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終於邁向了深水區:兩票制、藥品零加成、4+7集採大範圍落地、處方外流……院外市場的爭奪越發激烈,網際網路醫藥新零售在第三終端和C端打響了百團大戰……總的來說,近年來的傳統醫藥市場並不好過。開診所,似乎成了大大小小藥店轉型的一個思路。
本文來源:診鎖界
作者:天相
今年11月,旗下有6000餘家藥房的上市零售藥店「一心堂」前腳與京東健康達成合作,便宣布在海南成立全資子公司一心健康,其營業範圍為醫療服務、診所服務、網際網路信息服務以及遠程健康管理服務等,是一心堂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健康業務閉環的預兆。
此外,旗下有著4家直營中醫診所、2家直營社區診所、1家直營體檢中心的健之佳低調上市,似乎傳遞出「連鎖藥房開診所」的信號。
根據診鎖界資料庫、企查查數據統計分析,截止2020年12月,國內可查的開2家以上診所的藥店品牌有61個,這些藥店累計運營的診所門店有1205家,加上龐大的藥房控股的單體診所,藥房開診所的數量共計有3000家以上。(本次統計分析以企查查收錄的藥房診所、藥店診所為關鍵詞抓取,如有遺漏,請見諒指正!)
一心堂的兩步走
網際網路醫療發展十餘年,業界得出了相對一致的結論是:線上醫療,暫時是無法完全脫離線下實體,而疫情影響之下,線下的傳統醫療企業、醫藥零售商,又亟需線上平臺開拓渠道,找到出口,一心堂在2020年開展的兩步走戰略,就是如此。
今年11月份,一心堂與剛上市不久的京東健康達成合作,合作是為了給連鎖藥店擴大線上銷售能力,並通過SaaS工具打造覆蓋患者購藥全流程、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網際網路+零售藥房」服務,就當下的線上醫療模式來說,醫藥零售,無疑是看上去更具網際網路基因的那一個。有了線上平臺的合作資源,這下便相當於有了金剛鑽,再攬瓷器活。
隨後,一心堂宣布成立全資子公司一心醫療,業界有這樣一種說法「有6911家門店的西南跨區域連鎖藥店巨頭,帶著一把『市值4000億的網際網路+醫療健康平臺』的武器,大刀闊斧地挺進醫療市場了,這無論是對於傳統藥店,還是對民營醫療來說都極具震撼力,而一心醫療的未來也有很大想像空間。
困獸之鬥,健之佳的突圍
同樣在雲貴高原享有高知名度的健之佳,相比於一心堂,上市時間晚了6年時間,健之佳在網際網路上的品牌表現,似乎與網際網路醫療很難聯繫在一起,而健之佳的本次上市,也更像是為了「出走」,讓自己有條件向其他的省份去擴張,減緩來自本土醫藥連鎖飽和所帶來的壓力。
2020年上半年,健之佳實現營業收入21.09億元,同比增加29.23%,淨利潤0.97億元,同比增加34.42%。在過去三年,健之佳營業收入及淨利潤保持著22.62%和36.63%的增長。
讓人注意的是,財報披露的體檢服務板塊的毛利率高達67.39%,相比醫藥零售35%的平均毛利率高出近一倍。通過或併購或自建的手段,健之佳披露的報告顯示,在1539家社區藥房之外,還運營有4家直營中醫診所、2家社區診所以及1家體檢中心,在社區醫療板塊的毛利,財報並沒有公開顯示。
對於做慣了社區生意的健之佳來說,健之佳的社區診所也僅是在探索階段,並未放出太多公開信息,對於當前政策環境尚不瞭然的情況下,低調籌備是一個好策略,但「社區醫療經濟」應當是他們不會輕易徹底放開的一個環節。
連鎖藥店做醫療有跡可循嗎?
事實上醫藥公司開診所,在業內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早在2002年5月時,上海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便入股開辦了一家診所,作為實體藥店營銷結構改變的雛形,藥+醫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對藥店作為醫療終端的屬性提供了它最需要的補充,一改以往「買贈買減」的方式,以醫療專業主導,為顧客提供更精準的消費計劃以及健康管理服務。
企查查中可檢索到成立時間最早的醫藥公司名下診所
這個板塊對於醫藥零售大廠來說,都是具有吸引力的。在企查查中,以「藥房診所」與「藥房」門診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後,我們得到了共計3370組數據(篩除無效數據),並在其中對知名大廠及診所門店5家以上的品牌進行了計數統計。
(本次統計分析以企查查收錄的藥房診所、藥店診所為關鍵詞抓取,如有遺漏,請見諒指正!)
北京同仁堂在錄診所門店數量367家,門診有42家,遠超「第二名」一心堂的86家診所,從表中不難看出,體量巨、規模大的上市公司對醫藥+診所模式的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諸多大廠品牌的雲集中,一些縣域藥房品牌的診所也成一定規模,如山西省陽泉市盂縣陽光百姓藥房,開在僅有30多萬人口的盂縣,在藥房成立後不到6年開始布局第一家診所,在運營連鎖藥房的同時,旗下還有了6家診所和8家門診(含藥診店形態)。
下沉的縣域市場進行長期的深耕,避開了二三線及省會城市中大型品牌過剩的慘烈廝殺,這對品牌積累及用戶群的培養來說是極佳條件,這也是值得市場思考的案例。
雖未在表中提及,但還有一家醫藥業出身的診所品牌卻十分值得關注。
脫胎於健康元集團的健康阿鹿,於2016年成立,健康阿鹿診所已在全國17個省市開有連鎖門店,在醫藥行業的診所項目中,健康阿鹿診所的案例相對成熟,在業內也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零售藥店開診所,仍處於初級探索階段
拋去佔市場90%的單體藥房診所,僅看2家以上規模的「藥房開診所」,規模都集中在5~50家之間,100家以上、甚至50家以上都十分少見。
零售藥店開診所,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前仍然以設置坐堂醫、藥診店並存的形態為主,相比搭建診所和門診部,零售藥店的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比較低,風險小,資質容易獲取,擁有1000家以上藥店的品牌有不少,但擁有100家以上門診所的零售藥店企業堪稱萬裡挑一。
河南最大的本土藥店張仲景大藥房也在近年成立了子品牌——張仲景國醫館,張仲景國醫館品牌部負責人孟燦認為,當前藥店分級管理、醫保統籌等相關政策,對連鎖藥店產生了比較大的壓力,藥店需要作出抉擇,是為了醫保捨棄大量毛利?還是放棄醫保轉換藥店經營化?張仲景國醫館的誕生,就是零售藥店放棄醫保增加自費和獨立運營的一個選擇。
儘管網際網路醫療在疫情後的重要性獲得了較為廣泛的認可,但就當前的國內醫療環境來說,網際網路只能滿足小部分人的需求。而當前的政策環境對於中醫館來說一方面中醫藥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地位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則是政策紅利促使的審查門檻降低,這也是重要原因。
也是對於中醫潛力抱有期待,老百姓大藥房除品牌旗下冠名診所門店之外,還有子品牌主打名醫良藥的百杏堂名醫館,迄今為止,百杏堂名醫館可檢索9家門店,於杭州、長沙有布局,醫藥零售巨頭對診所門店的關注度不言而喻。
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的興起,給這種「藥診店」模式以新的可能性,益豐大藥房董事長高毅認為:「零售藥店要建立自己的網際網路醫院,去全面承接處方外流和醫生多點執業,為患者提供更加便利、更加專業、更加及時的診療服務。」
對連鎖藥店來說,通過深度醫療服務提供的營銷要素,結合常規營銷方式完成差異化轉變,並在線上醫療發展的支撐下,完成線上線下閉環的搭建,實現對患者和客戶的深度服務,以求增量轉化。
顯然,僅提供醫藥零售業務,在想要實現「醫生多點執業對接」與「為患者提供專業及時診療服務」,單憑線上平臺與藥店既有優勢是不夠的,診所與門診業務的開展便更具必要性。從服務方面來看,藥店要從藥學服務出發,向處方保健、用藥跟蹤、慢病管理、健康生活顧問等領域延伸。
此外,「網際網路+醫療」吸引的更多是中年、青年群體,但傳統藥店的客戶大頭是老年人,放著社區醫療的紅利不去深入,選擇許多老年人不善用的網際網路服務深入,頗有些「為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感覺。況且,藥店最熟悉的場景仍然是線下,配合藥店本身的信息化系統,在省去藥品供應鏈的成本之上,再建一個提供醫事服務的診所, 不算什麼難事。
藥店想要往大健康領域進行布局,中醫診所、社區診所或門診就是一條可選擇的優勢路徑,這種1+1>2的模式,在當前社區醫療人才緊張的情況下大規模複製也許還存在問題,但其爆發力與可能性仍然不容小覷。
診所人家門口的「生意」,又產生了新對手,藥診店在醫藥消費的場景化構建上,將會比傳統診所更具優勢,而成熟的用戶會員營銷手法也會成為其競爭力的展現。當然,對於傳統診所門店來說,面對對手,驚而退避與置若罔聞都不是辦法,見賢思齊,才是找到突破口的關鍵。//來源:診鎖界
//作者:天相
//編輯:太白
慎重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學習交流,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疑問請聯繫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