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是一種我們每個人再熟悉不過的東西了,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用到,無論是寫字用的紙,還是衛生紙,它的製造都不難,輕易就能批量生產出來,造紙術也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但是,卻有一種紙是我們費勁千辛萬苦才造出來的,之前一直被美國日本壟斷,而且由於之前我國沒有製造這類紙的技術,所以當了很多次冤大頭,被美日坑了不少錢。
其實這種紙的成本並不貴,只有20元左右,但是生產技術卻很高端,所以成本幾十元的東西,美國日本賣給我們的價格是兩千多元,僅憑這一項,美日一年就能在中國狂賺10個億,不過當時的我們也是有苦難言,因為我們造不出來,只能去承受這種代價。
講到這裡,可能大家都很好奇,這到底是什麼紙呢,為什麼我國造不出來,還要從美日花高價去買?
事實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芳綸紙,它和普通的紙有著巨大的差別,是一種特殊的材料,能夠耐高溫,能夠抗腐蝕,還有絕緣性的功能。而這種紙在航天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其中一些軍工領域和輪船製造業也需要用到這種紙。
芳綸紙用於火箭發動機殼體
它的原材料是將芳綸城西纖維和芳綸短纖維相結合,通過特殊的方法製造出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高鐵、火箭、飛機、運輸機、航母等一些裝備的關鍵零件都需要用到這種紙做成的複合材料。
不得不說,美日等國家對這一技術有著前瞻性,在上世紀的時候,美國杜邦公司就已經開始了在這方面的研究與製造,不久之後就有了成果,隨著後續的不斷改進,憑藉著技術和市場優勢,在芳綸紙領域搶佔了先機,而日本也是緊隨其後,抓緊了芳綸紙的研發,並很快應用到了商業領域,依靠其高端的製造難度,與美國一起壟斷了芳綸紙市場。
我國的起步較晚,所以才被美日坑了這麼多年,花了無數的金錢。為了打破美日對芳綸紙市場的長期壟斷,中國科學家張美雲拒絕了外企優厚的薪酬待遇,決定為中國研發屬於自己的芳綸紙製造技術,從此不再讓祖國受制於人。
1957年,張美雲出生在山西臨猗的一個小地方,從小就喜歡學習,各科成績也很優異。1978年,她考入了西北輕工業學院造紙專業,在學校裡,張美雲還是一如既往的努力學習,鑽研知識,1982年,順利本科畢業。畢業參加工作後,她參與的首個項目就是關於芳綸纖維製造領域的項目,從此就和高性能纖維造紙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之後她帶領團隊開始攻克芳綸紙造紙技術的一個個難題,長期的工作使她患上了腰椎病,有一次,她因為連續熬夜,導致右眼失明,最後被醫院確診為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經過2個月的治療,病情依然沒有完全好轉。團隊成員都勸她去好好休息,但是她不聽勸阻,仍然堅持在研究芳綸紙技術的一線崗位,經過張美雲和團隊幾十年的研究實驗,總結出了無數的失敗經驗,終於研發出了比鋼鐵還硬7倍的芳綸紙!
有朋友問她為什麼要這麼拼命,她回答道:"這片土地是我的根,我的熱愛就是造紙,我要紮根研發一線,把我的全部精力奉獻給祖國的造紙事業!"
張美雲團隊成功攻克了芳綸紙的製造技術,從根本上打破了美日的壟斷,讓我國從此不再當冤大頭去進口別人的芳綸紙,一下子為國家省下了巨額的資金,她是這個時代的楷模。
如今,我們國家科技蓬勃發展,各個領域都開始發力,從最早的零起步,到現在的追趕甚至反超,這些成就都離不開像張美雲這樣的愛國科學家,他們不為國外的高薪所誘惑,毅然投入到國家需要的崗位上去,經歷無數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奮鬥,創造出了無數個中國奇蹟。在今天這個社會,他們才是真正的明星!
張美雲曾經說過:"我們的科技強國戰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拼搏,我自己努力奮鬥了這麼多年,直到60歲才拿到國家級的獎項,我希望現在的年輕人比我要強,為祖國做出更大的貢獻。"她說,自己現在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最大能力去幫助年輕一代的科技人才成長,培養出更多的科學家,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奉獻自己的全部心血。
俗話說的好"少年強則國強",張美雲教授深深的知道,科技人才對一個國家有多麼重要。科技興國,人才興國,說到底還是教育進步,教育是民族發展壯大的根本,一個國家要富強,教育必須要先行。
對於當今中國的發展,我們是始終要以教育推動社會的進步。在當今的教育模式下,課本中的知識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我們要更重視學生的核心素質。數學是許多學科發展的基礎,學好了數學,才能更深入的學好物理化學等學科,但是數學往往又是最令人頭疼的學科,所以我們只能從興趣方面入手,讓孩子喜歡上數學,這樣他才能學好。
而在培養孩子學習興趣這方面,我國教育名家劉薰宇先生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很早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所以他的教學方式也一直是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引導孩子主動去學習,這也是他和其他老師最大的不同。
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不止一次提到數學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只有通過數學的邏輯推理,才能把猜想變成真理,他的數學實力是相當優秀的。
既然數學這麼重要,怎麼才能讓孩子學好呢?對此,數學家齊民友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數學平時需要穩定地積累",要完成積累,就必須從小培養對數學的興趣。
為此,他還提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在上中學的時候,我曾有幸讀到一本劉薰宇先生寫的的數學作品,他把那些難點題目,都改編成了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我不知不覺地就被吸引進去了,從一次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於是漸漸對數學產生了興趣。在讀故事的過程中,我積累了很多數學知識,我的數學成績也在逐漸提高。從被老師罵的"壞學生",變成了經常受到表揚的聰明孩子。
劉薰宇先生一生寫了很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數學三書。在書中,劉薰宇把自己變成了馬先生,並解釋了一百多個數學問題,利用各種有趣的段子把數學難題講出來,對孩子們很有啟發,用非常幽默的故事,來吸引孩子學習。
在這套書中,劉薰宇先生以幽默的語言,生動的例子,把本來枯燥的數學知識講得通俗易懂,妙趣橫生,是一套難得的數學興趣入門讀物,說不準,下一個數學天才就是您家的孩子。未來有無限可能,我們做父母能給孩子做的,就是幫他們打開一扇光明的門,劉先生的這套書,可能就是其中的一扇,你說呢?念及它們的運算法的基本原理。這是高階內容,孩子們或許會看得有些吃力。但是只要讀進去,吃透,就絕對能獲得不凡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