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0年接近尾聲,由於許多專家預測新冠感染率將出現季節性激增,大多數發達國家已未雨綢繆地實施不同程度的封鎖。
但是在疫苗方面有很多積極的消息,隨著恐懼情緒消退,各種形式的經濟活動和被壓抑的需求很可能會釋放出來,而且被壓抑的需求可能異常巨大。
許多人在經歷了經濟衰退後,因為感到一種生存的解脫感,可能會比平時花更多的錢。現在仍有大量刺激措施在系統中流通,那些在今年形成「活在當下」心態的人,可能會更加充分利用信貸和流動性。
有廣泛證據證明,供應滯後或中斷或持續存在、能源價格已觸底反彈、食品價格在快速上漲、流動性過剩。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被壓抑的需求在2021年釋放,價格可能會更快地被推高。
這裡特別要提到食品價格。
儘管食品只佔發達國家官方通脹籃子的一小部分,但它卻佔了發展中國家通脹籃子的很大一部分,而世界上大部分製造業基礎設施和勞動力都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如果食品價格上漲到一定程度,這些工人就會要求提高工資。反過來,這些更高的成本將至少部分通過生產鏈轉嫁到出口,離通脹飆升就不遠了。
2021年可能出現的「灰天鵝」事件(指發生概率小但影響重大的事件)不是通脹上升,而是多個大型經濟體的通脹水平都超過了目標。
如果「灰天鵝」真的出現,央行們將如何應對?
首先必須關注的是央行「大佬」美聯儲,美聯儲已經明確表示,為了將多年通脹率平均提高到2%左右,將允許通脹率暫時超過目標。然而如果通脹率升至2%以上,美聯儲或將開始口頭上讓市場為更高的利率做準備。
但會在什麼時候呢?大家應該還記得2019年末的回購危機,當時僅僅出現對利率略微上升的預期,就導致美國回購市場幾近癱瘓。
在回購協議(repo)中,證券被出售,並在一定時間之後購回。通常情況下,回購市場參與者以債券作為抵押品獲得融資,他們還能夠以現金作抵押品來獲得特定的證券。回購市場在促進現金和證券在金融體系中的流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一個運作良好的回購市場通過金融系統傳導利率決策,從而支持貨幣政策的實施。
不過之後在疫情造成的恐慌環境下,美聯儲迅速採取行動,向系統注入新的流動性,利率隨之下降。在國際金融領域擁有25年工作經驗的宏觀經濟分析師John Buttler預測,即使美聯儲的言論在2021年開始改變,它很可能不會採取任何實際行動。
歐洲央行的應對政策可能會更加複雜。對於現有量化寬鬆計劃的規模和結構,歐洲央行內部已經存在不同意見,而在歐盟層面,匈牙利、斯洛維尼亞和波蘭對聯合融資計劃的意見尤其強烈。
北歐國家和德國一向擔憂通脹上升,一旦通脹抬頭,此類爭端可能會升級。
同時歐洲央行正在推動史無前例的外圍國債購買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歐盟核心國家和外圍國家的國債收益率差可能再次擴大,這只會加劇歐洲各機構內部的政治緊張局勢。
儘管出於不同的原因,但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都殊途同歸地在收緊政策方面保持謹慎,其他主要央行也是如此。
John Buttler說,通脹不僅是一種貨幣現象,更是一種經濟心理現象,是一種高度複雜、不穩定的傳導機制。幾十年來經濟學家一直試圖建立通脹預期傳導速度的模型,都沒有成功。
簡單來說,一個經濟體不會等到通脹已經到來之後才行動,而是有通脹預期的時候就開始行動,例如減少現金餘額和提前消費。
既然各國央行的目標都是更高的通脹,如果央行「美夢成真」,對市場會有何影響?
首先,TIPS(通脹保值券)的盈虧平衡通脹率可能會上升,但不一定是與實際通脹率的上升保持同步,更多是反映了通脹心理的變化。
其次,名義收益率可能會緊隨其後上升,因為實際收益率已經接近歷史低點,因此下降的空間有限。
第三,收益率曲線可能會變陡,因為各國央行已明確表示,打算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允許較高的通脹水平。
至於美股,總體而言表現可能好於債券,因為企業利潤往往會隨著通脹而上升。不過,表現最好的將是那些具有強大定價權的防守型股票,價值股的表現將優於成長股。
John Buttler認為,上世紀70年代的「滯脹」可能再現,那麼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上漲,而且大宗商品和基本工業類股的表現將普遍強於債券和一般股票,金屬,尤其是貴金屬可能是其中表現最好的。
目前還不清楚加密貨幣是否會加入這一陣營,但考慮到當前的市場情緒,它們肯定有這樣的潛力。
央行也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意識到他們做得過頭了,確實可能扭轉通脹預期,但請記住:一旦通脹心理發生變化,只有加息幅度超過已經定價的水平才有可能實現這一點,加息幅度或許還會很大。
但這類行動的市場後果很可能很嚴重,就像上世紀80年代初的情況一樣,當時美國物價以5%的年化比率上升,導致美聯儲加息超過20%。
不過John Buttler也說到,可以放心的是,這隻「灰天鵝」不太可能在2021年就起飛,至少要等到一兩年以後。
(文章來源:金十數據)
(責任編輯:DF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