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養育》:懲罰和獎勵都沒效,最有效的教育是無條件的愛

2020-09-19 跟婷婷一起成長

文/婷媽alan(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1

如何養育孩子一直是一個很難的課題。

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養育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因為內心沒有準則,我們往往會不知所措。於是,我們在孩子身上,被動的複製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和態度。

可我們清楚的知道,那樣的教養模式,在我們內心留下的創傷,遠遠大於它的滋養。所以我們會產生強烈的渴望:不能再讓孩子去承受我們曾經的痛苦。

要避免這樣的失誤,就需要我們用科學的方式重建自己的育兒觀了。

2

最近正在看美國知名育兒專家艾爾菲·科恩的《無條件養育》,不得不承認,他的某些觀點刷新了我的認知。

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管教我們的方式就是懲罰。

所謂的懲罰,就是給孩子製造痛苦,以迫使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懲罰的方式,除了會引起身體疼痛的體罰,還包括言語上的羞辱和刺激,剝奪對孩子的愛和關心,拒絕幫助或者讓孩子陷入孤立。

科恩認為:懲罰一旦開始,就會陷入惡性循環。它並不會讓孩子的行為得到真正改善,只會讓他們暫時順從。最終結果,是阻礙孩子的成長。

尤其是那些經歷過精神懲罰的孩子,他們要時常遭遇家長的「冷漠」,所以比別的孩子更容易自卑和抑鬱,他們長大以後很容易從根本上否定自己;又因為經常承受可能被家長「拋棄」的威脅,很容易焦慮,很害怕自己不被人接納,卻又不敢暴露這種依附感,所以很容易把人際關係搞得一團糟。

3

這是科恩的觀點,也是很多人的切身體會。所以他們成為父母之後,不會去懲罰孩子,取而代之的是獎勵,可能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口頭上的。他們以為,對孩子的積極行為作出這樣的正向強化,就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符合自己的期待。

可是科恩卻說:獎勵同樣是無效的

物質獎勵尤其如此。科恩認為:人在做什麼事時,如果受到的獎勵越多,越容易對事件本身失去興趣。一旦沒有報酬,就失去了做這件事的理由。

心理學家德西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挑選了一些大學生在實驗室裡做有趣的智力難題。

實驗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所有參與的人都沒有獎勵;第二階段,試驗的人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完成一個難題得到1美元獎勵,另一組仍然沒有;第三階段,休息時間,大家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動,也可以去解題。

最後的結果是,得到過獎勵的人,幾乎都沒有在休息時間繼續解題;而從來沒有得到過獎勵的人,有更多的人在休息時間繼續解題。

實驗表明:如果一個人正在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給他提供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吸引力。這就是所謂的「德西效應」。

心理學上把人的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外在動機」是指做某事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比如為了得到某種獎勵;「內在動機」則是出於個人喜好,即孩子的內在興趣。

科恩覺得,當外在動機更強時,內在動機就會逐漸變弱。而獎勵產生的影響,會導致孩子內在動機減少,也就是孩子真正的興趣會被弱化。

4

既然懲罰和獎勵都是無效的,那又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養育孩子呢?

科恩覺得,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應該是「我的孩子需要什麼?」「我如何能夠滿足這些需要?」而不是「我如何能讓孩子聽我的話?」

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要嚴肅對待孩子的感受、需要和疑問,並把他們看做是擁有不同觀點、擁有真實感受、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擁有獨特推理方式的人。

只有堅持這樣的原則,才能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也許孩子的行為也會讓我們煩惱,甚至他們有時會故意讓我們生氣,我們還是要接納他們,要讓他們知道、並感受到這一點。

我們要時刻保持情緒平和。我們的批評只是針對孩子們的行為,而不是針對孩子這個人。

我們只需要說出自己看到的情形,並提出疑問,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評價。

我們要嘗試著放權,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並且充分信任他們能夠做好。

無論什麼時候,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我們要想辦法向孩子傳遞這樣的理念:我們對他們的愛是無條件的。

5

每個人都希望能「主宰」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如一個「小卒」被人控制。

科恩表示:家長如果能做到不去控制孩子,並且幫助孩子體驗這自主感,孩子通常不會有不良行為,會更容易按規則辦事。

在家庭中能參與決策權的孩子會更相信家長,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會更喜歡挑戰。

如果父母給予他們足夠充分的自主權,他們更願意遵守規則。因為他們不可能抵制自己親自參與而做出的決定。

並且,從小得到家長鼓勵,能夠獨立自主的孩子,長大以後比同齡人更自信,更容易堅持不懈地面對困難和失敗。

科恩告訴我們,讓孩子學會正確做決定的方法,就是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不是遵循父母的安排。

6

高爾基說:「愛孩子,母雞也會。」可是,很多父母並不懂得愛的真諦。他們喜歡通過家長的權威控制孩子,或者獎懲並施。

科恩認為:懲罰的意義是,你這樣做,我不愛你。獎勵的意義是,你只有這樣做,我才愛你。這樣的愛,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條件之下,這些都不是無條件的愛。

科恩提出,真正的愛孩子的方式,是無條件養育:我們愛孩子,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們是誰」。愛和孩子的行為毫無關聯

這樣的愛,才是真正健康的親子關係,才能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讓他們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是婷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

我手寫我心,通過身邊的小故事,分享正向育兒理念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無條件養育》:讓「神獸」乖乖「聽話」的絕招,是與他和解
    養育一個孩子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從衣食住行到教育,哪一樣都不簡單,可要命的是,你會發現,越管他越「不聽話」! 於是我們要竭盡全力讓他們乖點,讓他們表現好點就更費勁。獎勵、懲罰,威脅、賄賂,效果卻也一言難盡,有時有效,有時無效,還引起反效。你不禁要問,到底什麼方法教育孩子才能有效?才能讓他們表現好起來?
  • 《無條件養育》: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傳統養育方式和養育終極目標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不斷發生。它們壓的你喘不過氣來,讓你焦慮,讓你生氣,甚至讓你瘋狂。
  • 《無條件養育》重塑了我的育兒觀,原來很多方法都是錯的
    無條件的愛與孩子做了什麼沒有關係,無論他們是否成功,也無論他們是否乖巧,我們都要毫無保留地付出我們的愛。這本書的核心就是要提醒父母,為什麼要拋棄「暫停」「反思角」「隔離區」等披著現代教育外衣的控制手段,去選擇更好的無條件養育模式,在育兒領域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 阿德勒教育理念:孩子不聽話,巧用「無條件養育」,結果立竿見影
    他在兒童教育方面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對孩子保持足夠的尊重與信任,平等的對待孩子。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和孩子有關,更和父母有關,而根源往往是父母。太多的父母想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控制孩子,他們認為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給予的,所以孩子必須聽自己的,任何一點的違背都是不允許的。
  • 阿德勒教育理念:孩子不聽話,巧用"無條件養育",結果立竿見影
    他在兒童教育方面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對孩子保持足夠的尊重與信任,平等的對待孩子。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和孩子有關,更和父母有關,而根源往往是父母。太多的父母想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控制孩子,他們認為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給予的,所以孩子必須聽自己的,任何一點的違背都是不允許的。
  • 什麼叫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完全滿足
    說起無條件的愛,人們就很糾結,不解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在很多身為父母的人當中,他們對這個問題也感到疑惑,也掌握不了這個度。心理學號召父母以「無條件養育」的方式取代傳統的賞罰教育,從而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在中國現實的家庭教育環境中,並不缺少「無條件」的氛圍。
  • 這個世界存在無條件的愛嗎(《無條件養育》讀書筆記)
    現在認真問自己的內心,發現其實對於這本書的題目《無條件養育》,我是持懷疑態度的,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無條件的愛,所以我也不願意去翻開這本書。然而看到讀書會的書友,又一次大力推薦,我想試著讀一下吧,不喜歡那就不讀了唄。就這樣,一個月下來,寫了近萬字的筆記和反思。這本書你只定義它是一本育兒書,真的是太可惜了。
  • 你以為你是無條件愛孩子的,但有可能相差甚遠
    希望他自信,卻在成功和失敗時給予他高低不同的評價?希望他幸福,卻時常對他說:你那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連父母的愛都隨時可能撤離,讓他何以感受幸福?傳統養育方式和養育終極目標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不斷發生。它們壓的你喘不過氣來,讓你焦慮,讓你生氣,甚至讓你瘋狂。
  • 顛覆認知的育兒書《無條件養育》讀後感
    一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以前看的育兒書大部分是教我們怎麼讓孩子聽話的,大部分是控制孩子的行為類的書,最近看了一本完全顛覆我的育兒認知的書《無條件養育》,首先介紹一下,這本書著眼於這樣一個區別:家長對於孩子的愛到底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 《無條件養育》:有毒的父母,如何才能培養出「無毒」的孩子?
    我們可以不附加任何條件去愛和接受孩子嗎?作者科恩經過研究證明,大多數的家長都希望能無條件的愛孩子。無條件養育下的孩子,會感受到幸福和快樂。電視劇《清平樂》裡的徽柔公主,從出生就是一個受盡萬千寵愛的孩子,她的父母,甚至是皇后都對她愛護有加,對於孩子實行了無條件的愛。
  • 無條件的愛,需要邊界
    「無條件的愛」,是從西方的心理體系裡面借鑑過來的一個方法,現在國內的很多心靈成長課程都會用到。我在這裡只談親子之間的關係。凡是深入了解過這個體系的人,都深知它對於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價值感具有非常明顯和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今天,社會上流行「空心病」的時候。所以,有很多的家長一直在為之努力嘗試。
  •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這本書一定要讀
    《無條件養育》豆瓣評分8.5分,相信很多父母都閱讀過,作者艾爾菲·科思(Alfie kon)寫的另一本書《獎勵的惡果》雖然豆瓣評分只有7.9分,但建議每一位父母、老師和管理者都應該儘快閱讀這本書,重新認識獎勵的本質和惡果。 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演講者,他的寫作和演講廣泛涉及學校、教育、企業管理和家庭教育等領域。
  • 那個把父母孩子搞得兩敗俱傷的「無條件的愛」
    作為父母的我們從未享受過無條件的愛,現在我們要給予孩子一樣我們從沒見過、沒享受過的東西,結果發現這個時髦的東西不但不好用,還把自己和孩子都逼到了崩潰的邊緣。媽媽本來是個跟你我一樣的普通媽媽,每當孩子淘氣頑皮時,她忍不住對兒子吼上幾句,甚至急了會扇孩子兩巴掌。
  • 無條件的愛
    我們習慣用交換和威脅來對待孩子 一個人內在的能量是來自於愛,無條件的愛,能夠給孩子帶來信任,尊重和安全感。但它不代表溺愛,真的建立無條件的愛是個技術活,我們得學會跟兩樣東西做鬥爭,一叫交換,二叫威脅。這段話,我真的特別希望我二姐能夠看到,並學習起來。我侄子經常調皮惹我姐生氣,她生起氣來,除了頭,哪哪都打,有時候還會把她兒子趕出去,讓他在外邊待著,不讓他進門。
  • 《銀河補習班》值得父母看n遍的電影,無條件養育改變孩子的人生
    強烈建議所以父母都看一看。父親馬皓文的教育方式可以作為家庭教育的一個模板。但是沒過多久,就遇到工人們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在圓柱形的建築找同一高度的位置進行爆破,他說兩分鐘搞定,對方打賭,兩分鐘搞定就給他幾百塊錢,當時這個價錢可是天價。他運用連通器原理,輕輕鬆鬆解決了問題,讓兒子馬飛看到了知識的力量,也讓蠻橫無理的包工頭對他刮目相看,還提出要一起幹,工作也有著落了。
  • 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蒙臺梭利教育培養有規則的孩子
    父母的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父母有原則,才能教育出有紀律、道德感強的孩子。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堅持做父母的原則,放縱孩子,不讓孩子明白道德規矩,教育出的孩子也不會有原則,不會有紀律觀念。那麼,怎麼跟孩子制定規則呢?
  • 「無條件的愛,是個騙局」
    剛剛我還提到過一個說法,對99.9%的人說,無條件的愛是個騙局,只有對剩下的0.01%的人,這個說法才成立,那是因為,這句話不是教育的策略,也不是類似「正面管教」裡的工具,他玩的是心法。而且這句話,媽媽經常掛在嘴邊,導致重明日後也跟隨了媽媽的信念,變得很自覺,很愛學習。 所以,只要別人提到他的成就和發展過程,他都認為那一切的發生,和媽媽當年對他無條件的信任脫不了關係。 因此,如果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其實有個先決條件,就是要無條件信任你的孩子就是優秀的。
  • 被父母無條件疼愛是種什麼體驗?70%的孩子說沒體會過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艾爾菲·科恩說,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簡單來說,就是你不是懷有某個目的才去養育孩子。「她說我不愛她真是寒了我的心,我離婚8年一直沒有再婚,全心全意照顧她,我自己縮衣節食,什麼都給她最好的,就差把心掏出來給她看了……」話沒說完母親已是淚流滿面,而女兒卻是滿臉的不屑。
  • 智慧的父母:無條件愛孩子,有技巧養孩子
    ,分享教育方法,他卻和女兒說說笑笑。你能給予的是陽光、雨露、適當的肥料、陪伴和耐心。同時,他還強調:構建親子教育的三根支柱是無條件的愛、價值感和終身成長的心態。其中,他把「無條件的愛」放在第一位。對於無條件的愛,父母常常有個誤區,將無條件與溺愛劃上等號。實際上,溺愛才是有條件的愛。
  • 無條件的愛為何如此遙遠
    我認為我愛孩子勝過愛周圍的一切。當被問到是否被父母無條件的愛著時,孩子們幾乎個個搖頭。我從未感受過無條件的愛。父母對我的愛都是有條件的,而且是有著各種各樣的條件。比如,我要聽話乖巧,要好好學習,要明白榮辱進退,要……為什麼父母和孩子對父母對孩子的這份愛感受到差異如此之大呢?無條件的愛真的離我們如此遙遠,可望而不可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