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C先生前天微信 對我說:什麼無條件的愛,就是個騙局!
他說完又擔心我會生氣,然後說:反正我實踐過了,這樣只會讓孩子蹬鼻子上臉,越來越無法無天了。
C先生的兒子今年14歲,去年迷上遊戲,每天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一個月裡遲到6次。老師喊話:早上遲到,上課開小差,你們家長是怎麼教育的,再這樣就只能讀職校去了。
C聽了心急如焚,回家就訓了孩子一頓,沒收了手機,電腦,連課外書都扔了。
發了一通淫威以後,他發現孩子是變乖了,早上也起床了,晚上會寫作業了,還不頂嘴了。但是後來他發現孩子精神恍惚,每天頭都抬不起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孩子已經失眠一個月了。
老師也說孩子精神很差,建議去精神科做檢查。檢查結果嚇一跳:輕度抑鬱。建議學校給孩子減壓,作業減半。家庭裡要有溫暖的氛圍,不要過多期待和指責。
C先生就有一天在公眾號後臺問我:如果你孩子抑鬱了,你會怎麼辦?
我說:我會無條件愛他,支持他。
他很快回復了:我知道了,謝謝你。
因為他當時並沒有加我微信,所以我沒法和他核對他到底知道了什麼,決定怎麼做。
然而一個月後,他就加微信來質問,說:無條件的愛是個騙局。
他以為我會反駁他,我非但沒有反駁,還附和了:是的,對於99.9%的人來說,他都是騙局。
因為,他容易造成以下的誤導:
誤導一:無條件的愛,就是指對孩子不要有任何的期待,只要他活著就夠了。
誤導二:無條件的愛,就是允許孩子犯錯,並且不要承擔任何責任
誤導三:無條件的愛,就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環境,但不需要他付出
C先生說:是啊,從字面來看,不就是這個意思嗎?不能對孩子有任何要求和期待,而是要全心全意的去愛。
於是我問他:那你是怎麼做的呢?
他說:我兒子不是抑鬱了嗎?老師給他減免一半作業,我就乾脆幫他把另一半也做掉;之前沒收了手機,現在他不是抑鬱嗎?
又不願意出去社交,所以我把手機還給他了,想著他能從遊戲裡獲得快樂也好;而且我還把工作量減半,騰出時間在家裡陪他……
我說:這不挺好的嗎?你做得好啊。
結果C先生發來噴火的表情包:精神是好了,也能吃能睡了,但是作業還是不做,早上還是起不來床,而且機不離手了!
我說:這個結果也在我預料當中啊。
剛剛我還提到過一個說法,對99.9%的人說,無條件的愛是個騙局,只有對剩下的0.01%的人,這個說法才成立,那是因為,這句話不是教育的策略,也不是類似「正面管教」裡的工具,他玩的是心法。
這個心法,簡單概括,就是要有三個信念:
第一:你要絕對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十分優秀的
比如我看了一本書,標題是《我這樣活到105歲》,作者是日野原重明,他是日本皇室家庭醫生,出過兩百多本書。但是他提到自己成長經歷的時候,就強調母親的偉大。
他說小時母親從來不教他讀書寫字,當他看到哥哥會寫字,好像很厲害的樣子,就很羨慕,隨後纏著媽媽,讓媽媽教他。
要是換做其他媽媽,估計興奮得恨不得廢寢忘食的教了吧。
結果重明先生的媽媽是個奇葩,她居然拒絕了兒子,還說:等重明長大了自己學吧。
然後媽媽還有個信念:重明就是不用管就會自覺學習的孩子。而且這句話,媽媽經常掛在嘴邊,導致重明日後也跟隨了媽媽的信念,變得很自覺,很愛學習。
所以,只要別人提到他的成就和發展過程,他都認為那一切的發生,和媽媽當年對他無條件的信任脫不了關係。
因此,如果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其實有個先決條件,就是要無條件信任你的孩子就是優秀的。
如果內在沒有這個信任,卻突然放手不去管孩子,那這樣的放手其實是放棄和放任,孩子要麼認為父母是不再信任自己了,所以破罐子破摔。要麼就是認為父母黔驢技窮了,搞不定自己了,所以他們會變本加厲,惡習升級。
第二:不需要你的孩子為你撐門面
今天和一個閨蜜聊天,提到了「心理結實」的概念。
她說,脆弱的父母是情緒反覆無常的,也是無法真正滋養和支持到孩子的,他們自己的價值感都搖擺不定,需要孩子扮演懂事的角色,讓他們省心省力,更希望孩子有優秀的成績,可以為他們都帶來榮光。
遇到這樣的父母,孩子多半會早熟,而且一定會發展出外求啊,討好的那種行為特質。
而如果父母是心理結實的呢?
那他們的孩子就會感受到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自由。
提到「結實」,我拆分為3個字:柔,穩,靜。
柔,指態度柔和,代表她們內在是寬厚而有力量,中醫裡提到,真正的強,不是脾氣暴躁激烈的人,而恰好是那種說話柔聲細語,但是有穿透力的人。她們中氣足,精神滿,從身體到聲音都柔而有力。
即使孩子犯錯了,他們也不會怒吼,而會低聲教育,孩子在低聲中感受被尊重,那他們改錯的動力會更足。
穩,說的是內在價值感穩定。脆弱型父母,一旦看到某些方面優秀的孩子,對比自己孩子就會自慚形穢,價值感自尊心都受挫,焦慮就來了。而他們化解焦慮的方法就是去給孩子施壓,告訴他,誰又比你優秀了,你再不努力,豬都比你強。
而價值感穩定的父母,無論別的孩子是否上天入地,他會客觀欣賞,但是仍舊不影響他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好的。
另外,如果外面有人差評自己的孩子,低價質感、脆弱型父母就會特別受傷,覺得顏面掃地。
而價值感穩定的父母,則可以輕鬆的當成耳旁風,內在如如不動,然後繼續默默欣賞自己孩子。
靜,是指他內在的雜音特別少。他對孩子的態度是一貫性加一致性。一貫性,就是指他一旦對孩子建立某個規則,就會執行到底,不會朝令夕改,讓孩子無所適從。
而一致性,就是指他內外是統一的,協調的。
他有所為有所不為,但都會真誠的告訴孩子,有情緒有意見也會和孩子表達,所以孩子在他面前會感覺到自己非常安全和自信,因為父母把他們當獨立個體來尊重,而且從來不忽悠和矇騙他們。
第三:相信自己就是孩子最適合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提到自己孩子不自信,你如果和他們深聊就會發現,其實孩子的不自信是被他們影響的,因為他們比孩子還要自卑。
而且有些父母還有成功的事業,卻不影響他們對自己做父母這個角色的低評判。
諸如:我陪伴孩子太少,導致孩子安全感不夠。我不會啟發孩子,所以孩子學習能力差。我基因還不夠好,如果我是李嘉誠,比爾蓋茨,扎克伯格……我兒子肯定會很優秀。
孩子在這樣不合理邏輯催化下,怎麼能優秀和自信呢?
而真正能做到無條件愛孩子的父母則相反,不管他們是平民還是權貴,他們能給到孩子什麼資源,他們內在都有個堅信:我就是最適合我孩子的父母。
這份自信會帶來篤定,他不需要到處取經,不會左右搖擺,而是每天淡定從容的在那裡看著孩子,在欣賞孩子的同時,也欣賞自己。
綜上,無條件的愛孩子,不是放棄所有規則和要求,也不是因著某個目的,而假裝無條件愛孩子,結果又在暗中默默觀察,等待孩子自動發生某個奇蹟。
他是一個內在狀態的彰顯,是那種對自己和孩子都雙重信任的穩定的狀態,所以,如果你把他理解為是一種神奇的技巧,一種養育策略,那對不起,你一定會上當,你的孩子會被耽誤。
而當你內在真的穩定有力了,也許你對孩子的愛就真的沒有附加條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