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世界地理總共包括3個部分,第一講世界地理概況、第二講世界主要地區,第三講世界主要國家。前2講已經完成,請大家自己查閱。第三講主要國家將介紹:日本、印度、美國和巴西。由於俄羅斯和澳大利亞已經在第二講中介紹了,第三講就不贅述。
考點詳談
一、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擠壓形成的島弧鏈),由北海道A、本州B、四國C、九州D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②面積狹小,僅為377972.28平方公裡,比雲南省略小,但人口較為稠密,特別是在南部地區如關東平原,人口已經超億,但人口自然增長緩慢,是世界上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
③海岸曲折,擁有眾多的優良港灣,如神戶、橫濱、東京,臨海經濟發展迅速。
④境內多山,地勢呈中間高,四周低的態勢,只有一個狹小的平原,關東平原,有精耕細作的農業發展特點。
⑤由於位於板塊交界處,有「火山之國,地震之邦」之稱,富士山是境內著名的活火山,也是主要的旅遊景點。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颱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補充】日本四面環海,再加上日本暖流的影響,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徵,與中國東部季風區相比,降水量多、年較差小。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的緯度比我國要高。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西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馬六甲海峽被稱為日本的「海上咽喉」,可見日本經濟的發展依託海上運輸的重要程度。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 森林資源和水能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由於降水較多,地勢較為崎嶇,水能資源豐富。
二、人文地理特徵
① 世界經濟大國,東亞重要的發達國家,有著「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之稱。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較強。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近幾年主要開拓亞洲市場。
② 評價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貧乏、人口老齡化嚴重。
有利條件:較高的科技水平、多港灣。
③ 產業布局:
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形成了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5大工業區。
主要原因為沿海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同時接近消費市場。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由於之前經濟的過度集聚,產生了資源緊張、環境汙染等問題,目前工業有分散的趨向。
④ 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典型的季風水田農業,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位於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的北海道漁場,漁業發達。
⑤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超千萬的特大型的國際大都市
科學城——筑波
矽島——九州島
其他城市大家可以補充。
知識拓展
一、東京灣區
從地理學角度來看,「灣區」是處在一國大陸與海洋接壤的邊緣地區,是由同一海域的多個港口和城市連綿分布組成的具有較強功能協作關係的城市化區域,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下圖為世界主要的灣區空間分布。
東京灣區的介紹:
三大灣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對比,東京灣區的人均GDP較高。
二、日本的全國綜合開發規劃
日本共制定了7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
《日本國土綜合開發法》規定國土綜合開發規劃的內容:
1、關於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利用,
2、關於水利、風災以及其他災害的防除,
3、關於調整城市和農村的規模以及布局、產業的合理布局,
4、關於電力、通信、運輸等其他重要設施的規模和配置,
5、關於文化福利、旅遊資源的保護、設施的規模以及配置等。
以下是日本7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的概況:
前兩次全綜計劃適逢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期,計劃內容順應經濟計劃建設的方向,強調提供工業發展的基礎設施開發。進入1970年代,忽略環境保護,導致環境公害事件頻傳,因而引發國民的環境意識抬頭。
第3、4次全綜計劃提出重視生活環境的構想,並著眼於均衡發展以及強調生活環境及休閒產業發展的休閒區域、地方據點都市發展構想;
第5次全綜計劃責因泡沫經濟瓦解與國家財政日趨困難,轉而強調「美麗國土」的目標,提出以自立發展與區域合作為主軸。
第6次和第7次,基本理念適應人口、產業與經濟結構的變遷、順應地方特性發展、確保國民生活安全、保護自然資源環境、旅遊文化開發等來實現國土計劃,尊重地方公共團體的自主決策。
以上就是世界地理第三講,日本知識的介紹,還有很多內容無法一一展示,大家可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