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有一道門違背典制,數百年來被視為「鬼門」,其成因至今無解

2020-12-17 趣觀歷史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各位朋友晚上好,子淵之前為大家介紹過明朝弘治皇帝與正陽門的故事,引起讀者熱議,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東華門背後的秘密。

眾所周知,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一言一行都不能違背定規,就連城門的門釘也是如此。清朝典制規定皇家門苑的宮門必須為「朱扉金釘,縱橫各九」,因為 古人認為「九」是陽數中的極數(即單數最大的數),故而用九九八十一顆門釘以彰示皇家威嚴,而親王府邸的門釘則是遵循「縱九橫七」的規制,以此類推。

但令許多專家不解的是,故宮東華門的門釘竟然少了一排,總共只有72顆門釘,而且只有這一處違背典制。對於這種現象,學術界多年來一直眾說紛壇,爭論不休,其中的一種說法是,東華門靠近太子東宮,是專供太子出入紫禁城的,因此設為8排門釘。

而另有論調稱東華門的門釘比其他城門的稍顯大,應該是當年這一批做大了,只好取掉一排好看一點。這種說法實則毫無道理,乾隆皇帝曾耗資百萬重修佛香閣,怎會在這小小門釘上湊合。尺寸大了本可以重新製作,又何必違背祖制呢?

還有一種說法稱李自成率軍攻打北京時,崇禎皇帝正是從東華門倉皇逃至煤山自縊,而他的屍骸也在東華門外停放好幾日才被下葬。清人入關後,為了籠絡漢人各界,便把東華門門釘改為72顆,以責備東華門未能阻擋朱由檢聖駕出走之罪。

清朝時期,皇親貴戚常常從東華門送殯,進東華門迎靈,成了慣例後,東華門也就成了「鬼門」的代名詞。而「鬼門」素有「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習俗,72顆門釘也就不足為怪了。但據史書記載,皇家也曾將靈柩從西華門抬出,皇帝也曾從東華門出宮巡幸,這一說法好像也不可信。

其實,這件奇事可以用陰陽五行說來解釋。故宮的每一處設計都是按照陰陽五行說的原理,東西南北中、木金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而將東華門門釘從縱九橫九改為縱八橫九,即將木化為陰木,此舉不但可以逢兇化吉,橫行九路的設計又不失皇家威嚴,古代設計師真可謂良苦用心。

相關焦點

  • 故宮最詭異的一扇門,曾被稱為「鬼門」,專家至今未解!
    導讀:故宮最詭異的一扇門,曾被稱為「鬼門」,專家至今未解!眾所周知,中國經歷很長一段時覺得封建社會,而這種社會形態在很多的地方,特別是皇宮還有大戶人家,都體現的淋漓盡致!大的就是祭祀禮儀步驟,小到宮裡的每一塊磚瓦。
  • 故宮最詭異的一道門,只因門釘少一排,百年來竟被人們視為鬼門!
    故宮一共有9999間房子,這在當時看來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數字。華夏文明認為,9是陽數中最大的一個,九九歸一,化整為零,更是皇家威嚴的象徵,裡面有很多傳統文化的奧秘在此。除了房間之外, 在整個紫禁城還有很多和9掛鈎的建築,彰顯皇帝的九五之尊。
  • 故宮中有一扇門被稱為「鬼門」,門上謎團至今未解
    故宮是每個到北京旅行的遊客必去的景點之一。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故宮是當時國家權力的核心,也是後宮中宮鬥的主戰場。因此,以前這裡經常會發生各種非正常死亡的事情。所以,民間就有許多關於故宮中離奇古怪的傳聞。
  • 被車撞的北京故宮東華門,民間稱之「鬼門」,門釘也有故事
    3月16日晚間,一男子駕駛小客車頂開故宮博物院東華門,並強行駛入,導致一枚門釘及金屬門銷脫落,該男子因涉嫌尋釁滋事罪已被警方採取刑事強制措施。北京故宮不僅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座中國明清兩代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故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也稱為紫禁城。故宮的南門是午門,北門是神武門,西邊為西華門,東邊即是東華門。昔日帝王家,如今博物院,故宮的每一個門都有故事。
  • 故宮東華門,為何數百年來都被視作「鬼門」?專家:湊近看看門釘
    其中的東華門,就是故宮的四大城門之一。故宮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是我國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也是每個到北京旅行的遊客必到之處。在明清兩朝,故宮不僅是作為皇帝居住的皇宮,還是當時一國最高權力中心之所在。每一個王朝的皇宮中,都會發生很多非正常的死亡事件,有些可能不像影視作品中表現的那麼誇張,有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 故宮有四道門,為何東華門卻很特殊?還被百姓稱為鬼門
    提到故宮我想是一個中國人就都知道,即使在國外故宮也是有著很大的名聲的。它是我國非常著名的文化古蹟,曾經居住了明清兩代的皇帝,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故宮氣勢恢宏,凝聚了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所以它也被稱為是世界五大宮殿之首。
  • 北京故宮東華門,為數百年來都被視作「鬼門」?專家:湊近看看門釘
    其中的東華門,就是故宮的四大城門之一。 故宮作為明清兩朝的皇宮,是我國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也是每個到北京旅行的遊客必到之處。在明清兩朝,故宮不僅是作為皇帝居住的皇宮,還是當時一國最高權力中心之所在。每一個王朝的皇宮中,都會發生很多非正常的死亡事件,有些可能不像影視作品中表現的那麼誇張,有些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 男子駕車撞的東華門,歷史上竟稱「鬼門」
    近日,北京一男子駕車頂開故宮博物院東華門,並強行駛入,導致一枚門釘及金屬門銷脫落,此事一出立即上了熱搜,筆者為其行為感到憤慨的同時不驚一問,歷史上稱為「鬼門」的東華門都敢硬撞硬闖,難道是劉若英給你的勇氣硬闖「鬼門」?
  • 故宮有一門被人稱作鬼門,沒人想從這走第二次!
    故宮,又名紫禁城,作為古代皇家建築的集大成者,故宮代表了當時匠人技藝的最高境界,自古至今,故宮有太多的謎團等著我們去揭曉,走在紫禁城的大殿中,我們會感受到迎面撲來的歷史氣息,徜徉在其中,我們似乎看到了明末的悲歌,大清的盛世,紫禁城落日的黃昏。這一切都給紫禁城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 「雲遊」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四大門」,神秘又與眾不同的東華門
    故宮又稱紫禁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是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一、東華門在出入上有嚴格的要求清朝時期,皇帝、皇后、皇太后的梓宮即靈柩皆由東華門抬出,因送殯迎靈都由東華門出入,民間也稱東華門為「鬼門」、「陰門」。
  • 故宮東華門為何稱為「鬼門」專家:真相就在門釘上!
    我們都知道故宮歷經了600年的滄海桑田,承載了明清兩代王朝的風雲變遷。在這座佔地72萬平方米的皇城當中,有著無數不為人知的深宮秘事。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故宮的東華門,揭開它背後的神秘面紗吧!據故宮專家考證:東華門是故宮的東門,於明永樂十八年建成,和故宮西華門所對應。由於它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太子東宮,所以它也是專供太子出入皇宮的大門。而自清朝初年開始,順治皇帝規定東華門平時只允許內閣文官進出皇宮。一直到乾隆中期才特許朝中一些年老的一、二品文武官員進出,從而以示皇帝對朝中老臣的體恤。
  • 故宮裡最神秘的一道門 百姓俗稱為鬼門 實則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故宮的東南西北各有一道大門,分別是東華門、午門、西華門、神武門。按理說這四道門應該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為何東華門要與眾不同呢?在古代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而皇帝是九五之尊,自然要用最大的陽數,所以故宮大門上的金黃色門釘,基本上都是橫九排、豎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個。但是東華門是一個例外,它是縱九橫八七十二顆,為偶數,也是陰數。這在古代,是十分不吉利的。所以老百姓稱其為「鬼門」,或者「陰門」。根據記載,清朝皇帝出殯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從東華門進出的。
  • 故宮中最詭異的「鬼門」,常年不允許遊客接近,連專家都無法解釋
    隨著經濟全球化,中國已經在世界上佔有了一席之地,很多國家都想與中國建立合作友好關係,不僅要來旅行,還要來留學甚至定居。中國是一個有著960萬平方公裡遼闊土地的國家,同時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是一個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很多國外的朋友都想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並且來探索中國古代文明。作為中國的首都北京,不僅經濟發展十分迅速,而且有著非常多的旅遊景點,所以很多人都理解它的重要性。來過北京的朋友們,必不可少的旅遊景點就是故宮。
  • 中國「最神秘」的古廟,數百年來纖塵不染,原因至今不明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科學技術也越來越發達,但世界上還有很多東西存在,還不能用科學來解釋,就像位於中國的古廟一樣,由於數百年來蟲鳥不進入,完全沒有受到汙染,雖然其原因尚不清楚,但總有一天科學會將揭開其奧秘,今天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兩個神秘的古廟。
  • 東華門的謎團至今未解,男子駕車夜闖故宮,心疼被撞壞的門釘
    據平安北京消息,3月16日晚,一男子駕駛白色SUV頂開故宮博物院東華門,並強行駛入,導致一枚門釘及金屬門銷脫落。從網上流傳的視頻可以看見,正中券門的門釘被損壞了。現在,這枚損壞的門釘已經修復了,不過還是能看見被撞擊後的痕跡。
  • 故宮四個大門,唯獨東門的門釘不一樣,原來是因為這扇門有陰氣
    這四座大門外形相似,雖然作用不盡相同但地位一致,可是這四座大門裡,有一座大門卻略顯獨特,那就是:東華門。東華門自古以來被稱為鬼門,如果來故宮旅行,導遊大多數時候是不建議遊客和東華門合影的。東華門到底有什麼故事,為什麼不能合影?這和東華門的作用有直接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故宮東華門的故事。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2020年9月10日至11月15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行,該展通過三大主題、18個歷史節點介紹紫禁城的規劃、布局、建築、宮廷生活,以及建築營繕與保護的概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專家指導修繕技藝部修復承乾宮天花。(《我在故宮六百年》製作團隊供圖)故宮跨年,一跨就是「六百年」。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故宮600年的歷史印痕,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這些「新發現」既有故宮深處的大歷史,也有故宮古建上的趣聞故事,更有紫禁城每塊磚瓦、每根梁木所發出的「文明之聲」。
  • 高明:「瑞雪紫禁城」是我與故宮六百年的緣分
    故宮,對於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都在用自己的最用心的方式表達著對著這一宏偉建築、藝術殿堂的崇高敬意。 畫家高明就是其中一位,他用自己手中的畫筆,表達著一個老北京人對於故宮的所見、所思、所感,敘述著一個文化傳播者對歷史的情愫,表達著作為一個中國人對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的自豪,表達著新時代藝術家對文化復興的堅持與自信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我在故宮六百年》截取了時光長河與日常生活重疊交叉的瞬間,以「貼地」視角講述紫禁城的厚重歷史,回眸其規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於細微處呈現磅礴的文化意蘊。數據顯示,#我在故宮六百年#的微博話題閱讀量為2.2億,嗶哩嗶哩上首集播放量達129萬,豆瓣評分9.3分,掀起了巨大的聲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