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教師的藏戲之緣

2020-12-20 華西都市報

北大女教師的藏戲之緣

藏戲中扮演文成公主。

張帆在拍攝藏戲。

斯郎澤仁、洛絨曲批與張帆(右一)。

 藏戲——殺死哈姜。

藏戲扮演者和他的發套。

藏戲面具。

  盛裝「國王」緩緩邁步,吟唱綿長的曲調入場,每一步都頗有男子氣概,緊隨其後是一身華服的「王后」,著鮮亮裙衫,款款而來,以更清亮高亢的歌聲應和……7月19日,一段豐富的藏戲表演,在成都市中心一室內交流廳悄然上演。20餘市民圍繞演員環坐,他們中,一位戴著藏式耳環的女子顯得格外出眾。在這裡,她的身份不僅是觀眾,還是這場交流的主辦者,她叫張帆,北京大學本科畢業,德國馬普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的博士,現在北京大學任教。這場藏戲表演的演員,來自四川甘孜自治州理塘縣。在10平米不到的空間裡,「甲窪藏戲」唱腔空靈,餘音綿綿,悶熱的夏日午後,被帶進空曠縹緲的草原。

1
源起600年
藏戲是藏文化活化石

  藏戲,也叫「阿吉拉姆」,是一種有宗教寓意的世俗戲劇。17世紀時,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藏區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要論起源,600多年前就已出現的藏戲,甚至比京劇還早400多年,是典型的藏文化「活化石」。
  傳統藏戲表演在室外,沒有舞臺,有些地方會在搭建的帳篷下表演。完整地跳完一出藏戲,至少需要2-3天。藏戲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豐富的唱腔和念白,輔以色彩豔麗的面具、以鼓和鐃為主的器樂伴奏,並吸收了地方音樂和舞蹈形式。藏戲的創始人常常追溯到唐東傑布(1361-1485),唐東傑布因修建鐵索橋、木橋、碼頭渡口、寺院佛塔而聞名。傳說他在修建鐵索橋的過程中,為募得更多的建橋善款,組織七名嗓音優美的女子進行表演,唐東傑布親自擔當鼓鈸、領唱,因此得名阿吉拉姆,拉姆,就是仙女的意思,指表演的七位女子。迄今為止,在很多地方,藏戲表演場的中央懸掛或供奉唐東傑布的唐卡或塑像,藏戲藝人們以此紀念他作為藏戲開山鼻祖的歷史功勳。
  數百年的傳播,藏戲最終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份的藏語地區風靡開,並逐漸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此外,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2
東南到西南
放棄南音而選擇藏戲

  7月19日的表演,登場的角色中,「國王」著紅色鑲寶藍花紋上衣,下著明黃長褂;跪坐在面前的「王后」,戲服更加鮮豔,粉色內裳和綠色小褂,對比強烈而醒目。這樣豐富的色彩衝突,是張帆最初被藏戲吸引的原因之一。
  2006年,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張帆在拉卜楞寺第一次接觸到藏族文化。「現代社會旅遊業發展迅速,由此各地景點趨同,走到哪裡都一樣,複製粘貼似的。相比之下,藏區獨具風韻。」張帆感受到文化衝擊,並由此念念不忘,「那時候年齡小,直接被和漢族文化不同的色彩感和建築語言震撼到。非常有魅力。」
  時間回溯到2005年,還在讀大學本科的張帆在東南地區民俗文化研究中,於南音和木偶戲的選題之間徘徊。由於南音的音樂形式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她到了當地考察,「發現南音雖然好聽,但沒有故事情節,只有音樂,節奏非常緩慢,需要極高的藝術修養和極大的耐心去欣賞,我當時年輕,坐不住。」也是因此,冥冥中為後來藏區音樂形式的研究埋下淵源。
  「東南的建築色彩感很強,西南的建築色彩感很明亮。」鮮豔的顏色和明亮的對比是她對西南和東南的第一印象,2011年,她開始做博士論文,一個懷揣5年的情結被打開,她終於將興趣發展為課題,開始深入地了解藏族文化。

3
定題藏戲研究
挖掘「活著的藝術」

  結束輾轉海外多地的學業後,張帆回到國內,最終在北京大學任教。2018年,她將藏區音樂形式選為課題。今年6月,聽說蟲草季節即將結束,她趕緊去了理塘。
  「選擇理塘,是因為這裡的藏戲是典型的民間藝術,是『活著的』藝術。」在她看來,進入博物館的藝術,大多埋於沉寂,被重複緬懷和回憶。但是理塘的甲窪藏戲不同,它仍然生機盎然。」
  2006至2008年,甲窪藏戲團開始在理塘縣城演出。2011年起,他們每年固定在理塘縣八一賽馬節演出。除了八一賽馬節和亞吉期間的藏戲表演,寺廟和甲窪藏戲團在藏曆年也跳藏戲。
  這是表演,又不只是表演。在張帆看來,正是這種於天地間拉開篝火和帳篷,眾人圍坐一大圈,戲師們次第登場,在咫尺間進行表演。這是純粹的民間慶祝活動,來源於土地,鋪陳於草原,沒有高人一級的舞臺,也沒有刻意拉開的距離。演員來自民間,故事也歸於民間。

4
藝術的傳承
孩子們放假都會學藏戲

  以口口相傳的形式保存下來的藏戲,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繼續「活下去」?作為人類學研究者,這是張帆在研究調查中始終關注的問題。
  7月16日,在成都的這場小型表演裡,只來了兩名甲窪藏戲團的演員,攜帶最基礎的表演服裝和面具。對他們來講,要到成都進行一場完整的演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中所費甚巨,藏戲團難以負擔。
  平日放牧、節日唱戲的演員們,大多都是從年少時就開始學習,但現在,要吸引下一代接過這個使命,似乎越來越難。但也有一些人,開始意識到傳承的重要性。現在學藏戲的年輕人很少,甲窪只有一個小學的幾個娃娃在學習藏戲,還因為課業的關係經常不能演出,所以很多時候演孩子的演員,比演父母的演員年齡都大。
  在這一日午後的蟬鳴聲中,表演完畢的「國王」和「王后」——斯郎澤仁和洛絨曲批坐在人群中間,他們懂一點漢語,但交流全靠降姆的翻譯。在談話接近尾聲時,扮演女角的洛絨曲批談及自己未來的期望,說道:「對我來說,藏戲是學習、表演了很多年的,很重要的東西。我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只希望再過很多年,它仍然還在。」

學藏戲的童年
對著流淌的河水練嗓子

  42歲的洛桑平措是寺廟藏戲團的戲師。他身形高大,體態微胖。張帆問他唱什麼角色的時候,他指自己的肚子,笑著說:「以前瘦,什麼都能演,現在胖了,只能演國王或者大臣。」洛桑平措不僅嗓音好、藏戲唱腔音色亮,還擅長做藏戲面具。他家的立柱上,掛著一個黃色的面具,是跳扎西秀巴的時候戴的;又從院子裡拿過來一個泥巴塑的面具,面相立體,只待過兩天就往臉上貼布頭。「布頭貼好幹透之後上色,跳昂巴要用這個面具。」按照理塘寺的傳統,昂巴的面具是立體的,和扎西秀巴的平面面具不一樣,和其他藏區的也不一樣。
  洛桑平措的童年,學藏戲的體驗和今日完全不同。每天一大早,老師會把學生們趕到河邊,對著汩汩流淌的河水開始練嗓子。老師演示時,音量不變,音頻由低到高,在某一個高度像雄鷹抖翅沖天一般突然升高音頻,再往上升,如此重複,音色越來越亮。每次換氣的時候,他的肚子就一鼓一鼓。現在都是在活動中心練習,聲音根本發不出去。
  在理塘進行田野研究的過程中,和張帆最熟悉的藏戲演員,是劇團裡的「丑角」。「藏族人有獨特的幽默感,丑角就是很好的體現,人緣和性格很好,經常和人開玩笑。」說起丑角,張帆專門解釋,和西方諸多戲劇形式中的反派丑角不同,藏戲裡的丑角,更像是一個諧星,「丑角總是善良淳樸的好人,當他出現的時候,幾乎是沒有唱腔的,都是對白。《卓瓦桑姆》類似於《白雪公主》中的這個故事。《卓瓦桑姆》中,皇后派獵人殺掉卓娃桑姆的兒子和女兒(王子和公主),獵人遇見王子和公主後,被他們哭著唱出來的歌詞感動了,獵人——丑角的扮演者就打消了殺機,把他們放了。正如此,丑角在藏戲中起調節作用。唱藏戲的時候很多地方試圖用拉薩話開場,聽起來比較複雜,突然出了個說話接地氣丑角,觀眾就會覺得很好玩。有些類似於西方實驗話劇先鋒話劇,打破演員和觀眾間的距離。」 封面新聞記者楊雪
  實習生楊芸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焦點

  • 藏戲演出的舞臺與布景
    藏戲演出的廣場與舞臺藏戲舞臺美術在1959年民主改革後才逐漸形成,以前只有在廣場演出藏戲等民族戲曲時所用的面具。戲衣、冠戴飾物、塗面化妝和道具等。藏戲美術主要來自早期民間美術和藏傳佛教的一些傳統造型藝術。如面具,據文獻記載,吐蕃王朝早期,在民間藝術表演中相繼出現動物形面具和人頭人臉面具。
  • 同在陽光下:白面藏戲(視頻)
    此行我們來到了瓊結縣賓頓村,探訪一位藏戲傳承人巴珠。 藏戲起源於距今600多年以前,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戲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賓頓村藏戲團傳承的這種藏戲叫「白面藏戲」。賓頓村的藏戲團是西藏成立最早的一個藏戲團。上世紀八十年代,藏戲團由於資金問題被迫解散。直到2006年,藏戲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藏戲團才得以恢復。
  • 【海廣課堂】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4課《藏戲》圖文講解+微課視頻+知識點+同步練習
    作者介紹:馬晨明,1977年生,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報記者。現任教師。馬晨明(1977-),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生。早年援藏,《藏戲》入人教版課本,人民日報記者。現任教師。藏:zàng (寶藏)cáng (隱藏)傳:chuán(傳說)zhuàn(自傳)種:zhǒng(種子)  zhòng(耕種  )背:bēi(背包)  bèi(背誦  )鮮:xiān(鮮豔)  xiǎn(鮮見)【布施】把財物等施捨給人,後特指向僧道施捨財物或齋飯。
  • 西藏山南白面藏戲越唱越響 專項資金為其輸血
    主唱長者巴珠用特殊的唱腔唱出高亢激昂的曲調,而其他舞者則在一旁低聲附和……3月30日,記者來到西藏山南瓊結縣的賓頓村,一睹白面藏戲《曲傑諾桑》的魅力。主唱長者巴珠用特殊的唱腔唱出高亢激昂的曲調,而其他舞者則在一旁低聲附和……3月30日,記者來到西藏山南瓊結縣的賓頓村,一睹白面藏戲《曲傑諾桑》的魅力。  主唱長者巴珠已年過五旬,但看上去精神十足,唱腔雄渾有力。巴珠是藏戲團裡負責指導唱腔的老師,學習藏戲已20多年。他的唱腔非常獨特,也是賓頓村裡唱腔最好的人之一。  藏戲團的排練場是一個佔地四五百平方米的露天院子。
  • 措麥村的新希望:一曲藏戲謀振興
    新華社拉薩10月14日電題:措麥村的新希望:一曲藏戲謀振興    新華社記者唐弢、王炳坤    從拉薩市區沿青藏公路西行45公裡,有個叫措麥的村莊。「措麥」藏語意為「碧湖下的村莊」,這裡不僅風景優美,還因藏戲而聞名,鑼鼓聲、絢麗的民族服裝、精美的飾品,抬腿、伸手、嬉笑、怒罵……熱鬧的場面常常吸引十裡八村的鄉親前來圍觀。    措麥藏戲至今已有350年的歷史,每逢藏族傳統節日,村民們就搬著小板凳,全家老小早早候在戲臺下,等待藏戲的開演。    今年53歲的拉巴次仁,便是在這鑼鼓喧天的環境薰陶下長大的。
  • 藏族同胞的活化石——「白面藏戲」
    開場,有著最具人文情懷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賓頓白面藏戲」,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演員們迸發出全部的熱情與激情,那酣暢淋漓的表達,像是在與自然對話,唱出了藏族同胞的熱情與豪邁。主持人劉剛更是問起了關於「賓頓」的美麗傳說,並戴上面具,現場互動。
  • 藏戲是一種戲曲型的戲劇藝術,綜合了歌舞等多種藝術手段
    在廣大的藏語區活躍著一種綜合了歌、舞、誦、表、技等多種藝術手段的戲曲型的戲劇藝術,習慣稱之為「藏戲」。其實,因各地區藏族方言習俗的差異,藏戲還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劇種。西藏高原自古以來就是一塊神秘的土地。藏民族發祥初期,曾信奉原始的萬物有靈的「米波」教。
  • 了解格薩爾藏戲,也許你才可能進入「丁真的世界」
    「田間林音之千年史詩 雪域傳奇——格薩爾藏戲展演」12月22日在田林影劇場舉辦,來自甘孜色達的耶吾布美藏戲團,為上海觀眾演繹了國家級非遺格薩爾藏戲的魅力。 有人說,看明白了馬,就看明白了格薩爾藏戲。在演出中,他們表現騎馬的手法也和京劇頗為類似,手執馬鞭,通過搖動手臂和身體表現出奔騰之感,從中也能感受到藏族舞蹈的特色。 李惠聲介紹,幾百年來,藏戲流傳在雪域高原各個角落,因為地理限制,幾乎沒有受到外界或其他民族文化藝術的影響。而創立於1946年的北派藏戲是融合漢地戲曲元素最多的一支。
  • 白面藏戲老人面具
    白面藏戲老人面具  白面藏戲老人面具
  • 統編教材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課《藏戲》課堂筆記
    藏戲是藏族戲曲劇種,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表演。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藏戲的傳統劇目有《文成公主》《卓娃桑姆》《頓月頓珠》《白瑪文巴》等。
  • 西藏山南:古老白面藏戲展示現代魅力
    新華網拉薩3月31日電(記者許晟、張京品)頭戴白色面具,手持彩棒,身著藍黑色服飾,踩著鼓點,一邊倒著轉圈,一邊念念有詞……這是記者30日在西藏山南地區瓊結縣看到的賓頓白面藏戲表演。  賓頓白面藏戲起源於瓊結縣下水鄉賓頓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起源最早的一種藏戲。白面藏戲使用山南方言,多在舉行節慶、廟會、集市等民俗活動時表演。
  • 當藏戲「遇見」京劇_國內_黑龍江網絡廣播電視臺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這不僅是一部開闢了京劇、藏戲兩種傳統戲曲藝術同臺演出先河的經典劇目,它的背後還凝結著漢藏兩個劇團在十六年間結下的深厚友誼。「它體現出的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治中說。
  • 庭院裡的白面藏戲:古老藝術得到傳承(組圖)
    白面藏戲起源於瓊結縣下水鄉,圖為卡卓扎西賓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 人民網山南3月30日電  (記者謝磊)起源於西藏山南地區瓊結縣下水鄉的「白面藏戲」,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白面藏戲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是藏戲的鼻祖,因表演者面具為白色山羊皮製作而得名。
  • 北大教師馮仁傑與多名女學生發生性關係被曝光,何為師?師德何存???
    北京大學通報:解聘與多人發生不正當關係教師今天(11日),@北京大學 發布情況通報:對本校教師馮仁傑予以解聘,撤銷其教師資格;取消其研究生導師資格。△圖為通報全文11日下午,舉報人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這個決定,她表示滿意:「我們這些受害女生心情均比較激動,只想給北大點讚。」
  • [西藏微記錄]白面藏戲
    [西藏微記錄]白面藏戲
  • 當藏戲「遇見」京劇 ——國家京劇院十六年與基層院團傾情合作的...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這不僅是一部開闢了京劇、藏戲兩種傳統戲曲藝術同臺演出先河的經典劇目,它的背後還凝結著漢藏兩個劇團在十六年間結下的深厚友誼。「它體現出的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治中說。
  • 小學六年級下學期《古詩二首》《藏戲》複習題
    2、人們都在望著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會落到誰家3、 (她思念牛郎,無心織布) ,因此一整天也沒織成一段布,眼淚像下雨一樣落下來。五、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1、在《寒食》一詩中運用借古諷今寫法的詩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 當藏戲「遇見」京劇——國家京劇院十六年與基層院團傾情合作的故事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這不僅是一部開闢了京劇、藏戲兩種傳統戲曲藝術同臺演出先河的經典劇目,它的背後還凝結著漢藏兩個劇團在十六年間結下的深厚友誼。「它體現出的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治中說。
  • 當藏戲「遇見」京劇 ——國家京劇院十六年與基層院團傾情合作的故事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藏劇團成立60周年,在紀念活動的專場藏戲音樂會上,京劇藏戲《文成公主》三重唱選段作為壓軸節目再次被搬上舞臺。這不僅是一部開闢了京劇、藏戲兩種傳統戲曲藝術同臺演出先河的經典劇目,它的背後還凝結著漢藏兩個劇團在十六年間結下的深厚友誼。「它體現出的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張治中說。
  • 語文書中帶星號的課文,以《藏戲》為例,老師教你預習和學習方法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課《藏戲》是自讀課文,同學們看到課文的題目,是不是也充滿了疑問,藏戲是什麼呢?同學們,我們先明確本課的學習目標:1.學習並掌握本課的新詞。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了解藏戲的主要特色,了解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藏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