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月15日起,北京啟動秋季高校返校工作至今,50餘萬大學生已回到校園,北京各高校正逐步恢復教育教學秩序。同時,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也引發了廣泛關注, 「非必要不出校」是否有必要? 「相對封閉管理」如何落實?
11日,北京教育部門邀請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狄濤、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罡等做客《老師請回答》電視節目,回應大學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熱點話題。
資料圖:一高校返校學生在進校門前進行一系列防疫流程。中新社記者 張瑋 攝
從科學角度理解「非必要不出校」
目前,電影院、地鐵等公共設施已恢復運營,為什麼還要倡導大學生「非必要不出校」?
吳尊友表示,從1月份過來,特別是6、7月份,北京、大連、新疆發生突如其來的聚集性疫情,實際上各項防控措施都在落實,那麼「我們也不能保證它未來不再發生,只能保證發生後儘早發現,把規模控制在最小範圍。」
吳尊友稱,廣大學生按照教育部門和學校「非必要不出校」的規定執行,非常有利於疫情控制。他建議大家從科學的角度、從擔當起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理解這項政策。
資料圖:一高校返校學生正在上課。劉宵華 攝
把「非必要不出校」變成一種自覺
狄濤認為,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是希望能成為學生的一種自律。
他說,高校的防控與社區、中小學校不同,高校最大特點是集體生活,同學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要把風險降到最低,就是要從源頭上減少感染病毒的可能,這也是倡導「非必要不出校」的基本考慮。
他強調,作為當代大學生,生活在校園裡,衛生、健康既是個人的事也是集體的事,是學校的事也是國家的事,大學生們應該主動承擔起責任,主動維護當前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在自律的基礎上,把「非必要不出校」變成一種自覺。
狄濤稱,從近期北京高校學生回到校園的實際情況看,廣大師生對學校防控措施總體是理解和支持的。對個別學校執行政策存在僵化、一刀切的現象,已要求學校設身處地體驗學生的生活,動態調整防控措施,同時要充分溝通,形成師生共識。
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於法有據
倡導「非必要不出校」,是否屬於違法行為?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晨光表示,國家尚未解除應對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也就是法律上講的「應急階段」,現在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防控階段,而零星的、小地區、區域疫情的暴發仍可能存在。因此,防控不能掉以輕心。
「這也提示目前仍然處於一個特殊的應急狀態。」他說,應急狀態就一定會有一些措施和一般的、正常的狀態不一樣,這些措施會限制人的某些自由,但是有法律根據的。比如在高鐵上、飛機上要戴口罩,有嚴格的出入境管理,因為海外其他國家的疫情還很嚴重,這些都是現實。比如,國內恢復了一定的社會生活、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但同時會有一些防控的限制,要隔位就坐,要控制人數,這都是為了防範疫情復燃。因此,疫情防控的所有措施,都是依法有據的。當然各個學校也需要有更精細化、靈活的舉措。
資料圖:返校學生免費接受核酸檢測。張遠 攝
儘量減少對學生正常生活的影響
「非必要不出校」,學校如何保障學生的日常生活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副書記趙罡介紹,目前該校採用審批制出校門。
「所謂『必要』和『不必要』,經過反覆討論,比如學生就醫、面試、理髮等,這些都非常合理。」他表示,學生審批的過程很簡單,手機安裝一個小的應用程式,完成需要填寫的內容後提交,可能十分鐘就收到回復。
國慶外出旅行,但要做好防護
「十一」假期能不能出去玩?吳尊友認為,眼下已經復工復產,全面恢復正常的生活,大家可以出去玩。但在這個過程中要十分注意。
此外,9月3日,北京國際航班的復航工作已經啟動直航,這是不是也意味著很多的留學生包括外籍教師以及滯留境外的師生也能夠返校了?
狄濤表示,北京教育系統將按照北京市的統一要求,對入境人員集中觀察14天,進行兩次核酸檢測。具體到學校,還要轉到學校的健康觀察點,再進行7天的健康監測。最重要的就是把所有防疫的具體要求落到實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教育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