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解釋寫法
首先跟大家詳細計算一下字數。在考場上,一般來說正常人三小時只能寫6500-7000字。有些手癌甚至只能寫6000字。如果按照6500字來計算的話,我們每道題大概寫多少合適呢?基本上按照分數比例來計算,每40-43字1分。
名詞解釋每道6分,6500字×6/150=260字。當然需要節省一些時間給論述題,所以大約200-250字為宜。當然了,這也不是絕對數,根據你們學校的題型也會有增減。另外,經常會遇到類似「總體」「滾雪球抽樣」這樣一句話說完了再也憋不出多少字的存在,那沒關係,這就是導師送你的三五分鐘時間,你寫差不多了就放下,趕緊往後寫!
一個名詞往往在書上有四五百字甚至上千字甚至好幾頁!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對名詞進行縮減。縮減的原則就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換句話說,就是不要遺漏「採分點」。
名詞解釋重要的是「採分點」。如——
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後,自由主義傳播制度忽視公民權利、忽視商業侵蝕、忽視壟斷的弊端日益顯現。(1分)為此,二戰時美國的羅伯特·哈欽斯(1分)領導的「新聞自由委員會」出臺研究報告《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提出社會責任論的基本原則(1分):
(1)媒介必須在法律和制度範圍內活動,不得煽動犯罪或傳播宗教、種族歧視;
(2)大眾傳播具有公共性,媒介組織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
(3)媒介報導的內容應當真實、準確、客觀、公正、及時;
(4)受眾有權要求媒介從事高尚的傳播活動;(3分)
(218字)
【夏日之陽】
採分點一目了然,包括「綜述信息」和「基本原則」兩個部分,各佔3分。其他涉及的內容包括意義影響,提出原因、不足…一概不寫!按照這樣的邏輯寫題目,你們會發現自己寫的還不錯~
【錯誤示範】
①名詞解釋一般不適宜出現2級標題。由於字數少,所以適度斷行或加1234即可。
②名詞解釋一般不適宜出現為了方便背誦而出現的簡化詞。
以下寫法就不合適——
媒介審判
1.定義:新聞媒介超越司法程序,在法庭判決前對案情作出判決,對涉案人員作出定性、定罪、定刑期或勝訴敗訴等結論的現象。
2.網絡媒介審判現象的成因包括
(1)網絡匿名性。
(2)把關人缺失。
3.網絡媒介審判現象的負面效應
(1)妨礙司法公正。
(2)妨礙網民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
(3)影響網絡媒介生態環境的發展。
4.網絡媒介審判現象的防治
(1)加大政府監管力度。
(2)加強網絡把關力度。
(3)加強網民媒介素質教育。
二、簡答寫法
照6000字的標準,15分的簡答題是600字。但是同樣的,由於論述題、案例分析等大題型重要性更強,所需要的思考時間也更久,因此一般簡答題450-550字為宜。
一般來說,簡答題所需要的採分點更多。否則也難以撐起15分的大分值。如——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索緒爾和皮爾士是符號學的創始人。他認為人腦中的單個符號之間相互區別,並共同組成符號系統。因此要理解單個符號的意義,就要跟符號系統中的其他符號的意義相區別的方式認識。其中能指是符號的外形,如寫法、讀音等;所指是符號背後所指代的具體的事物,或者抽象的意義。能指和所指的結合具有任意性,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
2、皮爾士
邏輯符號學的創立者。他認為符號和意義、形式和內容的二分法拋離了個人作為符號主體的重大意義,因而不能把符號作為一種文化實踐來看待。因此皮爾士認為,符號具有三性:
①第一性是符號本身;②第二性是符號所代表的對象;③第三性是個人對符號的意義解釋,而這種解釋經常是變動和不斷發展的。
3、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代表作《符號帝國》。他區分了「可讀性文本」與「可寫性文本」,提出了「神話(自然化)」的結構:當把符號(能指+所指)指向新的所指(內涵意義)時,就形成了一個「神話」。正是在這個新的指向過程中,隱藏了意識形態。
因此,羅蘭·巴特有必要揭穿意識形態在「神話」中的運作方式,繼而進行「批判與解構」,即「去神話」或「陌生化」解讀。
(477字)
簡明扼要但是不缺少點,把符號學主要學者進行了介紹。
【錯誤示範】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人的延伸如何理解(2019 內蒙古大學MJC 440)
麥克盧漢在他的《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裡,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論斷。他認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視覺能力的延伸,廣播是人的聽覺能力的延伸,電視則是人的視覺、聽覺和觸覺能力的綜合延伸。每種媒介的使用都會改變人的感覺平衡狀態,產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和反應方式。當這種比例改變時,人就隨之改變了。他認為印刷時代強化了人體視覺的延伸,卻使人忽略了對自身其他感覺器官的開拓;書本的方便攜帶也造成了對個人主義的崇尚和理性批評精神的誕生;集視聽為一體的電視媒介的產生,使人的長期失落的「感覺總體」和「感覺器官」重新恢復。麥克盧漢所說的媒介的內涵遠遠超過我們在新聞學、傳播學中對媒介的界定。在麥克盧漢以前,傳播學家大多把媒介看做給我們帶來信息的介質,如收音機、電視和報紙,但在麥克盧漢的定義裡,任何一種技術,只要它是人類身體、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麥克盧漢的這個理論並不是嚴密的科學考察的結論,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礎上的一種思辨性的推論。但是在今天也依然適用,比如AI機器人的播報功能就是延伸了人的語言與主持功能。(字數486)
【夏日之陽】簡答題介於名詞解釋和論述題之間。非常注重簡練地體現知識點,因此——
①車軲轆話。其中最不該出現的車軲轆話是「意義重大」。因為所謂「意義」,可以理解為「正面影響」,實際上應當結合媒體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實際影響來回答。這位師姐所寫的內容看似很多,實際上前半部分是背誦,後半部分感覺沒得寫了,只能拼命增加「有很大意義」「影響深遠」「別人的觀點是不好的,麥的才好」,其實都是廢話。
②形式上,擠成一團。簡答題字數偏多,擠在一起,導師根本看不清採分點,很容易就少給兩分。
拆分開來當然大家是會的。不過注意的是,簡答題一般一個層級就夠了,頂多2個層級。不要分太多層級,比如一、(1)、①…為了所謂的清晰分層,導致大層級套小層級,未免矯枉過正。
③標準答案。有童鞋總想著把標準答案背誦下來,考試寫上就得了滿分。你想的沒錯,必要的採分點當然是有的。但同時要提醒大家——
第一,所謂的標準答案,只要你把採分點答到,無論用什麼表述,都是可以的;
第二,處於變動時代前沿的新聞傳媒,所謂的採分點是相對的,你能結合網絡傳播、智能媒體,其實得分更高。比如「媒介是人的延伸」,除了基礎的知識點之外,再結合智能媒體指出「目前,智能媒介的發展形似人腦的思維延伸,幫助人們在思考和控制層面進行了更大的提高…」雖然只加了不多,但是體現了你對網絡傳播和智能媒體的重視,是很容易獲得導師青睞的!
三、論述題/案例分析題知識儲備
以論述題的寫作為例,我們要遵從以下幾步:
首先,大家必須明確知識點不僅是拿來背的,還是拿來用的。
第二,大家需要找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繫並形成答題的「視角」。
以技術視角為例,技術視角細化特定特徵對群體、文化、社會的影響——
平臺化特徵→受眾話語平權→平臺社會(市民社會)繞過、對抗國家政策
匿名性特徵→受眾非理性→群體暗示、群體感染→集合行為/謠言(謠言公式)
分享性特徵→網絡傳播結構(上帝的指紋)→輿情「爆米花模式」
(視角部分的詳細內容已經補充在《答案之書》中哦~)
第三,為論述題建立完整的邏輯線,邏輯線的延展要遵循「原因—過程—後果」即師哥常說的「因過果」。其中——
①因:導致新傳紛繁複雜的亂象主要是原因都是「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社會」等;
②過:這些亂象的發展,會存在特定的新傳的機制,即新聞傳播活動過程;
③果:這些亂象導致的後果,往往都不只停留在新聞傳播範疇內,都涉及了新聞生產、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國際等方面,需要適度掌握相關的理論和案例來支撐。
一般情況,論述題行文都要遵循因過果模式。甚至一些框架也要整合因過果模式,否則沒法出彩。
第四,建立論文的框架,論述題包括六要素
①學術型/應用型框架結構;
②分論點+中層理論;
③理論支撐分論點;
④案例支撐分論點;
⑤名言/新聞史支持分論點;
⑥行文因過果。
第五,新聞傳媒是站在十字路口的學科
①政治、經濟利益、文化、社會、會對新聞傳媒廣告活動、形態乃至業態造成影響;
②網絡傳播技術、智能媒體技術會對新聞傳媒廣告活動、形態乃至業態造成影響;
③新聞傳媒廣告活動、形態乃至業態會對政治、經濟利益、文化、社會、國際政治經濟造成影響。
看了論述題寫作方法,你可能還是覺得很懵,到底應該怎麼寫呢?具體的案例就在我們的《答案之書》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