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是時候觸底反彈了!

2020-12-25 新民周刊

閱讀提示:一旦中國擁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雜誌,就可以吸引到全球更優秀的作者向雜誌投稿。這就意味著中國出版方將保有論文的完整智慧財產權,科研數據也將完整保留在期刊編輯部,這對國家科技數據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記者|陳 冰


  1951年《中國物理學報》刊登了由鄧稼先撰寫的《關於氫二核之光致蛻變》,1984年《計算機研究與發展》刊登過我國「757」工程千萬次計算機的研究成果。從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袁隆平選育雜交水稻、陳景潤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再到《航空學報》2019年刊登的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撰寫的《大型客機信息化研製支撐體系架構研究》……一批批足以銘刻在中國科技史上的科研文章,最早都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並得到世界的廣泛認可。

  20世紀,中文科技期刊曾是我國科研成果的主陣地。然而近20年來,我國科學評價體系過分倚重SCI的科技評價導向,致使中文科技論文產出不斷下降,英文論文中90%以上的優秀前沿科技成果刊載到國外科技期刊——2000年到2017年,中國大陸第一作者的SCI論文,由2.26萬篇上升至32.39萬篇,其中在中國期刊發表的論文,由0.92萬篇上升至2.57萬篇,年均增加970篇;而在海外期刊發表的論文,則由1.34萬篇上升至29.82萬篇,年均增加16753篇。

  相應地,我國本土期刊對我國SCI論文的貢獻率,也由2000年的40.7%,下降至2017年的7.9%。

  論文「越來越強」,期刊「不強反弱」的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個「公開的秘密」:國內不少科研單位甚至某些科研主管部門,在研究評價中過於強調SCI,並將SCI論文數量和影響因子指標化、數量化地置入評價體系或方案中,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強迫性」地將我國的大量優秀科技論文引導到國外發表,使得國內科技期刊尤其是中文科技期刊的高水平稿源日益匱乏。

  相應地,在這種生態環境下,國內一些科技期刊不僅沒有奮起直追,反而「自甘墮落」,淪為「畢業論文」「職稱論文」的發稿工具,背離了發表創新成果這個科技期刊最根本的功能,很多科技期刊長期處於低水平運行狀態,陷入學術影響力低下與優質稿源缺乏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

  用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鄔書林的話說,在中國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成果發表市場上,形成了一個「期刊水平不高,造成大量高水平論文外流,論文外流,又造成期刊水平下降」的怪圈。

  更關鍵的問題還在於,當我國科研人員的重要研究成果,大多發表在國外,而重要期刊的全文資料庫,也基本都在國外時,就在事實上形成了學術資源「兩頭在外」的被動局面,從而使得我們這個科研強國喪失了應有的學術優勢和科技話語權。

  近幾年來,我國對世界科技創新貢獻率大幅提高,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產出國。2018年,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我國科研論文已達41.8萬篇,連續十年居世界第二位,高被引論文數量、熱點論文數量持續居於世界第三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已達535萬人,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成長起來,原創性科研成果不斷湧現。

  相較之下,我國科技期刊建設短板突出,國際顯示度低,學術影響力弱,全國5000多種科技期刊,被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的只有200餘種,載文量不足3萬篇。是時候讓科技期刊觸底反彈了!


肥水外流,一年送去一艘航母?



  北京工業大學劉彩娥研究員2018年在《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發表論文稱:檢索2006年到2016年的數據,10年時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面上項目經費總額為8075650萬元。面上項目中各項科研成果總和為:國際期刊論文380314篇;國內期刊論文406102篇;專著44867部;發明專利43253項。假設每種科研成果的成本花費是均等的,那麼,這10年間經費總額度與科研產出之比約為9.23:1。也就是說,每篇論文的經費成本平均為9萬餘元(科研項目從立項資助到結題一般3到5年, 年度報告中不是當年的經費用於當年的科研產出,文章計算僅僅是粗略的估算)。

  以此計算, 2016年SCI收錄中國學者的英文論文321266篇,科研經費成本大約為295.56億元人民幣(包含少量國內英文版刊物)。單中國學者在國外刊物發表文章的版面費, 有專家粗略估計每年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而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時,購買「瓦良格號」的花費為20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3億元。而中國改造遼寧號航母的花費約2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20億元。

  此外,我國的科研人員完成的論文發表在國際刊物上,國外的刊物擁有版權,國內同行想閱讀這些文獻,國內的科研單位又不得不花費巨額資金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或者訂購國外的刊物。粗略估計,全國211高校每年購買國外文獻資料庫的使用權花費大約十幾億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僅僅是一年時間的使用權,並沒有購買到永久性的文獻。

  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某高校雜誌主編透露,作為一所部屬211高校,每年光是向三大學術出版集團(愛思唯爾、斯普林格、約翰威立)繳納的資料庫使用權費高達500萬元人民幣,其中僅「老大」愛思唯爾就超過200萬元,而且這種費用還以每年10%—20%的比率上漲。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學術期刊多媒體出版集團,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愛思唯爾集團旗下擁有超過4000本期刊,每年發表超過40萬篇論文,供全世界的科研人員搜索閱讀下載,每年的文獻下載量有9億次。

  「從2018年開始,德國成千上萬的科學家就無法瀏覽愛思唯爾的電子期刊資料庫了。代表德國超過200所大學、研究機構和公共圖書館等共同權益的Projekt DEAL談判聯盟,與愛思唯爾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談判,最終還是因為昂貴的訂閱費而談崩了。現在德國科學家只在另外兩大學術出版集團上發表論文。相比而言,我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就更沒有議價能力,只能每年繳納不斷上漲的資料庫使用費。」這位編輯感慨。

  以敢言著稱的施一公院士就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科研成果寫成英文,發表在西方雜誌上,而我們的工程師反而無法學習我們的最新成果,因為這些西方雜誌訂閱費用十分昂貴,國內少有企業訂閱;而且大部分工程師很難看懂英文文章。因此,我們的大學和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實際是在為西方免費勞動,而且有時還付費在西方發表文章,等於倒貼為西方服務,這是我國大學導向的最大問題。

  一組來自中國科協的相關統計數據佐證了施一公的說法。2013年國內科技期刊發文總量109.7萬篇,在國際科技期刊發文總量約23.3萬篇;到2017年,在國內科技期刊發文總量不到103萬篇,但在國際期刊上發文總量已超過35萬篇,且國際發文量和總被引頻次均已位居世界第二。在物理學、化學、生物與生物化學、臨床醫學、材料科學等領域近10年世界最高被引前50名論文中,我國作者的論文基本上都是發表在國外期刊上的。

  這種肥水外流的嚴重現象讓人痛心!


戰略資源外流不容忽視


  每年從經費上給美國一艘航母也就罷了,以當今中國的綜合國力而言,這筆費用也不算特別驚人。問題的關鍵在於科學論文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科技期刊作為科技論文的載體,直接映射著科技、經濟、文化等宏觀因素,是一個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徵,且與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等大背景息息相關。

  縱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僅集成了全球學術生態建設的核心要素,而且對科技創新的支點作用顯著。中子的發現、核裂變的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人類首次登月的阿波羅計劃、染色體的結構與功能等重大創新成果,處處都有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身影。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世界科學中心轉移、學術共同體變遷的親歷者,是人類重大科技成果的記錄者,也是帶動期刊形態演變的領頭羊。

  湯森路透發布過一則《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報告:列舉了近3000多位來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學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簡稱HCR),其中107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科研人員。該報告認為: 這些科學家正影響著各自的科研領域,乃至世界的未來發展方向。報告還分析了這107位中國科研人員的學科分布,按照人次數量依次為: 化學、材料科學、工程技術、地球科學、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分子生物與基因、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環境與生態、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微生物學、免疫學。

  現在中國的科研工作者競相將高質量的論文以英文撰寫的方式大量發表在國際科技期刊上,既增強了對方的學術優勢,也迎合了西方殖民與文化霸權的願望,並促進了西方國家文化霸權與學術殖民的形成,使我國進一步喪失學術話語權與民族文化自信、科技自信,丟失了應有的學術優勢與科技話語權。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指出,2019年以來所發生的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對華為員工及華為資助的個人參與審稿做出無理限制的事件,對我國及全球科學共同體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痛定思痛,我們深刻認識到科技期刊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倡導並支持全球科技界的無國界、無歧視的理念。從這個角度來說,推進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爭奪我國在國際期刊界的話語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發表國家,具有國際一流的科技稿件源,可以提供略高於世界平均質量的、佔世界學術總產出約20%的科技稿件源,其中不乏高影響力之作。基於檢索統計結果顯示,2018年,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41.8萬篇、26.6萬篇和5.9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從這個基本面判斷,我國有能力在滿足國內發表需求的同時加大面向國際的高水平供給,滿足全球科研傳播和交流的高質量需求。

  業內人士指出,在近幾十年國際科技期刊出版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背景下,我國的科技期刊錯過了四場顛覆性變革,即全球化變革、數位化變革、結構化變革,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跨界融合。但是在開放出版的大趨勢下,本土科技期刊擁有了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畢竟在這個領域,中國和國際一流期刊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過去,中國的科研水平不高,要辦高水平期刊是「難為無米之炊」,如今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為我國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最大的底氣,特別是科研實力的迅猛提升和科技強國戰略的實施,我國科研人才量質齊升,擁有了為世界一流學術期刊提供稿件源的大量作者群,論文發表的強大內需市場已經形成,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難得的「天時、地利、人和」。

  創辦於2013年的《高功率雷射科學與工程》於2015年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結果三年後,被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獎項目列為引用文獻。從此,這本雜誌成為世界高功率雷射科學領域的一本「必讀」期刊。近年來,由這家期刊舉辦的在線論壇、線下會議,也已成為全球該領域頂尖學者「打卡」必到的學術盛會。

  由此可見,一旦中國擁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雜誌,就可以吸引到全球更優秀的作者向雜誌投稿。這就意味著中國出版方將保有論文的完整智慧財產權,科研數據也將完整保留在期刊編輯部,這對國家科技數據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世界學術出版中心最早是在義大利,後來逐步轉移至法國、荷蘭和英國,現在變成了美國。下一個世界學術出版中心,會不會是中國?(記者 陳冰)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丁俊暉是該觸底反彈了還是該觸底反彈了?
    丁俊暉是該觸底反彈了呢,還是該觸底反彈了呢?
  • 山河如夢,人間漸春,本周,三星座觸底反彈,時來運轉
    山河如夢,人間漸春,本周,三星座觸底反彈,時來運轉。雙魚座被誤解時微微一笑,是雙魚的素養;身處窘境時自嘲一笑,是雙魚的智慧;危難時候泰然一笑,是雙魚的大氣。雙魚座的實力在12星座中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支,雙魚座不止會撒嬌賣萌,他們還有很強的上進心,不幹為人後,凡事力爭上遊的決心才是真實的雙魚座。
  • 全球PC市場回暖,實現觸底反彈
    打開APP 全球PC市場回暖,實現觸底反彈 釘科技網 發表於 2021-01-15 11:56:06 剛剛過去的2020年,全球
  • 生意社:國際鈷價再漲 鈷市觸底反彈?
    根據生意社數據監測顯示:12月16日鈷價小幅反彈上漲,鈷市行情12月能否觸底反彈?12月LME鈷市行情觸底反彈,鈷市行情利好加大。 國內手機產銷數據
  • 喬碧蘿參加《明日之子》,喊話粉絲督促其減肥,網友:觸底反彈?
    喬碧蘿參加《明日之子》,喊話粉絲督促其減肥,網友:觸底反彈?提起和主播有關的一些話題,相信很多人應該也都是有關注過不少的吧,畢竟在網上關於這個方面會讓人熱議的點還挺多。而就在網友還沒忘記這件事的時候,近日她承認報名參加新一季《明日之子》節目的事情,也是一時之間引起了特別多網友的注意。當然,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最先熱議的可能還是她的顏值,畢竟當初的「直播翻車」確實是熱度很高,但也因為這一點很多人都覺得她是要「觸底反彈」了。雖然外界對她參加節目的質疑聲很高,但是她的熱度卻一點都不低,而且絕對是自帶話題度的那種。
  • 洗衣機市場觸底反彈不複雜:只因廠家找到了這把鑰匙
    洗衣機市場的反彈並不複雜,不是因為消費需求的觸底反彈,而是因為廠家通過一系列差異化產品,比如複式洗衣機、壁掛式洗衣機,找到激活消費需求的突破口。不誇張的說,洗衣機市場反彈在意料之外、預期之中。 更值得注意,在這一輪洗衣機市場的觸底反彈過程中,並不是所有洗衣機廠家均取得普漲。
  • 【獨家】麥價已觸底,反彈仍需等待
    因此雖然近期市場購銷仍是不溫不火,但年前麥價仍有反彈機會。 市場餘糧見底,貿易商惜售心理趨強。市場上20年產的小麥流通糧源並不多,甚至部分地區已經出現無糧可收的現象。斤,17、18年小麥,當前20年小麥市場主流外發價在1.22-1.24元/斤,而新麥在質量方面更佔優勢,因此當前麥價已基本觸底
  • 房價觸底反彈,購房成問題
    加拿大的溫哥華是加拿大最繁華的城市,早在2017年的時候,溫哥華的房屋就已經是天價了,很多人在溫哥華的人都感嘆買不起房,所以在溫哥華很多地區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鬼城」,尤其是溫西和西溫兩個地區,房價更是高到讓人可怕,出現「鬼城」現象之後的兩年,尤其是2019年溫哥華的房價大跌,幾乎能夠和
  • 張朝陽:搜狐現在處於觸底反彈的狀態,要come back
    網易科技訊 7月3日消息,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搜狐正處於觸底反彈的狀態,要come back。但在他看來,中國網際網路還處於很年輕的時代,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能做,而自己現在還處於趕路的時候。在被問到搜狐視頻的最新定位時,張朝陽表示,用低成本方式走向盈利,此外,他認為,視頻行業是沒有壟斷性,除了愛優騰之外,其他玩家也有生存空間,未來,除了長視頻外,搜狐視頻未來也會發力短視頻,要兩條腿走路。
  • 張朝陽:搜狐現在處於觸底反彈的狀態,要 Come back
    網易科技訊7月3日消息,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搜狐正處於觸底反彈的狀態,要come back。但在他看來,中國網際網路還處於很年輕的時代,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能做,而自己現在還處於趕路的時候。在被問到搜狐視頻的最新定位時,張朝陽表示,用低成本方式走向盈利,此外,他認為,視頻行業是沒有壟斷性,除了愛優騰之外,其他玩家也有生存空間,未來,除了長視頻外,搜狐視頻未來也會發力短視頻,要兩條腿走路。
  • 神州租車股權轉讓塵埃落定:私募股權巨頭接手 業績存觸底反彈預期
    中國科技新聞網11月11日訊 (李欣)神州優車轉讓神州租車股權一事,已接近尾聲。 業績存觸底反彈預期 受新冠疫情等影響,神州租車在2020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虧損的財報。對此,神州租車在財報中解釋稱,業績下滑主要是由於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公司租賃需求大幅下降,乃至全國範圍內對旅遊及國內活動的嚴格限制引致租車需求的急劇下降等因素影響。
  • PDD直播評價Theshy:他最近狀態低迷原因很多,但觸底一定會反彈
    但如果再這麼低迷下去,觸底是一定會反彈的,觸底是真的會反彈。」「主要Theshy年紀小呀,他好像20歲吧,20歲不存在什麼瓦了,20歲太年輕了,20歲隨便調整一下就回來了。」PDD還談到如果選手變菜了,只有兩種情況,一個是年紀大了,另一個就是陷入了愛情。
  • 全球油輪市場已觸底反彈
    航運諮詢機構Maritime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 (MSI)的分析師蒂姆史密斯(Tim Smith)9月在接受信德海事採訪時表示,由於今年上半年海上浮式儲油的庫存水平太高,即使石油需求有所復甦,油輪市場也難以出現快速反彈。
  • 12月摩羯座運程,觸底反彈,不失時機!
    而在進入到12月後,2020年也會走向完結,摩羯座們也有望實現觸底反彈,迎來轉機。接下來青峰就為大家帶來摩羯座12月運程解讀,望你不失時機。整體運程指數:四星半1號到5號的這段時間,摩羯座們會迎來一次很順暢的旅程。這段時間,水土之間的結構會給你帶來很多良性溝通。
  • 走貨速度加快 雞蛋期貨觸底反彈
    6月底以來,雞蛋期貨觸底反彈,2009合約在7月中旬漲至4000元/500千克附近稍作調整後增倉大漲,最高漲至4382元/500千克。雞蛋現貨價格也漲至成本線之上,養殖戶扭虧為盈。現貨強勢上漲7月初,全國雞蛋現貨開啟反彈行情。截至7月30日,多數地區蛋價已漲上4元/斤,河南地區雞蛋價格均價從月初的2.6元/斤漲到了4.1元/斤,北京地區主流蛋價從月初的2.48元/斤漲到了3.9元/斤,養殖利潤由虧轉盈並不斷走高,基差向上收窄。
  • 《大秦賦》觸底反彈?倡後寢宮細節令人掩目
    不完美的嬴政再加上篇幅過長的趙姬秘史,本劇的口碑也是風評直下,但是隨著嫪毐的下線,《大秦賦》的劇情也漸漸步入佳境,整體評分觸底反彈也未嘗不可能。在最新的劇情中,嬴政在李斯、王翦、姚賈等能臣的輔佐之下,終於開始了他東出列國的計劃。
  • 疫苗進展順利美元(USD)觸底反彈 倫敦金走勢圖周線承壓
    打開APP,查看更多高清價格周五(12月18日),現貨金行情回落,因美元觸底反彈。此前因美國刺激政策希望增大,黃金價格創下逾一個月新高至1896.25美元/盎司,有望連續三周收陽。美國兩黨議員們表示,新冠疫情惡化意味著達不成刺激協議已不再是個選項。不過投資者需注意到美國周四批准了Moderna疫苗的上市請求,市場需警惕疫苗對黃金(GOLD)的反戈一擊。
  • 新榨季已經開始 白糖能否迎來觸底反彈?
    來源:牛錢網文丨牛錢網原標題:新榨季已經開始,白糖能否迎來觸底反彈?巴西發貨量依然較大,制約糖價反彈據巴西UNICA數據顯示,截至10月上半月,巴西中南部甘蔗壓榨量5.38億噸,同比增加5.06%,糖產量為3467.4萬噸,同比增加45.92%。
  • 砂糧桔行情是否觸底?會否反彈?後市值得一搏嗎?(附銷地市場柑橘行情)
    行情是否已經觸底?還有反彈機會嗎?今年值得一搏嗎? 在助手君看來,要探究這些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造成目前行情低迷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你可能會說,當然是產量了,供過於求,黃金都淪為豬糞。的確,供求嚴重失衡,對行情影響最大。但以下這些影響行情的原因,也不能忽視:
  • 張朝陽:搜狐現在處於觸底反彈的狀態 要come back!
    [PConline資訊]7月3日消息,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搜狐正處於觸底反彈的狀態,要comeback。但在他看來,中國網際網路還處於很年輕的時代,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能做,而自己現在還處於趕路的時候。在被問到搜狐視頻的最新定位時,張朝陽表示,用低成本方式走向盈利,此外,他認為,視頻行業是沒有壟斷性,除了愛優騰之外,其他玩家也有生存空間,未來,除了長視頻外,搜狐視頻未來也會發力短視頻,要兩條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