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對比閱讀
《列子·湯問》: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①;斷鰲②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③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④,折天柱,絕地維⑤。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⑥歸⑦焉⑧。《論衡·談天篇》: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①闕:通「缺」,殘缺之處。②鰲:áo,古代傳說中海裡的大龜或大鱉。③共工氏與顓頊:共工是傳說中的部落領袖,炎帝的後裔。顓頊(zhuānxū)是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的後裔。④不周之山:即傳說在崑崙西北的不周山。⑤折天柱,絕地維:折斷了支撐天的柱子,掙斷了懸掛大地的繩子。⑥水潦:shuǐ 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指雨水,積水。⑦歸:匯聚。⑧焉:代詞,此,指東南方。【閱讀訓練】
1.請解釋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昔_______
怒而觸不周之山。觸_______ 天柱折,地維絕。絕_______
天不足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移_______
2.請用「/」為下列句子劃分朗讀停頓(限三處)
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3.下列句中加點詞「之」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A.怒而觸不周之山。 B. 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
C.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D.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4.下列句中加點的「而」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怒而觸不周之山
A.齊亡地而王加膳。 B.無禮慢易而求敬。
C.漁者得而並禽之。 D.未至,道渴而死。
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字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A.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
B.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C.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
D.眾村民午睡為驢歌所擾,群起以棍棒逐之。
6.下列句子特殊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天地亦物也。
A.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B.兼愛天下,不可以虛名為也。
C.為木蘭之櫃,燻以桂椒,綴以珠玉。
D.眾村民午睡為驢歌所擾。
7.請翻譯下面的句子。
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8.兩則短文都講述了女媧補天的故事,但內容和主題均有不同。請簡要分析其中差異。(4分)
【參考答案】
1.昔:從前。觸:撞。絕:斷。移:運動,運行。
2.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3.D。
4.D。
5.C。
6.B.
7.天向西北傾斜,所以日月星辰向西北方向運動;地向東南方塌陷,所以江河流向東南。
8.《列子》中女媧修補了天地原有的缺陷,之後發生共工怒觸不周山,使天地傾塌的事件。《論衡》中則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使天地塌陷後,女媧修補天地。前者著重解釋日月星辰向西北運動,江河流向東南的自然現象;後者不僅解釋自然現象,更突出了女媧的偉大貢獻。
【參考譯文】
《列子·湯問》:天地也是物質。事物總有缺陷,因此從前女媧煉五色石來修補天空的缺漏之處;截斷巨鰲的四足來豎立撐開天地的四根巨柱。後來,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憤怒地撞向不周山,撞折了支撐天空的巨柱,掙斷了懸掛大地的繩子。因此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向西北方運動;地向東南方塌陷,所以江河水流都流向東南。《論衡·談天篇》:共工與顓頊爭奪天帝之位失敗了,憤怒地撞向不周山,使撐天的巨柱折斷了,懸掛大地的繩子也斷了。女媧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截斷巨鰲的足來豎立支撐天空的巨柱。天的西北方殘缺,所以日月星辰向西北方向運動;地的東南方塌陷,所以江河流向東南。請在下方拇指點並分享
朋友們的鼓勵是我們不斷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