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 | 傳感器融合–自動駕駛的關鍵技術_易車網

2020-12-24 易車網

傳感器融合

為了使車輛能夠自動駕駛,必須藉助傳感器來感知周圍環境:攝像頭、雷達、超聲波和LiDAR傳感器等。

傳感器如何實現自動駕駛

大眾甲殼蟲看上去很美,但它並不能識別周圍的環境。對於汽車實現自動駕駛來說,感知環境就像人類利用感官一樣至關重要。因此,現代車輛配備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可以幫助他們檢測周圍環境,從而為駕駛員提供支持。

感知環境最重要的車輛傳感器是攝像頭,雷達,超聲波和LiDAR傳感器。除攝像頭外,它們均基於飛行時間原理。

所有這些感知技術有何不同?它們的優缺點是什麼?哪種距離傳感器最適合自動駕駛?雷射雷達與雷達?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會藉助單一傳感器,還是會依賴傳感器融合技術?

飛行時間原理簡述:

飛行時間基於信號撞擊物體並反射回來所花費的時間間接測量距離和速度。該原理可以在動物界找到,也稱為回聲定位,海豚和蝙蝠應用這種原理來定向。

藉助攝像頭感知彩色視覺

攝像頭已經是新生產車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讓駕駛員操縱行駛和停車變得更加容易。此外,諸如自適應巡航控制或車道偏離警告之類的系統都離不開攝像頭。除了安裝在車外,攝像機還將在不久的將來用於車內。他們將檢測駕駛員是否分心,不系安全帶或疲倦狀態檢測。這對於自動駕駛的下一階段開發尤其重要。

攝像機採集的圖像生動地感知了周圍環境。除了顏色之外,它們還可以提供紋理和對比度數據。能夠可靠地識別道路標記或交通標誌,精確檢測、識別靜止物體和運動物體。由於攝像頭只有周圍環境亮度足夠的情況下才能檢測到物體,因此,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如雪或霧)以及在黑暗中,照相機的可靠性受到限制。此外,相機不提供距離信息(如果不加入算法)。為了獲得3D圖像,至少需要兩個攝像頭,就像立體相機或圖像識別軟體一樣,這需要很高的計算性能。


深入探討:普通攝像頭和立體攝像頭

兩種不同的攝像頭,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普通攝像頭(一隻「眼睛」)具有一個相機鏡頭和一個圖像傳感器,提供2D圖像。這些圖像是行車助手、識別交通標誌的基礎。但是,無法進行距離測量。距離只能使用複雜的,學習算法來計算。

立體攝像頭(兩隻「眼睛」)更昂貴,體積更大。它主要由兩個攝像頭和兩個圖像傳感器組成。立體攝像頭同時從不同角度拍攝兩個圖像。通過標定它們來創建3D圖像,可以計算距離和速度。立體攝像頭已經在某些量產車中使用,為駕駛員輔助系統提供信息,例如自適應巡航控制和緊急制動輔助系統

雷達——內置距離傳感器

得益於所謂的「雷達陷阱」,雷達傳感器(無線電測距)獲得了廣泛的聲譽。近幾十年來,它們也已安裝在車輛中以測量距離,或應用於緊急制動輔助等系統以提供可靠數據,而不受天氣條件的影響。

雷達傳感器如何測量距離?雷達技術基於飛行時間原理。傳感器以電磁波(無線電波)的形式發出短脈衝,這些短脈衝幾乎以光速傳播。波浪撞擊物體後,它們就會被反射並反射回傳感器。發送和接收之間的時間間隔越短,對象越近。

因此,基于波的傳播速度,可以計算到物體的距離,從而可以高精度地確定距離。通過將幾個測量結果串聯在一起,車輛傳感器還可以確定速度。該技術可以使用駕駛員輔助系統,例如自適應巡航控制和自動剎車輔助系統等。

雷達傳感器堅固耐用,價格便宜,即使在不利的天氣條件下,通常也能提供可靠的數據。但是,距離傳感器在識別和區分物體方面有更大的困難。其原因是雷達數據的解析度低,這意味著可以檢測到物體但不能對其進行分類。

深入探討: 近距離雷達與遠距離雷達

如今,大多數使用兩種不同的雷達系統來覆蓋近距離和遠距離。

近距離雷達:近程(最多30米)由近距離雷達檢測,通常基於24 GHz頻譜中的一個頻段。它結構緊湊,幹擾問題少,價格較便宜。近距離雷達有助於停車操作,監視盲點並警告駕駛員碰撞。

遠距離雷達:遠距離雷達用於檢測距離不超過250米的物體和車輛,並測量其速度。該技術使用76 GHz至77 GHz之間的頻率,具有更高的性能。但是,由於解析度低,距離較遠的物體不能總是可靠地被選中。由於遠程雷達能夠實現緊急制動輔助和自適應巡航控制(即使在高速行駛時),因此在實現下一步自動駕駛方面(例如高速公路駕駛)起著重要作用。

超聲波——近距離專家

如今,大多數的車輛都配備停車輔助裝置。例如,如果車輛駛近停車柱,則在車載計算機上顯示彩條並發出警告音。給我們提供有關柱子在受監視區域中的確切位置以及車輛附近的信息。該輔助系統可以通過幾個超聲波傳感器實現,這些傳感器通常安裝在車輛周圍的保險槓中。

超聲波也是基於飛行時間原理,發射人耳聽不到的20,000 Hz頻率聲波,檢測車輛附近障礙物距離。除了停車輔助,超聲波傳感器還用於監視盲區和緊急制動輔助系統等。

超聲波傳感器堅固耐用,可在夜間和霧天中提供可靠的距離數據。不管物體材料或顏色如何,都能夠檢測出來。但是,這些車輛傳感器的探測範圍小於10米,這意味著該技術只能在近距離使用。

深入探討:聲納

聲納一詞通常與超聲結合使用,即超聲波在海事領域的應用。

聲納(聲音導航與測距):聲納是一種使用聲波(通常是超聲波)進行定位的測量技術。它主要用於水下,因為聲音的傳播(尤其是在高頻下)的損耗要比空氣中的損耗小得多。可以根據水下聲速和物體反射時間計算距離。

LiDAR——掃描3D點雲數據

與超聲波傳感器相比,LiDAR(光檢測和測距)傳感器適用於短距離和遠距離使用。雖然雷射雷達已經存在很多年,但直到本世紀初才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汽車上,雷射雷達被認為是實現更高自主性駕駛的關鍵部分。

關鍵技術LiDAR:避免碰撞是實現下一級別自動駕駛的重要前提。這項技術需要可靠的高解析度3D數據。只有LiDAR才能在汽車高速行駛的情況下為我們提供長距離範圍的環境信息。

雷射雷達傳感器也基於飛行時間原理。但是,它們發射的並不是無線電波或超聲波,而是發射雷射脈衝,物體反射後被光電探測器接收。雷射雷達每秒發射高達100萬個雷射脈衝,捕獲高解析度3D點雲數據。

這些所謂的點雲非常詳細,不僅可以識別對象,還可以對其進行分類。例如,可以將行人與騎自行車的人區分開。LiDAR傳感器具有遠距離,堅固耐用的特點,因此可以提供可靠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幾乎不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從而使車輛能夠做出正確的駕駛決策。然而,在過去雷射雷達傳感器非常昂貴,這主要是由於機械旋轉裝置的複雜設計。但是,由於它們的固態設計日益普及,因此高解析度3D傳感器的成本已大大降低。

深入探究:機械式雷射雷達與固態式雷射雷達

最受歡迎的兩種雷射雷達是機械式雷射雷達和固態式雷射雷達。
機械式雷射雷達:通過電動機和齒輪旋轉雷射二極體,從而將雷射脈衝引導到整個環境中,旋轉實現高達360°的視場。但是,手動設置很複雜且成本很高。因此,即使是大量生產,單價對於批量生產的車輛來說也過於昂貴。

固態式雷射雷達:該設計基於半導體技術,沒有任何機械運動部件。因此,系統更簡單,更緊湊且無需維護。它們也更便宜,並且可以更好地批量生產。它們可用於所有級別的批量生產車輛中,在未來自動駕駛研究中,將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通過傳感器融合發揮優勢

安全是自動駕駛的重中之重,因此車輛必須始終精確感知其周圍環境。為了實現這一點,攝像頭,雷達,超聲波和LiDAR傳感器可以作為輔助技術相互協助。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種車輛傳感器的優勢來彌補其他傳感器的劣勢,最終通過傳感器融合實現安全的自動駕駛。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偉世通推出DriveCore自動駕駛平臺,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
    DriveCore™作為第一個支持汽車製造商與第三方的開放合作,快速開發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技術平臺,將大大加快自動駕駛技術的開發和商業化。它可以無縫支持英偉達、恩智浦、高通等處理器,未來還會支持其他類型的處理器,從而保護汽車製造商的相關技術投資。  · Runtime是車載中間件,它提供的安全框架,使應用程式與算法能進行高性能的實時通信。該中間件在支持傳感器融合的同時,還支持傳感器抽象(Sensor Agnostic)。因此,當更先進的傳感器出現,例如車載雷達從2D升級為3D等,可以隨時對傳感器進行升級。
  • 中國首部自動駕駛仿真藍皮書《中國自動駕駛仿真技術研究報告(2019...
    自動駕駛系統的計算機仿真是自動駕駛車輛測試和試驗的基礎關鍵技術,也是未來行業定義自動駕駛車輛相關開發與準入技術標準的基礎工具。計算機仿真測試與真實物理測試互為補充,缺一不可。《2019 中國自動駕駛仿真技術藍皮書》是一部全面介紹中國自動駕駛仿真測試發展現狀的工具書。
  • 自動駕駛定位導航技術概述丨曼孚科技_易車網
    作為自動駕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是自動駕駛汽車安全行駛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之一,在車輛橫向/縱向精確定位、障礙物檢測與碰撞避讓、智能車速控制、路徑規劃及行為決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相較於有人駕駛駕駛員可以憑藉雙眼與記憶獲取周圍的可行駛區域、道路邊界、車道線、障礙物、交通規則等詳細信息,目前自動駕駛汽車的環境感知傳感器與算法還無法達到與人類駕駛員同樣的感知性能,因此自動駕駛汽車就需要高精定位、高精地圖、聯合感知等定位導航技術的支持。
  • 自動駕駛大閱兵 i-VISTA自動駕駛挑戰賽
    2018年8月18日,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汽研)舉辦了名為i-VISTA的自動駕駛挑戰賽。當前自動駕駛技術正火熱,各大廠商都在積極研發,同時不少新車型都不同程度地配備了ADAS高級駕駛輔助功能。
  • 汽車自動駕駛深度報告:自動駕駛提速,布局明日之星
    我們認為車企重視在自動駕駛時代保持核心競爭力,在數據融合、決策、執行等智能駕駛 關鍵領域持續投入自主研發。公司啟 動了新一代智能座艙的開發,以智能座艙域控制器開發為核心,結合顯示屏、智能開關、 HMI、座艙聲學等關鍵產品技術,打造未來智能座艙的整體解決方案。公司首個車載終端 TBOX 智能網聯技術標準正式發布,人工智慧算法、大數據中心、雲計算 AI 調度工作平 臺、網絡信息安全等數位化「中臺戰略」的關鍵技術能力加快建立完善。
  • 揭秘特斯拉自動駕駛背後技術
    說起來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不能忽略的就是它的自研晶片,也就是在2019年4月發布的「Hardware 3」。 對比特斯拉上一代處理器(HW2.5),FSD在性能方面提高了21倍,並且能夠應對L5級別自動駕駛所需的感知層數據量和計算能力,目前來看哪怕與英偉達這樣的晶片公司相比也絲毫不落下風。 「神經網絡」才是重點? 想要在自動駕駛方面比其它汽車製造廠更好僅僅擁有一塊自研晶片也是不夠的。特斯拉之所以能在輔助駕駛領域擁有較好口碑,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神經網絡。
  • Momenta原創技術推動自動駕駛落地
    3月18日,Momenta正式宣布同豐田達成戰略合作,提供基於攝像頭視覺技術的高精地圖及更新服務。此次攜手,雙方將共同推進豐田的自動化地圖平臺(AMP)在中國的商業落地,以更好地為中國用戶服務。高精度地圖是實現自動駕駛的關鍵能力之一。
  • AI應用技術剖析 挖掘自動駕駛汽車裡面的奧秘
    這樣一來,基於智能化時代背景的AI技術一時間開始被追捧,在AI領域當中無疑自動駕駛是最熱門的領域之一,並且現在也誕生出了許許多多的自動駕駛企業,那麼這樣一個新興領域當中究竟融入了哪些關鍵技術?本期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 Momenta自動駕駛展示技術實力
    1月4日,Momenta總部大樓正式啟用後,通過展廳介紹,自動駕駛技術展示,以及實車體驗等環節,Momenta向媒體團展示了中國AI企業的技術實力與創新力量。  Momenta介紹,2019年對於公司而言是產品化並且戰略雛形形成的關鍵一年。
  • 無人駕駛關鍵技術拆解
    這些傳感器收集的數據被通過一種叫「傳感器融合」的技術組合在一起,來儘可能給汽車提供周圍環境最準確的情況。攝像頭和計算機視覺攝像頭在自動駕駛汽車和裝備ADAS功能的汽車上被普遍使用。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以及V2X自動駕駛汽車開發者在組合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傳感器來增強攝像頭獲取圖像的性能。自動駕駛汽車藉助傳感器的融合來處理大量傳感器中的數據。
  • NAV聯盟: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標準化,致力於自動駕駛汽車走向現實的問題
    1NAV聯盟目標: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標準化 全球汽車行業和許多高科技企業都在開發自動駕駛汽車,而尚處於早期階段的該技術已經進入了經銷商的展廳。不過,人們越來越擔心,該技術缺少標準化,未來出現的技術解決方案分歧將給許多汽車製造商帶來巨大成本。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Waymo自動駕駛軟體自動駕駛軟體就是車輛的「大腦」,使得傳感器採集的信息變得有意義,這個「大腦」還能利用這些信息幫助車輛做出最佳駕駛決策。Waymo已經花了八年的時間來打造並完成這類軟體,並運用了機器學習及其他先進的工程技術。
  • 通用汽車收購傳感器公司Strobe 加速自動駕駛市場布局
    通用汽車9日宣布,將收購高科技 傳感器 公司Strobe。該交易若取得成功,通用汽車將成為自動駕駛領域巨頭Alphabet和特斯拉的強大競爭對手。據悉,通用汽車還將收購Strobe的工程團隊,為收購的Cruise汽車公司服務。
  • 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軟體與服務是騰訊自動駕駛業務的核心...
    產業發展持續給用戶帶來價值,這需要從技術層面和需求層面兩個維度看。現在很多技術雖然在快速迭代,但是離我們的理想需求還有一定差距。我們在考慮當下技術條件的時候,要去看應用場景,哪些更適合落地,就更關注哪些點。騰訊做自動駕駛,是想更多助力這個產業,給產業提供更大的幫助。
  • 自動駕駛計程車怎麼收費?哪個城市可以自動駕駛計程車?
    11月1日上午,廣州公交集團白雲公司舉行自動駕駛計程車發布儀式,宣布創新推出全國第一輛自動駕駛計程車,並於當天開始在大學城投入試運營。  這臺獨特的自動駕駛計程車由廣州公交集團白雲公司運營,文遠知行WeRide.ai提供技術支持,選用的車型是廣汽新能源GE3純電智聯SUV,車側貼有明亮的流線型自動駕駛標識。
  • 採埃孚:新一代ProAI+傳感器矩陣,自動駕駛「L4搶灘」 | CES 2019
    在擴展性上來說,則是在硬體、傳感器、軟體與功能模塊都可以根據自動駕駛的應用場景來按需選擇。採埃孚ProAI產品系列為軟體算法的定製及融合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它同時支持傳統功能和人工智慧算法。ProAI產品系列支持汽車領域中常見的各種作業系統,比如AutoSAR, Adaptive AutoSAR或QNX,並能支持其他新開發的平臺。
  • 關於MATLAB 的自動駕駛之路分析和介紹
    自動駕駛是目前比較熱門的話題,包含的技術領域五花八門,例如:雷達、攝像頭、汽車電控、雷射雷達、物體識別、高精度地圖、導航技術等等。小編特邀 MathWorks 行業技術專家來聊一聊 MathWorks 這幾年的自動駕駛之路,分享最新的技術投入和應用亮點。
  • dSPACE與LeddarTech合作推動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發展
    打開APP dSPACE與LeddarTech合作推動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發展 MEMS 發表於 2020-12-23 14:42:00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全面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Waymo自動駕駛軟體自動駕駛軟體就是車輛的「大腦」,使得傳感器採集的信息變得有意義,這個「大腦」還能利用這些信息幫助車輛做出最佳駕駛決策。Waymo已經花了八年的時間來打造並完成這類軟體,並運用了機器學習及其他先進的工程技術。
  • 融合攝像頭+雷射:禾賽科技與百度Apollo發布自動駕駛研發套件Pandora
    這款自動駕駛開發者套件由一臺Pandar40雷射雷達、5個環視攝像頭(4個黑白,1個彩色)組成的視覺感知模組組成,搭載了由Apollo提供的多傳感器融合與感知識別算法。(搭載了Pandora套件的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測試車)他表示,Pandora的推出是旨在解決自動駕駛技術研發企業在感知系統調校、傳感器選型、標定方面存在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