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寶2歲的時候,我經常用貼笑臉紙的方式來鞏固她的好行為,每次看到她自己吃飯,按時睡覺,就會獎勵貼紙。但是時間一長,其實效果並不好,孩子並沒有自覺糾正不良行為,反而經常為了多要幾張貼紙而耍賴。
朋友說我是執行不到位,但身為媽媽的直覺告訴我,一定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讓孩子感覺不舒服了。直到看完《無條件養育》,才印證了我的想法。原來孩子以為只有表現良好,才能得到媽媽的愛,而笑臉貼紙就是媽媽「愛」的象徵,這就是有條件養育。
我發現,在實際生活中,有條件養育的思維模式,其實遍布身邊的每一個角落。「你要是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如果考試滿分,我就帶你去旅行。」「因為你沒有完成今天的任務,所以不能看電視。」 這樣的思維折射在我們的育兒觀裡就變成:如果孩子行為良好,我們就會給予認可和讚賞。如果他調皮搗蛋,就使用獎懲手段加以控制,甚至收回對他的愛。
但是,《無條件養育》告訴我們,父母要思考育兒的長期目標,反思自己的養育行為:我們對於孩子的愛是出於「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無條件的愛與孩子做了什麼沒有關係,無論他們是否成功,也無論他們是否乖巧,我們都要毫無保留地付出我們的愛。
這本書的核心就是要提醒父母,為什麼要拋棄「暫停」「反思角」「隔離區」等披著現代教育外衣的控制手段,去選擇更好的無條件養育模式,在育兒領域做一個長期主義者。
這本書的作者是艾爾菲·科恩,他是美國知名的育兒作家和教育學者,已經出版了9部深具影響力的育兒著作,包括《獎勵的懲罰》和《真正的學校》。他通過大量的研究數據和理論支撐,力證傳統的養育模式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只有無條件養育,才能培養出真正獨立、自信又身心健康的孩子。
這本書一經推出,就獲得了許多國內教育專家的大力推薦。育兒暢銷書的作者尹建莉老師評價「無條件養育」是一種境界,能帶給父母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只有理解了育兒的「道」,才能撥開「術」的迷霧,找到真正的出路。
今天, 我們就從無條件養育和有條件養育的三個區別、有條件養育的危害來闡述為什麼要堅持無條件養育,並在最後談一下無條件養育應該堅持什麼樣的原則。
為了說清楚這兩個概念,作者科恩講述了他4歲女兒阿比蓋爾的故事。
自從家裡多了一個弟弟,阿比蓋爾迎來了他人生中最為困難的時光。一天晚上臨睡前,她又開始歇斯底裡地尖叫,甚至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弟弟,等到最後好不容易安靜下來,早已過了睡覺時間。氣憤的科恩會向往常一樣把女兒擁在懷裡,為她講睡前故事嗎?對待此類衝突事件,有條件養育和無條件養育的擁護者有何不同呢?
首先,兩者的關注焦點是截然不同的。有條件養育與行為主義心理學極為相似,一切只看行為,但卻看不到背後的感受和意願,更加看重「外在的力量」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比如,幼兒園裡的老師會根據孩子的表現獎勵小紅花。孩子的良好行為越多,拿到的小紅花也就越多,就是一種行為被「強化」的結果。
但無條件養育關注的是「人」,會從「內在」的角度看待問題。孩子做出了不良行為,都是感覺、思想和意願的外在表達。
在前面的例子裡,阿比蓋爾因為弟弟的到來,產生了一種難以描述的挫敗感和恐懼感,大聲喊叫就是她唯一可以表達的方式。就算科恩通過懲罰女兒,讓她暫時停止了哭鬧,也沒有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而更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孤單和無助,更加不開心。所以,做父母的要多去關注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幫助他們打開心結。
憤怒的阿比蓋爾好不容易停了下來,如果父母把她摟在懷裡,繼續給她講睡前故事,孩子就會更加安靜。但有條件養育擁護者的想法是:「不行,你這樣做是在助長她的不良行為,必須取消講故事活動,才能讓她吸取教訓!」他們更願意相信,孩子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利用大人,得寸進尺,因為孩子天生就是不良的。
因此,有條件養育的支持者,更傾向於用懲罰、孤立等消極的方式來對抗孩子,以控制他們的行為。
但是,無條件養育的擁護者認為,孩子本身沒有惡意,只是在用她並不成熟的方式,表達她的情感、想法和需求。也許過程並不討人喜歡,但是她的情緒和感受沒有對錯。阿比蓋爾害怕弟弟會奪走父母的愛,想用自己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她的恐懼和無助應該被父母看見。
所以,詢問、傾聽和理解是無條件養育者最常使用的方式,他們更傾向於相信孩子的善意,用積極的態度來直面孩子,消化他們的負面情緒。等雙方冷靜下來之後,再通過復盤來幫助孩子總結和提升。
說到底,你支持哪種教育方式,就是在截然不同的人性觀上做出選擇。
在成人世界裡,我們常說「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這個社會需要經濟交換法則來維繫。有條件養育反映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係,把與孩子的互動看成是一種「交易」。幾年前風靡一時的虎媽蔡美兒,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的大女兒為她製作了一張生日賀卡,但是她卻回覆說「如果想要得到我的感謝,就要確定是你掙得了這種回報」。她認為按照大女兒的能力,完全可以製作出一張更漂亮的賀卡,這樣不走心的賀卡她無法接受。於是,大女兒只好被迫重做了一張,才得到了母親的讚賞。
在孩子看來,這樣的做法就是在暗示:「我只有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事,才能得到他們的愛,原來父母的愛都是有條件的。」
但是科恩沒有那樣做,她依舊擁抱了阿比蓋爾,並為她講睡前故事,只想讓女兒知道一件事:無論發生怎樣的事,都不會削弱父母對她的愛。這也讓阿比蓋爾能夠確定父母的愛是不可動搖的,讓她更有安全感,並從弟弟出生的傷痛中恢復過來。
看到這裡你可能要疑惑了,如果妥協了一次,孩子下次是否還會用同樣的方式達到目的?在科恩看來,無條件養育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而是需要長期貫徹的原則。孩子下次依然會大喊大叫,不停地向父母索求「愛的抱抱」。只有當孩子能夠無比確認,她可以無條件得到父母的愛,她才有可能停止她的不當行為,重新獲得成長的動力。
所以,無條件養育的支持者認為,父母的愛是孩子們天生就應該被賦予的,而不是只能靠爭取才能獲得的特權。在心理學家看來,經濟社會中的互換關係不適用所有人際關係,尤其是家人之間,比如與配偶和孩子的關係。家庭是規避這些交易的溫暖港灣,特別是父母給予的愛,不需要任何經濟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
有條件養育包括很多形式,有「愛的撤回」、「獎勵」、「懲罰」、「過度管制」、「逼迫成功」等等。我們之所以反對有條件養育,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這是給孩子「有條件的愛」。在「愛的撤回」裡面,當孩子的行為不當時,我們聲稱要丟掉孩子,或孤立孩子,或冷落他們, 本質上就是或收回對他們的愛;在「懲罰」裡面,當孩子行為令我們不滿時,我們通過製造痛苦,迫使他們改掉自己的行為,也是在收回對他們的愛。
「做得好!」「你真棒!」這些用於「獎勵」的口頭禪,不是對行為的描述,而是一種評價,帶有很強的暗示作用——「我愛你,因為你做得好!」孩子就會將其解讀成:「只有取悅大人,才是好的。」因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孩子在接納自己的時候也附加了條件,變成「我只有做得好的時候,才是有價值的,才是被愛的」,或者「原來我做得不夠好,所以不值得別人愛」。
不論是哪種形式的有條件養育,它們最大的危害就是讓孩子形成有條件的自我評價。
作者科恩堅信,無條件的自我評價對於預測人生質量才是最重要的,用大白話講,就是讓孩子從 小就知道自己很珍貴,並且何時何地都值得被愛。
父母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越多,他們的自我評價就會越穩定,越不會隨外界標準的變化劇烈起伏。相反,如果孩子感覺他們必須做一些讓家長引以為榮的事情,那麼他的自我評價就開始變得有條件,甚至影響到他的社交。
在一檔育兒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裡,年僅7歲的徐敬凱才讀一年級,就是別人眼裡的「小學霸」。徐媽媽的教育觀就是「孩子沒有快樂的童年」「只要你成功了,什麼都是對的」。短短的寒假裡,她讓孩子做了270份考卷、7本大題目,還有50頁自己複印的考卷。
在媽媽的逼迫下,聽話的徐敬凱照做了,但是他的自我認知卻低到了讓人窒息的地步。他不敢做自我介紹,不敢在公眾面前表演,甚至不敢和別的小朋友互動。節目中有這麼一幕:徐敬凱想跟另外兩個同齡小女孩玩,但是不懂如何啟齒。束手無策的他最終選擇了大喊大叫來吸引女孩的注意,結果卻適得其反,其中一個女孩直接讓他閉嘴。孩子不自信的表現令人心痛不已。
科恩是怎麼做的呢?為了避免孩子陷入這樣的自我評價,科恩提到了一位聽他講座的女士,這位母親曾收到學校寄來的汽車貼紙,上面寫著「我為我的孩子感到驕傲,因為他當選了本月明星學生」。她很聰明,直接剪掉了後半句,只留下前半句,貼在車上,也巧妙地運用這個機會告訴孩子,自己是無條件地為他驕傲,也是無條件地在愛他。
當我們理解了有條件養育的本質和危害,就懂得了正確用力的方向,即把焦點放在孩子的需要上,並嚴肅地對待他們的情緒、想法和疑問。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看成擁有獨立觀點的人,擁有獨立興趣的人,擁有真實感受的人。那麼,無條件養育需要遵循什麼樣的原則,才能避免落入有條件養育的陷阱?我們來介紹三條原則。
就像弘丹老師在《精進寫作》中所提倡的那樣,我們在寫作這件事上,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就算暫時投稿失敗,就算閱讀量始終低迷,只要把時間線拉長到5年、10年甚至20年以後,眼前的得失就會變得無足輕重。
同樣,我們在育兒中也要做一個長期主義者。當你擁有長期目標時,即使孩子把房間弄得一團糟,孩子沒有完成家庭作業,甚至孩子沒有考入名校,也不會影響你的得失心。因為你深知,18年的養育之路,也僅僅是孩子人生的起步而已。
建立育兒的長遠目標,簡單說,就是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假設,我們的目標是要孩子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一個追求卓越的人,一個對自己滿意的人,那麼我們的任務就是反思日常的養育行為,有沒有阻礙這個目標的實現。
如果經常使用「愛的撤回」,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做,媽媽就不喜歡你了。」或者使用強迫性服從,對孩子說:「因為我是你爸,你就得聽我的!」聯想到有條件養育的種種危害,就會明白,這些行為不僅不會實現你的長遠目標,還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意識,成為表面上行為規範的人。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當我們開始為孩子的長遠打算,就算孩子的問題不能馬上消失,我們也能很快冷靜下來,去遵循無條件養育的原則,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激勵他們全力以赴。
在《自驅型成長》這本書中,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魯德提出,父母要做孩子的「非焦慮臨在」,也就是當孩子看到自己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安全和快樂,而不是緊張和焦慮。所以,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抵禦外界壓力的力量源泉。
只有當孩子感到足夠安全的時候,他才會願意坦誠自己的錯誤,解釋犯錯的原因,問題才更容易得到解決。一旦孩子意識到,家長是可以信賴的人,他們就更有可能遵循家長的建議,朝我們期待的方向前進。
不過,科恩也提醒大家,親子關係是目標,而不是手段。營造穩固而充滿愛意的親子關係,是我們始終追求的方向,但不能憑藉這種親子關係,去達到強迫孩子的目的,更不能以「愛的名義」綁架孩子。
唐嫣和羅晉主演的電視劇《歸去來》中,羅晉飾演的書澈很討厭自己的父親。因為父親書望是叱吒風雲的副市長,一直想讓兒子依靠自己的人脈,走人生捷徑,通向成功之路。可是書澈卻十分反感這種做法,為父親的愛感到可恥和羞愧,他在不斷地掙扎與逃脫中,與父親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因此,在我們給孩子強加要求之前,都要三思,這是否會以傷害親子關係為代價。
這句話出自育兒專家兼教育學家內爾·諾丁斯,基於兩個原因:一是我們通常不能準確判斷孩子的行為動機;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看法會創造出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簡單說就是,孩子一旦被貼上了標籤,就會變成我們擔心的樣子。
比如某個孩子總喜歡給大人搗亂,如果我們以此認定他就是個天生的破壞者,那麼孩子就會這麼想:「你們認為我就是天性壞所以需要被控制對嗎?好呀,那我就用行動來證明你們是對的。」於是,熊孩子就會變得更像熊孩子。
有時候,孩子的調皮搗蛋只是來源於天生想要探索的欲望,但是卻沒有能力預見自己的行為會產生什麼後果。比如,一歲的孩子不斷從椅子上扔下勺子,只是一種出於好奇的試探行為,我們不會認為他是「故意想把勺子弄髒,惹媽媽生氣」。所以,雖然孩子的行為有時會產生負面影響,但不代表就一定是他的意圖。
我們能做的,就是把這種「結果」和「歸因」分開,把「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用好的價值觀去揣摩孩子的動機,就能喚醒孩子內在向上的力量。這條原則對於低齡兒童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很多看起來不良的舉動都與不成熟的年齡有關,我們要多從正面的角度給孩子歸因,幫助他們找到身上潛藏的優點,激發他們最大的善意。
在日本的一所學校裡,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5歲男孩撿起一塊大石頭看了看,準備扔出去。一個站在附近的老師若無其事地對他說:「把石頭借我一下。」然後用石頭碰觸孩子的頭,以演示一塊石頭會打到同學。接下來,這個老師將石頭還給了男孩,並說:「小心拿住。」孩子真的停住了。
這位老師既沒有要求孩子放下石頭,也沒有斥責孩子,只是在向孩子暗示:「你可能並沒有考慮過石頭會傷害別人,但我相信你是有能力自控的。」
看到這裡,不得不佩服這位老師的智慧。試想一下,如果老師惡意揣測男孩的行為,對他進行懲罰或者管教,孩子就會認定自己不值得信任或者沒有能力自控,甚至會把整件事情理解成「不能扔石頭是因為要受到懲罰,而不是因為會傷害別人」。這樣的結果就與我們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馳了。
當然,如果我們能掌握足夠多的基本信息,就要在符合事實的前提下作出判斷。假設是一個12歲的大男孩想要扔石頭,就有可能存在惡意傷人的動機。不過,大多數時間,我們並不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那我們的判斷傾向就應該是「證據不足情況下,先假定孩子無辜」。
這讓我想到一部電影《十二公民》。
12位學生家長組成陪審團,來審理一起「20歲富二代弒父案」。在所有證據都指向同一結果的時候,11個人認定這個「富二代」是有罪的,因為「富二代本來就容易被慣壞,容易做錯事」,但是檢察官何冰一再強調:「我們要先保持懷疑,有沒有足夠的條件確定這個孩子有罪,如果條件不足的話,咱們就不能確定是他。」正是何冰堅持從「假設孩子是無辜的」這個視角出發,才帶領眾人重新討論所有的線索,發現一個又一個疑點,最終推翻了原有的觀點,還給孩子清白。
在這裡,科恩特別重申,就算是針對年齡很大的孩子,父母也要積極尋找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不是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情,才讓孩子做出令人惱火的行為?」當我們用同情的眼光看待孩子,理解孩子,他們才會努力不辜負我們對他的信任,綻放出生命之光。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有條件養育選擇「惡」的人性觀,看重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孩子對父母的解讀是「只有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事,我才能獲得他們的愛」。相反,無條件養育選擇「善」的人性觀,更看重孩子作為「人」的本身,孩子對父母的解讀是「不論我做了什麼,他們都會愛我」。
有條件養育最大的危害就是會讓孩子形成有條件的自我評價,並隨環境變化劇烈起伏。而只有擁有無條件自我評價的人,才不會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某些結果或者成績上面,不會因為取得成功感覺高人一等,也不會因為失敗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所以,我們要堅持無條件養育,著眼於更為長遠的教育目標,和孩子建立穩定、親密的關係,用最大的善意化解防禦,喚醒他們內心成長的動力。
這很難,但值得我們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