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山南:古老白面藏戲展示現代魅力
新華網拉薩3月31日電(記者許晟、張京品)頭戴白色面具,手持彩棒,身著藍黑色服飾,踩著鼓點,一邊倒著轉圈,一邊念念有詞……這是記者30日在西藏山南地區瓊結縣看到的賓頓白面藏戲表演。 賓頓白面藏戲起源於瓊結縣下水鄉賓頓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起源最早的一種藏戲。白面藏戲使用山南方言,多在舉行節慶、廟會、集市等民俗活動時表演。
-
同在陽光下:白面藏戲(視頻)
此行我們來到了瓊結縣賓頓村,探訪一位藏戲傳承人巴珠。 藏戲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賓頓村藏戲團傳承的這種藏戲叫「白面藏戲」。賓頓村的藏戲團是西藏成立最早的一個藏戲團。上世紀八十年代,藏戲團由於資金問題被迫解散。直到2006年,藏戲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藏戲團才得以恢復。
-
西藏山南白面藏戲越唱越響 專項資金為其輸血
主唱長者巴珠用特殊的唱腔唱出高亢激昂的曲調,而其他舞者則在一旁低聲附和……3月30日,記者來到西藏山南瓊結縣的賓頓村,一睹白面藏戲《曲傑諾桑》的魅力。 主唱長者巴珠已年過五旬,但看上去精神十足,唱腔雄渾有力。巴珠是藏戲團裡負責指導唱腔的老師,學習藏戲已20多年。他的唱腔非常獨特,也是賓頓村裡唱腔最好的人之一。 藏戲團的排練場是一個佔地四五百平方米的露天院子。
-
藏族同胞的活化石——「白面藏戲」
開場,有著最具人文情懷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頓白面藏戲」,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演員們迸發出全部的熱情與激情,那酣暢淋漓的表達,像是在與自然對話,唱出了藏族同胞的熱情與豪邁。主持人劉剛更是問起了關於「賓頓」的美麗傳說,並戴上面具,現場互動。
-
[西藏微記錄]白面藏戲
[西藏微記錄]白面藏戲
-
北大女教師的藏戲之緣
由於南音的音樂形式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她到了當地考察,「發現南音雖然好聽,但沒有故事情節,只有音樂,節奏非常緩慢,需要極高的藝術修養和極大的耐心去欣賞,我當時年輕,坐不住。」也是因此,冥冥中為後來藏區音樂形式的研究埋下淵源。 「東南的建築色彩感很強,西南的建築色彩感很明亮。」
-
白面藏戲老人面具
白面藏戲老人面具 白面藏戲老人面具
-
邵鳳武:傳承古老雕刻藝術的當代刻瓷藝術大師
在浩瀚的人類歷史長河裡,湧現出了諸多具有時代意義的藝術家,他們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閃爍著智慧的藝術光芒,推動著人類文化的進步。傳統藝術是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古老藝術,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創造、沉澱形成的產物,其中刻瓷藝術在中國的傳統藝術領域中,又是典型代表之一,具有厚重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
-
藏戲是一種戲曲型的戲劇藝術,綜合了歌舞等多種藝術手段
在廣大的藏語區活躍著一種綜合了歌、舞、誦、表、技等多種藝術手段的戲曲型的戲劇藝術,習慣稱之為「藏戲」。其實,因各地區藏族方言習俗的差異,藏戲還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劇種。西藏高原自古以來就是一塊神秘的土地。藏民族發祥初期,曾信奉原始的萬物有靈的「米波」教。
-
了解格薩爾藏戲,也許你才可能進入「丁真的世界」
格薩爾王和眾將領的戲服重達十幾斤,造型頗似京劇裡的長靠武生,只不過他們的旗子並不是插在背上,而是插在帽子上。「馬」也是這齣戲裡最大的看點。有人說,看明白了馬,就看明白了格薩爾藏戲。在演出中,他們表現騎馬的手法也和京劇頗為類似,手執馬鞭,通過搖動手臂和身體表現出奔騰之感,從中也能感受到藏族舞蹈的特色。
-
藏戲演出的舞臺與布景
藏戲演出的廣場與舞臺藏戲舞臺美術在1959年民主改革後才逐漸形成,以前只有在廣場演出藏戲等民族戲曲時所用的面具。戲衣、冠戴飾物、塗面化妝和道具等。藏戲美術主要來自早期民間美術和藏傳佛教的一些傳統造型藝術。如面具,據文獻記載,吐蕃王朝早期,在民間藝術表演中相繼出現動物形面具和人頭人臉面具。
-
當藏戲「遇見」京劇_國內_黑龍江網絡廣播電視臺
11月25日,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藝術中心的舞臺上,進藏途中的文成公主在夢境裡與李世民、松贊幹布相見,一場跨越時空的三重唱贏得臺下叫好不斷。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
-
鳳翔泥塑「百鍊成金」古老藝術在傳承中獲得「新生」
「泥娃娃」夢想 讓古老工藝走向世界「鳳翔泥塑從先秦時期就開始流傳,至今有將近3000年的歷史。」胡新明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六營村挖出過漢唐墓穴,出土的人畜造型跟鳳翔泥塑極為相似。在他看來,鳳翔泥塑的外型具有典型的漢唐特色,可以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
庭院京韻實驗劇《聞一多》實力傳承國粹藝術
12月7日晚《聞一多》庭院京韻實驗劇在昆明市聞一多公園精彩上演,國家一級演員、雲南省戲劇家協會理事周凱與國家二級演員張世傑等聯袂出演,他們將中華傳統戲劇文化的魅力,以極強的現場感進行了惟妙惟肖的表演傳播。
-
【海廣課堂】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4課《藏戲》圖文講解+微課視頻+知識點+同步練習
第一部分(1~3):以連續的三個問句開篇,點出藏戲的主要特點——「戴著面具演出」「演出時沒有舞臺」「一部戲可以演出三五天」。第二部分(4~17):詳細介紹藏戲的來源及其主要特點。第三部分(18):用一句話總結全文,點明藏戲這一戲劇藝術靠「師傳身授」的方式傳承和發展。本文以生動傳神的語言,具體介紹了藏戲的形成過程及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了藏戲鮮明的民族特點和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
-
五大類藝術大師齊聚 第二批非遺傳承人頒證
現在,「踢場子」更多是在劇場裡表演,以前在廣場上一跳40多分鐘的表演已經很少有人會跳了。這對於秧歌本身也不能說不是個遺憾。 「文革」後,李增恆曾應邀出訪法國、瑞士、香港等許多地區進行表演,所到之處均得到熱烈歡迎。李增恆說:「雖然我聽不懂外語,但他們打的手勢我能看懂,都衝我翹大拇指!」
-
當藏戲「遇見」京劇 ——國家京劇院十六年與基層院團傾情合作的...
11月25日,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藝術中心的舞臺上,進藏途中的文成公主在夢境裡與李世民、松贊幹布相見,一場跨越時空的三重唱贏得臺下叫好不斷。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
-
當藏戲「遇見」京劇——國家京劇院十六年與基層院團傾情合作的故事
11月25日,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藝術中心的舞臺上,進藏途中的文成公主在夢境裡與李世民、松贊幹布相見,一場跨越時空的三重唱贏得臺下叫好不斷。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
-
湖南木偶皮影戲傳承創新 為古老藝術開拓新市場
通過組織各種惠民展演來宣傳木偶皮影藝術,並通過創新管理機制和營銷手段積極拓展木偶皮影戲演出市場,使湖南木偶戲與湖南皮影戲這兩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古老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張帆表示,體制未變、機制全新,這裡的「新」是指觀念上的更新,管理上的更新。 傳承中心在分配製度上制定了「演出項目負責制」和「藝術生產項目負責制」。
-
當藏戲「遇見」京劇 ——國家京劇院十六年與基層院團傾情合作的故事
11月25日,在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藏戲藝術中心的舞臺上,進藏途中的文成公主在夢境裡與李世民、松贊幹布相見,一場跨越時空的三重唱贏得臺下叫好不斷。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