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本觸目驚心:每年國外期刊版面費達數十億元,免費為西方打工?

2021-02-19 DT新材料

觸目驚心的「科研成本」

中國學術界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精力都花在了發表「頂級論文」上。

人力物力不折算現金,光光是各種發表費用,足足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如果折算這裡面的人力物力,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說學術界給西方打工,一點不為過。

北京工業大學劉彩娥研究員在《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發表論文稱:10年時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面上項目經費總額為8,075,650萬元,根據基金委的年度報告,科研成果產出的主要形式為:國際會議邀請報告、國內會議邀請報告、國際期刊論文、國內期刊論文、專著、發明專利,而國際、國內邀請報告的技術內容往往被另外四種成果形式包含。10年間結題的面上項目中各項科研成果總和為: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是均等的,那麼,這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

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科研項目從立項資助到結題一般3到5年, 年度報告中不是當年的經費用於當年的科研產出,文章計算僅僅是粗略的估算),以此計算, 2016年SCI收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321,266篇,科研經費成本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包含少量國內英文版刊物)。單中國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文章的版面費, 有專家粗略估計每年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而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時,購買「瓦良格號」的花費為2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3億元。而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的花費約2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20億元。

此外,我國的科研人員完成的論文發表在國際刊物上,國外的刊物擁有版權,國內同行想閱讀這些文獻,國內的科研單位又不得不花費巨額資金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或者訂購國外的刊物。粗略估計,全國211高校每年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花費大約十幾億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僅僅是一年時間的使用權,並沒有購買到永久性的文獻。

施一公:我們的SCI論文給誰看?實際上都在免費為西方打工!

施一公在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上的演講稿

我們的大學在科研上的導向,就是指揮師生在西方雜誌出版文章。我們的科研成果寫成英文,發表在西方雜誌,而我們的工程師反而無法學習我們的最新成果,因為這些西方雜誌訂閱費用十分昂貴,國內少有企業訂閱;而且大部分工程師很難看懂英文文章。

因此,我們的大學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實際是在為西方免費勞動,而且有時還付費在西方發表文章,等於倒貼為西方服務,這是我國大學導向的最大問題。

如今我們的GDP已經全球第二,但是看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排在20名開外。我不知道在座的哪一位可以心安理得的面對這個數字。

我們有14億人口,我們號稱我們勤勞勇敢智慧,我們號稱重視教育、重視科技、重視人才。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還可以找各種各樣的理由,我們還是剛剛起步,「文革」剛剛結束三十多年,但無論怎麼樣,我希望大家能有這樣的意識,就是我們的科技實力、創新能力、科技質量在世界上排在20名開外。

有的人或許會懷疑,認為我說的不對,會說我們都上天攬月、下海捉鱉了,怎麼可能創新不夠,我們都高鐵遍布祖國大地了,怎麼可能科技實力排在20名開外。我想說的是,你看到的指標和現象,這是經濟實力決定的,不是科技實力決定的。我們佔的是什麼優勢,我們佔的是經濟體量的優勢。請大家別忘了,1900年我們籤訂《辛丑條約》賠款九億八千萬白銀的時候,中國的GDP也是世界第一,但大不代表強,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沉重的現實。

最高質量的論文都外流了

《光明日報》:好論文「肥水外流」嚴重

中國不是沒有好論文,但「肥水外流」嚴重。來自中國科協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科技期刊發文總量109.7萬篇,在國際科技期刊發文總量約23.3萬篇;到2017年,在國內科技期刊發文總量不到103萬篇,但在國際期刊上發文總量已超過35萬篇,且國際發文量和總被引頻次均已位居世界第二。在物理學、化學、生物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近10年世界最高被引前50名論文中,我國作者的論文基本上都是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科研評價「重洋輕中」的導向作用。也就是說,在科研機構對科研人員的績效、職稱、資助、獎勵等考核評定過程中,「論文至上包打天下」,在考核評價中主要看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期刊文章,對國內優秀期刊認可度不高。這「導致一些科技工作者為發論文而寫論文,一些期刊為提高影響因子而做影響因子」。而在科研評價這個指揮棒上所形成的對國際數據和期刊的依賴性,直接導致中國優秀論文爭相到國外期刊發表,中國的科研成果無償由國外編輯評判,創新成果最先在國外期刊首發。

自然科學類我們可以理解,

人文科學呢?

為什麼人文科學也需要國際頂級期刊?

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比中國人高明??

人文學科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也成為高端學術水準的標誌,也成為評判學者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中國悠久的歷史沉澱了深厚的文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使中國社會面臨很多獨特的社會問題,各個角度都體現了中國特色。研究並解決中國社會獨特的問題,才能體現社會科學研究的價值所在。而且,其科學性與文化價值判斷應該由中國人自己完成,而不應該依託國外的刊物與評價體系。若也要將論文是否發表在國外的刊物上作為評價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依據,顯然是學術導向出了差錯。

科研的目的是什麼?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什麼? 是探索發現真理,並推動社會進步。一切科研評價都應該把促進這一目標的實現作為其宗旨。如果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迷信國外的學術載體,將其權威化、神聖化,而不是以創新與質量為依據,以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水平為依據,以是否推動社會進步為依據,不僅使學術與科研評價體系簡單化、武斷偏頗,而且使科研與學術偏離了自身的終極目的,走上歧途,即科研不是為解決實際問題,探索未知,而是為滿足指標,這樣便喪失了科學精神,並進一步形成西學崇拜與西學迷信的狀態。

戰略資源外流不容忽視

每年從經費上給美國一艘航母也就罷了,但是要看送去的是什麼?科學論文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實際上比黃金還貴。相當於中國學術界每年自費花一艘航母的錢給美國送去萬量黃金!

湯森路透發布過一則《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報告:列舉了近3 000多位來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學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簡稱HCR) ,其中107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科研人員。該報告認為: 這些科學家正影響著各自的科研領域,乃至世界的未來發展方向。報告還分析了這107位中國科研人員的學科分布,按照人次數量依次為: 化學、材料科學、工程技術、地球科學、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分子生物與基因、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與生態、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微生物學、免疫學。

這些論文是什麼?是比黃金還貴的科研成果!

這些科研成果,就這樣自己掏運費,送給了西方!

科研成果是國家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不僅體現了一個民族對自然與世界的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現代尖端科學的研究成果往往關係著國家的軍事、國防、政治、經濟與國計民生。

 當代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的外流,而且是自己花費如此巨大的經濟成本,觸目驚心之外,全國科研體系,包括期刊論文等單元都要行動起來,保衛我們的核心戰略資源!

本文參考:1)光明日報:中國何時能有核心期刊?

2)北京工業大學劉彩娥研究員在《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的論文,在此致謝!

3)施一公在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第三屆年會上的演講稿

相關焦點

  • 觸目驚心:中國學者英文論文的科研經費成本和發表費相當於每年給...
    轉載自未名讀書牛觸目驚心的「科研成本」中國學術界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精力都花在了發表「頂級論文」上。人力物力不折算現金,光光是各種發表費用,足足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如果折算這裡面的人力物力,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說學術界給西方打工,一點不為過。
  • 真相:中國學者國際期刊發文是「倒貼為西方服務」!
    投過稿的人都知道,即使國內期刊,有的也是要版面費的,幾百、幾千的都有,本人見到最多的是8000元(肯定還有更高的;聲明一下,本號從來不將稿件投給此類雜誌)。基本程序是,在通知你稿件被錄用和可能刊用的期數時,告知你費用若干,同時還有銀行帳號和匯款地址。這就是說,先交費,再發稿;不交費,錄用也要被撤銷。國際期刊更是如此。
  • 觸目驚心丨中國學者發表英文論文的費用相當於每年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
    如果折算這裡面的人力物力,清華大學原副校長施一公說學術界給西方打工,一點不為過。10年間結題的面上項目中各項科研成果總和為: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是均等的,那麼,這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
  • 觸目驚心:中國學者發表英文論文的費用相當於每年給美國送去一艘航母
    觸目驚心的「科研成本」      中國學術界把國際期刊與論文數量作為評價標杆,每年有大量的科研精力都花在了發表「頂級論文」上。10年間結題的面上項目中各項科研成果總和為: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是均等的,那麼,這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
  • 每年被SCI收錄的中國學者英文論文的科研經費成本和發表費相當於給...
    10年時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面上項目經費總額為8,075,650萬元,根據基金委的年度報告,科研成果產出的主要形式為:國際會議邀請報告、國內會議邀請報告、國際期刊論文、國內期刊論文、專著、發明專利,而國際、國內邀請報告的技術內容往往被另外四種成果形式包含。
  • 國內學術界建議公布黑名單 收費發論文的期刊要查查
    他表示,施普林格出版該刊時,採用的是訂閱形式,但如果作者有需求或其所在機構、科研資助機構有要求,也可選擇以「開放獲取」(OA)形式出版。自今年1月起,該刊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現為「開放獲取」形式。  杜德斌解釋說,「開放獲取」有別於傳統的「付費訂閱」出版模式,是在網際網路上開放出版資源和資料庫,讓所有用戶免費下載傳播。
  • 中國學術界向國外電子期刊繳納數十億「論文版面費」?
    人民網5月19日電 「開放存取(OA)模式下的『論文版面費』是一筆赤裸裸的暴利,我實在想不出它需要什麼成本。」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曾在《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文章中如此描述。該文將中國大批作者向國外電子期刊繳納的「天價」版面費推向公眾視野。
  • 專家: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發表費
    林賢祖在文中稱,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會對發表論文收取幾千元到幾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版面費,這些費用名義上是用於維持學術期刊和學術出版社的運營,徵收作者的論文版面費已是中國學術界公開的潛規則。而隨著近十幾年國際學術出版界的變革,許多國外學術出版商瞄準了國內的巨大市場,打著「開放存取」(Open Access)的旗號,大肆徵收版面費。
  • 北京科技報:中國學術期刊版面費調查
    近日,第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京召開。根據會議資料顯示,到2007年底,我國的科技期刊已達約5100種。 如果按研究生每人每年發表1篇論文,教師和研究人員每人每年發表2篇論文計算,需要發表的論文一年就有300萬篇。如果按一家科技期刊每期可刊登30篇論文來計算,一家期刊一年可刊登360篇論文,那麼全國5100種科技期刊一年可刊登論文數量為183.6萬篇。
  • 代理中介自揭論文發表期刊「版面買賣」內幕
    一篇又一篇論文「生產」後,學生、導師們開始竭盡全力地為論文能夠在全國核心期刊、權威期刊爭得一席之地而努力奔波。然而,令這些學子尷尬的是,來自市教育科學研究部門的信息顯示,目前僅上海從事人文學科的就有1.6萬餘人,一年需要發表的論文數量超過2.1萬篇,要擠上期刊版面似乎難上加難。
  • 學術期刊版面費怎麼了?不免費就「喊打喊殺」!那就發免費的
    出版費 + 編輯費 + 工資 + 辦公費 =10000 元 + ( 23 萬× 300 元 +1000 元) + ( 6 人× 2000 元× 2 月) + ( 12000 元÷ 6 期) =43300 元; 43300 元÷ 28 篇 =1546 元,即發表 1 篇論文的本錢費是 1546 元。
  • 科技期刊是時候觸底反彈了!
    面上項目中各項科研成果總和為: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是均等的,那麼,這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科研項目從立項資助到結題一般3到5年, 年度報告中不是當年的經費用於當年的科研產出,文章計算僅僅是粗略的估算)。
  • ​上交大教授:揭秘國外期刊吸納數十億版面費的黑洞
    準確的影響因子公式是這樣的:一份期刊前兩年發表的「源刊文本」在這個年度的總被引用數,除以這個期刊在前兩年所發表的「引用項」數,就是這個期刊在這個年度的影響因子數值。期刊的文章被分成兩種類型,一種叫做引用項,一種叫做非引用項,兩個加在一起構成了「源刊文本」數,中國人普遍誤認為所有「源刊文本」都是引用項,其實不是這樣的。
  • 國內期刊版面費高,專業影響力低,投稿免費的SCI期刊難道有錯?
    雖然科技部下發不唯SCI論文的公告,鼓勵大家發表國內的科技期刊,然對於高校和科研機構對於國內的期刊並不感冒,因為中國國內大部分的科技期刊不僅專業性要低,而且版面費還高,特別是最近幾年,資訊時代的興起,科研論文中介興起,職稱論文大幅灌水,同時也讓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發表論文和專利最多的國家,相對於SCI的相對嚴格的審核制度,國內所謂的中文核心期刊水份太大,正是很多論文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參考價值
  • 職稱論文「一道坎」 成全期刊「賣版面」(圖)
    明碼標價,大量期刊成鉛字垃圾重災區  近日,《工人日報》記者以投稿人身份諮詢論文刊發中介郭女士獲悉,以新聞傳播類期刊為例,每版字符數在2200~3000字左右,國家級刊物每版收費1100~1200元;省級專刊每版價格為650~800元;綜合類刊物收費較低,每版價格在400~600元之間。
  • 每年消耗一艘航母?英文學術體系讓中國每年多花300億!
    國際上知名的期刊數量有限,版面有限,除非你是國際知名的頂級學者,否則論文上期刊都是要付費的,由於這些年來自中國的論文數量飈增,很多期刊都看到了一條財路。一項統計表明,出版商這些年增加了利潤,而且利潤率非常高,例如著名的出版商Elsevier在2014的全年營收是21億美元,利潤率達到了37%,相比之下,蘋果公司的利潤率為35%,利潤高的嚇人。因為他們知道SCI/SSCI論文在中國的學術評價體系以及晉升評獎中的重要性,除了期刊正刊外,專門針對中國學者開闢了許多副刊、子刊等。
  • 學術期刊「賣版面」問題調查
    編輯部工作人員說,論文字數不同,版面費金額不同,一般在2000至3000元之間。  記者了解到,為了增加經濟效益,又不損害「正刊」的權威性,部分學術類期刊採用「一號多刊」和「增刊」的方式收費。  由湖北省教育報刊社主辦出版的《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期刊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現為旬刊,一個刊號每月出版6本期刊,其中三本期刊以全國黨建研究會高校黨建研究專業委員會會刊名義出版。
  • 福建師範大學講師林賢祖:收費學術期刊已淪為「斂財機器」
    Plos集團的收費期刊版面費用標準,其中最高價格為每篇2900美元。  論文發表情況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繞不開的指標,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申請獎學金、畢業、晉升、申報經費,均離不開論文指標。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巨大爭議。  根據林賢祖介紹,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會對發表論文徵收幾千元到幾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版面費,這些費用名義上是用於維持學術期刊和學術出版社的運營,徵收作者的論文版面費已是中國學術界公開的潛規則。
  • SCI版面費為何這麼貴:發一篇文章,吃半年土……
    期刊社在運營過程中,考慮到成本,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向作者收取一定的論文編審費,這其中也包括版面費,即為了保證刊物印刷成本回收而收取的費用。而且也是為了讓你的這篇文章轉為「open access」,即可供全世界所有的科研人員免費下載,所以刊物收取版面費,並無可厚非。並且,對於今天的大多數刊物而言,不收取版面費,將難以維持正常的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