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外語一定要跟著外國人學習,這樣效果最好。」 許多學生或家長持這樣一種觀點,暫且不說這種觀點的對與錯。我們先來談談語言是什麼?
語言是交流的載體、工具,同時也承載這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等多種元素。學習語言通常需掌握:聽、說、讀、寫,這四個部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嬰兒,從落地一開始,他/她就是按照這種順序來學習語言的。嬰兒不需要先學習語法和語言規律,他們通過模仿的本能,以及反覆試錯中,不斷糾正發音和說話的順序,從而熟悉掌握這門語言說話的規律。所以,當嬰兒來到這個世上,第一個語言便是他/她的母語。嬰兒的大腦是空白的,輸入什麼語言,便本能的快速汲取並掌握。因此,我們會驚奇地發現:有些5歲學齡前的兒童,同時能夠掌握幾門外語。
是的,5歲前,人更容易掌握多種語言,這是有科學依據的。但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隨著對母語的應用自如,此時的我們說話就是條件反射,我們的大腦中已經形成了對於母語的路徑依賴。這時的我們,已然在無意識中,完全遵循了這門語言的發音規律、語法規律、變化規律及情景規律。因此,當我們此時再要去學習一門外語時,就感到何其艱難。顯然,新的語言意味著全新的發音和語法規律,我們要打破了現有的習慣,重新學習新的規律,建立新的說話體系,困難是顯而易見的。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學習義大利語或其它語言時,我們都會感到困難和混亂。也有人說,語言就是環境,沒錯,如果你是嬰兒或孩子,語言對你而言,就是環境,只要將你放到這個語言環境中,你就能掌握這門語言;而我們也經常看到,一個成年人,不懂當地的語言,突然在海外生活,多年以後(30年甚至更久),他/她依然不會說當地的語言。這是因為,成年人已經喪失模仿語言的第一本能,如果在這個年齡階段,想掌握一門外語,需從:發音、語法、閱讀、聽說、寫作,一步一步來進行。
回想我們70後、80後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是從初中開始學習英語,而當今,是從小學開始英語課程,甚至從幼兒園階段開始介入。但無論是小學、初中、高中,還是大學階段,外語課程的設置永遠都是一種規律:中教老師教你字母、音標、語法、閱讀、寫作,而外籍老師只負責你的聽力和口語。只有在紮實地學習基本功(語法)的同時,才能有效去模仿外教的發音和句子;因此,外教課的核心在於:讓你的語音更純正。
語言的精髓在於語法規律和文化背景,語法就是框架,沒有框架,就不能形成句子。設想,此時如果是一名外教,從你語言學習的一開始,就教授你發音、語法、口語和聽力,那麼,我們設想在同樣的教學周期內,一名外教能否全面的、細緻的運用熟悉的中文,來為你講解清楚每一個語法點和語言規律? 同時這名外教還要考慮到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語言習慣。而在同樣的教學周期內,由一名中教老師來教你語法、閱讀和寫作,外教老師教你的口語和聽力,你認為,哪一種教學模式,更科學、更務實? 大量外語教學實踐中,數以萬計的實例證明,學習一門外語,中外教結合是最科學、嚴謹、有效的教學模式。試問,在當今中國大學的外國語學院裡,哪一所不是遵從這種教學規律。相反,打破這種教學規律,你勢必要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和精力…
因此,遵循語言的學習規律,不盲從、不跟風,理性客觀的作出判斷:外國的月亮,難道一定比中國圓 ?
作者:Eva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