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發模式分析:社交分發與算法分發

2020-12-17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筆者將與大家分析:社交分發和算法分發兩種內容產品分發模式的優劣性,以及其各自的適用範圍。希望大家能從中有所啟發。

在信息爆炸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如何更高效的接收有價值的信息成為重要的問題。在連接內容和內容消費者之間的內容分發,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

內容分發本質要解決的問題包含兩點:高效的連接人與信息;過濾出有價值的信息,讓合適的人看到合適的信息。

當然影響效率還包括:內容聚合方式、內容形態本身等,暫且不談。

什麼叫高效的連接呢?

——從海量信息中過濾出少量信息,消費者的信息接收量能由大變小;用戶接收信息的操作成本變小。

什麼叫有價值的信息呢?

——信息主題是用戶感興趣的;有一定信息質量,即有用。

目前內容產品的內容分發方式主要有四種:算法推薦、社交推薦、搜索、編輯推薦。

本文主要談談這社交分發、算法推薦這兩種分發方式的優劣勢及適用邊界。

一、社交分發

社交分發依託的是關係鏈機制,你關注的對象決定你能看到什麼。一般產品都會有專門【關注】的信息流,沉澱你關注用戶的信息,比如:微信的好看。

社交分發的好處有三點:

  1. 通過朋友認識到世界的多樣性,而不是永遠陷在自己單一的喜好中;
  2. 內容產品的基礎是一批可以聚合用戶的內容,用戶的關係鏈基於內容建立,同時也反作用於關係鏈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基於朋友感興趣的內容,用戶之間更容易產生互動,從而加強了關係鏈;
  3. 單個內容的影響力更容易被放大,當很多個朋友都在轉發評論同一個內容時,你查看這個內容的可能性更大。

某產品大佬認為:社交分發能讓接收到的內容質量的提升。

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

首先內容質量是恆定不變的,只能在內容上遊幹預。其次,社交分發是基於關係鏈分發的,也就意味著如果你的朋友發了一些質量不高的內容,你還是能接收到質量不高的內容。

社交分發的缺點是不可避免的會打上社交的烙印,你可能會推薦一些強化你的人設的內容,而不是一些單純從內容的角度來看你認為特別好的內容。此外,社交壓力大,尤其對於熟人社交產品更是如此。受從眾心理影響,以訛傳訛,謠言擴散也更容易,對於媒體產品尤為明顯。

社交分發適用於什麼產品?

社交分發的主戰場還是社交產品,如:陌陌、微信、soul,其次是作為內容產品的補充,強化社交關係鏈。

二、算法分發

算法分發則是信仰程序,讓機器琢磨你的興趣和偏好,然後給你推送內容,比如頭條。

算法推薦主要有5種方式:

  • 基於內容推薦:這是基於用戶個人興趣的推薦。根據用戶個體的歷史行為,計算對內容特徵的偏好程度,進而推薦出與用戶特徵偏好匹配的內容。
  • 協同推薦:這是基於群體的推薦。基於用戶的相似度、內容的共現度,以及基於人口特徵將用戶聚集為不同群體來推薦。
  • 擴展推薦:基於用戶興趣點、內容類別等擴展。
  • 新熱推薦:基於全局內容的時效性、熱度推薦。
  • 環境特徵:基於地域、時間、場景等推薦。

算法分發的優點體現在:用戶更容易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因為基於興趣推薦,是用戶感興趣的可能性更高;內容匹配的效率進一步提升,因為社交分發還是有一定延後性,而算法分發實時性更強,比如:對新聞資訊來說,只有你關注的用戶發布了這個內容你才知道,對於算法來說你關注了這個方向的新聞就會推送給你。

缺點是:導致信息繭房效應,讓用戶容易陷入狹隘的世界觀,用戶喜歡什麼,它就會生產什麼。

此外,內容把控成本更大,算法的局限性在於:不能很好判斷內容質量如何,並且推薦的內容量更大,需要人工審核成本就更高。

算法推薦適用於什麼產品?

內容生產量大、內容製作相對簡單、內容消費短平快的高周轉產品更適合,比如:新聞資訊產品、短視頻產品,以用戶興趣出發的算法推薦決定了這樣的產品更適合讓用戶多次消費來消磨時間。

對於長視頻來說,如電視劇,製作周期長、生產成本高,除了用戶興趣,更重要的是考慮人物IP、出版方等等,強調用戶一次決策後的沉浸式體驗。

以上就是內容分發的主要模式,歡迎一起學習交流。

 

本文由 @董小姐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算法型信息分發:技術原理、機制創新與未來發展
    於是便出現了依託社交鏈傳播的關係型分發模式:你的朋友、你關注的人幫你推薦、過濾信息,他們的評論、轉發形成了一種信息篩選機制。社交分發模式最大的價值是在人類的傳播史上第一次激活了大眾傳播時代那些被忽略的極大量的「長尾信息」,形成了對於信息服務的「利基市場」,實現了信息分發的「千人千面」——不同的人通過不同的「朋友圈」有了個性化的信息世界。
  • 一點資訊總編輯吳晨光:揭秘內容分發的最新邏輯
    內容分發的權力也已經發生了轉化——從專業人士到社交媒體,再到算法(人工智慧)。先有用戶畫像、再去匹配內容,這是算法的根本。相對於傳統媒體和門戶網站,如同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  但編輯、算法、社交三種分發模式,單純靠每種都有問題。所以,大平臺正在走向「三合一」的分發模式。微信、一點資訊是典型的探索代表者。
  • 網際網路信息分發簡明史
    我們大概可以把網際網路信息分發的模式按照其主導的信息分發的模式流行的時期大致劃分成四個時代:分類索引-門戶時代;搜尋引擎-搜索時代;訂閱關注-SNS時代;推薦算法-Feed時代;有必要注意的是,以上的這些時代所誕生的信息分發模式,大多都隨著相應的技術變革應用所產生,而背後又都伴隨了商業模式的徹底升級革新而興起主導了一個網絡時代。這些信息分發模式的演化塑造了不同時代的網際網路巨頭。
  • 從流量分發的角度去思考中心化和去中心化
    流量分發方式目前主要的流量分發方式包括:搜索分發,算法分發,社交分發,人工分發、付費分發。搜索分發:常見的分發方式,代表有百度,應用市場,淘寶商品搜索算法分發:以今日頭條,抖音為主,由平臺決定了哪些內容推送給哪些用戶,平臺的掌控力非常強。
  • 關於內容分發的工作清單|內容工作手冊(一)
    作為內容工作者,我們的工作日常除了採訪、撰稿之外,其實還有一部分不容忽視——內容分發。今天,我想和大家從三個方面聊聊內容分發——為什麼我們離不開內容分發?內容分發常見的表現形式有哪些?內容分發需要注意的三個細節。
  • 內容處理和分發中的算法應用探究
    現如今,算法已被應用到網際網路各領域之中,其中以媒體內容領域尤為突出。算法不僅能實現多樣化、個性化的內容精準推薦,還能賦能內容生產,輔助內容運營。近期,騰訊PCG新聞產品技術部算法中心李彪應邀來到騰訊媒體研究院作內部分享,詳細梳理了算法應用產品場景,以下為部分內容實錄。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算法賦能的內容處理和分發,重點講一下內容處理。
  • Ulord : 內容分發公鏈——三隻眼看區塊鏈!
    言歸正傳,今天我講從區塊鏈投資的角度給大家分析一條內容分發主鏈 Ulord。傳統投資人常用的分發是看「兩個半」:1.行業趨勢和商業模式。2.運營數據和財務數據。(區塊鏈創業公司只有白皮書和路線圖)3.團隊和創始人。(只能算半個,因為人經常不靠譜,投資人看走眼的事多了去。
  • 為什麼我說抖音內容分發本質上是中心化的?
    微信公眾號的內容分發方式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他的內容分發完全依賴用戶的投票——轉發,每個用戶都可以充當一個傳播節點,在這樣的內容網絡結構下,如果效果好,傳播下去,就可以形成社交網絡內容的裂變,也就是說內容的傳播與否,完全依賴每個傳播節點的最終投票態度,只有0(不轉發)和1(轉發),沒有任何的中間狀態。
  • 微視解鎖「30秒朋友圈視頻」,短視頻社交分發時代已來
    算法+社交,雙線分發創作者被算法「綁架」已經不是一個新問題,高效的分發模式解決海量內容與需求匹配的同時,也從某種程度上反過來塑造了內容的生產。「當一個現象級的短視頻作品出現後,基於吸引流量的目的,同類型產品的數量會在一段時間內激增。」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教授付曉光就曾如此分析。
  • 易邁可客戶內容分發:直接或間接推動客戶行為
    所以,客戶內容有三個分發模式:直接分發來直接推動客戶行為;通過媒體內容和受眾內容分發來間接推動客戶行為,吸引和留住受眾轉化為用戶,進而轉化為客戶,並塑造消費預期。 直接分發。在客戶內容階段,面對建立連接的有需求的潛在客戶,根據客戶所處的不同階段來分發客戶內容,告訴客戶我是誰、產品是什麼、產品好不好、是不是最合適。
  • LumiereVR郭沁雅:中外VR影視內容分發的差異和思考
    基於前期對VR影視拍攝、內容、消費群體以及消費需求的了解,LumiereVR正在探索為內容製作工作室提供更適合的分發渠道。找準應用場景分發,數據反向支撐內容線下內容的分發渠道主要在於體驗店,但老郭表示不會做體驗店,因為目前VR實體店生存相當困難。在尋找到真正的應用模式之前,要想通過VR產品直接變現並不容易。
  • 微信盤活公眾號 全面擁抱算法分發推進內容產業升級
    點擊進入後,所推薦的內容在信息流中優先展示。目前該功能正在灰度內測。近期公眾號更新頻繁。上周訂閱號信息流文章卡片剛剛進行了更新,將文章閱讀量、點讚數和朋友讀過或分享前置到了信息流文章標題下方,取代了之前的文章摘要。上個月,訂閱號還上線了話題訂閱功能以及文末連續閱讀功能。
  • 快手科技副總裁餘敬中:傳受機制、分發機制、商業模式,社交網際網路...
    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在當天上午舉行的行業論壇——「2020中國線上新消費高峰論壇」上,快手科技副總裁餘敬中在題為《短視頻/直播+:產業融合新生態》演講中提出,社交網際網路平臺對於傳播業帶來三方面變革:一是傳受關係的變化,過去僅僅是一個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關係,現在多重關係一體化;二是分發機制的變化,過去是千人一面,現在有了算法的網際網路
  • 觸寶出海新故事:不滿足於輸入法,轉型內容分發平臺
    從工具型軟體向移動網際網路公司轉型,觸寶選擇的路徑是成為一家基於AI算法的內容分髮型平臺。2018年9月,觸寶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三個月之後,觸寶發布了上市之後的首份財報,財報顯示,觸寶從工具型產品轉向內容型平臺,目前已實現盈利。
  • 應用分發是什麼意思?APP內測分發步驟
    APP開發完成後,接下來就進入內測階段了,那麼如何將APP分發給內測用戶使用呢?我們需要將APP上傳至內測分發平臺,生成下載二維碼,用戶掃碼即可下載。很多開發者在內測分發時會使用微導流,近期,微導流正式更新了新版本,我們來看看如何發布應用。
  • 移動網際網路變現方式分析:應用分發(上篇)
    本文是移動網際網路變現方式分析上篇,下篇重點講廣告變現。什麼是應用分發?應用分發指的是具有流量的一方,通過廣告展示等形式,將自身平臺用戶導入到合作方APP的行為。通俗來講就是推廣APP。應用分發的載體有哪些?
  • Android事件分發機制:基礎篇
    前言鑑於安卓分發機制較為複雜,故分為多個層次進行講解,分別為基礎篇、實踐篇與高級篇。(一)基礎篇:從基本概念入手,介紹了分發機制中的核心方法,通過分析其核心邏輯,總結其事件分發機制。(二)實踐篇:該篇設計了簡單與複雜的兩個demo樣例,從現象與應用的角度去講解分發機制的核心內容,幫助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事件分發機制。(三)高級篇:從源碼角度去分析分發機制背後的原因,讓讀者對分發機制背後的本質有更為全面與深刻的理解。1.
  • 豌豆莢設計獎升級 打造流量內容品牌三維一體新分發
    12月19日,豌豆莢在京舉辦「異想APP SHOW」豌豆莢設計獎盛典,宣布全面升級豌豆莢設計獎,打造流量、內容、品牌三維一體的新分發模式,全面推動應用分發行業消費升級。阿里移動事業群輪值總裁黃浩表示:「以豌豆莢為核心的阿里應用分發會,將強化內容分發布局,實現高效精準分發、優質內容體驗兩大差異化優勢。」
  • 內容分發網絡行業運營分析 專業CDN服務迅速崛起
    ,市場對於網絡服務體驗的需求也水漲船高,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難以盡善盡美的情況下,CDN服務的重要性愈發提升,而其服務的內容和範圍也不斷擴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內容分發網絡(CDN)行業市場競爭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初步估算,2017年我國CDN總體市場規模超過220億元。圖表2:2010-2017年中國CDN業務總體市場規模及增速(單位:億元,%)
  • 騰訊候曉楠:打造一站式跨平臺多場景分發中心
    侯曉楠在採訪中介紹到,騰訊雲開放平臺自2010年推出以來,關注重點一直放在PC端,即基於QQ空間做這個開放,基於社交平臺和社區的流量、社交關係的開放。但從今年下半年開始,發展重點逐漸轉向移動分發和手機移動端。騰訊希望能夠打造跨平臺開放平臺。資料圖候曉楠表示,騰訊將會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天全力打造一站式跨平臺多場景的分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