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沃爾瑪和零售藥店競開線下連鎖診所 店內診所為何走俏?

2020-12-11 健康界

美國最大超市的「沃爾瑪保健診所」

數年來,沃爾瑪在各地與當地的醫院和醫療機構進行合作開辦了約100家無須預約的隨到隨診的診所,儼然已經成了一家準醫療機構了。但現在,沃爾瑪再度以新的、更大的步伐進軍醫療行業,已分別在德克薩斯州和南卡羅來納州獨立開辦了6家店內「沃爾瑪保健診所(Walmart CareClinics)」,並計劃在今年內開辦更多這一類的診所。

這類診所提供執業護士每次40美元的診治服務(對沃爾瑪本企業有醫保的員工僅收4美元)和許多低收費的檢驗服務。這樣低廉的價格,尤其是對納入到沃爾瑪企業自身保險計劃的110萬員工和家屬每次就診只收4美元的價格,旨在「為(美國)醫療行業設定一個新的零售價格」。

沃爾瑪獨立而不是與醫院合作開設的這類店內診所,既可預約掛號,也可不經預約直接來就診,而且,不像一般的醫生診所每周只周一到周五工作5天,而是一周7天都營業接診,只不過周日的營業時間是上午10點到下午6點,周一到周六的營業時間是上午8點到下午5點的標準工作時間。

患者還可來這些診所做許多診斷所需的基本檢驗和化驗,而且收費都很低。即時檢查類的檢驗結果當天就可以拿到,如:膀胱感染、膽固醇和單核細胞增多症檢測都是8美元;血紅蛋白和血糖、尿蛋白和愛滋病毒檢測是15美元。

沃爾瑪在其傳統零售業務上,一直面臨著來自於如亞馬遜這類樣樣商品都廉價的電商的巨大競爭壓力,不得不另尋一些新的增長點,醫療市場正是他們找到的一個新市場。對於沃爾瑪的進入,現有的醫療機構和保險公司需要考慮的一件事情是,沃爾瑪所涉足的,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初級醫療的範疇。

美國門店數量第一藥店CVS的「一分鐘診所」

CVS藥店是美國門店數量第一的處方藥零售集團,在「一分鐘診所」創辦第六年,即2006年,以1.6億美元將它收購。CVS在全美擁有7025家零售藥店。大約75%的美國人口離這些藥店不到3英裡。

這些藥店不僅賣藥,也賣日常用品。有著這樣的便利,人們在購物的同時,就可以順道看病,並且不需要預約—在美國看病通常需要預約。對於美國人來說,可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據統計,像感冒之類的小病,美國只有三分之一患者能在當天獲得治療。沒人願意為個感冒而耽誤一天的時間。而且,一分鐘診所的收費也很便宜,大約只及醫生或緊急護理中心的一半。

1999年冬天,一分鐘診所的創始人瑞克?克裡格Rick Krieger帶著生病的兒子,來到明尼阿波利斯的緊急護理中心,做一個喉嚨感染檢查,他們等了兩個小時。這讓克裡格感覺到,必須有一種更便捷、價格更實在的服務,來應對家庭常見的疾病。 一年後,他與人合夥,在當地的一家食品店內創立了第一家快醫療QuickMedx保健中心,後在2002年改名為「一分鐘診所」(MinuteClinic)。

在CVS公司2008年年報上,給出這樣一個對比的案例:馬克因為喉嚨痛在一分鐘診所接受診治,他自己支付10美元,而其保險計劃分擔67美元。但如果他去看醫生,則要自己付25美元,保險計劃分擔105美元。

一分鐘診所在自己的網站上稱,其大多數項目只需要付69美元。假如它認為看不了這個病,就不會收費,並且還會向患者推薦附近的醫院或醫生。

「一分鐘診所」在模式的設計上做了許多減法。它並不是什麼病都看,主要看三大類:普通疾病、輕微外傷以及皮膚病。其實就是些感冒、喉嚨痛等常見病,一共40多種。此外,頂多還為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等)患者進行健康狀況監測。

這就大大降低了診治難度,使得它只要聘請註冊護士和實習醫生就夠用了(減少了人工支出)。診所都配有一套計算機輔助決策系統,只需培訓一下,護士們就可以按標準程序,快速看病。

每個診所都配上一個有經驗的醫生。他不用在診所辦公,護士或實習醫生如有問題,可隨時打電話求助。病人的每次就醫信息,都會被記錄下來。患者的電子病歷也可以與其他醫療機構共享。

據美國《時代》雜誌報導,經營一家這種類型的診所,一年只需要25—35萬美元。那麼,按照一分鐘診所69美元的基本收費標準計算,它每天只要有10個人光顧,就可以收回成本:25萬美元÷(69美元/人×365天)= 10人/天。

美國最大的零售藥店集團沃爾格林的TakeCareClinics

2007年5月16日,美國最大的零售連鎖藥店沃爾格林宣布收購Take Care Clinics(50家門店)連鎖醫療服務公司。這是繼2006年CVS收購全美最大的店內診所MinuteClinic(170家門店)和世界超市巨頭沃爾瑪宣布將在全美開辦6600家店內診所之後,連鎖藥店巨頭進軍店內診所的又一舉措。

6月初,美國最大的醫療保險公司之一的Cigna開始同意接受店內診所的醫療服務帳單,使大批有醫療保險的消費者可以選擇這類便利診療服務;店內診所可以享受與傳統醫生診所同等比例的診療服務報銷水平。

美國的超市和藥店店內診所為何走俏

在美國,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醫生或者私人醫生,有病首先去初級診療醫生那兒看病,疑難雜症就由初級診療醫生介紹去專科醫生處進行診療——這就是美國傳統的醫生診所,其基本覆蓋了美國80%的醫療服務。如果需要急救、動手術或住院治療,則由醫生推薦去附近或更好的醫院就醫或住院治療。保險公司對此有著嚴格的規定,不依從這些規定,病人就要為此多花自己的錢。

而店內診所的服務範圍和模式與傳統的醫生診所有區別。它廣受歡迎,並且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是——

位置:都設置在藥店或超市內,靠近居民常去的地點;

服務:主要解決居民的簡單醫療問題和進行免疫接種;

省錢:一般要比去傳統醫生診所節約25%的費用;

省時:當天預約當天看病,患者可以在逛店期間,由診所呼叫通知就診;

周到:在診所工作的是有處方權的護士,服務周到;

開辦:20000美元就可經營;

規範:記錄、處方和管理實現電子化;

認知:全美10%的兒童和16%的成人使用過這類服務。

多數美國人喜歡店內診所,因為不需要預約或等很長時間,而且服務周到、價格實惠,尤其是當遇到處理小傷口或治療腳氣等一般問題時,去急診或專科要花費幾百美元,在店內診所幾十美元就可搞定,而且可以節省時間。此外,店內診所的服務態度也普遍優於多數醫生診所和醫院。難怪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店內診所能幫助「拖慢」醫療費的增長「步伐」,是美國醫療服務體系的良好補充和改進。

保險公司和健康管理組織願意買單

由於店內診所的大力擴張,並且越來越受歡迎,因此也逐漸被醫療保險公司認可。許多店內診所已經可以接受諸如Medicare, Aetna, Humana, UnitedHealthcare,Cigna等多個醫療保險計劃,只是不同診所因人因地會有不同的保健計劃及服務內容。

如今,已有40%~50%的藥店診所已經被保險公司認可,病人可以很方便地在這些診所看病, 在藥店取藥,並由保險公司買單。

當然,這樣的服務和診療方式,顯然開始影響到其他分布在各地的傳統診所的生意,部分醫生也開始表達出對此種情況的不同程度的憂慮,他們認為,由於這些藥店診所的護士沒有得到醫生的指導,可能會使病人得到的醫療服務質量受到影響。

對此,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Cigna的首席醫療官傑弗裡?康表達了他的看法,他說:「這類店內診所的功能定位是診治簡單疾病,如傷風感冒、灰甲指等小病和開展免疫接種,對於慢性病、疑難病等專科領域的醫療就診服務則要嚴格限制。當然,我們也尊重病人的選擇權,規範但不同類型的診所均給予相同的自付標準, 初級診療醫生和藥店診所都從我們這兒得到20美元的報酬,此外,病人還要付給醫生20美元。」

相關焦點

  • 「顛覆醫療」的沃爾瑪社區診所開業,對「零售診所」中國本土化有
    零售診所(retail clinic)這一商業形態在2000年左右發源於美國,之後日益受到零售巨頭的青睞,運營主體以大型商超和連鎖藥店為主。像兩大藥房——CVS和沃爾格林(Walgreens),以及兩大零售巨頭——沃爾瑪和TARGET都已經在這一領域耕耘了好幾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17年底,美國的零售診所已經達到2800家。
  • 大批連鎖藥店開診所,縣域醫藥診所門店已具規模!
    醫改終於邁向了深水區:兩票制、藥品零加成、4+7集採大範圍落地、處方外流……院外市場的爭奪越發激烈,網際網路醫藥新零售在第三終端和C端打響了百團大戰……總的來說,近年來的傳統醫藥市場並不好過。開診所,似乎成了大大小小藥店轉型的一個思路。
  • 診所可開藥店 藥品零售終端現勁敵
    上述政策的推出,是否也意味著,在便利店被允許售賣OTC類藥品之後,藥品零售終端再現勁敵?中國醫藥人俱樂部創始人錢立正認為,從理論上而言,診所+藥店模式比藥店+診所模式更有優勢,但從管理角度而言,跨領域經營挑戰不小。「肯定會有民營醫療機構嘗試,他們看準了零售終端這塊蛋糕,如果哪家民營醫療機構能在某個區域開出連鎖門店,並建立服務化體系,再導入醫院資源,馬上能夠爭取到優勢。」
  • 2018-2022年美國連鎖零售藥店行業預測分析
    在美國的醫藥產業鏈中,零售藥店擁有貼近消費者,掌握患者消費、健康信息和構建消費者品牌印象的優勢,這些優勢構成了美國連鎖藥店未來圍繞患者需求轉型升級的基礎。  零售藥店在美國醫藥產業鏈的位置從20世紀末開始到現在,藥品供應鏈寡頭競爭格局的建立、PBM新業態的興起、信息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慢病疾病譜的轉變和醫療控費的需求均推動零售藥店開始往服務化的方向轉型,其中零售診所、專業藥房、醫藥電商、慢病管理等均成為美國醫藥零售業未來的新增長點。  美國零售藥店發展歷程
  • 開診所難,在北上廣深民營診所?難上加難
    文 | 劉暢問:在中國,開一家診所有多難?答:「說」得通政府,「鬥」得過規矩,招得來醫生,引得來患者。問:在中國的一線城市開一家診所有多難?答:「說」得通政府,「鬥」得過規矩,招得來醫生,引得來患者,「擠」得過公立醫療。
  • 一家有勇氣砍掉20億美元菸草生意的連鎖藥|菸草|生意|連鎖|CVS|PBM...
    其前身是成立於1963年的CVS,初期只是一家護理店,1967才開始涉及連鎖藥店業務。之後通過13次併購,不斷擴大自身規模,最終超過百年連鎖藥店Walgreen,在2014年北美最佳零售品牌排行中排名第五,而Walgreens排名第六。 是唯一一家入選巴菲特股票組合的零售藥店類股票。
  • 創新性連鎖診所的頂層結構設計
    外資門診以高價的服務獲得利潤,像一般的掛號費都在500—2000人民幣不等,在保險公司的監督下,基本上沒有過度醫療現象,是我們未來診所學習的榜樣。在和百匯醫療高層交流時,他們認為,儘管在中國開診所15年,由於中國醫療市場的複雜性,他們仍然不敢涉足在中國開設大型醫院。
  • 開業半年就盈利 成都這家連鎖診所有哪些獨門秘器?
    成本低、回報周期短,這是診所的特質,也是做連鎖診所必須要保證的先決條件。「所以我們要嚴格控制成本,並且要保證在低成本的基礎上提供可以滿足基層需求的醫療服務。」在呂奉平看來,只有這樣才能打開連鎖診所這個巨大的市場。如今,呂奉平已經在成都市高新區、天府新區、錦江區、雙流區成立了19家診所,未來兩年內,呂醫生計劃在成都發展到50家。
  • 四川省食藥監局公布第一批未提交自查整改報告藥店診所名單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2017年12月18日,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將集中整治行動中未提交自查整改報告的藥店、診所名單(第一批)予以公告,要求各市(州)繼續加強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藥品質量監管。 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藥店診所藥品質量安全集中整治
  • 單店利潤200萬,疫情下連開4店,一家縣域連鎖診所品牌的成長之路
    來自山東德州的趙連偉醫生,基層行醫20餘年,在2015年創立了屬於自己的連鎖品牌——開元紅連鎖診所。從最初的一個大夫,發展到現在80人的成熟團隊,從1家夫妻店到現在的11家形態豐富的醫療機構(包括8家中西醫診所、2間城鎮衛生室、2家日間照料中心和1家艾灸康養中心) ,未來,他打算走出縣城,在市區也能開一家屬於老百姓的開元紅診所。
  • 山西省食藥監局:73家藥店、131家診所未按期提交自查整改報告
    各市局要將未按期提交自查整改報告的藥店、診所向社會公開,給公眾和存在營銷關係的企業以風險警示,積極引導和營造社會共治格局;並將其列為重點檢查對象,採取交叉檢查、飛行檢查、跟蹤檢查等方式,進一步加大核查檢查力度,全面形成集中整治高壓態勢,該立案的立案,該撤證的撤證,該吊證的吊證,該移送的移送,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 一心堂入局 連鎖藥店搶灘處方外流
    醫藥連鎖藥店加快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布局。近日,一心堂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合資設立雲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具體名稱以主管機關核定為準),在藥品零售連鎖業務基礎上,積極拓展面對醫療機構的處方藥品以及智慧診療業務等。業內人士認為,在醫藥分開、處方外流等多項政策利好下,醫藥零售企業相繼布局「網際網路+醫療」等業務,為承接處方外流做準備。
  • 藥店巨頭如何牽手數字健康公司?CVS與Teladoc合作推出視頻就醫服務
    CVS的轉型很早就開始,其著重在遠程醫療、提升藥物依從性、用戶健康管理上和數位化健康科技公司合作,打造一個集零售藥店和藥店服務為一體的健康服務公司。例如,CVS和克利夫蘭診所於2016年4月在俄亥俄州推出名為「MinuteClinics」的業務,從那以後一直在擴展,現已有超過1100個MinuteClinic診所。
  • 最多1000家診所 口腔連鎖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尋找下一個漢瑞祥
    從市場角度來看,我們產業最實際和最難克服的一些痛點和難點,比如數位化推廣很久,為何真正落地還是很難?美國DSO模式如何進行中國本土化的結合?口腔中遊整合,到底哪種模式才能最終取勝?不一而足,針對以上問題,動脈網採訪了行業內的企業和專家,對2019年做一個階段性總結,同時試圖發現2020年的新趨勢。
  • 最多1000家診所,口腔連鎖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尋找下一個漢瑞
    從市場角度來看,我們關注產業最實際和最難克服的一些痛點和難點,比如數位化推廣很久,為何真正落地還是很難?美國DSO模式如何進行中國本土化的結合?口腔中遊整合,到底哪種模式才能最終取勝?不一而足,針對以上問題,動脈網採訪了行業內的企業和專家,對2019年做一個階段性總結,同時試圖發現2020年的新趨勢。
  • 盤點美國十大連鎖零售店 沃爾瑪位居首位
    美國財經網站24/7WallSt評選出美國前十位最大商店,每天平均有15萬美國消費者在150萬個地點購買這些商場的物品,這些最大零售商店中涵蓋了快餐、折扣零售和製藥多個領域,消費者在這些連鎖大型零售商店購物,涵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快餐方面男性消費者多於女性,而零售購物者中女性多於男性。美國人每年在這些零售商店花費大約在10萬美元至2.5萬美元之間。
  • 最多1000家診所,口腔連鎖下沉到三四線城市,尋找下一個漢瑞祥
    從市場角度來看,我們關注產業最實際和最難克服的一些痛點和難點,比如數位化推廣很久,為何真正落地還是很難?美國DSO模式如何進行中國本土化的結合?口腔中遊整合,到底哪種模式才能最終取勝?不一而足,針對以上問題,動脈網採訪了行業內的企業和專家,對2019年做一個階段性總結,同時試圖發現2020年的新趨勢。
  • 遼寧省食藥監局通報藥店診所及化妝品經營單位飛行檢查情況
    為進一步規範藥品、化妝品經營秩序,有效防控風險,整治突出的違法違規行為,按照《藥品醫療器械飛行檢查辦法》、《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關於開展城鄉接合部和農村地區藥店診所藥品質量安全集中整治的通知》、《關於印發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7年化妝品監管工作要點的通知》等要求,2017年8月14日至30日,遼寧省食藥監局對瀋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葫蘆島等7個地區
  • 一個女醫生的連鎖診所樣本:8家診所都賺錢 人才培養周期長
    一年多前,她賣掉醫院70%股權,專注於連鎖診所經營,雄心勃勃欲打造診所界的「紅旗連鎖」。目前,呂奉平已有8家正在營業的診所。她稱,8家診所都在盈利,單個診所的月利潤在5萬元以上,規劃3年內診所數達50家,到年盈利達3000萬元時,有登陸新三板打算。理想很豐滿,現實略骨感。有業內人士稱,這種個人單打獨鬥的方式實力有限,發展速度慢易遇瓶頸。
  • 平安萬家醫療平臺戰略走出第三步 仁和連鎖診所批量加盟
    循著「上線、認證、加盟」的步伐,聚焦以診所為中心的基層醫療機構,通過多渠道賦能,連接醫保商保,提升中國基層醫療服務能級,這就是平安萬家醫療為基層醫療行業種下的「梧桐樹」。12月29日,平安萬家醫療與山西仁澤醫藥集團在上海籤署合作協議,推動仁澤醫藥集團下首批5家仁和連鎖診所正式以加盟形式與平安萬家醫療全方位合作。此舉標誌著平安萬家醫療診所加盟模式的成功落地,首秀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