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CQCQ,這裡是BG4OGO……聽到請回答。」
「BG4OGO,I am jerry,I’m in South Pole,I 've got your signal.」(BG4OGO,我是Jerry,我在南極,我已經收到了你的信號。)
一段簡短的對話,卻是電波跨越大洋、翻越冰川,與南極發生的對話。這是無線電通聯世界比賽上,一位中國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無線電波,與南極實現的對話。
「對話到底接通哪裡,我們也不知道,但知道的是,一旦接通,這樣的對話,一輩子也許只有這一次。」南渝中學教師田偉說。周三下午,該校無線電業餘通訊課程正吸引20多位初一新生的關注。
「要讓曾經枯燥的學習變得輕鬆愉快,這是我們設置這些選修課的初衷。」南渝中學教務處王睿老師說,在徵求了學生們的意見後,最終26門以生涯教育為基礎的選修課在南渝中學初一年級開課。每周三下午,同學們可以選擇兩種不同的選修課來上,在激發自己興趣的同時,也為今後的學業走向做好準備。
機器人把編程也帶入到了課堂
穿越半個地球的電波
最終會聯通世界的哪一個點?
在民間,全世界都有對無線電電波熱衷的粉絲,他們通過電波的傳遞,跨越大洋、穿越雪山,聯通世界的未知點。
「無線電業餘通訊」課上,田偉老師雙手捂住耳朵,用英文喊出了一串代碼,接下來,課堂中的學生們一起回答,通過聲音分貝的高低不同、傳遞距離不同,最終以自己聽到的那個聲音發出的代碼,寫下一串文字。
表面上看,只是老師呼叫學生回答,實際上給學生們引入的卻是無線電通聯的理論。
田偉老師介紹,業餘無線電通信是一門古老而又神秘的科學。同學們利用手中的電臺,可以實現全球通信。通信方式是多樣化的,可以是語音、滴滴答答的電報、 文字,還可以傳圖片、視頻,甚至可以自己開發一種全新的通信模式。
田老師曾和學生一起,與歐洲等地的無線電愛好者通過電波進行對話。
初一四班的張思雨(化名)很喜歡理科,在家裡也喜歡倒騰各種電器設備。田老師告訴他,由於業餘無線電通信具有不確定性,你不會知道下一刻通聯到的是誰,是哪個國家,男還是女,長輩還是孩童……「這些不確定因素,是我願意不斷去探索、總結規律,並樂在其中的主要原因。」張思雨說。
除了在室內,還可以把電臺搬到室外,架設簡便的天線進行通聯。曾經參加過選修課的學生表示,加入無線電業餘通訊選修課後,接觸到了更多關於無線電方面的知識,從最容易上手的語言性的通聯開始,慢慢摸索無線,收集各種稀有電臺的通聯記錄,提前預習物理等。業餘無線電逐漸成了自己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從中收穫快樂。
田偉老師的英文代碼引發課堂「電波」
數獨課程的安靜與思考
在「宮裡」尋找最好的答案
相比「無線電業餘通訊」課堂上的熱鬧,數獨的課堂就比較安靜。
大屏幕上的數獨題讓學生們都陷入了深思,授課的陳盛斌老師是學校專家級的數獨教師,從九宮格每個宮之間的關係,到解題需要的方法,同學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又開始在老師的提醒中,陷入下一步的深思。
「數獨吧,就在於思考,考驗學生的反應,對於進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多學學數獨,是很有好處的。」對於課堂上腦子飛速運轉的陳老師來說,動腦子幾乎是他生活的全部,喜歡數獨,也喜歡玩魔方,「喜歡數學的同學們,也可以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多努力。」陳老師建議。
數獨的課堂顯得安靜,是因為大家都在思考
從淮揚菜到松鼠鱖魚
南北分界線在哪裡?
「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為枳」。這句話道出了中國的地大物博,同樣一棵樹,種在淮南淮北名字就不同。
帶著對地理的好奇,同學們踏上了「地理與生活」的選修課,第一個遇見的,就是「淮揚菜」。授課的譚剛老師,也是一位熱愛生活的人。
譚老師告訴同學們,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比如大家特別喜歡的「松鼠鱖魚」就是淮揚菜的代表之一。
地理為何會與吃掛鈎?坐在講臺下方的周同學不解地向老師提問。
譚老師說,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地理這門學科尤為突出,如果能夠積極探尋生活中有趣的話題,就會明白為什麼雲貴川和湖南人喜歡吃辣,而上海人喜歡吃甜,「這都是地域決定的。」
課末,譚老師也讓同學們回去想一想,跨越南北的分界線,如果用菜單來串,應該在哪裡呢?
地理與生活,讓你先感受生活再去學地理
從「女王權杖燈」說開去
英語文化其實也博大精深
26個英文字母,構成了英語完整的語言體系,背單詞枯燥。那麼,跟著老師一起來暢遊英語文化的世界,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英國有一個特殊的交通指示燈,被稱為「女王權杖燈」,橫跨斑馬線的兩端,遇到這個燈的路口,所有行駛的車輛都會停下來禮讓行人,這代表著女王給予行人的優先通行權。
事實上,英語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不止於此。從俚語、歇後語再到日常對話中的簡化語言,老師李阿璇深入淺出的講授方法,讓孩子們學起英語來多了一絲樂趣。
「女王權杖燈」讓孩子們明白了英語文化
《再別康橋》、《鄉愁》
現代詩歌中感受人生
「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首《再別康橋》一直是經典,而現代詩歌也翻新出不同的題材。
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首帶著人們走向慢生活調子的詩,背後其實隱藏了一位生活並不輕鬆的詩人。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
一首《鄉愁》,道不盡對故鄉的無盡思念,現代體的詩歌,更讓人容易深陷對故鄉的思念與嚮往。
這些都是現代新詩鑑賞與創作課上學生們鑑賞的內容。
何雅男老師是這門「現代新詩鑑賞與創作」課程的授課人。他告訴記者,對於絕大多數剛剛升上初一的學生來說,小學也許積累了許多的古文詩知識,但對於賞析可能做得還不夠。所以他也通過詩歌發展、賞析兩個部分的結合,圍繞「愛情」、「親情」、「友情」、「青春」、「孤獨」、「生命」和「其他」,來給同學們講述一個完整的詩詞世界,讓詩詞打開學生的情懷與豪氣。
從倒金字塔寫作談起
國際關係中哪一個和你最相關
26門課程中,還少不了「新聞寫作與宣傳」,歷史老師何良驥是這門課程的授課老師,他還是校報《公能報》的主編,「實幹經驗不能少,這樣我才能給娃娃們上課,有說的。」
何老師給同學們提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你要出國留學,那麼第一個要關心的是學校,只有好的學校才是自己出去的目的。
「接下來,你會關注匯率,人民幣如果升值,這個時候應該持有人民幣還是兌換美元呢?」
「兩國關係是不是也是你考慮的首要因素呢?」
這樣一層一層遞進,何老師的課程讓許多之前對「新聞」並不了解的同學們有了極大的興趣,幾次課下來,校報的第一次徵文,竟然徵集到了四五篇像模像樣的文章,「慢慢寫,總有一天,他們會寫得越來越好。」
誰想當記者?娃娃們全部都在積極舉手
新聞面對面:
以生涯教育為背景 激發孩子們的興趣是教育的動力
生涯教育作為一門必修課程進入中小學,王睿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生涯教育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性格、能力和價值觀的探索,保證學生接受學術訓練、社會意識和職業準備三者綜合的教育。
王睿說,生涯教育不能是生涯規劃,不能讓老師替孩子規劃未來,要把主動權還給孩子。讓學生在生涯中學習知識,在知識中體驗生涯,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最終沿著興趣一直發展下去,達到實現自我目標的能力。
新聞多一點:
生涯教育是什麼?
生涯教育又稱生涯發展教育,從廣義上理解泛指學校所進行的以學生終生發展為目的的一切課程和教育活動。狹義是指為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設計、確立生涯目標、選擇生涯角色、尋求最佳生涯發展途徑的專門性課程與活動。
從生涯本身的內涵而言,其已經含有生命、生活的內容。基礎教育需要為學生一生的發展方向和終生幸福奠定堅實基礎,能夠保證青少年在心理上、職業上及社會上的平衡與協調的發展,就需要為每個學生的終身發展制訂和實施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這樣的探索性實踐在全國各地的不少學校已經逐漸興起,在各方面進行嘗試和實踐。
重慶晚報·慢新聞全國爆料熱線:(023)966988,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通訊員 李先全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