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徹底的接受自己的真實存在,我們才能夠有所變化,才能夠超越自己的現有存在樣式。那時,變化在不經意之間就會發生。——羅傑斯
九月開學季,神獸出籠,萌娃入學。一些奇葩現象帶著笑點與淚點出現,引發大眾聚焦家庭教育,比如「家長上樹」——一些誠惶誠恐的家長在前呼後擁中送娃入園入學後,仍然不放心,攀緣上樹、上牆,拼命拉長視線,為的是不放過了解孩子的一切可能性機會。真是一張自帶焦慮的愛之網!
正如《以家人之名》中唐燦提起媽媽時說的一句話,「媽媽這個新物種,永遠對你充滿期待」。
我也是這樣充滿焦慮的媽媽之一。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總是情緒化的應對各種孩子的問題。自從孩子出生後,就感覺他是一個自己創作的完美藝術品,不允許有任何閃失,處處呵護,一次次給孩子設定目標。然而,卻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孩子不達標的現象。有時情緒衝破堤壩大爆發,會在怒吼中將巴掌重重的落在孩子背上。狂風暴雨過後,又非常的後悔,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肯定有問題。思想觀念在翻江倒海,卻苦於沒有方法方向。
還好,走上了心理諮詢的道路。有了這重身份後,面對問題,首先告訴自己接納現實,平靜對待內心的感受,調控自己的情緒後,再採取行為反應。在期間學習了很多相關的課程,閱讀了大量的心理書籍,對家庭建設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沒有絕對完美的家庭。每個人都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在新的家庭拓荒建設,困惑是必然的,卻未必每個人認識到。為了幫助大家撥開迷霧引航前行,現在將偶遇的這本書《家庭的覺醒》介紹給大家。
《家庭的覺醒》,作者是美國著名的正念心理學家、家庭動力和個人發展專家沙法麗·薩巴瑞博士。她出生於印度,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她將東方正念思想與西方的心理學理論有機融合一體,形成了有關正念生活與覺醒教育的理念。她出版了《父母的覺醒》《父母的覺醒2》《家庭的覺醒》等一系列書籍,並積極開展各種研討會,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期鼓勵父母,打破自我束縛,實現與內心的真實連接,破解家庭教育的迷思,走出誤區,建設新家庭。
一,「自我」的恐懼是引發家庭教育焦慮、憤怒及其他不良行為反應的根源
弗洛伊德曾經把人格的結構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自我」是處於生物本能與社會道德規則之間,遵循現實原則的層面面。受這一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薩巴瑞博士根據個體應對問題情境時的兩面性,將我分成「真我」和「自我」。
「自我」的明顯特徵是與真實的感受相分離,是一種習慣性的生活應激反應,往往由情緒掌控。當我們覺察不到「自我」時,往往被它控制,表現出一些蠻橫無理的行為反應。
「自我」之所以反應強烈,是因為它植根於恐懼之上。這些恐懼或者源於精神上的絕望,或者源於原生家庭的創傷經歷而激起的保護需求,或者是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出於「自我」的恐懼,父母更多的是包裹起自己內在的真實,失去了與孩子的平等對話,滋長對孩子的高期待、強控制,進而又導致孩子不能自由表達真實的聲音,成為焦慮、壓抑的人,走上或明或暗的叛逆道路。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媽媽金玉香就是這樣一位典型的母親。她控制欲極強,在第三十九集中,母女有一段酣暢淋漓的表演。金玉香為阻止女兒選擇去北京工作,一意孤行為齊明月買房,衝到出租屋去找齊明月戶口頁,卻意外地發現女兒根本沒有按照她的意願背書考公務員。憤怒之下與齊明月吵了起來。齊明月以前所未有的堅決態度與媽媽爭論,並坦白自己從小到大賣衣服點菜,甚至報志願都沒有選擇權,只好少填一張答題卡的形式對待高考,規避母親為自己選擇道路,這才實現了自己的記者夢想。
劇中金玉香對孩子充滿期望,其背後是源於「以成績定勝負」的文化背景。李尖尖雖然學習成績差,卻在木雕藝術上綻放自我,得到了金玉香的認可。而唐燦事業一塌糊塗,金香玉視為帶壞女兒的洪水野獸。帶著對女兒未來的恐懼與焦灼,金玉香終於把孩子培養成為了一名優秀卻壓抑自卑,沒有主見的人。直到齊明月付出高考的代價,實現自身的覺醒。
作為治癒系影視劇,是可以隨心編劇的。而生活中有多少人有這麼幸運呢?
二,關注當下,孩子是可以實現自我發展的
受「自我」恐懼的影響,由於成長在過分強調行動的文化之中,家長總是害怕在孩子身上出現錯誤,害怕去承擔由此帶來的不良後果。這種思想導致父母往往忽略了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把視角放在了未來,造成了與孩子在感受著當下現實之間的矛盾。更多時候陷入「孩子是錯的」傳統思維。針對這一點,薩巴瑞博士提出自己的觀點,那就是「孩子是覺醒的,家長的任務是為他提供開花結果的土壤」。
生活中有一種教育理念,叫靜待花開。 我喜歡養花,但總是養不好。後來發現原來是自己特別的期待看到開花的最終結果。為了快速實現自己的目標,往往在養花的時候扒開泥土看一看花的根須是否已經長出。又或者不斷的去澆水,澆水,再澆水。又或者長時間讓它乾旱著。這樣不停的去幹涉花的成長過程,導致的結果就是揠苗助長。雖然很期待看到自己精心的呵護的花朵成長的那一刻,卻總是不盡如人意。直到有一天有朋友告訴我,太勤勞的人不容易養活花,才突然的意識到了這一點。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不再理睬花朵自然的綻放。而是在保證陽光和營養的前提下,與花開始保持一定的距離,給予她自己充分的孕育、生長、綻放的時空。如今,養花的技術大大的提高,也明白了靜待花開的真諦。
正如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如果有人傾聽你,不對你評頭論足,不替你擔驚受怕,也不想改變你,這多美好啊……每當我得到人們的傾聽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並繼續前進……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傾聽,看起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有了解決辦法,千頭萬緒的思路也會變得清晰起來。」
三,破解迷思,學習新的教養技巧
還是來看看《以家人之名》的李尖尖。雖然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她卻幸運地遇到了一位溫暖的父親李海潮。李海潮家中一直擺放著妻子的照片,他精心保留著妻子的衣物,和妻子的家人保持長久的聯繫,鼓勵尖尖畫出對母親的想像,為尖尖在心目存留了媽媽的位置;他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對孩子精心呵護,用心的陪伴。家長會上,他對金玉香說,「對孩子沒有那麼高的要求,開心就好」,這顯然是一位關注孩子的當下感受,用心陪伴、尊重共情面對孩子的一位好父親,這也為李尖尖陽光、自由的成長鋪就了溫床。
李海潮是身兼父母雙重角色的理想型家長,我們卻在現實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困惑、誤區,薩芭瑞博士將其稱之為「迷思」。她整理了家庭教育中的七大迷思:
教養孩子都是為了孩子;
成功的孩子總是走在前面;
孩子有好壞之分;
好家長是天生的;
有愛就是好家長;
父母的使命是培養快樂的孩子;
家長需要控制一切。
她在破解七大迷思的基礎上,提出了覺醒家長應具備的特點,以及全新的教養技巧,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把它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主要思想:
一,打破遊戲規則。她變革性的指出,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本身。要學會把孩子作為一面鏡子去體察自身成長中的問題,在與孩子的共同成長中,既教養孩子,又教養自己。
二,覺察「自我」暴虐傾向,回歸真實的自我。在認清自我的前提下,以平靜的心態與孩子的內心真實感受聯結,對孩子進行深度傾聽,用心陪伴。
三,家庭關係中,孩子與父母是平等的。任何關係的存在,都是為了促進每個成員的成長,當各種關係實現了平衡和諧的局面後,家庭教育就會發生大的能量,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充足的養分。孩子學會與自身聯結,也就會自然地學會豐盈自己的人生,構建和他人、社會的關係。
四,平和而堅定。放下過激的情緒反應,花時間去享受時間,甚至保持靜默。共情與自己的孩子。堅持底線的前提下,設立開明的規矩,變為圍堵為疏導。
正如薩巴瑞博士所說,「沒有任何一個父母是全天候處於覺醒狀態的,我們所有人都經歷過,令我們困惑無助的莽撞時刻,這是為人父母的必經之路」。重要的而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將此作為契機,保持對「自我」的覺醒,學會體察自己的內在,在問題中前行,在陪伴中成長,是我們每一個父母的責任。
最後用書中的一首詩作為結尾:
更新承諾,告別衝突
過去,我看見的是你對我的無禮和反叛
如今,我看見的是勇氣和真誠。
過去,我只想控制你,壓制你,
如今,我想和你合作,平等共處。
我的恐懼引誘我去支配你,
為了贏不惜一切代價,
為了證明自己對不惜去傷害
為了掩蓋自己的痛,不惜讓你受苦。
如今,我明白了過去的錯誤,
恐懼是多麼把人誤導,
憤怒是多麼使人抓狂,
控制欲是多麼令人瘋狂。
我已經準備好轉向新的方式,
你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你的自主權才是最神聖的,
你的真誠才是最無價的。
我明白,只有當我釋放你自由做自己,
我才能獲得自由。
我是閱心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閱心悅成長。專注個人成長、親子教育、青少年心理分析與解決。歡迎關注點讚轉發。有問題可私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