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日報網 2016-3-16
3月15日,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聯合發布化學鍵能資料庫「iBond 1.0」。該資料庫由清華大學基礎分子科學中心、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開發。據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津培透露,「iBond 1.0」是迄今為止國際上關於化學鍵能領域綜合度最高,收錄數目最多的大型資料庫。
化學鍵能是化學、物理、生物、能源、材料、醫藥等諸多領域必不可少的基本參數之一。該參數可以直接反映出化合物的穩定性以及判斷化學反應是否能發生。精確測定的化學鍵能數據可以成為設計新化合物和新反應,探索反應機理,建立和優化計算化學模型的「標杆」。
程津培介紹,鍵能知識對於指導化學研究從「試錯(trial-error)」化學向「理性(rational)」化學轉變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但目前網際網路上並沒有化學鍵能方面的大型資料庫平臺供全球科學家共享使用。已有的化學鍵能數據存在於各類期刊、書籍中,分布凌亂、質量參差不齊,紙質工具書又有攜帶與檢索不便以及更新慢等問題,查找可靠的化學鍵能數據猶如大海撈針。
為此,程津培組織清華、南開兩校研究團隊自2014年11月起開始了「iBond 1.0」的開發。他希望「iBond 1.0」成為化學鍵能領域的「供給側改革」,讓全世界科學家都使用中國的資料庫,進一步推動中國成為學術上負責任的大國。
「iBond 1.0」囊括了各種溶劑中的pKa(異裂能)參數2.25萬餘條,化合物1.4萬個,涵蓋80%的pKa實驗值,餘下的20%將於近期入庫。此外,課題組還整理了幾乎全部的氣相BDE(均裂能)實驗值,即將入庫。據悉,所有入庫數據文獻可考、數據可靠、標示鮮明,並將持續更新。目前「iBond 1.0」的pKa部分已在電腦端和移動端同時上線。
在3月15日於清華大學舉辦的發布儀式上,程津培與南開大學副校長許京軍,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共同為「iBond 1.0」揭牌。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副司長周文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二處負責人鄭企雨,中國科學院院士佟振合、張希,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院長周其林與南開大學科技處、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負責人等參加發布儀式。
周文能表示,「iBond 1.0」的發布,不僅推動了化學鍵能領域的研究,也增加了中國的國際學術話語權。
鄭企雨說,在目前科研評價體系偏重學術論文的情況下,兩校研究人員甘於奉獻,致力於資料庫開發這樣的基礎工作難能可貴。
許京軍對兩校研究人員成功開發「iBond 1.0」表示祝賀,並指出南開大學將一如既往支持「iBond 1.0」的建設。
薛其坤認為,「iBond 1.0」的開發,將對多個學科研究起到促進作用,有助於提高清華大學與南開大學的學術影響力。
編輯:苑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