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

2021-03-05 立人教育

越來越多的小孩看起來不夠「專心」,甚至有一些家長被要求帶孩子做「注意力不足」評估。不專注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專注力是天生的嗎?後天能否加強?多動症孩子的主要評判標準有哪些?培養專注力有哪些技巧?家長如何適時打造一顆專注的心?

孩子為什麼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

文/李宜蓁

原文刊載於臺灣《親子天下》

在過去,能吸取最多訊息,就有機會贏。但現在,能刪除雜訊,吸收對的訊息,才是真本事。「專注」愈來愈重要,卻也愈來愈難。

隨時能上網,連大人都難專注

智慧手機、平板電腦、電玩,聯手養出了我們無法理解的網絡時代小孩。智慧型手機iPhone 從二○○七年問世,吹起了一股無法回頭的行動上網風潮,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銷量一年比一年好。網路設備業者思科預估,二○一六年全球移動連結裝置將達到一百億臺,比全球人口七十三億還多,意味每個人可能擁有兩到三個行動上網裝置。

身為三個小小孩的爸爸,電視主持人聶雲對大環境改變有很深的感觸。「比方看新聞,除了主播和正在播的新聞標題,螢幕還有上、下、左、右等四條跑馬燈一直跑;外加股票指數跟天氣預報,進廣告還切成小螢幕,很難不眼花撩亂。現在你也很難跟一個人單獨吃飯,因為手機裡跟三個朋友在 WhatsApp,另外兩個在微訊(皆指用特定的社交APP在聊天)。訊息過多,別說小孩了,就連大人也經常無法專注。」

黑板比不過電玩,上課好無聊

一出生就處於快速變換的聲光環境,現代小孩的大腦習慣了強度高的外界刺激,一進到學校,眼前換成了墨綠一片的黑板跟語氣平淡的老師,刺激強度立即少了三倍。難怪小朋友常跟老師抱怨:「上課好無聊」。教育體制要培養孩子的能力,比方偏靜態的「閱讀」能力,刺激程度當然比不上孩子平常在家看的電腦電玩。

除了生活環境正在飛快改變,學校環境也更加凸顯孩子的好動問題。擁有專注力反倒變成頂尖孩子的特有能力。

在臺北市擔任特教老師已三十二年的明湖國小資源班老師劉明麗說,撇開被確診為過動症的孩子不談,這些年普通班裡偏好動的孩子明顯變多了,很多班級一走進去就鬧哄哄的,感覺孩子比以前躁動。每班學生人數雖然大幅減少,事情卻沒有變少,老師班級經營的難度還一年一年提高。

學校的活動和學習科目愈來愈多,轉接緩衝的時間不夠,於是孩子們容易在這些關卡出狀況。劉明麗說:「學校有校內活動,還要配合局裡、部裡的政策推活動,科目單元不斷推陳出新,除了九年一貫課程,另有課程跟議題要顧。以前學校步調慢,孩子分神看窗外的雲也沒關係,但現在我們已經沒辦法等了。」

「不專心」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趕進度、趕活動的節奏下,即便每個老師上過了十幾個小時的專注力研習課程,也沒時間停下來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即使家長經常在媒體上讀過不少關於注意力與過動的相關報導,遇上自己孩子每天寫作業寫到十二點,慢吞吞、管不住,還是難免發怒受挫,處理失焦。

大人們忙著處理「表面」的不專注行為,卻忘記深入追究,孩子其實有更迫切的難處需要處理。不專心像一個煙霧彈,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問題。

核心問題可能有:學習遇到障礙,數學課的四則運算聽不懂。過敏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部位很癢。暫時性情緒低落,因為昨晚爸媽大吵一架被嚇到。肌耐力不足,身體支撐力量差,因此常改變坐姿或趴在桌上。位置出現問題,隔壁同學很愛找人聊天。逃避心理作祟,每次寫國字都被媽媽擦掉重寫,乾脆慢慢拖。追求完美,容易卡在細節上等等。

不專注對孩子的影響是全面的。正因學習是不斷累積的過程,不專注的負面影響第一是反映在學習表現上。專注牽涉到高階思考能力的培養,無法專注的孩子在小學中低年級的成績可能還沒有太大問題,但學習難度加深加廣後,落差可能會逐漸拉大。

過動症(大陸一般稱作多動症,即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新東方家庭教育微信注)的孩子在學校生活會遇到三大挑戰:第一是學習障礙。根據統計,過動症的孩子有三分之一會合併有學習障礙,聽說讀寫算可能都出現問題。第二,過動、衝動的特質也容易造成人際困擾,小孩會因經常插話、無法控制言行,而變成班上的討厭鬼。第三,生活能力差,孩子經常丟三落四,動作不是太快就太慢。

「不專心」或是「過動」的孩子,需要大人真心的理解和幫忙。但大人往往用錯力,弄得師生或是親子關係緊張。《親子天下》專訪十六位專注力專家,破解最常見的專注力四大迷思,並提出實用對策:

打擊迷思1 專注非天生,技巧可補強

專注的「風格」是天生,人人不同,但專注「技巧」可以後天加強,而且可以在家做起。

嬰兒一出生就能追蹤聲音,專心喝奶,這些專注的能力都是跟著感官成長慢慢發展出來。松德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林耿立說,家長要理解,專注力跟寶寶的其他能力一樣,也有其發展順序,才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比如醫學統計,七到十歲的孩子可專注二十分鐘;十到十二歲是二十五分,十二歲以上可專注三十分。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從幼兒園升到小一,常常是一個很大的關卡。「小朋友在幼兒園吃吃喝喝每天都很開心,一到小學整整四十分鐘卻要坐在教室裡,極不能適應。因此進小一是許多孩子專注力出狀況的重要關卡,考驗老師的教學變化能力,」林耿立說。

找出屬於孩子的專心風格

除了去了解不同的兒童發展階段,家長也要觀察孩子的專心風格。看孩子在什麼時候吸收最快,就能發現他們的學習優勢路徑,找出技巧幫助孩子更專心。陽光天使職能治療兒童發展關懷聯盟執行長呂忠益舉例,比如「視覺型」的孩子喜歡閱讀,看黑板不會跳漏字。臺灣的精英幾乎都是視覺強勢,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相當注重閱讀理解。「聽覺型」的孩子語文能力普遍不錯,用耳朵擷取資訊能力好,比如歌手周杰倫可能屬於此型。「操作型」的孩子喜歡動手玩積木、組裝玩具、操作實驗,什麼事情都要動手做過一次才學得好。

不過,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張旭鎧提醒,家長也別急著用這種三類將孩子定型,因為大腦對不同資訊的吸收路徑有別,有時是綜合型。重要的是找出孩子特有的專注風格,在旁加以輔助,必可事半功倍。

打擊迷思2 好動非過動,輔導可改善

好動指的是孩子的天生氣質,有些孩子本來就活潑外向調皮。但「過動症」在醫學上則是有嚴格的定義,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臺北市西區特殊教育中心主任羅心美,二十幾年來站在教育第一現場的觀察是,天生好動的孩子慢慢隨年齡長大,加上老師的輔導與家長的管教,調皮搗蛋的行為會逐漸減少,學業表現跟人際互動也維持一定的水準。

但有些孩子的心叫也叫不回來,即使叫回來了也好像斷電一樣空白。一般性介入策略的效果都不明顯,這些過動症孩子可以對老師教導的衝突策略倒背如流,但遇到衝突還是忍不住。他們經常無法控制住自己的行為,所以一直在道歉懺悔,學業、生活和人際都出現困難,讓孩子也無力挫折。

認識過動症的三種類型

約十年前,醫學知識宣導愈來愈充足,「特教法」也將過動症合併學習問題的孩子編入「學習障礙」類別後,「老師才知道,原來孩子不是故意挑戰大人,他們其實有說不出的苦。」他們需要更有耐心、策略的特教引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錦宏解釋,過動症分三種類型:

一、過動、易衝動:過動的表現是上課很難乖乖坐好,時常離開座位,在不適當的場合過度四處奔跑、多話;易衝動的表現,是沒有耐心,有要求就要立刻得到滿足。比如他人話還未說完就搶著回答,很難接受輪流和等待,常打斷別人遊戲。

二、注意力不足:做事難專心、忘東忘西、粗心不注意細節、功課經常做不完(但不是因為無法理解)、逃避排斥需要全神貫注的事、經常掉東西。

三、以上兩種的混合型。

陳錦宏形容,就像每個人都有血壓,血壓高到一定程度就被稱為高血壓,而高血壓若不處理,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嚴重的後果,如中風、腎臟病。每個人都會有坐不住、不專心的時刻,但有些人的情況會持續且嚴重到造成自己或別人的困擾。

因此,主要評判標準是一、過動症的症狀與同齡人相比後是否特別明顯。二、在六歲前就發生過以上狀況,且在學校、家裡、安親班(父母因工作忙而將孩子託付到專門的督促學習的場所,輔導作業,複習預習。新東方家庭教育微信注)等不同情境都曾出現過。三、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學習功能,才會被判定為過動症。

打擊迷思3 分心不是病,吃藥非必須

帶去給醫生評估,不一定就是過動症,吃藥也非第一選項。

不專注問題尋求醫療協助,可找出其他的核心問題,可能是生理或心理因素影響。若確診為過動症,吃藥之前還有許多選項。少數家長帶孩子就診的經驗不佳,只見過醫生一兩次,就被開處方拿藥,感覺是用不自然的方式使孩子安靜下來;加上藥物副作用,如食慾降低或睡眠問題,因而對藥物多所排斥。

陳錦宏說,通常孩子要到四~五歲才會開始做診斷,學前兒也很少有確診的案例。學前兒有過動傾向,大多會建議先用行為管理、認知行為治療、生活環境安排或感覺統合治療,並加強家長的互動知能。

羅心美說,有經驗的兒童心智科醫師都會長期蒐集孩子的在校在家訊息,經過全面的審慎評估才會下診斷。等到前面所說的策略都無效,且病症已經嚴重影響到生活學業,醫生才會給藥。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中和發展中心主任易曼提醒,用藥在嚴重個案治療上是必要之惡;但重要的是,「家長、老師不要覺得有吃藥就好,吃藥不是終極手段,也不是方便自己的藉口,而是短暫的幫手。吃藥後過動兒變乖了,此時家長更不能鬆懈,因為這正是積極進行行為治療的好時機。」家長要特別觀察與記錄孩子服藥後的行為改變與反應,提供醫師做加藥、減藥或停藥的重要參考。畢竟孩子不能一直依靠藥物,家長和老師都得注意避免拿吃藥當藉口。

打擊迷思4 避免貼標籤,親師需互信

專注力問題在校園相當敏感,很容易引爆親師(親師溝通指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大陸使用此概念較少,常使用家校溝通、家校合作之類。新東方家庭教育微信注)衝突,變成大人間的戰爭。

復健科診所的專注力門診量增加,很多是被老師要求要檢查注意力的小孩。有些家長不覺得孩子有什麼問題,醫生也看過後,家長會要求開設「沒問題的報告」給老師看,讓醫療人員夾在親師之間,相當為難。

張旭鎧說:「根據醫學診斷標準出報告當然OK,但報告上寫『專注力可達二十分鐘』意義何在?專注力沒問題的報告,並不保證孩子學習不出狀況。」親師無法合作,把專注力問題歸因得太簡單,對學習不是好事。

每個小小孩都是從好奇的心出發看世界,這個很新鮮、那個好好玩。一旦找到了有興趣的事情,小小孩也能很專注。專注的風格人人不同,但永遠能在有興趣的事物上,逐漸培養專注的技巧。然而在孩子還沒熟悉專注技巧,還沒發展出自我提醒能力時,家長就得適時扮演外在警醒的規劃者角色,幫孩子:「從外」打造一個有結構的、可排除分心障礙的環境,「由內」以飲食、遊戲與運動打造專注的體質,最後用合宜的期待帶孩子自我認識,幫他們打造容易專注的心。

文字均來源於《新東方家庭教育》,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喜歡我們的微信內容,就請關注立人教育微信(zzlrxx2677060)。有您的支持,我們會做的更好,同時您也可以將本微信分享給您的好友。

相關焦點

  • 【家教沙龍】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
    【家教沙龍】欄目主編:楊松花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越來越多的小孩看起來不夠「專心」,甚至有一些家長被要求帶孩子做「注意力不足」評估。不專注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專注力是天生的嗎?後天能否加強?多動症孩子的主要評判標準有哪些?培養專注力有哪些技巧?家長如何適時打造一顆專注的心?孩子為什麼不專心?
  • 【華晨會育兒篇】孩子不專心 只需破解四大迷思
    難怪小朋友常跟老師抱怨:「上課好無聊」。教育體 制要培養孩子的能力,比方偏靜態的「閱讀」能力,刺激程度當然比不上孩子平常在家看的計算機電玩。除了生活環境正在飛快改變,學校環境也更加凸顯孩子的好動問題。擁有專注力反倒變成頂尖孩子的特有能力。
  • 老師反映孩子上課不專心,我卻表揚孩子專心,你明白為什麼嗎?
    當然,說這些的時候,沒有守著孩子。如果是一般的父母,在聽到老師這樣的反饋後,回家一定會教訓孩子:「老師跟我說你上課走神,不專心,是不是這樣?」,「你上課想什麼呢?不專心聽講」,「上課要認真聽講,不然怎麼能記得住呢」……總之是吧啦吧啦說一大堆批評指責孩子的話,提醒孩子要集中注意力。
  • 不可以養兩隻狗=哭?破解幾個錯誤迷思
    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一般人流傳一些錯誤的寵物的迷思,包括,養狗不能養雙數?不能養黑狗,及白腳底的狗?其實這都是錯誤的觀念,接下來就讓我們一一來破解。有些老一輩的人認為,如果家裡養兩隻狗,等於有兩張嘴,兩個「口」,加上「犬」就變成「哭」,代表不吉利,因此,認為養狗不能養雙數,以免影響家人的運氣。
  • 破解淨顏4大迷思(圖)
    破解淨顏4大迷思(圖) 2012年04月20日 16:56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本刊為你找來了皮膚專家,從今而後,聰明洗臉。
  • 程實丨消費升級VS消費降級:破解迷思
    剖析經濟學現象,首先需要理清本質上「是什麼」,才能討論邏輯上「為什麼」,進而明確政策上「做什麼」。當前,「消費升級VS消費降級」之爭日趨熱烈,但是消費升級的定義、機制、路徑等本質問題卻尚未理清、鮮有關注。受此影響,較多的研究緊盯質量、價格、銷量等消費現象的短期波動,因而陷入消費升級的諸多迷思。
  • 《家庭的覺醒》:如何破解家庭教育的迷思,不再有「家長上樹」
    一些奇葩現象帶著笑點與淚點出現,引發大眾聚焦家庭教育,比如「家長上樹」——一些誠惶誠恐的家長在前呼後擁中送娃入園入學後,仍然不放心,攀緣上樹、上牆,拼命拉長視線,為的是不放過了解孩子的一切可能性機會。真是一張自帶焦慮的愛之網!
  •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好學,自家的孩子卻總不專心?真相是?
    為什麼那些學霸孩子就不用父母站在後面拿「鞭子」抽呢?家長們有時候難免會羨慕別人家的學霸孩子,他們學習從來不用讓父母嘮叨,還能名列前茅;不僅學習積極主動、上進心強、該玩的時候也在玩、學興趣班照樣不耽誤學習、該學習的時候還能專心學習、特別能自律。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專心學習呢?每次看到自己的孩子學習,真是又急又氣。
  •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不專心」?答案來了!
    做任何事情都沒有辦法專注的孩子是非常少的,孩子只是在某些事情上非常專注,而在家長希望他專注的事情上不夠專注而已。 比如上課不聽講,只顧著看窗外的孩子。其實在望向窗外的時候,狀態也是專注的。 所以問題不是孩子缺乏專注力,而是把專注力放偏了。大部分家長說的孩子不專注的問題,都是這種情況。
  • 孩子總是不專心,怎麼辦?
    好多媽媽留言諮詢我孩子專心的問題:「孩子寫作業很難專心」,「孩子讀書很難專心」,「孩子聽講很難專心」。大家似乎都意識到,專注力和專心是幫助孩子完成學習的一項重要能力。但其實不完全是。媽媽哲學認為,專注力和專心本身是成為一個成熟圓滿個人的基本能力,而學習是幫助完成專心的工具。
  • 蔡英文執政存有「四大迷思」 孫大千:未來情況恐「更惡劣」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昨到南投輔選時表示,不能因怕得罪人就不去做,不然選她做什麼?對此,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表示,蔡、馬在執政時都存在著四大迷思,「馬英九至少可靠兩岸榮景和涉外成果稍微加分,但蔡英文未來的情況,恐怕將更為惡劣。」
  • 破解曬棉被3大迷思
    以下小編整理三大關於曬被子的迷思,快跟著小編的腳步,看看這些迷思是否屬實。文章摘編如下:迷思一:被子曬太陽越久越好?「高溫殺菌」、「紫外線殺菌」是大家選擇讓被子在陽光下曝曬的主因,然而在長時間的陽光照射下,被子內部的材質將可能因為高溫而變形,進而容易損壞。
  • 孩子上課不專心總抖腿講閒話?別誤解孩子,那恰恰是專心的表現
    專注力強的孩子,能夠更好地吸收知識和提高各方面成績。因此,當看到孩子學習時出現抖腿、摳耳朵、說閒話等不專心的行為時,許多家長都會很擔心孩子的成績。但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孩子抖腿做小動作,表面看上去是不專心,但其實那恰恰是孩子專心的表現。
  • 不是孩子不專心,是家長覺得孩子不專心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呢?     老師跟家長說:「你的孩子上課都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     家長就自動在腦中把這話聽成:「我的孩子有病,注意力不集中,要去看醫生治療。」     或者老師說:「你的孩子很不專心,恐怕要帶去給醫生鑑定。」家長聽成:「完了!連老師都這樣說,那就是了。」
  • 孩子總是不專心?陪孩子一起尋找專心風格!
    連我都想建議媽媽至少在孩子面前要委婉表達時,脹紅臉的小個案突然脫口而出:「你們大人都這樣啦!你以為我不想專心上課,做個好學生喔!」  小個案說得很對,是啊!誰不想做個專心的乖小孩?然而在現今事事強調速度、立即與未來的流行文化,充滿聲色刺激和整日忙碌的生活,點點滴滴都在腐蝕這一代孩子的專注力。
  • 為什麼孩子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玩遊戲、看電視卻很專心?
    為什麼孩子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玩遊戲、看電視卻很專心?經常聽到家長抱怨,我家孩子玩遊戲、看手機非常專心,如果不提醒他,估計可以看一天,但是說到學習10分鐘都堅持不了,而隔壁家的小強總是很用心的學習,嗨,我家孩子就是不愛學習,就知道玩。於是,有家長就問了,我家孩子為撒就不能好好學習,就知道玩呢,如何才能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呢?
  • 孩子「不專心」怎麼辦?
    家長和老師一聽到「不專心」與「過動」便如臨大敵、焦慮不已。為什麼「專注」對現代孩子而言,愈來愈難?
  • 教養的迷思及其他
    沒有控制青少年自己樂意露面的晩餐時間(如果青少年正在做父母不認可的事情,他們不大可能喜歡與父母共進晚餐)。研究者認為,儘管其他因素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一些相關肯定是由於家庭晚餐的正面作用。這是一個邏輯上站不住腳的假設,並且沒有得到那些確實控制了其他因素的研究的支持。我不覺得《教養的迷思》幾乎讓你一夜之間出名是誇張的措詞。
  • 追逃|明明想靠近,卻孤單到黎明——《破解親密關係的迷思23》
    【參見《爭吵 | 贏了爭執,輸了感情:一件雙方都痛苦的事,為何停不下來——《破解親密關係的迷思22》》】這樣講述可能會讓你產生一種錯覺,那就是,伴侶之間琴瑟和諧相敬如賓才是好的關係,爭吵就不是。其實未必,爭吵本質上,是伴侶之間想要解決問題的一種特殊嘗試。兩個人在爭吵中,通過表達自己的不滿,充分暴露關係中的問題。
  • 孩子總是不專心怎麼辦?
    但有一次,在面對小個案諮詢過程中,聽媽媽喋喋不休數落兒子各種令人頭疼的行為。連我都想建議媽媽至少在孩子面前要委婉表達時,脹紅臉的小個案突然脫口而出:「你們大人都這樣啦!你以為我不想專心上課,做個好學生喔!」  小個案說得很對,是啊!誰不想做個專心的乖小孩?然而在現今事事強調速度、立即與未來的流行文化,充滿聲色刺激和整日忙碌的生活,點點滴滴都在腐蝕這一代孩子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