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養育》豆瓣評分8.5分,相信很多父母都閱讀過,作者艾爾菲·科思(Alfie kon)寫的另一本書《獎勵的惡果》雖然豆瓣評分只有7.9分,但建議每一位父母、老師和管理者都應該儘快閱讀這本書,重新認識獎勵的本質和惡果。
作者是美國著名作家和演講者,他的寫作和演講廣泛涉及學校、教育、企業管理和家庭教育等領域。他在《時代周刊》上被描述為「可能是美國最公開批判評分和考試等教育體制的人」,《財富》雜誌則把他稱為」美國最猛烈批判金錢獎勵的人「。
作者在大學期間學習心理學時接觸的是斯金納的行為主義,他對此毫無好感,後來拋棄斯金納的觀點,對普遍盛行的行為主義理論如通過給別人好處讓其做我們想要的事情感到擔心,開始思考並意識到我們常常抱怨的問題,如:工作低效,學校教育危機,孩子價值觀扭曲,有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基於行為主義的獎勵導致的。當他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時,驚訝地發現大量行為主義失敗的研究結果竟然未被大部分人所知,於是他下定決心要通過本書告訴人們真相。
列舉幾個反常識。
通常人們會想:雖然獎勵有明顯的負面作用,但依然盛行。
真相是:獎勵屬於外在激勵,本質是錯的,不會帶來好的結果
「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存在著質的差異,而且質比量更
重要.即使存在大量的外在激勵,但由於其本質就是錯的,所
以也不會帶來好的結果,老師和經理們需要關注的不是一
個人受到多大程度的激勵,而是他如何被激勵。
由於人們錯誤地以為激勵只有一種方式,即獎勵,即便
效果不好,也大行其道。大寶學習xx英語時,曾參與一個活動,堅持學習會得到一個獎盃,這屬於外部獎勵,目的是督促孩
子堅持學習,但獎盃拿回來後幾天,學習又恢復原狀.我很想
知道如何能激發她學習的興趣,試了很多方法,收效甚微。
獎勵只是短期解決了問題,但並未真正解決問題。
另一個例子:為了吸引用戶,直播設置抽獎環節,如果直播的
內容形式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沒有找到用戶的參與動機,
用戶很容易抽完獎就走,不關注後續的直播內容,抽獎屬於
外在激勵,而用戶的需求是內在激勵,想有好的直播效
果在設計之初就需要考慮這點
生活中許多用外部激勵引導人們行為的例子,學習了這個
反常識後,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要做的事情對他有
什麼好處,如何才能吸引他主動參與進來,很難,尤其初
期,但如果一直以這種思維模式思考,就會慢慢擺
脫原有受行為主義影響的行為模式
有一個笑話,一個動物園的大猩猩不見了,園方不停地加高圍欄。可還是丟,最後才發現籠門開著,沒有找到真正原因,解決方案無效,獎勵便是這種情況。
常識:普遍存在的事情說明有其合理性
反常識:普遍性不代表是合理的
我們整個社會正是依靠獎勵和懲罰來維持運轉的.
這一觀點很讓我迷惑.我當然明白要徹底否以一種業
已普遍存在的東西很困難,但其普遍性能成為證明它
合理存在的理由嗎?如果有充分的理由來反對某種做法,
那麼證明它深人人心的證據恰恰反過來凸顯出它迫切需要得到改變
我思:應試教育以考試成績為導向,越未越受到人們的質疑,
這種一直存在的深入人們意識的機制是合理的嗎?教育以
人為主體,是為了培養出一個有完整人格,有豐富內心,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有追求幸福能力的全人,讓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具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發展,而應試教育則是功利教育,成績是指揮棒,老師學生和家長被它控制著,眼睛
只盯著成績,必然只顧眼前,而忽略了表面與成績無關但
對人的發展有長遠影響的東西.比如以讀書為例,只
讀對考試有用的書,不讀無用之書,恰恰是一些無用之書
影響了一個人靈魂的成長.
有許多人為了考試而讀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是典型
的外部類勵和懲罰機制破壞了內在學習動機.成年後
厭惡學習的人大有人在
因此,普遍性不代表合理性,要勇於質疑普遍存在
的觀念和行為.
常識:獎勵基本無害,有形的物質類勵也許會產生負面效果
但口頭表揚總體來說大有幫助
反常識:有形的物質獎勵會對內在動機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迄今為止最有害的獎勵便是根據人們的表
現進行直接的獎勵.
我思:行為主義堅信獎勵無害,靠外部刺激驅動人們
行為的做法天經地義.帶著這種眼光 做實驗證明腦中
原有的想法,會有意識地尋找相關證據,用證據證明
已有的結論.卡麥隆做研究過程中煞費苦心地淡化對
結論不利的發現,忽略了其他相關研究,並混淆一些重
要的區別,
最終論著漏洞百出,經不起更科學的研究挑戰.想起
一則出自戰國·鄭·列御鬼《列子.說符》的寓言:疑鄰盜斧,說的是一個人丟了斧子,總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帶
著這種眼光看那兒子,怎麼看怎麼像偷斧子的.一言一行,一舉
動都是.後來,丟斧子的人在山谷裡找到了斧子,這時再觀察
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不像偷斧子的了.如果一個人帶著主觀
成見看待事物時,一定會歪曲事實未來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