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的繪本,絕不是一板一眼的知識灌輸

2020-09-03 漫步秋葉

還記得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看到她伸手去摸熱水瓶,為了給她一個小小的警示,也為了更直觀地告訴她什麼叫燙。我拔出水瓶塞遞給她,並重複提醒著「燙」,起初孩子很開心地朝我伸出手,當她觸碰到水瓶塞後,立刻縮回了手,並學著我的樣子說著「燙,燙」。

我們知道,孩子從出生到慢慢長大,不同的成長時期,自身的感知覺能力也是不同的。他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大多從感知覺而來。比如用小手去摸一摸,用鼻子去聞一聞,用小嘴巴去嘗一嘗......這些,構成了他對外界事物的一個整體的認知。

寶寶從出生開始,就具有感知能力,在和外界環境交互的過程中,不同的物理變化,孩子都能從這些信息中,產生特定的刺激。例如:冷熱變化、聲音和顏色、疼痛感、光線明暗等等。

有調查顯示,嬰幼兒感知發展一般分為3個階段:

3~4歲,此時孩子受情緒波動影響較大,能分辨常見的色彩、感受到物體的大小和遠近,空間感知敏銳;

4~5歲,孩子開始感知遠距離的物品、能夠分辨混合色彩、以及對細小事物的觀察力增強;

5~6歲,孩子感知覺能力逐漸系統化,觀察事物的目的性和延續時間都在增加。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是如何有意識地告訴孩子感知覺這個「東西」的呢?

是枯燥地一遍遍說教?

還是耐心地有問必答?

亦或不管不顧,任由孩子自由發展?

......

相信,無論哪種方法,都不是寶媽們心甘情願去做的,倒不是說對孩子不夠愛,而是,這些方式,要麼孩子接受不了,要麼寶媽受不了,至於放任不管,相信,很多寶媽真的做不到。

如此,有意識地告訴孩子感知覺這個「東西」就變得有些不容易。

在生活中,我除了有意識地讓孩子去觸摸感受,還會給孩子選擇一些繪本來看。或許是潛意識裡覺得,書中的知識相比自己的講解,除了更加科學化,孩子更易於接受外,從小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從書本上獲取答案,也是更加有利於孩子以後愛上讀書,愛上書本的一種啟蒙吧。

對於孩子感知覺的探尋和引導,埃爾維·杜萊著的這本《五種感覺》,可以說是一本孩子一看就懂,一看就喜歡的感知覺神奇「魔法書」。

為什麼說這是一本孩子一看就懂的感知覺書呢?

之所以說這本書孩子一看就懂,是因為我家小寶拿到書後的實際經歷。

小寶今年三歲半,平時除了奶奶教的數數,就是喜歡和我一起看繪本,可以說還是一字不識的階段。但很讓我驚奇的是,那天將《五種感覺》一書拿回家後,小寶就被封面上的手給吸引住了。翻開書,甚至不用我的提示,她竟然能夠很順暢地將整本書「讀」完。

這讓我非常吃驚。要知道,以前看繪本時,她都會找個舒服的姿勢坐在我懷裡,不停地讓我講講講,一本繪本拿回家,基本流程是,我講,她聽,她提問,我回答。

因著這本書的「不同之處」,我開始關注埃爾維·杜萊,為什麼他的書能夠讓孩子一看就懂?帶著這個問題,我特意查找了關於埃爾維·杜萊的相關資料。

埃爾維·杜萊

埃爾維·杜萊,法國童書作家、藝術家、表演家,早年曾擔任多家廣告公司的創意總監,期間他的創意天賦曾被愛馬仕總裁發現並得到鼓勵。

自1994年首次出版童書,並大獲成功後。陸續出版童書60餘種,並斬獲歐洲乃至全世界,包括&34;、&34;、&34;、&34;,以及2018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年度作家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童書獎項。

他創作的童書被翻譯成27種語言,全球累計銷量超過百萬冊,代表作有《藝術大書》、《點點點》、《10個10》、《哈!不要搞錯》系列、《杜嚕嘟嘟》系列等。埃爾維·杜萊的圖畫書雖然簡單,但每本都充滿了創意與藝術性,大家親切地稱他為&34;。

一本好的繪本絕不是一板一眼的知識灌輸,它傳遞的信息需要契合孩子的思維和想像力


埃爾維·杜萊

在一次訪談中,談到從童書插畫師到繪本創作大師,這一過程的實現時,埃爾維·杜萊表示:

最初接受給童書插圖的任務,覺得有一定難度,因為從來沒覺得自己畫的很好。作為一個繪本畫家,他認為單一的風格不好,所以嘗試著用不同的風格來表達自己,並開始思考自己所能傳遞的信息。

談到關於什麼時候才真正找到自己的風格這一問題,埃爾維·杜萊坦言:

愛馬仕的掌門人讓-路易斯·杜馬斯讓我給產品目錄設計一些紋路和圖案,並且兩種風格完全相反。我以前從沒做過類似的設計,於是我在孩子的書中運用了這種風格。我的工作開始並沒有得到認同,但至少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風格。我明白那才是我,所以我開始在《五種感覺》這本書裡集中運用了我所有的風格。

我們知道,視覺需要用眼睛來看,觸覺需要用手來感覺,在《五種感覺》一書中,埃爾維·杜萊在每一種感覺的旁邊將其畫出來。

不僅如此,還會用圖片告訴孩子,如何保護我們的牙齒和眼睛。

看書時間久了,不要忘了多轉一轉眼珠,做做眼保健操哦!

不刷牙,牙齒會變成什麼樣呢?現在快去好好刷牙吧!

聽,這裡好吵!原來——現在是課間休息!一張透明的塑料紙,動動小手,吵鬧聲從指間發出。

在味覺中,寥寥幾筆,便將吃的全過程直觀地展現在孩子的眼前......

沒有多餘的說明,更沒有直白的說教,但孩子卻能一看就懂。

曾經聽過一段話,大體意思是,只有對童年的狀態以及兒童真正熱衷的事物瞭然於心的作者,才能創造出孩子喜愛的繪本作品。

而孩子的思維總是清奇的,甚至是天馬行空的,他們擁有超凡的想像力,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

一本孩子感興趣願意讀,並能夠一讀就懂的書,需要遵循孩子的思維去創作。顯然,埃爾維·杜萊的風格更加契合孩子的思維和想像力。

相關焦點

  • 繪本不是心靈雞湯 別給孩子灌輸太多道理
    就像繪本《大雨譁啦啦下》中說的是大雨前後一整條街道的忙亂,讓孩子們體會下雨的場景,並不是告訴他們「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但是,一本本繪本,一個個故事,集合起來,卻讓孩子知道:生命有千百條途徑,你可以成為一隻眼的海盜,也可以成為乘船擺渡的老伯,你是獨一無二的。無論你成為什麼,生命都充滿未知與奇趣,值得你去細細品味。
  • 蘇格拉底: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一萬次灌輸不如一次真正的喚醒
    這是昨天晚上睡覺前,和他一起看書,繪本上小豬唱的順口溜。沒想到一夜過去了,他居然還記得。飛飛唱完後意猶未盡,又接著唱「大蘋果,你不好,你不該把我的牙偷跑,我沒有了大門牙,別人都看我的笑話!」聽到這裡,我睡意全無。這是繪本裡小豬吃蘋果時所唱的順口溜,挺有文採的,當時給飛飛讀的時候,飛飛感到特別有意思就記住了。
  • 漫畫、插畫、連環畫你所不知的繪本
    日本作家生田美秋等人編著的《基礎繪本入門》一書中這樣介紹道:繪本是文本(詞語、文章)和圖畫(照片、繪畫)一起,傳達多種信息的媒介載體。臺灣繪本閱讀推廣人郝廣才在《好繪本如何好》一書中用英文「picture book」對繪本進行了說明,即運用一組連貫圖畫,去表達一個故事或某種主題的書。
  • 用繪本走進孩子的情感世界
    一本好的繪本就像是會說話的繪本,一本好的繪本就像一個人一樣可以讀懂孩子的心靈世界。好的繪本會說話,好的繪本更有療愈作用。繪本裡那些讓人哭讓人笑的畫面,那些打動著孩子的瞬間都在帶領著孩子開啟一扇關於「善」的認識大門。
  • 敬華:小繪本 大世界
    去濟南參加【2019中國閱讀推廣人賦能交流會】,兩天時間,不僅學習到專業講讀繪本的知識,還學習到很多繪本館運營管理的方法。上圖是作者光臨現場,《盤中餐》、《梁山伯與祝英臺》、《小黑雞》等繪本的繪作家,89年的於虹呈女士。
  • 看《百年經典童話繪本》,論如何給孩子選擇一本好繪本
    我家女兒從小就有很多故事書看,為了更好的給孩子講故事,我還特意去學習了繪本講師的課程,從書籍的選擇、故事的演繹等各種不同的角度,都希望給孩子更好的體驗。今天,我就以《百年經典童話繪本——中國篇》為例,跟大家聊聊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看的童話故事書。
  • 照本宣科,灌輸知識,是基礎教育的一大硬傷
    諸位如果在一些中小學校裡走一圈的話,大概總會聽到老師非常賣力的講課聲此起彼伏。課堂課堂,老師講,學生聽,這是我們傳統的上課模式。我自己讀小學,讀初中……全部是老師講課板書,傳授知識;我們認真聽講,做好筆記,學習知識。當然上課期間老師也提問,學生也回答問題。但是總而言之,傳統的課堂老師是主體,唱主角;學生是客體,是聽眾。
  • 國王的禮物繪本館:把道理藏在繪本裡 輕鬆化解親子溝通問題
    很多時候,孩子提出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家長也不一定能夠給出完美的解答,但絕不能以此迴避,要鼓勵他並認真傾聽他提出的問題。據相關統計表明,學齡前的孩子平均每小時問75個問題,假設孩子每天清醒的時間是10個小時,那麼一年就會問出27萬個問題。面對如此多的為什麼,作為家長該如何應對,又該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帶領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呢?
  • 決定孩子成功的不是給孩子灌輸的知識,而是培養性格,父母要做對
    「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學過,有的家長也抱怨孩子提前學了很多知識,比其他孩子聰明,但是越大,孩子卻越不愛學習了,這又是為什麼呢?不是我們給幼年的孩子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幫助孩子養成一系列重要的性格特質。
  • 「親子育兒」繪本APP真的比紙質繪本更好嗎?
    常有人說每天只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電子屏不會對孩子的視力造成損害,殊不知這種傷害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為53.6%,大學生近視率更是超過90%。看著這樣的數據家長不得不對孩子的視力健康予以重視。與看電視不同看電子書孩子必須長時間與電子屏幕近距離接觸,這更加大了對孩子視力的損傷。
  • 「親子育兒」繪本APP真的比紙質繪本更好嗎?
    常有人說每天只看半小時到一小時的電子屏不會對孩子的視力造成損害,殊不知這種傷害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眼健康白皮書》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為53.6%,大學生近視率更是超過90%。看著這樣的數據家長不得不對孩子的視力健康予以重視。
  • 不要只給孩子灌輸知識,這些方法學起來
    我認為現在這個年代,給孩子們的教育無非就是填鴨式教育,家長們在意的只是孩子們的學習結果,所以,在教育孩子時,不會為孩子考慮太多,更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只是一味地給孩子灌輸知識帶著孩子科學實踐其實,對於幫助孩子學習科學,不能只是單單的讓孩子了解書本上片面的知識,最好要帶著孩子去做一些科學實驗,讓孩子親自去感受。
  • 一本好故事書,不僅會滋養孩子成長,還會給予孩子幸福一生的力量
    哪個孩子不是伴著故事長大的,聽外婆講大灰狼的故事,聽媽媽講小紅帽的故事,聽爸爸講葫蘆娃的故事……聽夠了,再自己讀故事,好的故事會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獲得溫暖一生的素養。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幼兒故事大王》。
  • 如何寫出一本好的雅思詞彙書?
    如何寫出一本好的雅思詞彙書? 當我們把《雅思必考詞》提上日程時 我們在做什麼事情 是要寫一本高質量的雅思詞彙書 我們抱的是什麼心態
  • 一本關於大熊「自我辯解」的繪本故事《我不是懶蟲》
    一到冬天可以睡上幾個月懶覺。可是它說:「這是冬眠,不是睡懶覺!」冬眠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一、繪本信息書名:《我不是懶蟲》文圖:程暉 著適讀年齡:3-6歲(僅供參考,並非絕對)出版社:現代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05二、繪本導讀你一睡好幾個月,是當之無愧的森林懶蟲冠軍啊!
  • 普通繪本紀錄故事,好的繪本描述故事,最好的繪本教你講故事
    不過在我看來,不會講故事不是父母的錯,一本好的繪本,不單是繪畫出色,更是要有趣而吸引人、方便小朋友理解,更方便父母們表達。這類繪本往往充滿了樂趣,在互動、遊戲中傳遞了知識和理念,對於家長來說也是一大解脫,可以輕鬆與孩子分享閱讀的樂趣。比如《手電筒看裡面科普透視繪本》系列(後稱《手電筒》),就是我家最近的新寵。
  • 早教3要訣 教育不是填鴨式灌輸
    早期教育成功秘訣早期教育不是填鴨,不是給孩子灌輸越多的知識越好,也不是在孩子身上看到越多的成效越好。真正成功的早期教育應該針對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1.凡是符合寶寶興趣、愛好的東西,寶寶都願意學習,因此,早期教育要以誘導、啟發求知慾為目的,而不是給寶寶灌輸儘可能多的知識。
  • 一味「灌輸」孩子知識是徒勞,鼓勵孩子「發現式學習」才是真理
    我想了想,然後和朋友說:"也許是你給孩子灌輸了太多的知識,孩子沒有真正吃透知識的本質,成績也就很難提高。"相信不僅僅是我的朋友,很多父母為了快速提高孩子的成績,然後強行給孩子"灌輸"很多知識,也不管孩子到底有沒有消化這些知識點。
  • 再讀松居直:用繪本預約孩子一生的幸福
    ——現代育兒的標配對現在的年輕父母來說,"繪本"早已不是一個新鮮詞,凡是有孩子的,家裡沒買過少則幾十本,多則幾百本繪本的,帶孩子在小區裡玩都不好意思跟別的家長打招呼。日本的繪本行業從20世紀50年代興起,至70年代逐步崛起,到現在依然在引領整個亞洲包括中國的繪本風潮。繪本不單單是「有畫的書」。它是以精緻優美的繪畫和簡煉生動的語言緊密搭配而成的兒童文學作品。在繪本中,圖畫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圖書的生命。「不需要文字,圖畫就可以講故事」。
  • 《海蒂與爺爺》告訴我們,善用「繪本教育法」
    克拉拉的奶奶知道這個情況後,拿出一本3D的繪本故事書給海蒂,一邊跟她講述繪本裡發生的故事情節。海蒂完全被繪本吸引了,當她正聽得入神的時候,克拉拉的奶奶卻突然不講了,而是告訴她,如果從今天開始,你自己學會認字,那麼你不是就可以自己知道後面的故事了嗎?果不其然,想要知道故事發展的海蒂真的認認真真地學習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