爾菲·科恩的《無條件養育》,不得不承認,他的某些觀點刷新了我的認知。只有堅持這樣的原則,才能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也許孩子的行為也會讓我們煩惱,甚至他們有時會故意讓我們生氣,我們還是要接納他們,要讓他們知道、並感受到這一點。我們要時刻保持情緒平和。我們的批評只是針對孩子們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孩子這個人。
  • 你不會無條件的愛孩子,是因為你不曾被無條件的愛過:什麼時候該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媽媽告訴老師:「如果是對著直人(明日香哥哥)說我愛你,我還是能說的,畢竟,他那麼優秀。可是要對著明日香說,我說不出來啊。」 哥哥直人看到了妹妹的絕望,他讓媽媽多關注妹妹。 媽媽卻說:直人馬上要考試了,要努力啊。老師不是說過了嗎,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免試升級的,你沒有時間去想別的事吧?
  • 顛覆認知的育兒書《無條件養育》讀後感
    一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以前看的育兒書大部分是教我們怎麼讓孩子聽話的,大部分是控制孩子的行為類的書,最近看了一本完全顛覆我的育兒認知的書《無條件養育》,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著眼於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 《無條件養育》:讓「神獸」乖乖「聽話」的絕招,是與他和解
    美國知名育兒專家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裡提醒大家找到問題的根源:你對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前者是傳統的有條件的,後者則是無條件的。二、挑戰傳統,無條件養育 區別於傳統的養育方式,科恩倡導的是新型的育兒方式,真正把孩子本身當作主體,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愛他因為他是你的孩子,並不因為他做了什麼。這就是無條件養育。
  • 《無條件養育》重塑了我的育兒觀,原來很多方法都是錯的
    直到看完《無條件養育》,才印證了我的想法。原來孩子以為只有表現良好,才能得到媽媽的愛,而笑臉貼紙就是媽媽「愛」的象徵,這就是有條件養育。我發現,在實際生活中,有條件養育的思維模式,其實遍布身邊的每一個角落。「你要是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如果考試滿分,我就帶你去旅行。」「因為你沒有完成今天的任務,所以不能看電視。」
  • 「無條件的愛,是個騙局」
    誤導二:無條件的愛,就是允許孩子犯錯,並且不要承擔任何責任 誤導三:無條件的愛,就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環境,但不需要他付出 C先生說:是啊,從字面來看,不就是這個意思嗎不能對孩子有任何要求和期待,而是要全心全意的去愛。 於是我問他:那你是怎麼做的呢? 他說:我兒子不是抑鬱了嗎?老師給他減免一半作業,我就乾脆幫他把另一半也做掉;之前沒收了手機,現在他不是抑鬱嗎?
  • 無條件的愛,需要邊界
    但更普遍的現象是,很多做父母的,自己都沒有體驗過無條件的愛,只聽說這個方法對孩子很好。於是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誤以為無條件的愛,就是不加任何限制的愛,結果對孩子聽之任之,反而成了溺愛。到最後,自己還憋了一肚子委屈。在這裡,我將我所學習和理解的無條件的愛,儘量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給大家。
  • 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傳統養育方式和養育終極目標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不斷發生。它們壓的你喘不過氣來,讓你焦慮,讓你生氣,甚至讓你瘋狂。
  • 您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了嗎?
    ,那麼肯定還存在有條件的愛。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什麼又是有條件的愛?如果不懂得識別和區分,這兩種愛很容易混淆。孩子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有條件的愛是害孩子也害父母的愛,我們需要規避的。我們首先通過定義來區別「無條件的愛」和「有條件的愛」。因為在我輔導家長時,常常發現很多家長會不假思索地望文生義或簡單地從字面上去解讀,從而導致了完全錯誤的理解和實踐。
  • 無條件的愛
    當他內心當中的那個愛被破壞掉了,他從來不會覺得父母對他是無條件的愛,孩子很清楚,我如果不乖,父母就不愛我,成績不好,父母就不愛我,父母愛的是乖和成績,建立不起無條件的愛,孩子內心沒有安全感,沒有安全感會導致他會花一輩子的力氣去追尋安全感,或為了追尋安全感付出大量的代價。很多大學生剛畢業就樂意找工資幾千的鐵飯碗,而不願意去做富有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因為鐵飯碗能夠給他帶來安全感。
  •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要推卸作為監護人的責任
    要定義好什麼什麼是有條件的愛和無條件的愛:你是個好孩子我才愛你,這就是加了附加條件的愛,是有條件的愛;你要是連孩子想晚點去洗澡都不接受,那你的無條件的愛體現在哪裡呢?」對於這樣的觀點你怎麼看?有網友發表評論說:「這叫偷換概念。愛是無條件的,但事情是有原則的。不同意晚洗澡就代表不愛嗎?」「這不叫無條件的愛,這叫無原則。」
  • 談談心理學上最浪漫的名詞,「無條件的愛」
    當我們談無條件的愛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無條件的愛」的四個特點,不索取、愛ta本來的樣子、對差異的包容、本質更多是一種行為,而不是一種感覺。「無條件的愛」不是盲目的愛、不是(病態)依賴共生的愛。不同於愛,所有的關係都是有條件的人格心理學家Jeremy Nicholson認為,關係的產生與發展總是需要一定的條件,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無條件的關係。因為在關係中,雙方(也可能是多方)都不可避免地要帶入各自的想法,理由和抉擇。我們的成長環境、社會文化、個人經歷、宗教信仰等等都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對人事物的偏好、癖好、品味,和個性化需求 。
  • 無條件的愛為何如此遙遠
    談到育兒這個話題,就無法避開無條件的愛這句話。如果被問及我們對孩子的愛是不是無條件的,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說,那當然。孩子生病我恨不得替他,孩子要吃啥,我自己不吃都給他。孩子要買的我也儘量緊著他,孩子讀書報班各種花錢,我自己在節約也不會讓他省著。難道我這還不是無條件的愛嘛?
  • 智慧的父母:無條件愛孩子,有技巧養孩子
    在旁人看到,這個媽媽的確面目猙獰,自己的孩子輸了比賽,本身就是一件傷心的事,居然還要又打又罵。當媽時間越久,越能理解為人父母的焦慮。同時,他還強調:構建親子教育的三根支柱是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其中,他把「無條件的愛」放在第一位。對於無條件的愛,父母常常有個誤區,將無條件與溺愛劃上等號。實際上,溺愛才是有條件的愛。
  • 阿德勒教育理念:孩子不聽話,巧用「無條件養育」,結果立竿見影
    可是父母卻覺得樹葉很髒,所以會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會聽嗎?也許當時不撿,但是很快又會重拾愛好。很顯然,季楊楊媽媽這種無條件的養育方式更受大家認可,而另外兩位媽媽的有條件養育方式則不太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
  • 阿德勒教育理念:孩子不聽話,巧用"無條件養育",結果立竿見影
    可是父母卻覺得樹葉很髒,所以會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會聽嗎?也許當時不撿,但是很快又會重拾愛好。很顯然,季楊楊媽媽這種無條件的養育方式更受大家認可,而另外兩位媽媽的有條件養育方式則不太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