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忠雲
圖:來自網絡
那是將近五十年前的事了。
當年,我們居住的淮北農村趙莊,論戶,不過三十家;論人,不足一百口。除我們家之外,其他人家都沒有喝茶(白開水)的習慣,因為家裡條件不好,都捨不得花錢去買熱水瓶。誰口渴了,到水缸裡舀半瓢涼水咕嘟咕嘟的就喝。
我是我們村裡唯一在外地讀書的高中畢業生,回鄉務農後,習慣了學校的飲食起居,回到家我喝不慣生水了。心想,家裡再困難,也要買個熱水瓶。我向父親提建議,他不理會,顯然是怕花錢。
於是我就瞞著母親,自己做主,偷偷地把她攢了半個多月,專門準備為表妹坐月子當禮物送的20多個雞蛋,拿到集上賣了,買回一個廉價的竹殼熱水瓶。父母雖然為此生了我好多天的氣,但考慮到人喝開水確實能對身體好,也就慢慢接受了。
每年進入伏天后,村裡一些人都因常喝生水患上了痢疾,而自從我家有了熱水瓶後,大人小孩每天都喝開水卻平安無恙,父母親臉上露出了笑容。
從此,近鄰的人家來我家串門,母親總會倒杯熱茶招待他們,有時白開水裡還放了一點紅砂糖,那時農村還買不起茶葉,也不知道茶葉好喝,再說商店也沒有賣的。
我家有了熱水瓶的消息傳開後,不僅串門的人多了,而且附近誰家有病人了,或者家裡來了客人,都會掂個大黑碗和大茶缸到我家找開水,他們找去的開水,主要是用於家裡人生病吃藥時衝服。
但也有時供應不上的情況,又不是開茶店,隨到隨有,有人來找開水,如果瓶裡空手而回,理解的還好,不理解的還容易造成誤會和矛盾。
一天晌午,大隊貧協主任的小孩舅來了,他家沒有熱水瓶,主人的老婆就來我家找開水招待她弟弟。誰知此時熱水瓶裡正好沒有開水了,我母親實話實說,「他嬸子,開水沒有了,剛才讓小愛她娘都倒完了,她家孩子發高燒,倒去吃藥了,你看我忙得還沒來得及燒呢!」
豈料,主任的老婆沒等我母親把話說完,扭頭就走,嘴裡還嘟嘟囔囔地說個不停:「咋那麼巧,人家來倒開水都有,我一來就沒有了。隊長家每次來都有,是不是嫌俺家當家的官小了,真是眼高鼻子凹,門縫裡看扁人!」
我家成分不好,父親擔心得罪了幹部以後給小鞋穿,埋怨我誰叫你買的熱水瓶?氣得舉起熱水瓶就要往地上摔,我一把攔住他,把熱水瓶奪了回來,然後說,這也不怨咱買熱水瓶,也不怨俺娘,娘當時說的也是實情,是主任娘子不講理,沒教養,甭給她一般見識就是了,何必你生那麼大的氣呢!
接受了這次教訓,再有人來我家倒開水,我們都商量好了地對來者說:「水瓶在當門桌子上,你自己倒吧!」這樣,如果瓶裡沒有水了,人家也不會懷疑我們小氣和摳搜了。當然,我們還是要儘量地保持水瓶裡始終有開水狀態的,不然人家來了總是倒不著開水,指不定又要說我們什麼呢。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後的幾十年間,農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了,日子過得芝麻開花節節高,錢包一天比一天鼓了起來,家家都添置了各式各樣的保溫瓶、保溫壺和熱水器,我家早年的那個竹殼熱水瓶,不僅日久天長,外殼像是散了架,而且也不怎麼保溫了,早就被嶄新的不鏽鋼保溫瓶和氣壓式保溫瓶替代了。
但是,我還是把那隻歷經風雨滄桑歲月的竹殼熱水瓶細心地保存了起來,每年春節前,我都會拿出來細心地擦拭得乾乾淨淨,並且一直放在我的臥室裡,讓我隨時都能看得到它。
今年臘月臨近年關時,孩子們打掃室內外衛生,執意要把這隻老舊的熱水瓶扔到垃圾箱去,被我喝住不要扔,我對他們說,我活一天,就得保存它一天,你們誰也不能扔掉它,讓我看見它就會想起過去的苦日子,人不忘本,才會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美滿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