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豬年將至,
豬肉竟然也成了「香餑餑」!
考試考好了,
見過發獎狀,發文具,發獎金……
發斤豬肉加只大豬蹄又是種怎麼的體驗?
這不,
廣東一小學就為成績優秀的師生
準備了又一份特殊獎品:
豬肉和豬蹄!
對於學校獎勵「豬肉」一事,
家長們可以說是甚是滿意了。
部分家長把這份特殊的獎勵發到網上後,
許多網友還紛紛點讚表示,
「這樣的獎勵好實在,
讓學生知道努力讀書才有肉吃」。
也有獲得獎勵的學生家長
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稱
「努力學習,認真讀書全家有肉吃,
好樣的,以後全家人就靠你了」。
豬年吃豬肉,
真是太合適不過啦!
說到吃豬肉,
其實也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
如何給寶寶吃豬肉。
適合給寶寶吃的豬肉部位
媽媽購買豬肉時,面對豬肉不同部位,常常有點迷惑,不知道如何給寶寶選擇,首先來看看不同部位肉質有何區別,適合什麼烹飪方法。
豬頭、豬尾、豬蹄 皮厚、肉少、富膠質、脂肪含量較高。不適於給寶寶烹調。
豬頸肉:不適於給寶寶烹調
又名血脖、槽頭肉。豬下巴與前腿之間的那一部分,肥瘦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也就是肌肉纖維和脂肪比較混雜,脂肪含量高,肉質也較為發綿、較老,不易煮爛。適於燒、滷、醬,或摻制肉丸、肉餡、粉蒸肉。不適於給寶寶烹調。
前臀尖:適於一歲以上的寶寶食用
是豬肉中瘦肉最多部位之一。筋膜、韌帶較多,但瘦肉部分肉質細嫩,可切成絲、片、丁炒菜用。適於一歲以上的寶寶食用。
前後腿:建議選其中瘦肉
又名肘子。瘦肉較多,肉質成束、較老,筋膜很少,一般連皮食用,富含膠質。適於燉、燒、滷或做丸子。給寶寶製作時建議選擇其中瘦肉。
五花肉:建議給一歲以上寶寶選上五花
肉層層夾疊,稱之「五花」。也稱三線肉,三線肉顧名思義能看見三條線(指瘦肉呈現出來的三條線)。肋條部分較好稱為上五花,又叫硬肋,瘦肉較多,肉質較嫩,膘、肉層次多;沒有肋條部分較差稱為下五花,又叫軟肋,瘦肉少,質差。適於紅燒、醬滷、粉蒸、扣肉。建議給寶寶選擇上五花,適合一歲以上的寶寶食用。
後臀肉:建議選擇其中瘦肉
是豬肉中瘦肉最多的部位之一。肉質細嫩、結締組織少,適合切丁、切絲、切片,爆妙、滑溜、醬滷等多種吃法。給寶寶製作時建議選擇其中瘦肉。
腰柳:非常適於剛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
也稱背柳、小裡脊,在靠脊骨上兩條,一頭豬就兩根,量很少,所以價格也相對較高,是豬身上最嫩的部位,適合切丁、切絲、切片、剁餡,爆妙、滑溜、肉丸都很滑嫩。非常適於剛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
裡脊肉:適於剛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
是大家最常見的一種瘦肉,特點是整潔易處理、肉質鮮嫩、筋膜較少,所以較為好切。適於炒制、做湯、做餡等等。適於剛開始添加輔食的寶寶。
關於豬肉的那些「流言蜚語」
一、血脖肉有毒有害?
首先我們來看看不能吃的原因之一:淋巴結。
正常的淋巴結呈黃白色或黃褐色,雖然品相不佳,但食入後對人體無毒無害。而出現病變的淋巴結(俗稱「肉棗」),如表現為充血、水腫、化膿等,則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不能食用,在屠宰過程中是必須摘除的。
其次另外一個原因:甲狀腺
甲狀腺是分泌甲狀腺激素的部位,食入後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血壓升高等症狀。所以國家規定豬在屠宰之前和分割時都要經過嚴格的檢驗檢疫,並對一些下腳肉進行處理,其核心操作就是「摘三腺」,即去除甲狀腺、腎上腺和病變淋巴結。只要進行了這些檢疫程序和加工,豬頸肉就和其他部位的肉沒什麼本質區別了。經過這種正規屠宰工藝加工過的「血脖肉」,只要能達到國家規定的衛生標準,就是完全可以上市的。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血脖肉的位置,雖然不建議給寶寶吃,但不是因為它像傳說的那樣有毒,而是它的肉質不適於寶寶咀嚼。
二、家養豬肉更營養、更安全?
口味不同,營養雷同
老人常說「現在的豬肉不如以前好吃了」,同時隨著大家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關注,媽媽給寶寶選擇豬肉更是慎之又慎,會認為農村家養豬肉會比規模化養殖的豬肉更安全、更營養,真的如此?
家養豬肉比規模化養殖豬肉更好吃,指我們對豬肉口味上的感受,也就是「風味」,指生鮮肉的氣味和加熱後肉製品的香氣和滋味。影響豬肉風味的因素很多,有豬的年齡、種類、餵養飼料、性別、加工和貯藏方法、風味物質的結構等,比如我國地方豬肉風味濃厚鮮美,而引入的瘦肉型品種,豬肉的肌纖維粗,肌間脂肪含量少,口感差,風味淡薄。再比如說幼年豬肉水分含量高,缺乏風味,而年齡愈大,風味愈濃,家養豬的養殖年齡都在一年以上,所以風味也會更濃。但總體來說,不管是家養豬還是規模化養殖豬,營養成分上是相差不多的。
家養豬可能「營養不良」
以前去過一家規模化養殖的豬場,但最終也沒能進入豬場,原因是豬正在睡「午覺」,不方便有太多陌生人進去打擾它們,即使要進去,參觀人員也需要經過消毒、穿防護服,目的是防止人傳染疾病給豬。家養豬的飼養過程則更多地憑藉個人經驗,從飼料的配比到養殖環境,不如規模化養殖科學合理,如初生仔豬要在兩小時內吃上初乳、三日齡要補硒補鐵防止腹瀉、豬舍要電加熱保證恆溫、定期飼餵益生菌以維持腸道菌群平衡、不同生長時期使用不同飼料滿足生長需求等。因此規模化養殖出來的豬肉在營養上可能更有保證。
家養豬的安全性需關注
大家最擔心養殖過程中亂用藥的問題,的確存在少數養殖場為了追求利潤,無視國家規定的情況。但家養豬養殖條件簡陋,農戶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做指導,衛生工作不到位,有可能出現疫病更多、用藥更多的情況。另外,規模化養殖的豬肉,從賣豬、運輸、屠宰前、屠宰時到最後在市場售賣都有相關人員進行檢疫檢查,最大的保證不讓違禁豬肉流入我們的餐桌,而家養豬則沒有相關檢疫程序,所以安全性更需要受到質疑。
寶寶添加豬肉應注意的小問題
1.寶寶從六個月開始添加輔食,首先從一勺尖開始,再逐步增加到半勺、一勺……。寶寶食用過後,媽媽一定要仔細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如溼疹、眼睛紅、腹瀉等等,如果有上述現象,確定為豬肉過敏後,建議媽媽推遲至寶寶一歲後再次嘗試吃豬肉。
2.豬肉做成輔食的質地:稀泥狀→稠糊狀→肉末狀→足夠軟爛的小塊狀。
3.食用量推薦(全部肉類總量)
6~12個月嬰兒:25~75克/日
1~3歲幼兒:50~75克/日
3~6歲學齡前兒童:60~100克/日
4.剛開始添加豬肉的寶寶食用量小,媽媽製作不是很方便,可以選擇購買肉泥,但注意一歲以前不要添加任何調味品,如鹽、兒童醬油等,避免引起寶寶口味過重等問題。
適合寶寶的肉食譜推薦
清蒸豬肉泥
適合年齡:6個月~7個月
材料準備:豬肉20克、蔥姜各2克
製作方法:
1.豬肉清洗乾淨,用料理機攪拌成餡備用。
2.蔥姜切末放入碗中,加入開水做蔥薑汁備用。
3.肉泥平攤在盤中,蔥姜水均勻的淋在肉泥上。
4.蒸鍋中倒入適量水,水開大後,放入肉泥蒸10分鐘關火。
5. 取適量蒸好的肉餡,加入蒸出的肉湯,將肉餡做成稀泥狀。
營養特點:
原汁原味、味道鮮美,適合初次添加豬肉的小寶寶,富含優質蛋白質、鈣、鐵、鋅等。
豬肉蛋羹
適合年齡:8個月~12個月
材料準備:豬肉餡20克、雞蛋1個、油菜20克、奶液20克(配方奶粉衝成的奶液或母乳或水)、姜5克、亞麻籽油1克
製作方法:
1、姜切末放入碗中,加入奶液和適量水做薑汁備用。
2、雞蛋取蛋黃打散備用。
3、油菜清洗乾淨,焯水後切末備用。
4、在豬肉餡中依次加入油菜、蛋液、薑汁,攪拌均勻備用。
5、蒸鍋中倒入適量水,放入準備好的食材,大火鍋開後再蒸10分鐘。
6、出鍋後調入亞麻籽油即可。
營養特點:
色彩豐富、味道鮮香,適合此年齡段寶寶的咀嚼能力,富含優質蛋白質、血紅素鐵、鈣、維生素C、α-亞麻酸等。
豬肉五彩餃
適合年齡:1歲~3歲
材料準備:麵粉50克、豬肉30克、胡蘿蔔30克、白蘿蔔20克、香菜15克、雞蛋20克、蔥5克、姜3克、鹽適量、亞麻籽油1克、芝麻香油1克。
製作方法:
1、麵粉加水和勻備用。
2、豬肉洗淨後剁餡,加雞蛋、蔥、姜、鹽充分攪拌後醃製15分鐘。
3、胡蘿蔔、白蘿蔔擦絲,香菜切末。
4、鍋中放少量底油,將胡蘿蔔、白蘿蔔放入鍋中炒軟備用。
5、餡料中放入香油,攪拌均勻。
6、和好的面擀皮包餡即可。
營養特點:
一歲以上的寶寶漸漸有了自己的喜好,此款適於不喜歡吃胡蘿蔔的小朋友,具有營養豐富、易消化的特點,富含優質蛋白質、β-胡蘿蔔素、α-亞麻酸、鐵、維生素C、維生素E等。
TIPS:
餃子皮也可以做成有顏色的,將西紅柿、菠菜榨汁和面用,即可成為紅色和綠色的餃子皮,而且營養更豐富哦!
斌姐碎碎念:
寶寶的食物一定是
用最新鮮的食材單獨烹飪的,
最好現做現吃。
如果是放入冰箱中存儲,
點擊連結查看
寶寶輔食做多吃不完又擔心變質?不同輔食儲存有妙法,一篇搞懂!
作者簡介:兒童營養師王斌,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國家高級營養講師。擅於將醫學與現代營養知識相結合,專注於母嬰營養健康領域,手把手教你如何健康餵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