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自動駕駛,如何應對像頭和雷達等傳感器上的灰塵與泥土?

2020-12-22 電子發燒友

要實現自動駕駛,如何應對像頭和雷達等傳感器上的灰塵與泥土?

胡薇 發表於 2018-06-17 09:13:00

要實現自動駕駛,未來的汽車車身上會搭載越來越多的傳感器、攝像頭和雷達,而道路上的灰塵、泥水,甚至是冰雪都會嚴重影響它們的工作。怎麼辦?難道每次開車前都手工清潔一次各種攝像頭和雷達?顯然不現實。

作為一位「技術控」汽車編輯,有時候要了解一些新配置的核心技術,最簡單的方法不是找主機廠,因為它們往往會給你兜一大圏但說不出任何有價值的乾貨,因為這個配件根本不是他們設計和製造的。

例如你要找BBA某一款新推出的LED矩陣大燈,你要去找海拉或者歐斯朗,他們會這樣告訴你:「來來來,奔馳E級的84顆LED大燈是我們設計製造的,這裡有全套的技術介紹……」

奧迪A8是最近大熱的車型,因為它配置了L3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而這個技術的核心硬體是前臉格柵下面的雷射雷達。而你想了解這套雷達系統,你應該去法雷奧的展臺。

奧迪A8 L3級自動駕駛採用的雷射雷達正是法雷奧SCALA

奧迪A8上的「雷射雷達」正是法雷奧提供的,法雷奧稱之為第三代SCALA雷射掃描儀——是目前市場上首款也是唯一一款量產的車身級雷射雷達。

SCALA能夠探測靜止及移動物體,其探測距離可達150米,探測視野達145度。也是自動駕駛汽車的核心部件。它提供了車輛所需的3D視野,以確保車輛的整體安全。

不過關於SCALA的介紹我們在1月的美國CES現場報導中已經談過,這一次我們對一套很起來不起跟的部件很感興趣,因為它雖小但作用卻非常大。

沒有傳感器清潔系統,就沒有自動駕駛…..

要實現自動駕駛,未來的汽車車身上會搭載越來越多的傳感器、攝像頭和雷達,而道路上的灰塵、泥水,甚至是冰雪都會嚴重影響它們的工作。怎麼辦?難道每次開車前都手工清潔一次各種攝像頭和雷達?顯然不現實。

everView傳感器清潔系統配備了一隻可伸縮手臂和幾個噴嘴

於是專用的傳感器清潔系統未來肯定會是必不可以的裝備,就如高檔汽車的大燈清洗裝置一樣普及。法雷奧在最近推出了everView傳感器清潔系統,它是首款應用於雷射雷達傳感器的全自動清潔設備,是自動駕駛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遍布車身周圍的清潔系統

everView傳感器清潔系統配備了一隻可伸縮手臂和幾個噴嘴,可自動噴出清洗液並清洗傳感器。清洗液可隨手臂的延展均勻噴灑在傳感器表面,該清潔系統還可以選配除霜功能,以確保車輛在冬季保持最佳性能。

而每清潔一次大概需要25ml的清洗液,這使得清洗液儲存容器更輕、更緊湊。該系統可與所有傳統泵無縫連接,可以直接安裝,無需改變汽車設計或美學原理。從2020年開始,這項新技術將配備於某一領先德國汽車品牌的車型上。

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當我們還有談論著新能源和自動駕駛會改變世界,甚至還有人拋出傳統汽車企業競爭不過網際網路造車新勢力。但慢慢你會發現,傳統主機廠往往有很有很多「大殺器」沒有拋出來,奧迪、通用、保時捷、豐田等車廠仍然走在這個領域最前方。

而在零部件供應商方面,無論是法雷奧、大陸、博世還是麥格納,它們都已經悄悄地轉型,拋出了一系列為新能源和自動駕駛服務的方案,最終你發現還得靠它們幫你造車。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實現高級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是關鍵一步嗎?
    L3級自動駕駛的喧囂剛剛隨著奧迪的 「退賽」而暫入低潮,L4級的呼聲已開始高漲起來。近日,以「汽車安全領域領導者」自居的沃爾沃宣布,直接越過L3級而跨入L4級自動駕駛的研發,並計劃在2年內實現L4車型的量產,並強調L4車型一定要使用雷射雷達。
  • 自動駕駛 | 傳感器融合–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_易車網
    傳感器融合為了使車輛能夠自動駕駛,必須藉助傳感器來感知周圍環境:攝像頭、雷達、超聲波和LiDAR傳感器等。傳感器如何實現自動駕駛大眾甲殼蟲看上去很美,但它並不能識別周圍的環境。對於汽車實現自動駕駛來說,感知環境就像人類利用感官一樣至關重要。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全視覺+毫米波雷達=靜止的「公路殺手」。相對靜止的物體似乎是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在技術升級之路上的一大障礙。之前很多創業者都關注自動駕駛計程車上,其實,這個市場很難賺錢,因為自動駕駛計程車自身就很難賺錢,運營公司是重資產,難以上規模。而Luminar認為高速自動駕駛是最大的市場,也是視覺加雷射雷達最容易實現自動駕駛市場。這就體現了Luminar市場戰略洞察高人一籌。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相對靜止的物體似乎是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在技術升級之路上的一大障礙。而如今Model 3使用最新的英偉達自動駕駛晶片,處理速度遠超當年晶片水平。同時,Model 3車頭安裝了一顆前置毫米波雷達,車身四周布置8顆攝像頭和12個超聲波傳感器。無論是從硬體配置還是軟體層面,兩款產品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但最新的產品在面對類似情況時還是「無法處理」,可見,相對靜止的物體仍是自動駕駛前行道路上的一大瓶頸。
  • Arbe:讓 4D 成像雷達成為自動駕駛核心部件
    我們都知道,實現自動駕駛的第一步是感知,即需要豐富的數據輸入,我們目前 L2、L3 的主要通過三種傳感器來實現:攝像頭、雷達、雷射雷達,然後通過傳感器融合的方式提供感知信息。
  • 不用雷射雷達和高精地圖照樣玩自動駕駛,這是哪冒出來的神仙公司?
    這家公司宣稱,它實現自動駕駛只需要一顆攝像頭、一個 GPS 追蹤器和一臺強大的計算機,不用雷射雷達,不用高精地圖,也不用手編程序。更可怕的是,在 Wayve 的調教下,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一天之內就能在複雜的路況下應對自如了。這是什麼騷操作?它就是 Wayve 的端對端機器學習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 南佛羅裡達大學孫宇:自動駕駛五大傳感器,各有千秋優劣均沾
    通常而言,為獲得良好的路況檢測結果,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會安裝多種傳感器,本文對自動駕駛領域中一些普適性較強的傳感器進行介紹,作者為南佛羅裡達大學孫宇教授,雷鋒網編譯,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自動駕駛」已經成為在諸多媒體上頻頻被提及的一個熱詞。
  • 汽車自動駕駛之雷射雷達行業深度報告
    自動駕駛的環境監測傳感器主要包括攝像頭和雷達兩類:1)攝像頭通過圖像識別技 術實現距離測量、目標識別等功能;2)雷達利用發射波和反射波之間的時間差、相位差 獲得目標物體的位置和速度等數據,按所使用的不同類型的波,雷達可以分為毫米波雷達、 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三類。
  • 自動駕駛和雷射雷達的專利分析
    自動駕駛和雷射雷達的專利分析 佐思汽車研究 發表於 2021-01-06 10:13:06 基於「無人車、無人駕駛、自動駕駛」關鍵詞的專利檢索結果,專利申請前50名企業中,國內只有百度(超過2000件)、華為
  • MIT挑戰晶片上實現雷射雷達
    MIT挑戰晶片上實現雷射雷達 付靜 發表於 2020-12-08 13:48:04   作為一項高精尖技術,「雷射雷達」被用於航天、測繪、自動駕駛等領域,但體積、成本
  • 自動駕駛事故權威揭秘:算法和軟體錯誤太多
    1500 nm脈衝雷射雷達系統的能量級別是905 nm雷射雷達的40,000倍,探測距離是後者的4倍。此外,1500 nm系統可以更好地抵禦某些環境條件,如霧霾、灰塵和細小的氣溶膠。1500 nm雷射雷達面臨的挑戰是系統成本,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光伏探測器技術的推動(該技術如今基於InGaAs技術)。
  • 幾千塊能買雷射雷達,大疆進軍自動駕駛,旗下公司雷射雷達首亮相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蛋醬、張倩雷射雷達可以說是自動駕駛汽車最顯眼的配置。這種傳感器精度高、成本高、技術門檻高,但因為安全係數也較高,目前多數自動駕駛汽車仍然選擇搭載該設備。如今,這個行業又多了一位入局者——大疆。
  • 自動駕駛導航技術興起,國產毫米波雷達前景如何?
    而在2017年3 月,我國交通部就已經規定,9米以上營運客車必須安裝LEW(車道偏離預警系統)和AEB(自動制動系統),該規定的過渡期為13個月。此外,未來將推廣到貨運車領域。客車和貨車上對雷達的探測距離要求≥200米,這為77GHz毫米波雷達這類的遠距離探測雷達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為此,國內也有一些公司在積極推出毫米波雷達產品。
  • MIT聯合 DARPA將雷射雷達傳感器封裝到單晶片上
    MIT聯合 DARPA將雷射雷達傳感器封裝到單晶片上 付靜 發表於 2020-12-08 16:50:51 作為一項高精尖技術,「雷射雷達」被用於航天、測繪、自動駕駛等領域
  • 用AI技術超越傳感器融合,機器學習如何讓雷達更智能
    ,並對其進行理解,然後向車輪、發動機和制動器發出一個又一個微秒的指令,從而實現ADAS,最終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不過,所以特斯拉的馬斯克說,雷達是人都沒有的感官,幹嘛要裝?人的視覺加大腦處理信息的模式就可以安全行駛。他更看中AI的作用。而與馬斯克隔空互懟,打出安全牌的小鵬則聲稱:之後其自動駕駛要採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LiDAR的融合方式,傳感器有四種之多!
  • 汽車雷達傳感器行業科普
    中國雷達傳感器在汽車行業的應用 在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發展過程中,汽車對周邊環境的感知與理解,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本前提。傳感器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基礎,只有準確及時地感知車輛周圍的道路、其它駕駛主體、行人等信息,自動駕駛汽車的駕駛行為才會有可靠的決策依據。
  • Waymo和Tesla,誰能代表全球自動駕駛最高水平?
    一個小細節是,去年年底,Wymo去掉了坐在駕駛位上應對突發狀況的安全員,但在今天的正式商業化運營中,這些安全員又坐回了駕駛位,原因是「乘客覺得方向盤後沒有人還是會緊張」。WymoOne是實實在在的全行業第一個實現正式商業化的自動駕駛打車服務。這是不是意味著,過去三年自動駕駛賽道的競爭結束了?Wymo自動駕駛汽車會像Google搜索一樣快速席捲全世界嗎?
  • 離開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後,鮑君威要做300線雷射雷達
    也是在那時,他也和雷射雷達和其它各類傳感器公司做了大量的技術交流。一年前傳出鮑君威離職百度,在矽谷創業的消息。他個人的LinkedIn頁面中,最新經歷已經更新為一家匿名創業公司的CEO,主要從事自動駕駛傳感器和傳感器融合方案的研發。但行業裡了解具體情況的人寥寥無幾。時隔一年回到國內,鮑君威坐在車雲菌面前時,終於揭曉了自己的新起點——Innovusion。
  • dSPACE與LeddarTech合作推動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發展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dSPACE與SAE 1-5級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駕駛(AD)傳感技術領先企業LeddarTech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推進用於自動駕駛的雷射雷達(LiDAR)技術發展。
  • 採埃孚:新一代ProAI+傳感器矩陣,自動駕駛「L4搶灘」 | CES 2019
    在2019CES上,採埃孚就展示了ProAI應用在一輛自動駕駛計程車的實例,這項應用能實現的前提條件是,ProAI不但要通過集成攝像頭、雷達和雷射雷達數據,完成環境參數的複雜計算,還要通過綜合雲端、支付系統和最佳路線規劃與執行程序,來整合用戶數據,打通了車輛與路端和車輛與人的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