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是乖巧聽話懂事,這是在他們心中完美孩子的模樣,如果誰家的孩子特別聽話,那麼其父母一定是眾人羨慕的對象,紛紛表示天使降臨在他們家中。
當然,聽話的孩子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孩子總是會有不聽話的表現,這時父母便會講道理,講道理不成便會發脾氣,甚至打罵。
思想家盧梭曾說過,三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如果講道理,發脾氣之類的方法能夠輕易讓孩子接受,讓孩子改變,那麼育兒之路也不會讓無數父母頭疼。
父母教育孩子時也要注重心理學,抓住孩子的心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孩子的天性
孩子天生就喜歡玩,喜歡嘗試和探索,特別是對於他們不熟悉的東西,更是會非常感興趣。
所以孩子會沉迷於那些在父母看來絲毫沒有意義的事情裡,在父母的眼裡自然就是不聽話的表現。
朵朵喜歡撿各種形狀不同的樹葉,然後拿回家當書籤,或者拼成一幅畫,他們覺得這很好玩。
可是父母卻覺得樹葉很髒,所以會制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孩子會聽嗎?也許當時不撿,但是很快又會重拾愛好。
2、自我為中心
現在的孩子在家裡都是寶,父母家人的溺愛會導致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他們習慣了眾星捧月的感覺,認為任何時候都應該以自己為中心。
這會導致孩子不願意聽從他人的意見,甚至故意去叛逆。
這些孩子基本上和聽話無緣,因為他們更希望家人能夠順從自己,能夠聽自己的話,而不是讓自己聽他人的話。
就像一個自私自利的人,我們又如何能讓他以大局為重,放棄自己的利益呢?
阿德勒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他在兒童教育方面的核心教育思想就是對孩子保持足夠的尊重與信任,平等的對待孩子。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聽話,和孩子有關,更和父母有關,而根源往往是父母。
太多的父母想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控制孩子,他們認為孩子的生命是自己給予的,所以孩子必須聽自己的,任何一點的違背都是不允許的。
很顯然此時父母並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
這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如果父母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那麼又談何讓孩子聽話呢?顯然是不可能的,只會導致孩子產生反感,甚至叛逆。
《小歡喜》是之前一部非常火的家庭劇,劇中的三個媽媽性格迥異,在育兒的方法上也會有很多不同。
方一凡的媽媽喜歡用獎勵的方式溫柔的對待孩子,英子的媽媽則是望女成鳳,處處嚴要求,而季楊楊的媽媽也是對孩子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理解。
很顯然,季楊楊媽媽這種無條件的養育方式更受大家認可,而另外兩位媽媽的有條件養育方式則不太適合孩子的健康成長。
美國著名的教育學者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一書中指出,有條件養育反應出來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就好像是某種經濟交易。
只要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父母就會收回自己的愛。
無條件的養育方式則是,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是誰。
所以不管孩子的行為有沒有超出父母的接受範圍,不管孩子的成就有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父母都不會因為這些改變對孩子的看法,而是會一直無條件的支持孩子,相信孩子。
1、獎勵讓孩子失去內驅力
不可否認,孩子都喜歡得到獎勵,通過適當的獎勵方法,確實能夠激發孩子的動力。
但是這也會讓孩子把更多的精力只放在獎勵本身,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是被動的,只是為了得到獎勵而去努力。
這樣自然很難真正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甚至會在失去獎勵之後讓孩子變得不願努力,不求上進。
2、懲罰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糟
如今對孩子使用棍棒教育的父母應該並不多,至少不會動輒就對孩子打罵,所以在大部分父母的意識裡,自己並沒有懲罰孩子。
但其實他們對孩子的冷暴力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影響,當孩子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選擇視而不見。
這樣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的冷落產生失望,從而不願意再信任父母。
1、努力向無條件養育靠近
無條件養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想要一蹴而就並不現實。但是父母可以慢慢的讓自己的行為儘可能的向無條件養育靠近。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反問自己,現在自己的行為是有條件教育還是無條件教育,如果自己和孩子相互交換位置,那麼面對自己的這種教育方式又會有什麼的感受?
2、限制教育孩子的內容
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也可以批評孩子,但是在教育批評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自己的態度。
尤其是對於那些其實並沒有必要去批評孩子的事情,只是因為自己有負面情緒才會想要發洩的時候,一定要克制住自己,不要總是頻繁的批評孩子。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對事不對人,更不要翻舊帳,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語氣,以便孩子能夠更好的接受。
3、積極面對孩子
孩子在生活中確實會經常做出一些讓父母感到憤怒的行為,與其直接否定孩子,選擇對孩子冷淡消極,不如積極的正面去對待孩子。
給予孩子客觀的評價,做孩子他們的行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去什麼樣的傷害,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找到改變的方法,這樣的溝通才能夠讓孩子真正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