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只能在電影中看到的意象沙遊已經走進市民生活,在東營市的心理諮詢圈悄然興起。11月23至24日,東營心理學會在東營職業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組織了4場「意象沙遊」家庭教育公益課。課堂上,在國家關工委家庭教育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意象沙遊導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王哲的幫助下,參與者進行了一次愉快的「意象沙遊」旅行。
以家庭為單位 促進心理共同成長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內在動力離不開父母愛的滋養,父母持續不斷的學習和成長,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源泉。
參加公益課程的市民都是以家庭為單位,有母子,有父子,也有一家三口,他們在相互不打擾的情況下通過一些意象事物的擺放,在分享自己沙具擺放的意義後,再把沙具進行重新擺放組合,最後取出一個名字,在現場與大家進行分享。王老師會對大家分享的內容進行細緻地分析,讓大家在玩中得到啟示。
「每位個體來訪沙遊者心中都有一個沒有完成的圖形,這就是完形心理學中所說的未完成事件,它往往會形成一種情結,由於一些情感在知覺領域裡並沒有被充分體驗,因此就在潛意識中徘徊,而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裡,從而妨礙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有效接觸。」王哲說。她告訴記者,在個體意象沙遊的操作中,完全可以藉助立體真實的沙盤環境,引導沙遊者在沙盤遊戲當中,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件,去補充心中未完成的圖形。
據了解,東營心理學會意象沙遊公益團隊已經組織意象沙遊親子課程4次,為37個家庭進行了服務。學生公益沙盤課程16次,服務學生233人,家長公益沙盤8次,服務人數299人。下一步,意象沙遊公益團隊準備對全市志願者以及全市志願者團隊以及志願者團隊資助的貧困生留守兒童等做志願服務,增強團隊建設、團隊凝聚力、親子關係等。
意象沙遊到底是什麼呢?
意象是一種心理現象,最早關於意象的論述出現在中國古典哲學中。博大精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心理學的營養根基。沙盤遊戲(簡稱沙遊)是一種誕生於西方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方法。而沙盤遊戲的源頭之一就是中國古典哲學。
意象沙遊傳承了經典沙遊的精髓,引入多種心理諮詢技術在沙盤遊戲平臺上進行實踐運用,強調運用「意象」進行治療這一理念,使意象沙遊成為「沙箱(沙盤)裡的意象之旅。」沙遊者通過製作沙遊作品,細緻觀察,深入探索這些意象的意義,可以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實現內心成長。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接觸一些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案例,來到工作室做沙盤遊戲的也是以初中生、高中生為主,尤其是高中學生,學業佔據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來做一次沙盤的時間是非常緊張的,家長們恨不得孩子做一次沙盤就能立竿見影、解決問題,所以高中生的個體沙遊諮詢往往是時間緊、任務重。在實際操作中,高中生的一次個體沙遊我往往會把時間延長到1.5小時,並儘量使用完形技術提高諮詢效果。」王哲說。
沙盤遊戲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治療。來訪者在做沙盤的時候,他們所有的焦慮、恐懼以及固有的觀念被暫時放下,緊繃的神經就會得到適當的放鬆,這自然是對求助者的一種治療。所以,不管是資深的沙盤遊戲治療師還是初學的老師們,只要你營造一個安全、自由、接納的環境,用理解、接納、積極關注的態度,即使沒有高超的諮詢技術,對有問題的來訪者來說,已經是一種治療了。
「孫曉(化名)是一名高二的女學生,因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導致情緒低落、焦慮煩躁,學習效率下降,睡眠質量差。」在做了第一次意象沙遊之後,王老師先讓其分享她擺放沙盤的感受。在幾次的意象沙遊活動中,孫曉自己主動思考,在梳理過去和展望未來的過程中,看到希望並找到行動的方向。
意象沙遊化解母子分離焦慮
「我覺得意象沙遊猶如一個天使,進入我的學習生活。我通過在意象沙遊中製作沙盤和體驗,明確了我潛意識中的一些東西,特別是和孩子的分離焦慮。」心理學會的活動現場,市民王女士和記者談起了自己在意象沙遊製作學習中的體會。
王女士的孩子今年17歲,明年將要高考。從孩子出生起,沒有離開過她和丈夫。孩子小的時候,為了照顧兒子,她還專門多請了半年產假。在兒子成長的過程中,王女士沒有缺席過任何點滴,這也是王女士這麼多年特別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地方。兒子長大了,再也不是那個需要低著頭才能和他對話的小朋友了,而是已經高出王女士近一頭的小夥子了,現在王女士和兒子說話需要仰著頭才能和他有眼神交流,可是面對著大個頭的小夥子,王女士腦子裡經常出現的是他小時候的樣子,總是想「他要是長不大多好啊。」想起明年他將要去外地讀大學,王女士就會煩躁焦慮。
「通過心理學會的意象沙遊課,在體驗『冰火兩重天』的課程中,我選了最喜歡的『母抱子』的沙具,讓我想起孩子的小時候,他說自己是小考拉,喜歡把我當成樹,在我身上蹭來蹭去。隨著孩子長大,我越來越懷念那段母子共生的時光,帶給我難以忘懷的記憶。」提到第一次體驗,王女士談了自己的感受。在「太空之旅」的沙盤體驗中,王女士再次把沙具化成了自己對孩子成長的體驗。最後一個沙盤中,「兒子」長大了,變成了黑衣青年:時尚、英俊、青春。他長大了,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自己的座駕,短暫的相聚後,他和王女士告別。「沙盤的右上角、右下角、左下角,是我擺放的綠樹和花樹,左下角和右下角的樹都是成雙成對站立的。我覺得這個沙盤讓我很滿意,起名《幸福的愛》。」王女士說。隨著一次一次的體驗,王女士的「孩子」在沙盤中漸漸的長大,娶妻生子,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通過沙盤,王女士回顧了和兒子在一起點點滴滴的溫馨時光;通過沙盤,兒子長大了,開啟自己的新生活;通過沙盤,兒子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在沙盤中,王女士完成和兒子的分離。因為意象沙遊自帶療愈功能,將王女士潛意識中的焦慮呈現出來,激發內在的力量,獲得一種心理的成長。通過意象沙遊,無意識中王女士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