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小口尖底瓶,器表布滿水渦紋。距今約6000年,高26釐米。發現時表面被土灰色「水鏽」覆蓋,完全看不到花紋。發現它的農民用它盛放機械潤滑油,掛在自家屋簷下,三年間這件尖底瓶竟未有絲毫損壞。
提到小口尖底瓶,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口尖底瓶流行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小口、細頸、深腹、尖底,尤以尖底為典型特徵,這樣的特徵也使得尖底瓶沒辦法靠自身自然地立在地面上,因此,當「尖底瓶為自動汲水用具,非常符合重力原理」這一觀點剛剛被提出時就在考古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
曾經流行了半個多世紀的錯誤認識
目前發現的小口尖底器有兩大類,分為「有耳尖底瓶」與「無耳尖底瓶」。耳部可以直接手提,同時也可以穿繩。放入水中後,在水的浮力和尖底瓶的重心的共同作用下,尖底瓶會自動傾倒進水,當尖底瓶內貯滿水後,瓶身又會自動正立。小口尖底瓶因此也被譽為仰韶文化先民們智慧的結晶,它的存在證明了距今6500年前的史前先民已經對物體的重心有所認識。這樣的說法至少流行了半個世紀。
關鍵就在於「自動」倆字。「自動」這倆字富含科學原理,又包含哲理,所謂「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自動汲水器的說法至今仍是部分學者堅守的觀點。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近些年有研究員對西安半坡博物館館藏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進行了科學的實驗,實驗的結果顯示:
「模型瓶空提起狀態為底朝上傾斜,注水適中時,瓶底朝下,注水較多時,瓶底又朝上,水倒出。」
並且,經過反覆研究,考古學家們還發現了尖底瓶的這一個特點:尖底瓶採用的是「泥條盤築法」製作而成,瓶身四壁並不均勻,因此尖底瓶的重心並不固定,在汲水過程中很難運用重力原理。
顯然,這些小口尖底瓶並不能達到自動汲水的效果,但是部分尖底瓶在當時應是一種水器,這一點應是毋庸置疑。尖底瓶在仰韶文化中存續期間至少1500年,分布範圍非常廣,西至甘、青地區,東至河南腹地,南及鄂西北漢水中遊,北達內蒙古中南部、晉北、冀西北地區,尖底瓶在當時應該是一種日常使用非常廣泛的用具,無論貧富皆可使用,皆用得到。但是,令人疑惑的是為什麼要特別製作成尖底呢?尖底瓶在當時一定還有某些特殊的用途。
為什麼這類陶器要被做成尖底形?
古希臘、古埃及也曾發現類似尖底瓶,在這些古文化中尖底瓶作為一種酒器而存在,可作為釀酒、運酒、飲酒的器具,中國的尖底瓶同樣具備酒具的功能。有學者從中國的甲骨文、金文出發,認為甲骨文、金文中的「酉」字是尖底瓶的象形,因此,小口尖底瓶最確切的名字應為「酉瓶」。
甲骨文中的「酉」字
同時,由於尖底瓶底部常見草泥土的痕跡,有學者指出這是由於尖底瓶常常固定在一處使用時所留下的痕跡。尖底瓶在當時應該也是一種釀酒的用具。小口設計應是便於封口,減少酒精的揮發,尖底則是利於殘渣的沉澱。並且尖尖的底也使它更容易插進鬆軟的土中。
在上圖右上角中可以看見尖底瓶是放置在底座上的。在西安半坡遺址中出土了一種環狀的陶器。推測可能就是作器座使用的。或許,尖底瓶除了可以半埋於土堆中,同樣也有這類器座配套使用。
「尊」字
「酒」字與「尊」字的象形都與「酉」有關。「酉」字旁邊加上「水」就是「酒」,據說,「酉」本就表示酒,只是後來為了與天幹地支中的「酉」區分開而加了「水」,而表示酒禮器的「尊」則是在「酉」旁邊加上了一雙捧著酒的手。商周時期的酒禮器青銅尊其淵源可能就在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瓶。其發展軌跡很可能是小口尖底瓶到大口尖底陶尊,到了青銅禮器流行的時候轉化為青銅尊。
除了作為水器、酒器,尖底瓶還是一種葬具,屬於「甕棺葬」的一部分,這類尖底瓶的體型都比較大。在史前社會,甕棺葬的對象是夭亡的孩童。將夭亡的小孩葬在一個大口尖底瓶或甕內,上面蓋一個陶缽或陶盆,埋葬的地點就是生活居住的房前屋後。尖底瓶圓鼓鼓的腹部很像是孕育中的母親突出的腹部,將未及成年的孩童葬在裡面,有期冀再生的思想,體現了父母之愛子的思想。著名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正是甕棺葬的蓋子,盆子底部還有眼孔。
除此之外,還有人提出有耳尖底瓶為「背水器」、淨水器、暖水瓶、祈雨器等觀點。首先可以排除掉」背水器「說。繩子穿過尖底瓶的耳部確實可以背在背上。但是小口尖底瓶圓鼓鼓的腹部實際上並不適合作為「背水器」,並且,在史前曾發現一類一面圓鼓,一面扁平的背壺。我倒是覺得「暖水瓶」的觀點倒是有些可能,尖底瓶的小口確實利於保溫,不過這個觀點過於想當然,沒辦法去證明。
結語:
小口尖底瓶作為曾經的「高科技」陶器登上歷史課本,但是如今已經證實絕大多數的小口尖底瓶並不具備自動汲水的功能,但是作為一類史前陶器,小口尖底瓶同時具備水器、酒器、葬具的功能也實在是不多見。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優美的流線型設計,謎一樣的使用方法,這同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