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父母的「教育迷思」——認識孩子問題行為的多維視角...

2020-12-27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千龍網訊 12月15日,由北京市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舉辦的《學齡兒童父母的「教育迷思」——認識孩子問題行為的多維視角》家長講座舉辦。本次培訓由學校融合教育主管主任王愛華主持。近百位家長報名參加。

圖為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毛榮建教授發言。千龍網發 趙佳齊攝

講座上,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毛榮建教授做題為《學齡兒童父母的「教育迷思」——認識孩子問題行為的多維視角》的講座。通過幫助家長認識自己的孩子、兒童在壓力下的表現;認識學齡兒童的學習,學習在家庭——父母——孩子之間的關係;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毛教授從多個角度,不同方面,大量實例幫助家長們正視學齡兒童的問題行為以及解決方法。活動結束後毛教授細心為參加活動的家長答疑解惑。

圖為北京市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小學融合教育主管主任王愛華主持培訓。千龍網發 趙佳齊攝

活動結束之際,學校領導對本次活動做了總結。學校要從關於接納、有效陪伴、角色定位、家校溝通等四方面打造適宜孩子成長的生態圈。希望通過此次講座的舉辦,可以切實幫助家長們真正認識了解兒童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從容地解決問題行為,幫助兒童養成良好行為。讓他們在從家庭、學校這裡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圖為活動現場。千龍網發 趙佳齊攝

千龍網訊 12月15日,由北京市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舉辦的《學齡兒童父母的「教育迷思」——認識孩子問題行為的多維視角》家長講座舉辦。本次培訓由學校融合教育主管主任王愛華主持。近百位家長報名參加。

圖為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毛榮建教授發言。千龍網發 趙佳齊攝

講座上,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的毛榮建教授做題為《學齡兒童父母的「教育迷思」——認識孩子問題行為的多維視角》的講座。通過幫助家長認識自己的孩子、兒童在壓力下的表現;認識學齡兒童的學習,學習在家庭——父母——孩子之間的關係;作為父母應該怎麼辦?毛教授從多個角度,不同方面,大量實例幫助家長們正視學齡兒童的問題行為以及解決方法。活動結束後毛教授細心為參加活動的家長答疑解惑。

圖為北京市東城區黑芝麻胡同小學融合教育主管主任王愛華主持培訓。千龍網發 趙佳齊攝

活動結束之際,學校領導對本次活動做了總結。學校要從關於接納、有效陪伴、角色定位、家校溝通等四方面打造適宜孩子成長的生態圈。希望通過此次講座的舉辦,可以切實幫助家長們真正認識了解兒童行為背後的原因,從而從容地解決問題行為,幫助兒童養成良好行為。讓他們在從家庭、學校這裡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圖為活動現場。千龍網發 趙佳齊攝

相關焦點

  • 學齡兒童的行為
    您的學齡兒童可能會擔心在課堂上回答問題之類的事情。您可以通過承認她的感受,輕輕地鼓勵她做她擔心的事情並在她這樣做時稱讚她來支持她。如果焦慮會影響孩子在家裡或學校的生活,請向全科醫生諮詢。欺凌如果您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您需要介入以提供幫助。您可以讓學校儘快參與整理,以幫助您的孩子應對欺凌行為。您孩子的老師是一個很好的起點。給孩子很多在家的愛心和支持也很重要。
  • 《家庭的覺醒》:如何破解家庭教育的迷思,不再有「家長上樹」
    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總是情緒化的應對各種孩子的問題。自從孩子出生後,就感覺他是一個自己創作的完美藝術品,不允許有任何閃失,處處呵護,一次次給孩子設定目標。然而,卻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孩子不達標的現象。有時情緒衝破堤壩大爆發,會在怒吼中將巴掌重重的落在孩子背上。狂風暴雨過後,又非常的後悔,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肯定有問題。思想觀念在翻江倒海,卻苦於沒有方法方向。
  • 探討《教養的迷思》
    如果觀察其他文化背景的家庭,「權威型」就不一定最好了,比如由於文化差異,美國華人社區中經濟較好的家庭其實傾向更嚴厲的育兒方式,因此華人孩子就不符合鮑姆林的理論——權威型家庭的問題兒童反而比專制型的多。 問題不應歸罪於父母大部分心理學家過高的估計了父母在兒童教育和心理發展中的地位,結果孩子長大後所有的問題,都會反過來成為控訴父母的罪證。每個人都在責怪自己的父母沒有讓他們成功,而他們又被自己的孩子責怪。事實上,孩子沒有那麼脆弱,除非出現家暴、虐待孩子這種極端情況,孩子長大之後的問題,並非主要來自家長。
  • 《教養的迷思》|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專家們」錯了
    2.孩子依據朋友的行為來順應自己的行為,同樣,他們也依據群體的標準來順應自己的行為。3.友誼不會對人格產生永久的影響,相反,對群體的認同,被群體接受或排斥則會對人格產生永久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有長久影響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龍生龍鳳生鳳」一說,西方貴族更是在家接受教育,現代教育專家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經常會拿「這孩子有家教」這句話來表揚好孩子,父母對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會產生長久影響。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時,父母要認識到教育的失敗
    導讀: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時,父母要認識到教育的失敗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個問題時,父母要認識到教育的失敗!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有料】「認識角」概念「迷思」與教學討論匯總,11人,約6000字
    問題:在您的教學中,關於角,學生有哪些「迷思」?請敘述之。2.面對學生的迷思,我們可以啟動不同的教學應對:A迎上去,暴露迷思,互動建構。這有可能面臨課時不夠的問題;B躲避開或先繞開,讓孩子記住正確概念;C根據課堂生成來處理,不刻意暴露和躲避;D其他方式。——請寫下您的選擇,並簡述會怎麼做及理由。
  • 教養的迷思——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小裴是一個六歲孩子的母親,她的孩子去年剛上小學一年級,在最近的一次聚會上,小裴跟我們這些準奶爸們分享了一個令他困擾的問題:小裴的孩子小小裴屬於那種在家很靦腆的孩子,說話都不會大聲,但是,自從他上學之後,就連續不斷的跟同學發生衝突,以至於最後遭遇了校園霸凌,被同學欺負。
  • 天才教育的十大迷思
    美國天才教育的專家稱,數十年來,有關天才教育的迷思嚴重妨礙了國家為高學力兒童提供合格的教育。這些迷思影響了天才教育的各個層面,又反過來導致了人們對天才學生課堂需求的誤解以及對天才學生能為國家帶來何種貢獻的不當認識。固執的看法與隨之而來對天才教育迷思的態度回應,導致了學校對高學力學生既不關注也未提供有挑戰性課程的整體局面。因此,天才教育項目資金匱乏,學業成就差距持續擴大。
  • 教養的迷思及其他
    @海德沙龍: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他們的心理髮育、人格塑造、行為模式的養成能夠起多大作用?起何種作用?以何種方式起作用?這些發展心理學的中心問題長期紛爭不休,難有共識,《教養的迷思》作者Judith Harris在最近的訪談中介紹了她的觀點,以及她的學術經歷。
  • 父母必讀之《教養的迷思》
    好書推薦:《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譯者: 張慶宗  定價:58元  內容簡介:  《教養的迷思  傳統心理學觀點認為父母在對孩子的塑造中扮演著影響深遠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裡斯質疑這個傳統觀念。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
  •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
    不過,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提醒,家長也別急著用這種三類將孩子定型,因為大腦對不同資訊的吸收路徑有別,有時是綜合型。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特有的專注風格,在旁加以輔助,必可事半功倍。打擊迷思2 好動非過動,輔導可改善好動指的是孩子的天生氣質,有些孩子本來就活潑外向調皮。但「過動症」在醫學上則是有嚴格的定義,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 教養的迷思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受到父母的影響最大;家庭教育勝過學校教育;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定怎麼怎麼樣,留守兒童一定怎麼怎麼樣… 幾乎沒有父母會反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會不假思索地認可,父母對孩子成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宇宙教育:讓孩子用更廣闊的視角認識世界
    "蒙特梭利宇宙教育就是讓孩子探索宇宙的教育嗎?" "宇宙教育有哪些教育任務?又該如何開展?" "宇宙教育會培養出怎麼樣的孩子?"對蒙特梭利教育有所了解的人,一定對「宇宙教育」不陌生。作為6-12歲蒙特梭利小學教育階段的「總綱」,「宇宙教育」帶給了兒童以不一樣的觀察視角和態度,看待日常世界。
  • 青春期孩子教育問題:「父母皆禍害」
    我們從大人的角度看孩子,視角本身就有問題,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比例是完全不同的,一件很小的事,大人覺得沒什麼,孩子卻覺得天都塌了,這是兩個世界間的差異。有時候逼大人跳樓的可能是公司破產、股票跌停、負債纍纍,可對孩子來說,可能僅僅只是老師的一個眼神就和這些等價。這是社會角色決定的,每個人所在的位置不同,認識就不同,決策也就不同。
  • EDU跨學年演講,多維視角詮釋和影響教育
    隨後9位講者分別從E(Enigma)、D(Dream)、U(Unique) 三個維度闡釋教育的核心,其中多數嘉賓並非教育從業者,他們也帶來了審視教育的全新視角。資深公關專家程瑞芳選擇了一條與一般人不同的路線——做自己孩子的採訪者。通過多角度提問式的交流,讓孩子自己探索答案,認識其內心世界的真實樣貌。一個人唯有尋找到真正的自驅,才能心懷信心,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這樣才是自己的人生。
  • 父母須知:正確看待孩子的打架行為
    等等…… 其實,面對打人和被打,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完全避免的現象,媽媽們不妨把這種事看成寶寶成長的裡程碑和機會,而不必過於糾結或焦慮。孩子在不同的發育階段,打架行為背後潛藏的心理特點有所不同,父母應該冷靜分析對症下藥,幫助孩子劃定正確的行為邊界。
  • 【華晨會育兒篇】孩子不專心 只需破解四大迷思
    即使家長經常在媒體上讀過不少關於注意力與過動的相關報導,遇上自己孩子每天寫作業寫到十二點,慢吞吞、管不住,還是難免發怒受挫,處理失焦。大人們忙著處理「表面」的不專注行為,卻忘記深入追究,孩子其實有更迫切的難處需要處理。不專心像一個煙霧彈,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問題。核 心問題可能有:學習遇到障礙,數學課的四則運算聽不懂。
  • 教育不止靠老師,孩子的問題是父母問題的映射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
  • 父母教育孩子:心甘情願的孝順父母,孝順是一種自覺的行為
    父母教育孩子:心甘情願的孝順父母,孝順是一種自覺的行為不孝順是令許多家長既頭疼又傷心的事情,不孝順的現象很多,如有的孩子不愛與家長說話,對家長仇視;有的孩子沒有感激之心,有的孩子如果自己的想法得不到滿足就發火、哭鬧,甚至不理家長,更嚴重的還打罵家長;有的孩子不關心家長的身體健康,家長生病了,也不知道問候;有的孩子隨意花錢,根本不考慮家庭實際情況;有的孩子不知道幫家長幹家務,只知道自己享樂等
  • 朱迪斯•哈裡斯《教養的迷思》
    在《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朱迪斯•哈裡斯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其實很小,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換句話說,雙親並不能教導孩子社會化,兒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們的小夥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經驗影響。專家們都是錯的!為什麼移民的第二代說話口音是和同輩人相同,而不是和他們的父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