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籍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逝世 從研究溫州話起步成為漢語古...

2020-12-27 溫州新聞網

  鄭張尚芳

  溫州網訊 昨天凌晨,溫籍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不幸因病在溫州逝世,享年85歲。

  資深媒體人金輝先生曾於2006年在北京採訪過鄭張尚芳先生,「我心儀他已久,但相識才幾年。他沒有大學學歷,自稱是溫州圖書館大學畢業的,是溫州人自學成才的典範,我一直把他作為自己的楷模。那次有幸到北京採訪他,心中洋溢著崇敬之情」。

  金輝先生回憶,那天到北京時,受冷空氣影響,寒風呼號,行人大多裹起了外套,「可是,當我在鄭張尚芳先生家裡見到他時,他仍穿著一件黑色的T恤,可見他的身體挺好的。雖然我們有幾年不見了,他的神態外形仍似當年,一臉的笑容。他家的書櫥不用說了,僅各種語言的詞典就達百餘種之多,有泰語、緬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而且在這些詞典裡都留下他圈圈點點的筆痕」。

  2006年9月,金輝先生撰稿的《鄭張尚芳:語言學家從溫州話起步》刊發在溫州都市報。報導中,鄭張尚芳先生提到:「(我)覺得做學問可以有多種方法,因人而異。自學有自學的長處,因為自學沒有師承,可以不受老師的影響局限,按自己的思路走下去,當然很重要的是創新能力。沒有創新,老跟在別人後面那是一事無成,創新是自學的重要方向。溫州人的身上就有一種十分難得的創新精神。溫州人辦企業,靠的就是創新精神,溫州人做學問靠的也是創新精神。」

  金輝先生說:「鄭張尚芳先生給人的印象是典型的讀書人。生病期間,他的精神不振,而當我和潘悟雲、張如元去醫院看望他時,一談語言學的問題時,他就有精神,眼睛發光。」

  2010年6月26日,鄭張尚芳受邀在溫州市圖書館舉行《溫州語言的變遷》講座,為市民解析溫州話的「前世今生」。他的講座深入淺出、幽默生動,並對聽眾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解答。當時鄭張尚芳說,有這麼多人關注溫州話,他感到很高興,「溫州方言要好好保護並流傳下去,這需要大家的努力」。

  鄭張尚芳退休後,仍孜孜不倦於學術研究,不斷推出新成果,80餘歲高齡還在主編《溫州方言文獻集成》。

  人物介紹

  漢語古音學說代表性八大家之一

  鄭張尚芳,1933年8月9日生於龍灣區永中寺前街,原名鄭祥芳,筆名尚芳、方翔。高中時,他主張父母平等,改從父母雙姓。1952年溫州市立中學(今溫州二中)高中畢業後,他曾去北京地質學院專修班學習,做過地質部物探隊員,當過溫州市五馬中學教師、市圖書館編目員,「文革」前後還當了十幾年的漁業機械廠工人。他一直熱衷自學語言學,並受到袁家驊、王力、呂叔湘、李榮、王輔世等著名語言學大家器重和指導,從1955年至1964年間在國家一級刊物上發表了十多篇論文,於1978年~1981年參加《漢語大詞典》溫州師院編寫組,1980年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長期以來,他從事漢語方言、古音、漢藏語言比較研究,所建立的上古音體系,被海內外漢藏語學界認同,因此成為國內語言學界古音韻研究的權威、漢語古音學說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他的專著主要為《上古音系》,此書綱要已譯為英文在國外出版。他還參與調查並編繪《中國語言地圖集》,發表論文百餘篇,多次應邀出國參與學術討論、講學等。1991年晉升研究員,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同年退休。生前為中國語言學會、漢語方言學會、國際漢語語言學會會員,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兼北京語言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語言所教授、南開大學教授等。

  來源:溫州都市報

  記者葉鋒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

相關焦點

  • 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今晨在溫州逝世
    2018-05-19 14:16 | 溫州新聞客戶端記者從鄭張尚芳先生友人處獲悉,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於5月19日不幸因病在溫州逝世。鄭張尚芳,1933年出生於溫州市東郊永中鎮(時稱永嘉縣永強區),原名鄭祥芳,因溫州話祥尚同音,故筆名尚芳。
  • 溫籍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逝世
    19日凌晨,噩耗傳來,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音韻學大師鄭張尚芳先生在溫州病逝,享年85歲。1980年,他以普通工人身份破格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而後更是筆耕不輟,探索不止,成為國內語言學界古音韻研究的權威,漢語古音學說有代表性的八大家之一,1991年晉升研究員,1994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直至臥於病榻,在神志尚清楚時,老先生心心念念的還是那一套未及出版的《鄭張尚芳溫州及浙南方言論集》……至此,溫州語言學界的一個傳奇隱去。
  • 漢語音韻學家、方言學家鄭張尚芳逝世,享年85歲
    本文圖片均來自文匯報客戶端文匯報客戶端5月19日消息,傑出的漢語音韻學家、方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於2018年5月19日不幸因病逝世。鄭張尚芳(原名鄭祥芳,筆名尚芳、方翔),男,浙江溫州龍灣人,1933年8月出生。
  • 最懂溫州話的語言學大家鄭張尚芳留下最勵志的故事
    」,50多年筆耕不輟,終成漢語音韻學泰鬥級大家,也被譽為最懂溫州話的學者。他的研究涵蓋方言學、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藏緬語、苗瑤語、侗臺語、白語、漢藏比較、文獻考訂、西夏學等等,均有超常建樹。  他以自學成才,成為著名的語言學家,其成長過程充滿傳奇色彩,以致中國臺灣學者丁邦新稱之為「中國語言學界的一位奇才」。  但這段成才之路,荊棘密布。
  • 群星璀璨的溫籍語言學家群體-溫州日報甌網 - 溫州新聞門戶網...
    尤為難得的是,在語言學領域至今仍活躍著一批成就卓著的溫籍學者,形成了令人矚目的溫籍語言學家群體。又因為地形十分複雜,交通不便等原因,擁有多種相互不能通話的方言,豐富的語言資源為研究提供了優越的現實條件。而溫州人熱愛知識,尊重知識的傳統與風氣,也為語言學家們踏上學術之路提供了客觀條件。這些語言學家不少人有家學淵源。許威漢先生的舅父林濟與夏鼐、黃昂、蘇淵雷等諸先生友善,他幼時在外婆家閱覽舅父豐富的藏書,從而培養了對讀書寫字的興趣。
  • 沉痛悼念鄭張尚芳先生
    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鄭張尚芳先生2018年5月19日仙去,萬分悲痛,深切悼念,先生走好!
  • 著名語言學家溫端政逝世,主要從事漢語方言學研究
    著名語言學家溫端政逝世,主要從事漢語方言學研究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20-03-31 21:06 來源:澎湃新聞
  • 講座|王弘治:語言學家的傳統文化研究有何與眾不同?
    6月30日,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弘治在上海圖書館西區三樓音樂欣賞室舉行了一場講座,為現場觀眾推薦解讀了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的新書《胭脂與焉支:鄭張尚芳博客選》。王弘治坦言,本來這本新書應該由鄭張尚芳先生本人親自演講,可惜天不假年,鄭張先生已於2018年5月19日駕鶴西去。
  • 紀念鄭張尚芳先生︱「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溫州話那樣的語序也是百越遺風:和漢語不同,壯侗語的修飾詞放在中心詞後面。泰國清邁附近著名的神山素帖山,泰語名為Doi Suthep。Doi即是「山」的意思。而通過南方方言中廣泛存在的百越成分,也可以推斷出,古代所謂百越,人口主體很有可能是說壯侗語的人群,和今天說壯語、傣語、泰語、侗語、水語等語言的人群很可能有較近的親緣關係。
  • 著名語言學家楊耐思先生逝世,著作有《近代漢語音論》
    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楊耐思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3月5日21時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2歲。楊耐思今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發布訃告稱:楊耐思先生在音韻學、文字改革、語言應用、湘方言、普通話語音規範等多個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近代漢語音韻與《中原音韻》音系研究、八思巴字與漢語音系研究方面,成績卓著,出版了《中原音韻音系》《蒙古字韻校本》(與照那斯圖先生合著
  • 著名語言學家楊耐思逝世 曾讓「絕學」重放異彩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6日電(記者 宋宇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6日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楊耐思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3月5日21時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2歲。
  • 【語言學家】潘悟雲: 綠蔭不減來時路 更得芳華歲歲春
    誰料按照他的方法,我通過普通話、溫州話跟《廣韻》語音對應關係,僅用一個星期,那些我能讀出普通話與溫州話的漢字,其中古音韻地位竟能大部分掌握。第二步,要掌握諧聲系統。為此他特意借到沈兼士的《廣韻聲系》,為了一月內歸還,我與妻子日夜兼程,抄完全書。
  • 紀念鄭張尚芳先生︱打通民族語和漢語音韻學的「任督二脈」
    其間鄭張尚芳先生到現場發表演講,精神矍鑠,興致勃勃。在先生的演講稿中,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先生專門引用浪速語的資料,以之研究上古漢語擬音。浪速語是一種緬語支下的語言,主要分布在緬甸北部和我國雲南邊境地區,使用人口較少,在中國境內僅景頗族同胞數千人使用。即使在專門研究藏緬語的學界內,浪速語的「出鏡率」也不高,沒想到鄭張先生竟然大膽地引用相關資料,參與上古漢語擬音研究。
  • 著名語言學家楊耐思逝世 他曾說八思巴字是史上首個漢語拼音方案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3月6日發布訃告,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楊耐思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9年3月5日21時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2歲。關於楊耐思先生,訃告中這樣評價:著名的語言學家,他在音韻學、文字改革、語言應用、湘方言、普通話語音規範等多個研究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漢語音韻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 87歲著名語言學家葛本儀逝世,22歲起即在山東大學執教
    87歲著名語言學家葛本儀逝世,22歲起即在山東大學執教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20-01-20 11:36 來源:
  • 溫州話為何在吳語裡如此獨特?溫州話的前世今生 吳語公眾號
    齊楚兩國說的是漢語(華言),吳越兩國說的不是漢語,而是古越語。  古越語屬於侗臺語,是今日侗語、水語、壯語、傣語、黎語、泰國泰語、越南京語、緬甸撣語等共同祖語的兄弟語。現在我們所說的溫州話中還留有許多古越語的痕跡。
  • 著名語言學家李佩逝世 晚年曾創辦中關村大講壇
    著名語言學家李佩逝世 晚年曾創辦中關村大講壇 2017-01-12參與互動    原標題:著名語言學家李佩逝世
  • 音韻學家、方言學家鄭張尚芳因病去世,享年85歲
    新京報快訊 (記者 羅東 實習記者 呂婉婷)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消息,音韻學家、方言學家鄭張尚芳
  • 鄭偉︱路殊何從問 知音難再尋:紀念鄭張尚芳教授
    予生也晚,2002、2003年讀碩士的時候才開始接觸到鄭張尚芳先生的文章。和絕大多數剛剛邁入學術殿堂的年輕學子一樣,當時一方面覺得先生的研究深邃古奧,另一方面還好奇地想知道先生為什么姓「鄭張」?叫「尚芳」的話,應該是位女性學者吧?
  • 鄭張尚芳逝世一周年,博客選《胭脂與焉支》 近日出版
    【編者按】2018年5月19日,漢語音韻學家、方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不幸病逝,今天是先生的周年忌日。近日,鄭張先生新書《胭脂與焉支》出版,收錄了他從2006年至2017年的80餘篇博客文章,彙編成書時他曾細緻修訂。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發其中一篇,文章原題為《支那(China)最初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