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覺醒》:走出舊日陰影,與孩子在當下和諧相伴

2020-08-13 晨之熹微


  21世紀是一個充滿焦慮的時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林林總總、雨後春筍般的早教機構、幼兒園,如火如荼、轟轟烈烈的興趣培訓班,充斥著孩子們努力生長的汗水和父母風雨無阻往返接送的艱辛。到底是什麼在支配著這一切,到底這樣做的意義何在?法沙麗·薩巴瑞《父母的覺醒》幫助我撥開朦昧,看見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共同的不覺醒,也幫助我們從不覺醒走向覺醒。

  做覺醒的父母,要從下面幾個方面做起。

  1、接納和超越自我

  每個父母都是從童年成長起來,他們帶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這個印記包括童年的創傷和過往的經驗,這一切內化成了我們的價值觀,也塑造了我們的思維習慣,左右了我們的行為模式。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將孩子視作是自我的延伸,進而用自己未完的夢想和過往的經驗對孩子提出要求,施加壓力,要求他們繼承我們的夢想,療愈我們的創傷。這就是不覺醒。

  接納自己是覺醒的開始。接納自己,我們要用一種坦然的態度「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童年 ,「看見」自己和自己的父母的相處模式是如何一步步影響和塑造了今天的我們對情緒的反應和其他行為模式。我們要創造一個空間容納這種種根源,而非是孩子充當我們毒素的容器。


  我們需要放下自負感,平靜地和自己經驗、期許相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自負感來源於我們的童年,是一種我們源於他人意見而形成的對自我的認知,這種認知是不全面的,不客觀的,甚至是錯誤的。對個人形象的執念,對完美主義的追求,對社會地位、身份象徵的擁躉,渴望控制孩子的言行舉止的欲望,都是我們自負感的一面。和孩子相處的時候,父母就是一個空心的竹子,所有的過往經驗和童年創傷都消失了,父母放空自我,也超越了自我,以空杯心理,謙遜地享受和孩子的互動交流及共同成長。

2、接納和欣賞孩子

  當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習慣了未雨綢繆和居安思危,為了孩子將來能擁有一個美好的生活,我們疲於奔命,父母從孩子的孩提時代開始就按照社會的期許來養育孩子,孩子承受著來自父母和社會的巨大壓力,真實的自我漸漸失聲,甚至被忘卻。

  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可以任由父母塗鴉。這句話的本意是強調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強。覺醒的父母也敏銳地意識到孩子像海綿一樣吸收著周圍環境對他的影響,但孩子並不是一張空白的白紙,可以任由我們塗寫。孩子確實十分脆弱,不能抵禦來自父母和他人的評判,並且很容易將父母 和他人眼中的自己視為真實的自己,但孩子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應是他們遵從自己的核心本質引領的結果,不是父母強加改變的結果。覺醒的父母會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以捍衛孩子的本真。

  本真意味著父母要摒棄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和父母自身固有價值觀,接納孩子的核心特質,不帶任何偉大的期望,欣賞孩子平凡而真實的美。


傑克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男孩子,自小就性格安靜,喜歡藝術和舞蹈,常被同齡人欺負,他的父母懷疑傑克日後將會是一個同性戀者,但他的父母並不為此感到焦慮,他們接納了傑克的與眾不同,耐心地培養起他對藝術和舞蹈的熱愛,並教會他承受來自欺凌的痛苦。傑克漸漸成長,傑克的父母為傑克營造了一個既有同性戀者,也有異性戀者的社交圈子,傑克漸漸成長為一個善良而敏感的健康的男人,並在合適的時機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性取向。傑克的父母什麼也沒在說,只是向兒子張開了雙臂。傑克的父母 一如既往地接納、欣賞、讚美傑克的生命,而傑克也發展了他本真的自我,沒有任何愧悔地生活下去。如果傑克的父母由始到終都 不願意接納傑克的本真自我,將自己的夢想和期許加在傑克身上,那麼結局必定這會這般和諧,傑克的父母會痛苦萬分,而傑克也會帶著遺憾或愧疚隱忍地生活。

3、當下的和諧相伴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精神夥伴的關係,養育孩子促進了父母的成長和轉型,而父母的成長和覺醒也幫助了孩子去發展和茁壯他們本真的自我。父母和孩子的感情紐帶在他們彼此相伴的每一個當下建立起來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在一起」每一個當下。

  (1)父母的活在當下

  每於抽出一定的時間,放下一切無關事務,全身心地專注於和孩子在一起的懶散時光。此刻,請不去設想孩子的未來,也不去評判眼前正在進行的事情。許多平凡的小事,我們都可以和孩子一起體味其中的美妙寓意。


  (2)教會孩子活在當下

  讓孩子學會和自己安靜地相處,有利於他們發現和發展本真的自我。每周,我們都可以抽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做一些比較安靜的事情 ,例如畫畫、靜坐。孩子偶爾也會有覺得煩躁和無聊的時候,這時候不必急於讓孩子有事可做,我們可以向孩子表示肯定:煩躁不安也是一件好事,你可以繼續煩躁下去。肯定過後,不動聲色地留待孩子和他的不良情緒平靜共處 ,或許沒過多久,這個處境很快就被孩子的獨處化解了。孩子也會從中懂得,生活無所謂好與壞之分,我們要做的是和當下的自己和平相處,並享受當下的生活給我們的帶來更豐富的含義。

  4、結言

  讓父母發現自我,走出舊日創傷,以健全之身心,無條件接納孩子 ,幫助孩子發現和發展本真的自我;教會父母在和孩子的情感互動中,以活在當下之心,和孩子共同成長,共同進步。這就是《父母的覺醒》的使命所在。



相關焦點

  • 《父母的覺醒》:還給孩子真情性,父母擺脫舊日創傷,覺醒自我
    註定會把遺留下來的陰影,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無疑就形成了家庭問題的替罪羊。孩子背負父母的陰影,然後成為了父母,也會再次傳遞給自己的孩子。只有覺醒的時刻,覺醒的父母,會阻止背負的陰影,傳遞給下一代。如果父母覺察和意識不到,自己遺留的創傷陰影,留心觀察孩子的缺點,也許你會從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創傷陰影投射出的影子。發現它,覺醒過來,還給孩孩子天真本真的性情。
  • 《父母的覺醒》:如何養育孩子,與孩子一起收穫成長的幸福?
    作者運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鼓勵廣大父母用愛意與真誠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親子關係的難題,實現精神的覺醒,其深刻的教養之道不僅將孩子身體、思維、心靈的培養融為一體,也讓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長。一、為什麼要「覺醒」因為我們所養育的孩子是一副個性獨立的精神,他們不需要父母的主張、期望、權威與控制,父母需要做的僅僅是調整身心,在每一個當下與他們和諧相伴。這個道理大部分父母都懂,可是卻少有人能落實在行動上。
  • 走出為人父母的迷亂,做覺醒的自我
    這種自負感主要來自於童年,我們首先要治癒自己,然後才能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避免將自己以往的經歷和童年創傷投射及複製到孩子身上。覺醒,是父母對自己本身的創傷和情感經驗的覺醒。(2)接納孩子覺醒的父母不僅能審視和察覺自身的不覺醒,還能以包容的態度接納孩子的本真的自我,保護他們身為自己的權利。
  • 幫助孩子走出孤獨陰影
    孩子是父母的指路明燈,當孩子深陷孤獨的陰影中時,都需要父母照亮前行的方向。孤僻的孩子通常很膽怯,不愛說話,更不善於與人交往。要打開孩子的心窗,就要培養孩子敢於表達的習慣和能力。首先,要為孩子創造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和孩子溝通時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孩子的想法,適當的讓孩子表達想法,凡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高高在上,讓孩子有家庭融入的感覺,如果發現孩子有反常的行為,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否則一旦錯失機會,如果孤單習慣形成就很難改善
  • 父母的覺醒
    《父母的覺醒》精華回顧摘選: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最優秀的父母,而且大多數人的確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愛心。當我們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時,肯定不是由於缺少愛心,而是由於缺少覺醒。事實上,大多數父母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同孩子的情感關係是一個循環式的動態關係。 ●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我們自己的不覺醒。
  • 父母的覺醒與改變是教育的真正開始——與你共讀《父母的覺醒》
    她所寫的《父母的覺醒》一書裡,揭示了親子關係背後的真相,破解了家庭教育的難題,教會父母正確的養育之道。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書籍,幫助家長轉換思路,看見自身,不斷地自我覺察與覺醒,真正實現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 解析《父母的覺醒》:親子教育的關鍵,是父母懂得「自我覺醒」
    有位媽媽說到:&34;你看這位媽媽一開始就說到&34;,其實潛意識就已經覺得是孩子的錯了,看看,大人們是多麼的以自我為中心。在親子教育中最關鍵的就是父母需要懂得&34;,父母盲目自自大,不去嘗試改變,結果就只能是水火不相容,爭吵和打罵。今天就給覺得育兒艱難還沒有覺醒的父母來解析《父母的覺醒》,讓我們走進自我覺醒的領域,學會覺醒,給孩子需要的愛和尊重。
  • 《父母的覺醒》:孩子總和你對著幹?這本書幫你打破對立的魔咒
    為什麼孩子有什麼事都不愛跟你說了?如果你也有這些困惑,這本《父母的覺醒》也許能幫助你解開迷思。本書豆瓣評分8.2,作者沙法麗·薩巴瑞,是美國著名正念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另著有《失控》、《家庭的覺醒》等書。《父母的覺醒》從心理層面深度剖析了親子關係的真相,幫助父母更加懂孩子,也更加懂自己。
  • 《父母的覺醒》:唯有不斷自省的父母,才能養出內在快樂的孩子
    對於男孩父母的做法,我當時非常不能理解,為什麼明明兒子犯了錯,父母卻極力否認,直到偶然間看到《父母的覺醒》一書之後,我才了解到男孩父母做法背後的原因,本書作者沙法麗.薩巴瑞在書中指出許多未覺醒的父母會將自己的尊嚴同孩子的行為混在一起,當孩子做出某些出格行為之後,父母會覺得羞愧和焦慮,害怕被別人說是不稱職的父母,男孩的父母不願去承認孩子的所做作為,原因就在於不願別人說自己育兒失敗
  • 成長需要:名師指路、貴人相伴、自我覺醒開悟
    但是,任何人的成長、成才、成功都離不開名師指路、貴人相伴、自我覺醒開悟。成長就是開往陌生地域的單程列車,在前行途中每個人都需要名師導航、貴人伴航、自我覺醒開悟把好方向才能安全平穩的向著目標地前進。一個人從出生到百年離世,會先後接受父母、學校老師、企事業領導等多達數百位成長導師,若其中能夠遇到一位真正的伯樂便能夠在學習成長中實現「青雲直上」。世界上有能力的人數不勝數,但是能夠被真伯樂發掘的卻是鳳毛麟角,這也正是名人與成功人士少之又少的根本原因。
  • 心理學:父母這些行為會給孩子帶來童年陰影,並伴隨他們一生
    很多明星自訴小時候父母帶來的影響,比如姜思達曾在節目中講述父母吵架給自己帶來的傷害,直到現在談起依舊不能忘懷。不言而喻,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童年造成的陰影會相伴他們一生。父母在育兒過程中不斷摸索前行,但很多時候會用錯方法,反而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陰影。
  • 如何幫助自閉症兒童走出自閉症陰影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家庭的希望。是上天賜給一對已婚男女,無比珍貴的寶物。每一對父母,都渴望有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但是,人生的道路,有的時候就像在大海中行船一般。不單會遇到起伏的波浪,甚至,還會被一個巨浪捲入——有些夫妻生下了自己的孩子之後,卻發現,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不一樣。他(她)們孤僻,不愛說話。不喜歡與人親近。總是一個人單獨呆著。甚至,有人欺負他(她)們的時候,也不知道回應。當他(她)的父母發現,並帶他(她)們去醫院檢查後,醫生的話,對於他(她)們無異于晴天霹靂:「你的孩子有自閉症!」
  •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愛自己,是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案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金尚在《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中提到:因為父母自身的人格不正常,經濟狀況不好,文化程度低,厭惡上癮等原因,父母會把自己的憤怒、厭世、不滿、自我厭棄等,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軟弱可欺,不會還手,也無處可逃。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勢必會受到來自父母的傷害。這樣的家,註定會傷人,傷得最重的就是孩子。
  • 護蕾行動 | 受虐小孩 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護蕾行動 | 受虐小孩 如何走出心理陰影?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曾對2008年至2013年6年間媒體報導的697例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其中85%的案件為父母施暴,親生父母施暴佔75%,繼父母或養父母施暴的佔10%。 段元元律師表示,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夫妻雙方感情以及家庭收入狀況都可能會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而在一些單親家庭中多發遺棄和虐待兒童的行為,多是出於對另一方的恨無處發洩。
  • 《父母的覺醒》:顛覆育兒認知,讓父母重生,讓孩子新生
    孩子有錯嗎?他想站立,這是他身體發展必經階段,他沒有錯。只因為他給我造成了困擾,所以被我認定為不聽話的孩子。我回想起對他說得最多的話竟是「要聽媽媽的話哦,這樣才是媽媽的乖寶寶。」 原來,我的潛意識對孩子有一個要求:「聽話」。直到我看了《父母的覺醒2》這本書,我才發現「聽話」2字背後隱藏了巨大危機。
  • 離婚後,女人如何走出離婚帶來的「陰影」?看過來人是如何處理的
    有些女人離婚以後無法走出離婚帶來的陰影,但是有些女人卻能很好地做到,看看她們是怎麼處理的:多和朋友聚會有些女人結婚之後便一心在家相夫教子,全心撲在丈夫和孩子身上,沒有工作也沒有娛樂時間,跟好朋友的關係也慢慢地疏遠了。
  • 未成年人心理指導中心幫助多動症孩子走出陰影
    「看不到希望,沒有信心面對未來」,「總害怕自己說錯一句話,做錯一個動作而被人恥笑」,「無顏面對父母,還不如死了算了」……根據市心理衛生協會去年對5200名學生做的一次心理健康普查,我市14%的小學生和13%的中學生因為各種心理問題,在學習、夥伴關係及社會適應等方面存在困難。  不過,寧波已為此編織了一張呵護孩子心靈的網。
  • 父母關係和諧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冷暴力看似沒有任何身體上的傷害,但卻讓整個家整天籠罩在陰影中。這是一個沒有愛意的家,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也會變得冷漠。冷暴力是一把無形的劍,刺傷對方也刺傷了孩子。暴力和冷暴力家庭裡長大的孩子有可能終生懦弱,他做什麼事都小心翼翼,因為在他小的時候,一旦家裡氛圍不對,他就會刻意討好父母,希望家庭裡不要發生戰爭。
  • 如何走出心理創傷所帶來的陰影?
    知名心理學家約翰·格羅赫爾在一次訪談中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5個建議:1 下決心擺脫傷痛格羅赫爾教授認為,想要走出過去的陰影,除非我們有意識地做出擺脫傷痛的決定,否則,傷痛是不會自行消失的。做出走出傷痛的決定,意味著這是我們自主選擇的,不是被動接受的結果。當你感到痛苦的時候,想起自己的承諾,就會更加積極地面對傷痛。2 用健康的方式表達傷痛我們可以通過唱歌、畫畫、向朋友傾訴等方式來表達傷痛。
  • 童年「陰影」讓人生昏暗,學會正確和解,走出「陽光」的真我
    本文就借用書中心理學知識,剖析一下童年陰影對人一生的深遠影響。司法人員了解到,他喜歡看電影,而且是看那些反映兒童遭遇不幸的電影;這孩子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向母親傳遞兒童遭猥褻的信息,但母親不信,說那只是電影,生活中很少出現。後來,他只好默默忍受,為了全家的和諧。但時間久了,當他看到熟悉的中年女人,就有了報復的衝動,所以才威脅了小區裡的熟人。監外執行時,又因為同學的母親好心送給他飲料喝,看到中年女人衝他笑,他又沒控制住自己,動手打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