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頁篇幅,數百位作者,僅目錄就有十幾頁,選題橫跨經營管理、人力資源、商業文化、信息傳媒等多個方向,內容涉及經濟、政法、傳媒、文史等眾多領域。
這不是大部頭著作,而是一本綜合類學術期刊。記者翻開這本期刊,發現紙張單薄,文字密集,每篇論文長度均在一頁左右,文章質量味同嚼蠟。
連日來,記者調查發現,學術期刊出售版面盈利在圈內是「公開的秘密」,綜合類學術期刊更是淪為「鉛字垃圾」的重災區,學術論文的撰寫、發表已經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產業鏈條。隱藏其後的正是學術評價體系僵化與期刊出版行業生存邏輯的待解難題。
明碼標價,大量期刊成鉛字垃圾重災區
近日,《工人日報》記者以投稿人身份諮詢論文刊發中介郭女士獲悉,以新聞傳播類期刊為例,每版字符數在2200~3000字左右,國家級刊物每版收費1100~1200元;省級專刊每版價格為650~800元;綜合類刊物收費較低,每版價格在400~600元之間。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部分期刊的版面明碼標價,一些綜合類學術期刊淪為「鉛字垃圾」的重災區。
「我們會根據文章情況推薦刊物,保證發表。」據郭女士介紹,稿件審核一般包括選題方向、文章內容和引用率三個方面。為消解記者對引用率門檻的擔憂,郭女士向記者「科普」了「連續相同不能超過12個字」的查重原理,並主動傳授「反查重秘籍」。在她的描述中,論文撰寫變身一場「文字遊戲」,通過變換語序、主動改被動、同義詞替代、將文字轉換為表格或圖片、添加標點空格等方法就可以在短時間內速成論文並通過審核。
「基本交錢就能發,投稿當天就能收到用稿通知書。」北京一所高校對外漢語專業的研究生高健告訴記者,在權衡版面費用和刊發門檻之後,他和很多同學選擇了幾乎零門檻的綜合類刊物投稿,「郵箱經常能收到這類雜誌的長期徵稿通知,百發百中」。
記者翻閱一本省級社科類綜合期刊發現,近500頁的篇幅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包括經營管理、人力資源、商業文化等11個欄目,涉及經濟、財會、傳媒、文史等眾多領域,多數論文規模在一頁左右,「作者比讀者還多」,有網友這樣調侃這類「大部頭」期刊。
事實上,我國學術論文的撰寫、發表已經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產業鏈條,一些刊物只要收取一定費用,就能夠提供論文代寫、代發一條龍服務,而且保證原創。此前,有媒體報導稱,我國每年產出數百萬篇學術論文,9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均投向了國外期刊。
近日,科學出版社副總經理彭斌表示:「好文章都『出國』了。」
唯論文是瞻,「買方需求」不斷膨脹
北京城市學院青年教師範松楠介紹,教育產業化催生出數量龐大的高校教師和研究生群體,量化評價體系下形成不斷膨脹的論文「買方市場」。
在北京一所211院校供教師參閱的文科科研手冊上,記者看到,在權威核心期刊與核心期刊上的論文發表數量與教師崗位聘任、個人考核、導師資格申報以及職稱評定晉升等方面密切相關。這意味著,每篇論文都能成為申報表格上的具體數字,最終轉變成教師的頭銜與收入。
不僅是教師,論文發表也與高校學生的利益密切相關。據了解,全國各高校幾乎都明確規定研究生申請學位前鬚髮表一定數量的論文,否則無法獲得學位;而本科生在保研時,論文發表往往是考量其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
提高獎學金等次是高校研究生發表論文的另一個驅動力。在北京某高校的學術型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評定細則中記者發現,學業成績與科研成果各佔50%,科研成果主要包括科研論文加分、著作加分等,不同等級的期刊加分分值有所區別。
醫務工作者、技術人員等職業人群在評定職稱和晉升職務時也會有論文發表的「硬槓槓」,而學術論文與實際工作的脫節,也讓論文發表成為職稱評定中備受詬病的環節。
「不改變『唯論文是瞻』的學術評價體系和職稱評定體系,買版面的現象很難根除。」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青年教師王俊傑說。
賣版面是無奈的求生之道?
「生存邏輯促使本不該以市場為導向的學術期刊走上市場化道路。」業內人士徐先生向記者介紹了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
據他透露,學術期刊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主辦單位財政撥款、國家基金扶持、網絡版權費、發行費、會議收入、版面費等等,核心期刊的資金來源較為豐富,「不過很多普通期刊的資金來源匱乏,日子並不好過,它們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活下來』。」
徐先生坦言,期刊刊號的審批制度一定程度上導致低水平甚至功能異化的期刊長期存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於是大量非核心期刊以售賣版面資源作為主要盈利手段,從而形成數量巨大的賣方市場。
重慶一本普通社科類學術期刊的編輯張伊然(化名)告訴記者,一年前這本期刊每期80多頁,為拓展收入來源,一年間期刊的厚度增加了一倍。「不僅紙張變薄,正文的行距和字號明顯縮小,論文質量也不如從前了。」張伊然說,很多非核心期刊在面臨生存窘境時都作出了類似的選擇。
而這種選擇也讓張伊然所在的期刊陷入了「死循環」。一方面,期刊需要依靠高水平論文增強自身影響力,提升在學界和業界的知名度與認可度;另一方面,為維持期刊生存,獲取更多版面費,卻無奈降低篩選門檻。「如此循環,更難以吸引優質稿源,期刊品質自然下降。」張伊然對這本期刊的未來並不看好。
相對於非核心期刊的勉強維繫,核心期刊的版面是名副其實的稀缺資源。根據《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術期刊資助經費管理辦法(暫行)》規定,「獲得資助的期刊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版面費」,然而現實是,只要能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即使收取一定版面費,投稿人也會「欣然接受」。
一位高校青年教師告訴記者,即使論文質量過硬,如果沒人推薦,個人投稿的發表周期也會很長。「想在核心期刊發論文要同時有硬文章和軟關係」,這位老師說,一些論文中介和期刊有合作關係,繳納一定版面費確保論文及時發表,這在圈內已是「公開的秘密」。