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它來自一位藏族導演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作者丨王閃閃

故事成形之前,在萬瑪才旦的腦海中,最先浮現的是一個畫面——紅色的氣球,從小孩子的手中脫落,飄向湛藍的天空,越飄越遠,直到幾乎看不見。

這是靈感的吉光片羽,萬瑪才旦稱之為「一個本能的意象」。它最終成為電影《氣球》的結尾:當藏民家庭的困擾尚未得到解答,父親與孩子一起,平靜地目送高飛的氣球。

11月20日,《氣球》在電影院上映。

《氣球》劇照

在此之前,它已經參加過全球60多個電影節,獲得2019年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獲最佳影片提名,被影評人、電影史學家讓-米歇爾·付東評為「威尼斯電影節最美的電影」。

中國電影資料館的對談活動中,創作過《西藏組畫》的陳丹青到場支持:「中國有這樣一位作家和導演,我非常驚訝。我看過他所有的電影,每一部都非常動人。《氣球》好像跟前面又不一樣了,這部真的牛逼。他更老練了,永遠有分寸感。」

在電影圈內,萬瑪才旦早已成名,被公認是開啟「藏地新浪潮」的代表人物。而即使拋開民族性的身份標籤,細數近年來的華語影壇,他也算是極少能提供普世性主題探討、風格化美學表達的作者型導演之一。

《氣球》無關奇觀性的「藏地風情」,細膩地展現出一個小家庭的世俗日常。世俗就意味著數不清的尷尬、煩惱、爭吵。而生活矛盾背後的根本癥結,則關乎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信仰與現實的矛盾。

氣球意象聽起來輕盈美妙,但故事卻是沉重而糾結的。不僅有紅氣球,還有白氣球,也就是吹脹的保險套——兩個小兒子淘氣,把衛生所發放的保險套當做氣球玩兒,使得妻子卓嘎再度懷孕。

卓嘎想去墮胎,但卻身不由己——因為從上師到丈夫、大兒子,甚至卓嘎自己,都認為這個未出生的孩子是爺爺的轉世。

電影海報中,氣球與懷孕關聯起來

《氣球》尖銳而直接,展現出妻子對於「生育權」的失控,因此也可以說是話題噱頭十足。整個2020年,流行影視、綜藝爆款熱衷於探討女性焦慮,社交媒體上不乏對於女權的激烈討論,這一切也都反映出性別、生育議題的當下價值。

在萬瑪才旦的作品之中,《氣球》的確是第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不過高明的是,我們在影片中看不到對於女性意識的刻意迎合。這個故事沒有試圖替女性去做聲嘶力竭的控訴,最終也給出一個開放式的結局,無意逼妻子做出非此即彼的抉擇。

卓嘎與她的尼姑妹妹,都一方面有反思的苗頭,但另一方面又都是保守而固執的,她們彼此都是對方的阻攔。當妹妹聽到姐姐要去墮胎,打心底地認為不應該;當姐姐看到妹妹的往日戀人,毫不猶豫地禁止兩人的接觸。這樣的女性形象雖然不符合「爽文女主」,但卻才是真正更有現實人文關照的。

《氣球》劇照

儘管話題尖銳,但整部電影看完,最打動人的反倒是憐憫與寬容。在這個家庭裡,沒有人是「罪人」,每個人都是糾結而曖昧的。這種對所有人基於理解的善意態度,也是萬瑪才旦作品中一以貫之的氣質。

在鏡頭語言上,影評人們給出「美」「好看」的一致評價。相對於極簡、極靜、極孤獨的《塔洛》等前作,《氣球》的確更能給予一種視覺上的直觀享受。手持攝影的跟拍長鏡頭,將人物拉得與觀眾很近,營造出「沉浸感」的敘事氛圍。

另一方面,萬瑪才旦從小說家轉型為導演,受到藏地民間文學傳統的影響,擅長用魔幻、寓言來隱喻現實。《氣球》在日常寫實之外,幾處超現實的場景才是點睛之筆,將觀眾帶入流光溢彩的夢境。

《氣球》劇照

對於《氣球》成為自己最受好評的一部,萬瑪才旦說:「可能是比較普世,也就是所謂的接地氣。」

關於藏人生活的困境、藏文化的思考與傳承,他認為:「這不是我的義務,但是會體現在作品當中。可能是跟身份有關係,我覺得有責任把變化記錄下來。」

萬瑪才旦本人的氣質與電影挺像,不管談什麼語氣都很柔和,但言辭也清晰直接。他說自己是個內向的人,從小就「根本不愛說話」。

萬瑪才旦

《氣球》一些畫面在青海湖邊取景,大部分家庭場景則拍攝於萬瑪才旦的老家——他1969年出生於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那曾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莊。

為了「走出大山」,萬瑪才旦折騰了很多年:先當了多年小學老師、公務員,直到33歲才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的藝術碩士——從那之後就留在北京,一待十幾年。

住在大城市,一開始是為了電影,後來更多是為了兒子上學。不過2014年,他硬是把兒子送回青海的一所寺院學校,在那兒學了一年藏語藏文。「要不然你藏語不會,很多東西你不懂,你只是個藏族人,身份意義上的,符號意義上的。」

如今,兒子念到大學,萬瑪才旦決定搬回青海西寧居住,離長大的村莊只有三、四個小時路程。

故鄉已經完全變了樣,修了水電站,全國各地的工人來了又離開,漸漸有女孩遠嫁內地,這在過去都是不可想像的。

他自然而然地想回去,能感受到狀態變得更加平和:「在家裡,身體的適應感更強一些。很簡單,我希望有更簡單的生活。」

青年時代的萬瑪才旦

我們還和萬瑪才旦聊了更多關於電影、小說、信仰、生活。

不是刻意要以女性為主角

全現在:《氣球》最早來自一個紅氣球的意象?

萬瑪才旦:很多年前,我還在電影學院讀書的時候,有一次去民族大學,經過中關村雙安那一帶。大概也是一個秋冬天,就看見一隻紅色的氣球飄起來了,就覺得意象特別好。

這是一個電影的意象。我覺得電影跟文學的意象,還是有區別的。電影史上也有很多跟紅氣球有關的電影,所以可能就有一種下意識的敏感。

全現在:從意象到人物,從紅氣球到保險套、白氣球,故事是怎麼成形的?

萬瑪才旦:有了靈感之後,就開始展開想像,就開始構思故事。要讓那樣一個紅氣球的意象,跟跟藏地的當下產生一些關聯,就想到了白色的氣球,保險套。

那麼中心肯定是一個女性,人物的設置是圍繞女性展開的。不是刻意要以女性為主角。

故事是可以算出來的:她有三個孩子,一個孩子在上中學,兩個孩子可能馬上要上學,有家庭經濟上的壓力,同時也有生育政策上的壓力。

然後另一方面,家中有一個老人,他是堅信轉世這些東西的。他認為孫子是奶奶的轉世,其實是在強化這個觀念。丈夫也是堅信的。

那麼接下來,老人應該就不在了。家人堅信他的轉世回到家裡,應該生出來,這個矛盾就建立起來了。

所以這個故事很快就立起來了,寫得也挺快。

全現在:你說《氣球》是電影意象,但你是先寫了一篇短篇小說,最後又是怎麼拍出來了?

萬瑪才旦:那時候是想拍成電影,但是這個劇本寫完之後就因為種種原因拍不了,後來覺得特別可惜。

因為劇本對我來說,只有拍出來才有意義。其實我自己是不太認同「電影文學劇本」這樣一個概念。如果拍不出來的話,文本本身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後來就寫了這個小說,發到廣州《花城》雜誌上,然後也入了一些年度小說排行榜之類,就等於完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表達。

17年,劇本立項了,投資什麼的都有了。18年拍了40天。那時候正好是《撞死了一隻羊》去威尼斯電影節的時候,我們中間還停了10天,去威尼斯回來再拍。

全現在:一開始劇本為什麼拍不了,跟計劃生育政策有關係嗎?

萬瑪才旦:當然也有關係。那時候這個話題比較敏感,計劃生育沒有放開。

所以這肯定是90年代中期的一個故事。藏地是可以生三個孩子的,第四個孩子就等於是超生了,要麼你就做超生遊擊隊,要麼就接受罰款什麼的。

全現在:《氣球》雖然多年前就有個雛形,但是不是只有到了更成熟的年紀,才能寫出來?我的意思是,如果你沒有對婚姻、對女性的認知,不太可能拍出卓嘎的感受吧?

萬瑪才旦:我覺得不一定。一方面跟感受有關係,另一方面這是一個想像力的問題。

很多東西其實也不一定需要體驗,巴金寫《家》的時候也就30不到,你看還是寫出了很多家庭關係,那麼有激情,當然跟他的感受也是有關係的。

卓嘎這樣女性的心態,大概就是我20多歲時候身邊女性的一個感受,這肯定是90年代中期的故事。

全現在:故事一定要有一個矛盾衝突嗎?

萬瑪才旦:不一定。我覺得一個感覺,也可以寫一個故事。衝突是一種講述故事的方法,類型電影會用的更多一些,這樣能夠在故事的層面上,吸引更多數的觀眾。

其實很多觀眾還是要看衝突,能調動情緒,但其實這樣的故事相對比較容易寫。我自己覺得要寫一個情緒性的故事,肯定更難。

像《追憶似水年華》就像意識的流動一樣。這樣的敘事,肯定是訓練過的一個形式。

《氣球》劇照

爺爺把我當成文人舅舅的轉世

全現在:電影海報上有句話:信仰和現實如何抉擇。

萬瑪才旦:這其實在講一個困境:一個女性面臨現實和信仰這樣雙重的壓力的時候,她是沒辦法做抉擇的。信仰裡面包括轉世生死的觀念。

她雖然有一點覺醒,雖然有一點反抗。但是她不可能做一個徹底的,非此即彼的選擇。如果說一個女性她要反抗她的婚姻,要不然就出走,要不然就妥協。但是在藏地,留給她的都是痛苦。

全現在:最後其實是開放性結局,你沒有給出一個答案,到底要不要這個孩子。

萬瑪才旦:作為作者,我也沒辦法給她一個明確的抉擇,所以有一個開放式的結尾。等於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不是我能解決的,女主人公她也解決不了。

可能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最終對這個開放式結尾的解讀也不一樣。藏區的觀眾看了,會認為卓嘎最後會決定把孩子生下來。對藏區的歷史文化、宗教、現實有更多了解的觀眾,可能也會認為卓嘎最終會選擇妥協。漢族地區或其他一些地域的觀眾可能會認為卓嘎會有一個抗爭,最終會把孩子打掉之類的。

全現在:這個故事是你對於轉世輪迴的一種反思,或者說一種質疑嗎?

萬瑪才旦:不能說質疑,我覺得是反思。

但我也是經歷過那些事情,也曾經被認為是某一個人的轉世,所以我也不能質疑。質疑了,我就不是那個人了。

全現在:你提到過,自己能念書其實跟轉世有關係。你爺爺把你當成一個文人舅舅的轉世,當成一個知識分子,所以一定要供你讀書。

萬瑪才旦:可能我小時候說過一些話,我是來自什麼很遠的地方,看過一些書之類,就跟我爺爺的舅舅能產生一些關聯。

藏地平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見這樣的事情。這個人突然就會說,我前一世去過內地。因為那個年代,的確有人去過內地,去過勞改農村,就再也沒有回來了。

大家就覺得這個人肯定那個人的轉世之類的,就會聯想推測。因為有這樣的文化存在,所以有人說這樣一些話,就會很容易聯想起來。

這也是轉世識別的一個方法。像活佛轉世的時候,有一整套很嚴密的系統。可能夢裡面會有暗示,這個人大概會在什麼地方,家門前有什麼樹,大概什麼方向。

如果出現了兩三個靈童,都是一兩歲的孩子,就會召集在一起,放一些活佛前世用過的念珠之類的物品,讓他們隨便挑。那個靈通就會很準確地去抓住。

藏文化之外的人看,就覺得是一個很神秘的文化。但是其實對於藏人來說,轉世就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全現在:但是在你成長過程中,接受了唯物主義的學校教育,接觸到很多沒有信仰的人,會反過來思考自己的信仰嗎?

萬瑪才旦:離開故鄉了,就會有審視的目光,在老家,他們對信仰是沒有疑問的,當你離開一段時間,再回頭看,可能會有變化。

我一方面是唯心主義者,在那樣的環境裡長大的。從小生長的環境是很重要的。然後到了中學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完全就是兩個系統,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所以自然就會形成一個反思,形成一個對照。

這種對照的感覺會很強烈,甚至很撕裂。

《氣球》劇照,孩子手裡拿的是保險套吹起的「白氣球」。

《氣球》確實比較接地氣,但是《塔洛》難寫多了

全現在:在你拍的電影裡面,自己有個喜好排序嗎?

萬瑪才旦:沒有。他們就是不同形態。幾個孩子生出來,肯定長的不一樣,不能說我喜歡哪個。

全現在:很多人說《氣球》是你目前為止最好的一部電影。我覺得它傳遞了一些普世的情感,講了一個家庭式的故事。像是《塔洛》就是以一個孤獨牧羊人為主角,相對來說門檻可能就更高。

萬瑪才旦:對,《氣球》確實是比較普世,可能就更加的所謂接地氣。

但是《塔洛》難寫多了。一個人的故事要寫成一個長篇,得多難。觀眾覺得《氣球》難一點,其實不是。

全現在:從最初寫實的「故鄉三部曲」《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和《老狗》,到寓言式的《撞死一隻羊》,再到全知視角的《氣球》。你怎麼看待自己風格上的轉變?

萬瑪才旦:也不是風格上的轉變。很多人看到那個影像變了,覺得我有在嘗試一個新的風格,其實沒有。

給內容找到形式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形式也成為內容的一部分。《撞死了一隻羊》沒有那樣一種形式的話,想表達的東西,就很難準確傳達出來。雖然故事層面是一樣,但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所以寫小說跟寫劇本還是完全不一樣的。創作快感可能在寫劇本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有時候拍攝就像是一個具體執行,藍圖其實早就在你的腦海之中。

全現在:《氣球》的攝影畫面給人直觀感受很美,有很多手持攝影長鏡頭。之前《塔洛》是黑白的,《撞死一隻羊》是4:3畫幅。這種變化是怎麼考慮的?

萬瑪才旦:這種形式不是刻意為之的。手持跟拍的拍攝方式,跟人物狀態是接近的。每個人都很焦慮,我覺得跟拍能帶出來人物那種緊張的狀態。

全現在:《氣球》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形式,還包括現實與超現實畫面的交織。在宛如夢境的畫面裡,兩個弟弟把哥哥背上的痣取下來,然後往青海湖邊跑去。有評論稱這一幕是今年華語電影的「高光時刻」。

萬瑪才旦:因為電影涉及到了信仰、生死,聽起來比較像神秘文化的東西。這是故事的基點,必須得呈現出來。

「夢中捉痣」那一場戲,跟對於信仰的反思是有關聯的。家人堅信大兒子是奶奶的轉世,主要的標誌就是背上那顆痣,但那樣一顆痣,小孩在夢中可以輕易地拿下來,甚至拿著跑,這就有一點反思的意思。

《塔洛》劇照

藏人一樣有七情六慾,一樣現實地活著

全現在:怎麼看待很多漢族人對於「藏地風情」的誤解?比如說一提到藏族,就會想到自然奇觀、虔誠朝聖、隱秘傳奇等等。

萬瑪才旦:這種誤解,可能來自於想像中的對於藏人的神話式或者不食人間煙火式的美化。當你某一天發現,藏人一樣具有七情六慾,一樣現實地活著的時候,你心裡就不願意了,就失落了,說他們不該是這樣的呀,他們怎麼就變成這樣的了。其實他們一直就是那樣真實地活著的,只是你不了解罷了。

全現在:這些年來,隨著你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帶動起松太加、德格才讓等藏族導演的發展,一起贏得了「藏地新浪潮」的名聲。怎麼看待這個身份標籤?

萬瑪才旦:我自己的身份就是一個創作者。

我其實處理的就是人的問題,要解決的也是創作的問題,其它那些對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我也不是特別喜歡風格轉變的那些標籤,包括內容上第一部表現女性題材的電影這些。

全現在:從創作根源上,藏族民間文學對你帶來的影響最大?

萬瑪才旦:確實很多研究者指出過,我的小說和影視跟民間文學之間的關聯。

我自己回看自己的創作的時候,是有一脈相承的東西,可能就跟自己民族的文學傳統、表現方法有關聯。藏族文學作品哪怕在書寫歷史的時候,也會有很多寓言、魔幻的元素在裡面。

我覺得在藏族傳統的文學創作裡面,可能比較看輕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可能覺得像寓言體的創作方式是比較高級的,我覺得有這樣一種可能。

全現在:電影當中對於藏地變化的態度,是比較悲觀的。現實中有好的一面嗎?

萬瑪才旦:現實當中的思考也差不多,悲觀,當然也有複雜的情緒。

(圖片來自電影劇照、萬瑪才旦豆瓣影人頁面)

相關焦點

  • 今年最好的國產電影,再不看就看不到了
    今年的國產電影真的很慘,不僅電影院歇了七八個月,而且除了少數幾部,質量整體堪憂。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好電影,結果還石沉大海。比如去年入圍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的《氣球》,從上映第一天起,排片就不受待見,只有1%。
  • 《氣球》排片遇冷?導演萬瑪才旦:好電影更需要通過大屏幕讓觀眾看到
    在此期間,家裡僅剩下的一隻保險套被孩子偷走了當氣球玩,導致卓嘎意外懷孕。卓嘎想要流產。然而,家中的爺爺剛剛過世,上師預測卓嘎懷的孩子是爺爺的轉世,在輪迴轉世的信仰和壓力重重的現實之間,卓嘎陷入了兩難的抉擇。不少影評人評價說,這是「萬瑪才旦最好的電影」,比起他之前的作品,《氣球》同樣聚焦藏地故事,但它超出了地域文化的限制,更加通俗易懂,更能引發人們尤其是女性觀眾的共鳴。
  • 《氣球》導演:先寫小說再改編 電影偏重女性視角
    氣球》11月20日於全國公映,豆瓣評分7.9,影片依然是導演一直堅持的藏地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90年代,兩個藏族孩子將父母的保險套當氣球玩耍,母親卓嘎意外懷孕,爺爺突然去世,卓嘎肚子裡的孩子被認為是突然去世的爺爺的轉世,在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下,孩子到底「生還是不生」,一家人陷入了尷尬而又難以抉擇的境地。
  • 丁真成了「國民老公」,真正的藏族故事卻沒人看?
    來源:娛理《氣球》上映三天,票房300多萬。它是萬瑪才旦導演第三部入圍威尼斯電影節的長片,講述的是一個牧區藏族家庭裡,一隻氣球——其實是保險套,引發的一系列窘事,揭示傳統與現代衝突及女性覺醒主題。《氣球》截圖這樣一部藝術品質頗高、表達也並不晦澀的電影,為何票房如此慘澹?不是拉踩,但數據顯示的事實就是,觀眾寧可去看4.8分的國產爛片,或者5.8分的外國批片,也不願意去看一部少數民族題材的國產佳片。
  • 專訪萬瑪才旦:解讀電影《氣球》 談與王家衛合作
    就在20號,由萬瑪才旦導演的新片《氣球》上映了,一直關注著藏地普通人生活的導演,這次就把鏡頭對準了一戶普通的藏族牧民家庭。  電影上映前,萬瑪才旦導演和我們進行了一番長談,全方位地講述了這部叫做《氣球》的電影背後的故事。
  • 藏族人類學者談《氣球》:去東方化的真正「藏族電影」
    2020年11月20日,萬瑪才旦的新片《氣球》上映時,西寧的一個朋友給我發微信,催我在電影下線前去看。我問他為什麼喜歡這部電影。他在語音中用藏語答道:「就是感覺非常真實,演員的一言一行、流利的安多方言交流、穿著等都非常藏族!你在非藏人導演的涉藏影片中看不到如此程度的真實性。」兩天後,我去看了這部電影,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和朋友一樣的親切感。
  • 《電影手冊》評《氣球》
    《氣球》 劇照 和萬瑪才旦最近兩部在法國上映的影片《塔洛》(2018)和《撞死了一隻羊》(2020)相同,《氣球》也是由導演的短篇小說改編的
  • 豆瓣7.9分的電影《氣球》有多好看?容中爾甲將包場打call
    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將於11月20日在全國上映,電影中表達了導演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 11月16日,電影《氣球》亮相成都峨影1958路演,封面新聞影迷受邀到現場與導演交流。萬瑪才旦多次來到成都,他向觀眾分享了這部電影創作的由來,以及背後對於人性的探尋。
  • 《氣球》美到意猶未盡 給人停留下來思考的空間
    電影《氣球》是萬瑪才旦導演作品首次全國院線發行,為此,來自社會各界喜歡這部電影的好朋友,如導演烏爾善、演員導演祖峰、演員蒲巴甲、路畫傳媒總裁蔡公明、作家慶山(安妮寶貝)、影評人程青松等(以上排名不分先後)都親臨現場,組成跨界豪華親友團,為導演送上祝福。
  • 《電影手冊》評《氣球》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電影手冊》評《氣球》 2020-11-27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這5部還未公映的國產佳作,今年有希望和大家見面嗎?
    算是國產電影的大年,新人輩出,佳作雲集。其中還未取得龍標,沒有在全國大規模公映的好電影就有5部。這其中自然包括管虎的《八佰》和婁燁的《蘭心大劇院》。這兩部電影都是大公司、大導演、大演員、大班底打造,擁有極高的話題度,被廣大觀眾所熟知,所以在這裡就不多介紹了,我們只要等消息就好。
  • 深沉關注彼岸與現實,開啟華語電影新可能
    呼應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香港、臺灣電影浪潮在國際電影舞臺的湧起,「華語電影」概念被國際電影學術界提出並躋身國際電影研究的主流話語。進入21世紀,伴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電影的批量出現,「華語電影」的內涵又得到拓展,它不僅概括了漢語言形態的電影生產,也覆蓋了其他多民族語言的電影實踐。
  • 《氣球》的誕生僅僅是一個意象,我們和萬瑪才旦聊了聊影片背後的故事
    《氣球》海報「導演,您姓萬瑪,還是姓萬?」「我沒有姓氏,藏族人都沒有姓氏,我們只有名字而已。」當我採訪這位少數民族神壇級的導演時,開篇是這樣的一段對話。於是,從紅氣球開始的思緒很快瀰漫生長。「我一開始想到的是結尾,慢慢有了這個故事,後來就把它寫成了劇本。」導演回憶。因為種種原因,當時的劇本沒能立項通過,而對於無法拍成電影的劇本,在他看來是沒有意義的。於是,萬瑪才旦就把《氣球》又改編成了小說,發表在雜誌上,讓它以另一種形式呈現和傳播。
  • 萬瑪才旦:《氣球》和答案在風中飄
    作為一名藏族導演,萬瑪才旦已經拍攝完成了七部長片,最近的三部電影《塔洛》、《撞死了一隻羊》和《氣球》均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塔洛》還獲得了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所謂作者電影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法國新浪潮時期,指的是電影導演能夠用攝影機來進行銀幕「寫作」,而萬瑪才旦卻和這個稱號有著字面意義上的契合,因為他既是一名電影導演,也是一位小說家。
  • 《氣球》高口碑低排片 導演坦言很悲哀
    一方面是高口碑 ,一方面卻是可憐的排片,這種「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又一次出現,對於正在上映的《氣球》的這種窘況,11月25日出席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論壇」暨第六屆青蔥計劃啟動儀式的萬瑪才旦導演坦言,雖然朋友圈看到很多人在呼籲排片
  • 氣球:精緻沉穩影像風格 貼近藏民生活
    時光網特稿 今日正式公映的《氣球》,將會是近期風格最為獨異的一部影片。它來自導演萬瑪才旦,繼《塔洛》《撞死了一隻羊》之後,又一部藏地題材新作。本片去年在國內電影節進行首輪放映時,一票難求,映後收穫很高的口碑評價,同時,入圍第76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
  • 電影《氣球》曝藏語推廣曲 西藏病人樂隊獻唱《靈與肉的禮讚》
    電影《氣球》劇照今日,由萬瑪才旦編劇、導演,索朗旺姆、金巴、楊秀措領銜主演的電影《氣球》,發布一支由西藏病人樂隊演唱的藏語推廣曲《靈與肉的禮讚》。西藏病人是一支藏族樂壇上的獨立樂隊,曾與萬瑪才旦導演合作,憑藉《撞死了一隻羊》中的片尾曲《轉經道上的屠夫》,為更多觀眾所熟知。電影《氣球》講述靈魂信仰與現實的緊張關係,而這首推廣曲《靈與肉的禮讚》,歌詞如詩、意境如畫,在淺吟低訴的悠揚旋律中,是對生死輪迴、靈魂信仰等人生終極命題的詩意禮讚,其音樂意境之美和信仰思辨之美,與被贊為「最美電影」的《氣球》可謂相得益彰。
  • 《氣球》:舉重若輕的氣球
    文/夢裡詩書面對生育問題,以藏族女性視角為出發的《氣球》,用一個被當作氣球的保險套作為了貫穿始終的張力,由此電影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在宗教信仰與現實問題的矛盾間,衍生著耐人尋味的現實意蘊,而這一次將鏡頭回歸現實主義的藏族導演萬瑪才旦,他對這邊故土的深諳
  • 國產電影最近兩年拍的最好的就是喜劇片
    國產電影這兩年拍得最好的是喜劇片很難說對國產電影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我會在看到一部好的國產電影的時候高興得恨不得推薦給全世界。對外國電影不論好壞都不會有這樣激烈的情緒波動。近幾年國產電影的票房屢破新高。作為目前國產電影最成熟的類型片之一,喜劇片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甚至不少票房紀錄都是喜劇片創造的,來給大家碼一下最近兩年比較不錯的國產喜劇。
  • 排片僅1%,高口碑電影《氣球》為何沒「飛」起來?
    紅白氣球、母羊、夢境……《氣球》中還有許多值得品味的細節,但它並非獵奇性的藏地傳奇故事,氣球串聯起這個普通家庭的喜怒哀樂,也串起了諸多有現實意義的社會話題,電影中提到的女性生育等問題,也讓不少觀眾產生了情感共鳴。  萬瑪才旦說,《氣球》的靈感來自於上學時在北京中關村上空偶然看見的一隻紅色氣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